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暝梦 第六卷东临 第五十一章伤心

《暝梦》第六卷东临 第五十一章伤心

作者:错凡 字数:2438 书籍:暝梦

  这年的立春和小年挨着,温泉宫中热闹得很。

  先是早上祭祀青帝,梨园那边派出许多人来演傩戏,三娘开开心心去凑热闹,一群小萝卜头挤在一起人穿着大花裤子用极其夸张的动作又唱又跳,仿佛在驱赶这一整年的灾疫。

  接着有人抬着花里胡哨的大土牛绕场一周,据说是周时便有的习俗,要天下人重视农耕。小孩子哪里知晓这么多,只觉曲好听、戏好,那戴着大花的、比人还大的土牛也很有意思。

  热闹完了,还能一起吃朝食。外官只有五品以上官员才有资格吃廊下食,也就是大唐高阶公务员工作餐,一般只供应一百盘,有羊肉、汤饼以及热腾腾的肉粥,以便朝臣们能够抵抗冬日严寒好好为朝廷干活。

  其余人就只能到别处去吃了。

  三娘她们的膳食则是额外备的,吃得和朝臣们也差不多。

  只多了一样橡子饼,侍从们说是圣人吃着这素饼觉得好,给她们也尝尝。

  橡子不是什么稀罕物,荒年才会捡来当粮食充饥,丰年农家会捡来喂猪。据说用橡子喂出来的猪特别肥,着实是山中难得的养猪一宝。

  三娘没吃过橡子做的饼,好奇地咬了一口,只觉得满嘴生香。她两眼一亮,和旁边坐着的李俨分享:"这饼好吃。"

  李俨嘴里有没咽下去的饼,只能斯斯文文地点头应和。

  一群小丁吃饱喝足,本来要回去玩由三娘主持的围炉读会(立春特别版),结果听闻外头有各地方镇入京进奉,又齐齐跑出去第二场热闹。

  所谓的方镇,指的便是镇守一方的地方大员,他们要么手握兵权,要么官居刺史。

  这种进奉不是常例,而是他们自发地为圣人献上自己任地上最好的东西。

  地方官一年到头都没有多少机会回京,难得遇上年底面圣的好时机,可不就得卯足劲讨好皇帝吗?他们进献的各种珍奇贡物每年都花样频出,叫人得眼花缭乱。

  别人都献,你不献,那你活该蹉跎一辈子。

  据传圣人曾经十分宠信的前宰相宇文融就是位敛财高手,一度靠着给圣人进奉步步高升,后来还被圣人委以重任负责大唐土地改革事宜,丈量土地、流民编户,为开元年间的朝廷财政作出巨大贡献。

  当然了,他这种满身铜臭的家伙当了宰相,还干了让天下权贵都挺痛恨的事(括户括田),怎么可能稳坐丞相位置?

  他才干了三个月出头,一口气把得罪人的事都做完后就被贬去外地,最后在三年前死在远赴海南岛的途中。

  靠着进奉能得到帝王青眼这种事一旦开了头,想遏制就挺难的。

  一个宇文融死了,还有千千万万个宇文融冒出来。

  这不,听闻御驾在温泉宫,这些地方大员便齐齐前来进献珍玩与财帛了。

  这些东西都是充盈圣人私库用的,作为一个英明神武的盛世明君,私人库藏怎么可以捉襟见肘,必须拥有想赏赐谁就赏赐谁、想赏赐多少就赏赐多少的自由!

  三娘不知晓这些人有多迫切地想要讨好皇帝,只觉那轮番进献的奇珍异宝叫她得应接不暇。好多好多她没见过的东西啊!

  一旁的李沁却微微皱起眉。

  回去的时候面色还是有些郁结。

  三娘与李俨他们玩了大半天才与李泌一同归去。她早便注意到李泌情绪不对了,等到只剩她们两个人的时候她才追问道:"阿泌哥哥你不开心吗?"

  李泌了眼左右跟着的人,伸手把三娘抱起来与她细讲:"方才那些珍玩固然很稀罕,但你可曾想过那般多的财物是从哪儿来的?"

  三娘认真思量许久,摇着头说道:"我不知道。"她连那些东西都没见过,哪里晓得它们是从哪来的?

  李泌道:"那都是从地方上搜刮来的。"

  他把事情掰开来分析给三娘听。

  就拿最寻常的狼毫来举例,倘若有人想向皇帝进献十支狼毫,这位地方一把手手上怕是得有一百支来精挑细拣;这些任务分派到底下去,底下的官吏自己当然也想留几支自己用。

  这样一层一层地安排下去,落到制人头上可能就得白白献上几百上千只了。

  一支尚且如此,何况是刚才展示出来的那么多奇珍异宝?

  要知道这可不是常税,而是额外的要求。

  赋税还是会落到他们头上。

  难怪百姓得了好东西都不敢声张,生怕被达官贵人瞧上。

  寻常百姓向来是很能吃苦耐劳的,只要日子还能过得去,他们便能忍气吞声地活着,日复一日地在田间地里辛勤劳作。

  即便将来某天这种平静的日子被打破、敌人铁蹄践踏了他们的田地,他们所求的也不过是战事快些结束、生活重归安稳罢了。

  官吏们显然也很了解自己治下的百姓,所以总是理所当然地盘剥或驱使他们。

  只要大唐一直像现在这样强盛下去,这一切确实是理所当然的。

  可巍巍大唐想要的难道是这种在一次次"理所当然"中逐渐麻木的子民吗?倘若将来当真有需要面对外敌的一天,他们会愿意拿起武器保卫自己的家园吗?

  又或者说,他们的家园是不是早就被夺走了?

  他们会不会盼着"始皇帝死而地分"的那一天到来?

  李泌心中有许多忧虑,却不是什么话都能讲出口,只能挑拣着三娘能听的部分给她分析了一番。

  俗话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方镇进奉本只是小事(换成不要脸的还能吹嘘成美事),却叫李泌出了隐藏在背后的种种问题。

  三娘刚才只觉得什么都很鲜,现在听李泌这么一分析,顿时觉得那些珍惜至极的珍玩都不怎么稀罕了。

  她追问道:"那该怎么办呢?"

  李沁默了一瞬,不知该如何回答。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只要入了名利场,哪个不是想尽办法往上走,争取得到更高的地位、更高的身份。

  而皇帝恰好就是能轻松帮他们实现这些追求的人。如果讨好皇帝就能转迁去到心仪的职位上,且别人也是这么干的,那自己为什么不去做呢?

  真要那么清高,你别来当官啊。

  李泌年纪虽不大,却把这些事情得很清楚。他顿了顿,才说道:"我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朝臣与百姓皆是皇帝的子民,儿子非要孝敬爹,爹当然只会开心。只要皇帝收得高兴,谁又能说什么?

  "这些都是我自己的想法,你莫要与旁人说起。"

  李泌也是平时经常与三娘凑一起讨论各种问题,才会把这些心里话说给三娘听。

  事实上这些东西哪里适合给一个五岁的小娃娃讲?

  三娘听懂了,这是一次不能往外说的交谈,被别人知晓了可能会给李泌带来一点麻烦。她郑重点头,表示自己记下了。

  李泌才把她放在她们居住的院落门口。

  三娘挥别李泌,跑回去与她祖父和祖母说起今天的见闻,果真只字没有提及李泌说的那些隐忧。

  倒是郭家祖父注意到她是被李泌一路抱回来的,打道:"平日里你那般好强,从来不别人抱着你走,刚才怎么竟让旁人抱你了?"

  三娘心说,当然是方便他们凑近些讲小话。

  不过他们讲的小话和圣人有关,哪怕是亲祖父也不能说。

  三娘回道:"玩了这么久,阿晗太累了!"

  郭家祖父本来就是随口一问,听她这么说便没再深究。

  过了立春,年味越来越浓了。虽说今年他们不在家中过年,但家中还是送来了为她们裁的衣。

  还有王氏写来的家。

  三娘每天都有往家里写信的习惯,只不过得攒一段时间才能一并送回长安,所以到她阿娘的来信还是非常高兴。

  结果信里居然还有转送过来的她阿耶的来信。

  三娘立刻凑到她祖父身边跟着信,争取能第一时间知晓她阿耶在信上写了什么。

  她都没见过阿耶几次,只知道阿耶远在安西都护府。

  记得有句很有名的诗说"春风不度玉门关",安西都护府可是在玉门关外的,路途特别特别远。

  郭家祖父见她一脸期盼,也没叫她失望,直接拆开了家中转交的那封信。

  郭子仪这封信应当是腊月前写的,说是他许久没归来,都没见过出生的孩子,今年争取到了正月代表安西都护府回京朝贺的机会,若是顺利的话应当能在除夕前赶回来。

  三娘越读眼睛越亮,昂起脑袋问她祖父:"是不是很快就能见到阿耶了?"

  郭家祖父说道:"按照信中说的日期,这几天应该到了,不过他估计需要先在家休整几日再来温泉宫这边面圣。"

  三娘出来后每天读玩耍,快活得不得了,只在写家时会想念她阿娘和幺叔他们。如今听说她阿耶说不准已经回到长安了,才有些遗憾自己不在家。

  再不见见阿耶,她都不记得阿耶长什么样了!

  与此同时,郭子仪正巧风尘仆仆地回到长安。

  若非关外条件实在不好,他也不会把家里人安置在长安,谁不想日日有贤妻佳儿相伴?

  自从上回在信中得知三娘的种种际遇,郭子仪更是迫不及待地想回家。

  所以一路上他都没好好歇息过,大多是天还没亮就急匆匆开始赶路。

  可算让他提前好些天赶回来了。

  郭子仪迈步踏入府门,吩咐随行将士自去歇息,自己则去寻阔别多时的妻子王氏叙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