当前位置 首页 官榜 第三百四十三章 小偷?警察?特工?

《官榜》第三百四十三章 小偷?警察?特工?

作者:隐为者 字数:2772 书籍:官榜

  “已近一个月没奏报,又是为何?难道北虏已退?”弘治皇帝又问道。

  “皇上,老臣斗胆言一句,西北形势依然严峻……”

  “此话怎讲?”弘治皇帝眉头一皱,似觉马文升的回应有些突兀。

  “臣愚以为,北虏只暂时避开我征虏军锋芒。以北虏的狡猾,定在暗中筹划,欲攻我边地之不备,入境大肆掠夺。”马文升躬身拱手应道。

  弘治皇帝沉吟起来,过了半晌,才道:“马卿家,北虏在暗中筹划?欲侵我边地?难道他们视朕的十万征虏军于无物?”

  “皇上,北虏狼子野心,无时不刻皆想侵扰我明边地。况今已入秋,西北边地绵延数千里,各镇不得不防。”

  站于“金台”旁的朱厚照,听了暗暗点头,马先生不愧曾总制西北三边,处理过军机要务,对北虏也是知根知底。

  大明所指的北虏,乃北逃的前朝残部,但他们依然拥有较强的军事实力,对大明的边防造成巨大又持久的威胁。

  事实上,也正如马文升所言,北虏确系“狼子野心”。

  自老朱立国后,被驱赶至塞外的残元势力试图复辟之心一直没灭,与大明始终处于敌对状态。

  “那马卿家认为应当如何?”弘治皇帝再道。

  “臣愚以为,应敕令延绥、宁夏、甘肃等镇,务必协同征虏军,除严加防卫外,亦要多以巡守,一旦发现北虏侵扰,随即示警,方能料敌机先,制胜于后。”

  弘治皇帝“嗯”了声,颌首道:“朕知道了。”

  马文升躬身又行了个礼,便退回文官班中。

  弘治皇帝目光转而盯着武官班的前列,说道:“英国公以为如何?”

  须臾,一名胡子已花白的武官跨步出列,朝着弘治皇帝躬身行礼,才说道:“皇上,老臣惶恐……”

  此人正是英国公张懋,乃累朝老臣,大明勋贵的代表。

  “朕问你西北边事,何须惶恐?”

  英国公张懋居然满脸愧色,支吾了片刻,才应道:“老臣有愧,虽执掌军职十数年,但对西北边事不甚了了,实不敢妄言……”

  他说的也算是实情,自太宗文皇帝以后,勋贵慢慢被挡在六部事务之外。

  很多军机要事,勋贵几乎没法参与其中,偶尔有的,多半是签个名、画个押而已。

  勋贵子弟出来做事,虽然会被安置在五军都督府,但他们的大多数,通常只能参与皇家礼仪事务。

  例如,某日因某事要祭天祭祖,但皇帝没兴致前往,那么勋贵就必须代君出行了。

  又如,皇子要纳妃或公主要出嫁,勋贵们又要着手安排下聘迎亲,诸如此类。

  弘治皇帝微摇了摇头,右手一挥:“不甚了了,就入班吧。”

  英国公张懋如蒙大赦般,躬身行礼后便退回武官班之首。

  弘治皇帝目光又扫视了一下文武群臣,问道:“卿等觉得如何?”

  话音刚落,竟有三名臣子同时出班,一人出自武官首班,另两人从文官班而出。

  朱厚照只认得由武官班而出的那人,为泰宁侯陈璇。

  陈璇乃功臣之后,其先祖是靖难功臣表排在前列的陈珪。

  在建文四年,陈珪被太宗文皇帝封为泰宁侯,此爵位传袭至陈璇已是第八代。

  “三位卿家均要进言?”弘治皇帝似未料到三人同时出班,稍顷,才说道,“泰宁侯先言吧。”

  泰宁侯陈璇对弘治皇帝又行了个礼,说道:“皇上,臣对马本兵所言不敢苟同。”

  “泰宁侯何出此言?”弘治皇帝“哦”了声。

  “皇上,北虏自去岁始,多番犯我明边,但每撮兵力都不多,少则数百人,多时也止数千人。如今我大明征虏军有十万之众,孰强孰弱自是一目了然。”

  “泰宁侯对西北边事,可不像英国公那般不甚了了嘛。”弘治皇帝呵呵一笑,双眼又望向英国公张懋。

  张懋感觉到弘治皇帝的目光如剑,顿时低下了头,嘴角扯了扯,心中暗骂起泰宁侯来。

  你姥姥的,从老夫口中探知西北边事,居然在皇上面前卖弄?回头看老夫怎么收拾你个痴愚。

  数年前,英国公张懋得以提督十二团营军务后,在朝堂的话语权有所提升,底气也足了些,虽不再像以往那般唯唯诺诺,但“老好人”的姿态依旧。

  说得好听些,他英国公张懋很会做人,难听点就是“墙头草”。

  他不仅和宦官的关系不错,而且和文官也走得很近,从刚登科的翰林新人,到内阁大臣,他都愿意结交。要知道,他母亲的墓志铭,是出自内阁首辅徐溥之手。

  不选择站边的他,无论是对文官还是宦官,都力求不得罪。

  虽然“见风使舵”是他的本性,但甚少做“落井下石”之事。

  陈璇自不可能知道张懋此刻心中所想,仍躬着身,恭敬地对弘治皇帝说道:“臣对西北边事仅略知一二。”

  少顷,他又道:“今岁开春,马本兵与英国公至京营阅试,臣等洋相百出,实属罪该万死。皇上仁厚,宽宥臣等之罪,臣等铭感五内,遂发奋誓报浩荡皇恩。对马本兵之劝勉,臣等亦感激涕零。”

  朱厚照听着陈璇浮夸的言语,嘴角微微一扯,暗道,拍我父皇的马屁也就罢,你这勋贵子弟,会感激马文升?除非太阳从西边升起来。

  要知道,这班勋贵和马文升是有不少“新仇旧恨”的。

  “新仇”就在陈璇所说的今岁开春。

  那时马文升奉旨,与司礼监太监陈宽和英国公张懋等人阅试京营,结果一众侯伯、都督和把总真是令人“眼界大开”。

  首试的是骑射,持弓不能发矢的有之,连弓拿不稳而掉地的亦有之。再问韬略,人人支吾,无法作答。

  马文升怒而上请,要对十数名侯伯把总严加究治,从夺俸,到罢黜,再到逮问,各种惩处应有尽有。

  而泰宁侯陈璇位列马文升奏请的严惩名单之首,这是“劝勉”么?

  马文升这一举措,自然惹火了勋贵们。

  “旧恨”则发生在弘治二年。

  那年,马文升刚转任兵部尚书并提督团营,黜退不称职的将领有三十余人,其中不少人正是勋贵子弟。

  这些年来,虽然勋贵对军务的参与有所提升,但能成长的勋贵子弟本就不多,整体实力是在不断下降的。

  马文升这一黜退,无疑断了不少人的后路,遭到嫉恨是少不了。

  于是有人持弓矢,半夜伏在马文升家门前欲暗算凶,未能得逞,遂又将诽谤信以箭射入东长安门内。

  只不过为皇家效命而已,自身的生命安全竟受到威胁?

  马文升自然吓得不轻,赶紧上疏乞休致仕,但弘治皇帝没有允准,“温旨慰留”之余,还派了十二名锦衣卫策其安全。???..coM

  弘治皇帝礼遇有加之下,马文升没再坚持致仕,从六十余岁,又干到如今七十多。

  泰宁侯陈璇顿了顿,又道:“皇上,保国公所率领的征虏军足有十万之众,北虏闻之,能不惧而退之么?”

  朱厚照瞄了瞄陈璇,暗啧一声,北虏如此容易就被吓走?

  他上一世所记载的史书里,有明一代,北虏对大明的侵扰可是自始至终都伴随着的。

  想当初,太宗文皇帝五征漠北,也没有达到“漠北尘清”的目的。

  第五次亲征回程之时,太宗文皇帝更病死于榆木川。

  数次征战之后,大明的经济和军事不堪重负,国库已基本耗空,没法再进行大规模远征。

  被五次征讨的北元残部虽然遭受重创,但随着大明无力再征讨,得到休养生息之机。

  二十多年后,重新崛起的瓦剌部,就几乎给大明带去毁灭性的打击。

  正统年间,听信谗言的英宗睿皇帝,居然效仿太宗文皇帝征讨漠北。

  没有周密的战前部署,甚至连粮草补给还未备齐,在诏令下达的两日后,英宗睿皇帝统率的号称五十万的大军已匆匆出发。

  虽然扈驾随征的文武臣僚众多,计有成国公朱勇、英国公张辅,以及兵部尚书、户部尚书等,但英宗睿皇帝竟不许这些文臣武官干预军政,反而让他宠信的宦官王振专断一切事务。

  由于粮草未备,兵马已先行,大军还没到大同,行粮就几已耗尽。

  瓦刺部的太师也先,为了诱明军深入,还故意示弱北撤。

  误判形势的王振随即执意北进追击,但不久后,传来了己方前锋全军覆没的消息,受到惊吓的他又仓促决定班师。

  不料,明军刚退至宣府,瓦刺大军已追袭而来,随之明军被紧紧围困在土木堡。

  结果,号称五十万的大明军毫无章法可言,几乎尽墨于土木堡,数百名随行的文武臣僚皆殒身,甚至连英宗睿皇帝亦做了瓦刺部的俘虏。

  得知土木堡兵败、英宗睿皇帝被俘,大明朝廷大为震动,既有提议南迁避祸的,亦有主张坚守抗击的。

  眼见大明处于非常时期,急需新皇来主政以稳定民心,主张抗击的于谦等人提请皇太后,郕王朱祁钰得以即帝位。

  于谦临危受命,更被擢为兵部尚书,而后奏请将南北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备倭军等官兵急赴京师护卫。

  与此同时,又下令将通州近百万石的储粮移入京师。

  随着储粮入京、各地官兵的陆续到来,京师民心渐稳。

  瓦刺部在八月中旬就击溃了退守土木堡的明军,但居然没有乘胜直捣京师。

  直到十月初,瓦刺太师也先才挟持英宗睿皇帝兵临京城。

  但此时,经过足足一个月多的“喘息”,大明已做好抗敌防御的准备。

  双方相持了月余,大明军民是同仇敌忾,瓦刺部却伤亡惨重。

  “战不利”,又担心“后路被断”,瓦刺部不得不北撤而去,京师遂转危为安。

  土木之变后,京营精锐全毁的大明,只能依托长城被动防御,再无主动出击之力。

  吃过大亏的大明君臣,自此对残元各部的警惕倍增。

  而仅靠游牧的残元各部,生活始终困苦,大明的物资一直是他们的期盼。但他们获取的途径并不多,要么朝贡互市,要么侵边掳掠。

  在大明众大臣看来,我堂堂天朝要与你这边臣互市?那绝对有损大国威严。

  更重要的是,大多数的臣子均认为“朝贡互市”,是易铁锅、茶叶和布料等物资给残元各部,这样势必会助长其实力。

  此实乃资敌之举,断不宜持续开启。

  于是,所谓的“朝贡互市”就成了摆设,时断时续之下,残元各部无法获取足够的生活物资,就只能侵边掳掠。

  因而大明边镇常受侵扰,边事不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