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明末小平民 第三百八十八章 我哪里也不去

《明末小平民》第三百八十八章 我哪里也不去

作者:老白猪 字数:1737 书籍:明末小平民

  [[朱厚照和徐溥共乘的那辆马车在官道飞驰之时,内穿道袍、外披直领氅衣的弘治皇帝,正好整以睱地坐于武英殿的御座上,双手还端着那只盘螭杯。

  而在弘治皇帝左侧,离御案约莫二三步之遥,却站着萧敬。

  只见他躬着身躯对弘治皇帝说道:“万岁爷,题本已经全部送来了。”

  弘治皇帝“嗯”地应了声,问道:“有多少?”

  “回万岁爷,共有一百三十六份。”

  弘治皇帝听得嘴角扯了扯,随即转头望着萧敬,竟然轻笑起来:“他们也真够上心呢,为了东宫千秋节,一日之内便呈递了一百三十六份之多?”

  前段时日,不少臣子就曾经呈递过提及东宫千秋节的题本,但弘治皇帝对此类题本均留中不发,亦即是不议不回。

  萧敬听得用力点了点头,还伸手指了指自己身旁的地面道:“万岁爷,一百三十余份题本堆在这里,都已垒成了一座小山般了。“

  弘治皇帝瞥了一眼他所指之处,无奈地摇了摇头,稍顷,轻拍着面前的御案:“那就先取数本过来吧。”

  萧敬应了声诺,往旁边移了一小步,站到那一堆垒成小山般的题本之前。

  须臾,他一个弯腰,便将“小山”上面的数份题本拿起来,往御案方向移了移脚步,恭敬地放至御案之上,轻声唤道:“万岁爷,请览阅……”

  “好。”弘治皇帝将手中的盘螭杯缓缓放到御案的一侧。

  未几,他取起最上面的一份题本徐徐展开,览阅起来。

  过得片刻,弘治皇帝瞥见萧敬仍躬身站于自己身旁,随即说道:“萧敬,如此多题本,朕一时半会那能看得完?你也赶紧翻翻,看他们在提些甚么?”

  萧敬往前躬了躬:“老奴遵旨。”

  话音刚落,他转身步至那堆如小山般的题本前,拿起其中的一本,快速览阅起来,说一目十行也不为过。

  就这般,一主一仆,一坐一站,各自览阅起题本来。

  过了一刻钟左右,御案的一边堆起了厚厚的一大叠题本。这叠题本几乎全是萧敬览阅后所堆放的,弘治皇帝只“贡献”了小部分而已。

  再览阅了片刻,弘治皇帝无奈地轻叹了声,便将手中的题本扔到御案的一边,口中更道:“千遍一律,耗费的全是朕的银两。”

  他边说着,边再次端起放置于御案的盘螭杯。待抿了数口茶水后,他双手却捂着那只盘螭杯不放。

  弘治皇帝似乎不打算再继续览阅眼前的这些题本了,只任由萧敬一本一本地翻阅。

  时间在慢慢流逝。

  见得萧敬翻阅了一本又一本,弘治皇帝终开口问道:“萧敬,已翻阅多少?”

  萧敬听得手中顿时一缓,抬头打量了叠于御案的题本片刻,就已应道:“万岁爷,算上老奴手中这份,御案摆放的应有二十份题本。”

  弘治皇帝轻笑道:“这般说来,适才你已览阅了十六份?”

  萧敬躬身应了声“是”。他是司礼监掌印太监,虽然朱批不经其手,但在奏疏及圣旨等盖“皇帝之宝”印章前,他均会负责地览阅一遍内容,长此以往,览阅的速度自然不会慢。

  “那你继续翻,看他们到底有何言论?”弘治皇帝颌了颌首,又抿了口杯中茶。

  萧敬应了声诺,再次览阅起题本来。

  弘治皇帝轻吁了口气,过得片刻,已将手中的盘螭杯放到御案上,更干脆眯起了双眼。

  不知过了多久,萧敬的声音突然在他耳边响起:“万岁爷。”

  弘治皇帝睁眼一看,只见萧敬双手递了一份题本到自己面前。

  萧敬再道:“万岁爷,此份题本似有所指。”

  弘治皇帝听得“哦”了声,接过来一看。

  只见题本上写着:“臣工科给事中张文谨奏:臣闻东宫太子之学业已荒废二月有奇,随朝观政亦停了月余。

  臣愚以为,东宫太子乃国之储君,实系大明之国运。

  ……

  臣伏乞皇上隆而重之,督东宫太子重拾学业、再度观政。

  明日乃东宫千秋节,应令文臣武官前往文华殿行贺礼……”

  仍未将题本览阅完,弘治皇帝嘴角一扯:“东宫观政与否,他们也要议一番?”

  他边说着,边将手中题本一合,已不再看,更顺手扔到御案一侧。

  东宫太子随朝观政与否,本是弘治皇帝一句话之事,作为臣子非要以此上一份奏疏,就有点“吃撑了”。

  因弘治皇帝“宽怀仁厚”,臣子们总想“扒他老底”,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要管。

  “继续翻阅,看还有哪些奇论怪语?”弘治皇帝摇了摇头,话音刚落,他再次眯起了双眼。

  过得一会,在“万岁爷”的呼唤声中,萧敬又朝弘治皇帝递来一份题本。

  弘治皇帝展开一看,只见题本写道:“臣兵科给事中周旋谨奏:

  臣闻,东宫太子不至奉天门观政已逾月余,乃因出宫之故。若此传言为实,实有违祖训。然臣愚以为,此应为谣言……

  明日乃东宫千秋节,臣伏乞皇上颁下旨意,令文武百官于早朝后,同往文华殿向东宫太子行贺礼。如此,谣言便不攻自破……

  伏乞圣裁。”

  弘治皇帝脸上泛起一阵怒意,心中暗道,皇儿出宫的消息,到底是谁外传的?

  他抬头望着萧敬,略为思索,已将手中的题本往萧敬递了过去:“萧敬,好好查一查,看宫里到底谁在乱嚼舌头?”

  萧敬躬身应了声诺,伸出双手接过那份题本。

  ---

  与此同时,文渊阁内。

  刘健、李东阳和谢迁三位阁老,均并没有“埋头苦干”,却同时围坐于狭窄厢房的一张桌子周围。

  此刻他们三人的手里均端着一只杯子,那一丝丝的热气,正自杯口徐徐往上飘。

  谢迁将手中杯子凑近嘴边,往杯里轻吹了吹,杯口的丝丝热气顿时散开,这才抿了一口杯中茶。

  须臾,他望向刘健,说道:“首辅,明日便是东宫千秋节,皇上迟迟未下旨操办,到底有何用意?”

  双手紧捂着杯子的刘健,听得却波澜不惊,缓缓道:“宾之,为人臣子,岂能随意揣测圣意?”

  谢迁摇了摇头:“首辅,此言差矣。东宫千秋节迫在眉睫,若今日再不区处,明日又如何来得及?”

  刘健道:“于乔,这七八日来,好几份提及东宫千秋节的奏疏,呈递至武英殿后,皇上均留中不发。此事,你亦知。”

  谢迁脸露不解:“首辅,往年,皇上对东宫千秋节可是隆而重之,早早已颁下旨意让礼部提前筹备。今年为何会如此?”

  刘健没有回应,缓缓将手中之杯凑近嘴边,抿了口茶水。

  李东阳却道:“谢阁老,你亦说是往年。如今不同矣。”

  “此话怎讲?”谢迁道。

  “提及东宫的不少奏疏,皇上均留中不发。”李东阳再道。

  谢迁略一沉吟,又道:“首辅,李阁老,这两日奏请在东宫千秋节时,于文华殿向东宫太子行贺礼的题本,共有一百三十余份,今早已送至武英殿。莫非皇上仍会视而不见?”

  刘健和李东阳对视了一眼,均没有回应谢迁之问。

  谢迁又道:“这么多的题本,若皇上继续留中不发,便能堵得住文武百官的悠悠众口么?皇上总要顺一顺众臣之意吧?

  李东阳轻笑一声:“谢阁老,你莫非忘了数日前?”

  “数日前?”谢迁皱了皱眉头。

  李东阳颌首:“谢阁老,你可还记得,皇上如何区处内阁呈送的惩处保国公等人的章程?”

  谢迁听得愕然。

  李东阳又道:“若说皇上会顺应众臣之意,也不见得。保国公等人的惩处章程便是例证。”

  在谢迁的思索中,李东阳继续道:“起初,皇上连续二次均以惩处太轻为由,将章程发回,让我三人重拟。”

  谢迁点了点头,刘健却又抿了一口杯中茶。

  李东阳再道:“但若说皇上完全不顺应臣子之意,似也不妥当。”

  谢迁和刘健仿似知他要说甚么,竟同时轻叹了一声。

  “经与英国公、戴总宪商议,我三人重拟了惩处章程。本想皇上宽怀仁厚,能对保国公等人从轻发落。谁料,皇上竟依照惩处章程,几乎只字不改便颁下了圣旨,对保国公等人夺爵削职。”李东阳一阵无奈。

  刘健苦笑起来:“宾之,于乔,圣心难测哪。”

  谢迁轻吁了口气:“说起保国人等人的惩处,如今英国公和戴总宪每每见得还埋怨一通呢。”

  李东阳无奈地笑了笑:“谢阁老,英国公与戴总宪又怎会埋怨你,要埋怨也只是在埋怨不才。”

  刘健插话道:“保国公之爵位被夺,元瑞和德润亦被削职,皆属无可挽回之事,再提亦无益。宾之、于乔,皇上已恩准,元瑞和德润下月初便要离京,致仕返乡……”

  刘健此言一出,这间狭窄的厢房顿时沉寂起来。

  过得好久,谢迁又道:“首辅,李阁老,明日便是东宫千秋节,皇上总不能拖着吧?若皇上再次留中不发,那岂不是说那传言是真的,东宫如今并不在宫中?”

  李东阳却应道:“谢阁老,此等传言有多少可信之处?东宫才十岁之龄,为何要出宫?况且,如若东宫不在宫中,皇上为何能如此平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