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铁血铸新明 第一百四十一节 计将安出

《铁血铸新明》第一百四十一节 计将安出

作者:故土难离 字数:2026 书籍:铁血铸新明

  第一卷风起于飘萍之末

  对他们来讲,最好的方案当然是希望多尔衮被仇恨蒙蔽,恼羞成怒之下不管不顾攻打赵县矢志报仇。

  如此则可凭借前段日子布置的坚固城防,跟他死磕到底。

  为此,他们放弃了在城外结寨、与城池互为犄角的阵势,而将赵县所有兵马,连同城外各种守城器械和百姓一并撤回到城内,城外房屋付之一炬。

  临时修建的赵县城墙四角各有一个方形敌台,三面伸出城外,一面和城池马面相连。

  加上杨国柱从宣府抽调过来的五门弗兰基火炮,火炮角度可调转,火力足以覆盖城墙外两百七十度的范围。

  城墙马面之间的大炮还可射击城下的敌军,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过去建奴动手凿城的火炮死角。

  坚壁清野!

  一切,只为了消灭鞑虏有生力量。

  建奴虽然勇猛,但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人口薄弱。

  整个女真部落在经过几十年兼并整合以后也不过大几十万的人口,这其中还包含了不少蒙古人和辽东汉人。

  无需太多,只要他们再损失万余人,估计多尔衮就应该惶惶不可终日,到时,他们便要考虑能否全身而退的问题。

  不过考虑到多尔衮也算是建奴内少有聪慧之人,秦浩明对此并没有报多大的信心。

  “攻城,此乃不得已而为之!

  制造大盾、云梯、冲车等攻城器具,起码得半个月左右。堆筑攻城土山,也需二十日方可。

  如果多尔衮难以抑制焦躁情绪,命令士兵蚁附攻城,不管士兵死伤多少,而城池却依然没有攻下,对他来讲都是难以承受之痛。

  现在鞑虏损失甚大,所以基本可以排除此点。

  那么,个人觉得他还有三条路可以选择,一,立即撤退。二,围点打援。三,四处劫掠调动大明各路大军,进而寻机各个击破。

  唯一可虑者,第三条是我们最难以掌控。”

  秦浩明一口气把自己的见解说完,目露忧色,手指无意识的敲击着太师椅的扶柄,细细思索防范方案。

  其实他心里还有一个最大的担忧不方便当着卢象升讲出来,那就是崇祯的态度和朝堂大佬的干预。

  这绝不是杞人忧天,纵观崇祯年间,三大肱骨将领,卢象升、洪承涛、孙传庭,都是在他的干预下被逼而战。

  也就是说,在明朝,前线一线将领很少有自己独立指挥权。

  最终,卢象升、孙传庭身死报国,洪承涛兵败投降建奴,令人唏嘘不已。

  所以,就像孙子所言,国君对军队的危害有三种:不知道军队能否前进而下令前进,不知道军队能否后退而下令后退,这叫做束缚军队。

  不知道军队的战守之事、内部事务而同理三军之政,将士们会无所适从。

  不知道军队战略战术的权宜变化,却干预军队的指挥,将士就会疑虑。军队既无所适从,又疑虑重重,这就是自乱其军,坐失胜机。

  秦浩明慨然而叹,崇祯帝的性格,一方面或许是天性。

  另一方面却是由大明制度造成。

  少年天子,骤登高位,欲有所为,却处处掣肘。虽居人君之位,实如笼中鸟雀无异,其内心愤慨可想而知。

  久而久之,自然变得多忌猜疑。

  若是换成相对太平的时代,即使有性格和能力上的缺陷,他或许还可籍祖荫当个太平皇帝。

  可偏偏大明到了他手里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彻底的烂摊子,于是他不得不努力应对。

  可惜他越努力却越是添乱,可以说他工作几乎都没有起到任何正面的作用,结果只能是大明国祚亡于鞑虏之手。

  “将帅,国家之辅助也。辅助之谋缜密周详,则必然战无不胜,辅助之谋疏漏失当,则必然有战败之忧。

  破虏已经把建奴的反应算入彀中,应是早有谋攻之法。”

  卢象升抚掌赞叹,心中暗自庆幸当日听从他的建议。否则,现在时局不知将糜烂成什么样子?

  将才是冲锋陷阵,战斗力很强,能率领军队进攻,但是智谋未必高。

  帅才是管将军,有勇有谋。将才可以是一个集体中某个技术很强的人,但是未必有深谋远虑。

  帅才有深谋远虑,考虑的东西很周到,很会利用人力、物资调配,洞察宏观和微观环境,制定大的策略和小的战术,灵活用“将”。

  无疑,在卢象升的心中,秦浩明就是优秀的帅才。

  “唉,卢督谬赞,破虏愧不敢当!然鞑虏反应不难猜出,朝廷及友军反应及配合,破虏却难以猜透。

  主要情况有三点,三军各自为战,此为可虑一?友军是否能战,此为可虑二?朝堂是否横加干预,此为可虑三?”

  高起潜、陈新甲、王朴等什么德行,秦浩明心知肚明,所以他不惮以最大恶意去揣测他们。

  可如果多尔衮真的撤离赵县,没有他们的帮助,单凭不到两万人马的天雄军将士和多尔衮五六万人马野战,秦浩明还没有自大狂妄到如此程度。

  卢象升闻言黯然神伤,心里苦涩异常。

  秦浩明说的据是实情,自己虽为“全国兵马大元帅”,然高起潜和陈新甲不是他能指挥得动的,唯一凭仗的也就是自己一手建立的天雄军。

  可三军不能协调配合,若没有城防之利,单独一军面对建奴,几无胜算?

  孙子曾言,预见胜利有五个方面:能准确判断仗能打或不能打的,胜;知道根据敌我双方兵力的多少采取对策者,胜;全军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胜;以有充分准备来对付毫无准备,胜;主将精通军事、精于权变,君主又不加干预的,胜。

  卢象升一一对照,发现五点没有一点可以与之相吻合。

  可他原本就是意志坚强之人,很快,他就收拾有些黯然的心情,振作说道:

  “破虏无需忧虑太甚!

  接前哨禀告,皇上已派司理监秉笔李公公来赵县犒军,他一贯和高起潜交好,到时可以请他调和一番。

  实在不行,等兵部说法?”

  秦浩明默然不语,不知从何说起。

  不管是崇祯皇帝还是兵部,他都不敢相信他们的决策,那是拍着脑袋想出来,没有一点可操作性。

  也真是难为大明一线统兵将领,时刻带着脚链在战斗,委实怪不得他们屡战屡败。

  其实大明三大将领各有特色,洪承畴的厉害之处是善于调配各方力量进行协同作战,多方围剿。

  而卢象升则是悍勇力战,孙传庭则介于两者之间。

  若是能上下一心,不要有所束缚,应该还有另有一番作为。

  “如果建奴撤离赵县,与其被动挨打,不如冒险一搏,就是不知朝廷……”

  秦浩明眼里闪过一丝阴翳,有些的犹疑对卢象升说道。

  “计将安出?”

  卢象升惊喜的问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