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铁血铸新明 第一百四十七节 血腥暗卫

《铁血铸新明》第一百四十七节 血腥暗卫

作者:故土难离 字数:2717 书籍:铁血铸新明

  第一卷风起于飘萍之末

  话到嘴边,秦浩明反而有些犹豫踟躇,不知眼前和自己年岁相仿的年轻人能否承担如此重责?

  一抹如血残阳,消弭于暮色,光线顿时有些暗淡。

  一瞬间,秦浩明若有所悟。

  大明就像落日的残阳,虽心有不甘,但终要落幕,强行为之反而是逆天而行。

  就像人才的使用也亦是如此,一味追求阅历丰富的中年或老者,却未免失之锐气,显得思前顾后,缩手缩脚。

  董长青乃将门之后,却因世道蒙尘,从锦衣玉食而至困顿不堪。之后在自己的帮助下起而复始,可谓饱尝人间冷暖,心路历程想必迥异常人。

  想到这里,秦浩明展颜一笑,指了指自己的脑门,缓缓开口说道:“此事无法照办,需要大悟性方可。”

  董长青蓦然一愣,心里一动,继而大喜,坐姿更端正,胸膛不禁微微挺起。

  秦浩明多谋善断的形象早已深入他心,何曾有如此难以决断的事情?

  如果是小事,依他性格早就开口直言。断然不至于避开众人,临了又犹而不决。若不是所图甚大,就是顾虑重重,抑或……

  “请秦将军放心,不论何等艰难之事尽管明言。长青承蒙不弃,于落难时得其援手解救,跟随将军身旁,待之以兄弟亲人。

  亦有幸亲眼目睹将军丰功伟绩昭焕今古,故而在余心中,不知有君父,只有将军。

  长青此生别无想法,惟愿做将军手中最锋利的一把刀,劈棘斩刺,护卫将军,纵死无悔。”

  秦浩明闻言摇摇头洒然一笑,自己婆婆妈妈想得太多,让董长青误会矣!

  可瞧见他一脸庄严慎重的神情,心中渐渐浮起一丝明悟。

  许是到这个时代不久的缘故,自己还存在一些普世的价值观,却忽略了时代的特性。

  但不论如何,忠诚不都是任何时代所推崇提倡吗?

  包括自己原本考虑好友余佑汉,还不是因为是发小,内心隐约觉得他更可靠的原因吗?

  只不过他太过方正忠义,不懂圆滑,变通少了一些,才就此作罢。

  而董长青平常虽然默言少语,然心思细腻缜密,当然更适合。

  “很好!吾心甚慰!”

  想明其中厉害关系,秦浩明也不矫情,站起身右手搭在董长青左肩沉声说道:

  “吾想组建暗卫,其宗旨是:隐匿无形,诛凶除奸,卫华护夏!

  可此事大不易,既要有任事之心,又要无虚名之累,且耐得住寂寞,你可有什么具体想法?”

  果然如此!

  董长青眼中暴起一缕精光,双肩不可自抑微微颤抖,勉强平复内心的激动沉声说道:

  “顾名思义,此机构类似锦衣卫,想来应是招募孔武有力思想灵活的军汉,注意藏匿己身,让敌无从知晓。

  铲除一切所有反对将军或者将军痛彻之人,其核心应以建奴为首。长青愿意为之!”

  “大抵如此,略有偏差!”

  猝然临之而不惊!

  秦浩明喟然长叹,华夏之大,能人英才辈出,惜湮没于历史当中也。

  远的不说,就说董长青,仅从自己的只言片语中,却抽丝剥茧已基本说得八九不离十。

  多少今人不如古人矣!

  怪不得从未听说智慧有随着时间而进化,自己若非知晓历史大势和走向,还真未必斗不过他们?

  “人心者,国家之所恃以立,安危存亡皆系于此。苟人心不摇,即有祸乱,亦不至糜烂决裂而不可救。

  故民不安,则国必乱。

  你所说的铲除建奴没有错,错的是铲除一切所有反对我或者我痛彻之人,此点你一定要切记!切记!切记!”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他秦浩明绝不是滥杀之人,而且可以预见,今后肯定有许多人反对他。如果真如董长青所言,那已经失其本意!

  看见董长青疑惑的眼神,秦浩明脸色严肃却转而说起一个小故事,“崖山之战,以大宋彻底失败告终,宣告历时三百二十年的宋朝最后灭亡,华夏彻底被蒙元占领。

  厓山战事结束后,张弘范自鸣得意,派人在崖山北面的石壁上,刻下了“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个字,妄想功垂千秋。

  但是,历史功过总有人评说。

  尽管在元朝的高压政治下,百姓敢怒不敢言。但每当看到或想到厓山,都情不自禁地默诵“大宋左丞相陆秀夫殉难于此”。

  没多久,石壁上出现了一首诗:沧海有幸留忠骨,顽石无辜记汉奸。功罪昔年曾倒置,是非终究在人间。”

  董长青怔然失神片刻,俄顷之间回过神来问道:

  “汉奸?将军可是指投降建奴之人,例如鞑虏自封的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忠顺王尚可喜之流?”

  彼时尚无汉奸的说法,因此董长青有些不敢肯定。

  “正是,但他们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只是这些人想依靠暗卫力量除之却殊为不易,不必勉强。

  你只用负责在势力范围内查探与建奴暗通款曲之人,例如晋商,今后另外也会有其他部分负责查看。

  到时我会把名单提供给你,无论是暗杀也好,买凶也罢,终归不择手段铁血除去!”

  说到后面,漫天的杀意连董长青都暗自心惊。同时,他也暗自警惕,看来将军还有另一套人马着手此事。

  诛杀汉奸,刺探敌情,这才是秦浩明组建暗卫的真正意义!

  历史已经改变,已经投降的汉奸自然不能放过。

  可是他已经知晓的又有什么理由能放过他们?

  例如正在山东淄川县吃香喝辣的孙之獬,即将投降的洪承畴,以及之后的施琅等等,特别是孙之獬。

  套用一句俗语,那便是倾尽三江五湖之水,亦难消吾心头之恨!

  清军入关以后,孙之獬俯首乞降,自己带头与家人奴仆一起剃头留了辫子,并换上了满装,一心一意在山东等待满清主子的到来。

  清廷为收揽人心,接纳并让他当了礼部侍郎。

  但这并不是让他臭名昭著的原因。

  “剃发令”的倡议是使孙之獬被大家牢牢记住,并被刻在耻辱柱上的最主要原因!

  当建奴刚进北京时,时因天下未定,允许明朝的降臣上朝时仍穿明朝服饰,只是满、汉大臣各站一班。

  可是孙之獬为独得建奴欢心,有心“标异而示亲”。

  一日上朝时他变得“焕然一新”,不但剃了发,留了辫,还改穿了满族官吏的服装。

  当大臣们步入朝堂站班时,他很亲切地走进了满族大臣的行列。

  满族大臣都自谓高人一等,哪能容忍属下的汉臣孙之獬与之同班?

  七嘴八舌又你推我拉把他逐出班外。孙之獬自讨没趣,悻悻然走回汉班,汉臣恨他过于逢迎求宠,一个紧挨一个毫不松动,不让他入班。

  徘徊于两班之间的孙之獬进退不得,狼狈万状。

  于是这孙之獬一怒之下便上疏对满清提出应下令让汉人剃发留辫。

  本来早想彻底显示自己征服了中原的多尔衮便顺势采纳了这一提议,于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间,下达剃发令。

  清军所到之处,以十日为限,“文武军民一律剃发如满族式样,不从者治以军法”。

  于是,江南千万生灵,尽膏草野,皆孙之獬一言激之。

  究其心,不过是贪慕富贵,一念无耻,遂酿荼毒无穷之祸……

  “还有,暗卫除了铲除汉奸,还要负责对建奴派遣收买细作。”

  良久,秦浩明按捺住心中的悲愤,缓缓的对董长青说道。

  “诺!”

  “其实用间这种事情,说难也难,说易也易。无非是威逼利诱,达到控制他人的目的。

  若是他无欲无求,无喜无悲,漠视生死,那岂不是圣人矣?

  就算真的偶有些许人,对我们也没有多大损失。

  可若事成,发挥的作用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

  接下来,秦浩明把后世关于使用间谍的一些好的经验和方法,结合实际案例一一讲述给董长青听。

  “侥幸存活的三个辽东汉人和三个举报的梁家家丁,是否可以利用?”

  董长青听完,心里渐渐亮堂活络起来,他原本就偏爱刑讯之道,并且在鞑虏身上多有研究。

  此时,忍不住竟有见猎心喜的感觉,出言问道。

  “当然可以,我不干涉!

  只不过今后派遣人员和刺杀时需留档报备,由你直接对我负责即可。

  同时,我也组织其他部分监视你的部门,希望不要出错,勿谓言之不预!

  另外,你要遵循一点: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则为善者日进,为恶者日止。

  切记不可心慈手软,酿成大祸!

  执纪若退让一份,不良作风就会反弹一分。问责尺度松一分,腐败蔓延的态势就会前进一分。”

  不受监督的权利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已无需赘言,故此秦浩明宁可说在前面。

  “诺!长青谨记将军今日之言,定不负初心。”

  响鼓不用重锤!

  这是相识以来,秦浩明对他说的唯一一句重话。董长青不敢怠慢,立即开口表态。

  “走,以后再细细详谈,别让将士们久等。”

  天色渐黑,隐约之间,秦浩明听见军营传来噼噼啪啪二踢脚的声音,知道肯定是年夜饭已经做好,他不想搅乱和将士们难得相聚的机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