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铁血铸新明 第四百八十八节 不服就干

《铁血铸新明》第四百八十八节 不服就干

作者:故土难离 字数:2564 书籍:铁血铸新明

  第四卷利刃出鞘神州动

  蔚蓝的天空上,慵懒的飘着几朵白云,随风飘来荡去,不时的变幻着形状,有微风吹过,淡淡的花香随风游走。

  富丽堂皇的总督府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这片不断增加的庞大建筑,如今已经被分成了两片,最核心的一部分,成了秦浩明及其家人的住所,不及原来的十分之一。

  而其它部分,如今已经被围墙分隔开来,一处处院落挂上了新的牌子,成为新成立的总督府各个部门的办公场所。

  秦浩明将几乎所有的部门,尽可能的集中在一起,这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缩短办事时间。基本符合总督府一直以来的办事风格,简洁而实效。

  除了秦浩明想要的效率之外,另一个附带的好处就是警卫什么的,便由他的亲卫营一股脑的包圆了。

  与其他府衙的清闲相比,正月十六的总督府衙门已经和往常时候没什么区别,官吏们进进出出,忙碌不停。

  总督府的会议室里,徐鸿轩和胖八爷正在汇报治安司和天地会在春节期间的进展。

  “醉红楼服软之后,其他的那些赌坊青楼的东家掌柜,都规规矩矩的在治安司排队等待……

  所说的东西倒是千篇一律,无非是自己这几日被什么天上掉石头,家里死人的事情纠缠住,没来得及领经营许可证,真是罪该万死。

  现在来了,愿意多花些银子把牌子请回去,求个平安,请治安司应允之类的废话……

  挂了经营许可证,末将已经吩咐兄弟们就要保他们平安,今后不许去克扣吃拿,不许去寻衅滋事,反倒要用心维护。

  至于没有挂的,那就是小胖天地会的事情了。”

  “末将……小的已经调查过,除了那些有背景的大商家,别的商户经商其实日子并不好过。

  地痞无赖、当差的差役前往搔扰敲诈,店铺里也要损失,还要耽误正常的生意。

  经营许可证收取的数目不比这敲诈勒索损失的多,而且还让人放心做生意,不能说是坏事,而且大生意交的多些,小生意交的少些,也是公道。

  秉承秦督的意思,做早点夜食的是辛苦钱,孤儿寡母、身体残疾、岁数偏大……的不许骚扰,不许收费……

  其它的根据各家的生意进出数额来定,正常之后,由治安司派出吏目去查各家的账簿,然后根据这个数目收钱……

  耍无赖的才是天地会的事情……一句话,天地会就是干脏活累活,不服就干!”

  胖八爷粗鲁的话语,惹得听汇报的众人哄然大笑。

  “你们别笑,不错,八爷说得好,不服就干!这不仅是对无赖的商户,对背后有势力的更要如此,总督府不要欺软怕硬的怂货。

  另外,你们不要觉得现在很顺,事情很容易搞定,本督跟你们说,他们还没有出招呢?

  征收商税要是有这么简单,大明这么年中难道就没有明白人?你们要做好思想准备,随时准备干!”

  等众人笑过之后,秦浩明站起身,朝总督府的文人武将们严肃说道。

  经营许可证是什么?

  实际上就是商税,只是变了名目,但不代表大家看不明白,能坐到这个位置上的,没有人是只读圣贤书的傻子,谁都明白其中意义。

  商税一事,之所以这么难,有其历史背景。

  明初山西有位巡抚,为下属某县县令请功,因为该县收取商税超过了额度,并且大为增加。

  但请功的文报发到京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却认为此人太能盘剥,判了个流放西北。

  自此之后,上下官员对收税该如何应对,就有个大概的判断了。税赋过重为苛刻,不收少收则为体恤民情。

  当然,田赋是不能少收的,在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眼中,耕田的百姓平民缴纳田赋捐税,这是天经地义的。

  那时,大明立国前后,四下战乱,民生凋敝,地方上的破坏极为严重,工商业上也的确收不上什么税赋。

  到了弘治年的时候,民生已经恢复元气,经济繁荣,工商业有了极大的发展,但当时秉承的政策和明初没有什么区别。

  有杭州地方官收税,只在衙门门口摆下一张桌子,一个箱子,桌子上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本账簿,箱子是个半开口的木箱。

  贴的告示是请杭州商户自行在账簿上登记生意进出,然后朝着那箱子中丢进银钱算作缴税。

  桌子和箱子旁边并无人看守,全凭个人的自觉,没有人是傻子,这套家什在衙门门口摆了三个月,一共收上七百文钱。

  这等像是笑话的举动,却被时人交相称颂,认为可以和唐太宗李世民放死囚回家和家人团聚的事迹相提并论。

  这门前自愿自行缴税的事情,也被认为是君子不贪钱财,不苛求百姓的美德,成为一时的美谈。

  历经正德、嘉靖、隆庆到如今,收取商税,必然被称为是盘剥百姓,搜刮民脂民膏的禽兽之行,反之则是让民生安乐君子之举。

  唯一还有些效力的商税收取,就是自杭州到京师那条大运河上设置的七个税关,船只过税关都要进行货物查验,按照所载货物的价值进行收税。

  可这七个税关徇私贪墨极为严重,更别说许多货物都是通过免税免检的漕船来运输,压根收不到什么。

  商税税制败坏,形同虚设,前期有前期的原因,到了中后期,却又有大不同,大明南方有远超北方的经济繁荣。

  这种经济繁荣又带来了教育程度的提高,江南的富农给子女提供的教育程度,北方往往要中小地主才能做到。

  教育程度又决定了科举成绩的好坏,决定了在官场中江南人士的多寡,尽管科举取士有南六北四的硬姓比例,但身在高位的文官大佬,几乎都是南人出身。

  高官往往意味着他家里的富贵,即便家里短暂不能富贵,他也需要来自家乡的人脉和财力的支持。

  换句话说,大明中上层官员往往都是出身于江南的富贵阶层,而这个阶层的繁荣富贵,是和工商业分不开的。

  或许在初始的时候是依靠土地进行剥削,但真正的增长是在工商业繁盛起来之后,江南大富之家,或许不是大地主,但肯定是大商人和大作坊主。

  他们和海上贸易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也是商税的税基主体,所以商税对他们来说是不可碰触的底线。

  收取商税,就是对他们切身利益构成了损害,任何试图进行这个举动的人都被视为敌人,都会面临整个江南士绅阶层的压力。

  谁去谈收取商税,谁就是和这个阶层为敌。说是和天下士子为敌,和天下文官为敌,或许牵强了些,但绝不能说是错误。

  这也是大明朝廷派出税监、矿监、织造等等内监前往各地,为内库搜刮收取钱财,各地的文官总是前赴后继的进行斗争。

  要知道这些敢于斗争的文官并不是什么清廉之辈,他们平日搜刮贪墨的钱财并不比这些宦官们少多少,而且宦官们搜刮的还有些入内库花在公处,而这些文官们搜刮的则是尽入私囊。

  可每次有这么出来斗争的一人,全天下无论朝野,舆论肯定是偏向这文臣。

  什么铁骨铮铮,风骨凛然的评语纷纷加上。为什么,就是因为此人维护了士绅阶层的利益。

  士绅即是官绅,有功名者无需缴纳赋税,土地这一块国家已经无钱可收。

  可商税也不能动,否则就是公敌。

  一代代的下来,工商地主,江南士绅已经成了在大明帝国身上吸血的怪物和寄生虫,他们越繁荣,可大明得不到任何好处,甚至有害。

  为什么权倾天下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总是谈天下财赋总有定数,只是清丈土地,改革农业的赋税徭役,而不去触碰油水要丰厚许多的工商业,因为他也不敢与这个阶层为敌。

  为什么福州巡抚张肯堂死活不敢跟秦浩明一致,宁可巡抚衙门一分钱不要,也不掺和此事,皆是此理!

  所以,秦浩明完全有理由相信,福州其他衙门现在之所以没有发声反对,甚至让他侵害自己的利益,或许只是等待一个时机。

  更或许,是有人想让他入局更深点,如此才有理由、有证据一举干掉他。

  当然,这也是他所希望的。

  没有理由,没有借口,他永远无法彻底掌握福建。

  PS:感谢书书友20170411132658683打赏,铭感盛情,故土难离敬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