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我要当球长 第七百三十章 陈汉的皿煮

《我要当球长》第七百三十章 陈汉的皿煮

作者:汉风雄烈 字数:0 书籍:我要当球长

  *

  隆禧很懵, 完全没想过官员群体里还能出现文盲,还是辅政大臣之一,真的不是开玩笑吗?当家做主的再是满人, 天下也是汉人多,怎么能不认识汉字呢?

  鳌拜以前没觉着不认识汉字有什么不妥,他是行伍出身,能说汉话已经很不错,要求那么高干什么?他不认识汉字, 还不能找几个识字儿的在旁边候着吗?

  武将嘛,能认识满文蒙文已经很不错了, 朝中多少汉臣不认识满文蒙文不也干的风生水起。写字这活儿留给别人,他们能说就行。

  可是现在, 看到小阿哥懵懵的表情,鳌中堂忽然觉得他看不懂小家伙给他写的小纸条简直是罪大恶极。

  小阿哥才多大一点, 上学念书才一年就能写字了, 满蒙汉三种都得学那么辛苦都没有放弃,第一次上朝站班还给他写小纸条, 忘年交能亲密到他和小阿哥这种程度, 古往今来也找不出几个。

  小阿哥那么努力,他有什么资格放任自己?

  不管怎么说,总不能连小家伙的悄悄话都看不懂。小阿哥给他塞小纸团就是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他们俩说了什么, 他要是次次都找别人来读, 阿哥爷不高兴不给他写了怎么办?

  鳌中堂心里九转十八弯,面上却丝毫不显,看小阿哥仰着头费劲,特意蹲下来和他说话,“阿哥爷放心, 奴才回家就请个师傅学汉字,下次一定能看懂您的吩咐。”

  “不用那么麻烦,小爷下回可以给你写满文。”小家伙嘟囔了一句,揉揉脸从震惊的状态中走出来。他也不是什么魔鬼,只是“不识字”和“辅政大臣”两个词放在一起实在太违和才那么震惊,没有逼年过半百的老人从头开始学汉字的意思。

  汉字多难啊,鳌拜要是能学会二十年前就学会了,哪儿会等到现在。他不会写汉字是不想写吗,肯定是学过了学不会才放弃的啊。

  小家伙脸上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觉得鳌中堂学不会。这种感觉他懂,从入门到放弃只需要迈开第一步,不是什么大事儿,他下次写满文就是了。

  鳌拜:???

  不可能,他堂堂满洲第一巴图鲁,怎么可能学不会汉字?

  学!说学就学!只有他不想学,没有学不会!

  回家就请先生教!

  鳌中堂脾气上来也不好惹,一拍大腿就和小娃娃杠上了,“不用!区区汉字,以前不会只是不想学,只要奴才想学,那都是手到擒来的小事儿!”

  隆禧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几乎把“不爱学习”四个字写在脸上的满洲第一巴图鲁,不太相信的撇了撇嘴,“好吧,这可是你说的,下次再有事情小爷还写汉字哦。”

  鳌拜:……

  其实写满文也可以,他也不是非要看汉字。

  小家伙站在门口和老朋友交流感情,说了一会儿后扭头一看,三个哥哥在门口站成一排幽幽看着他们。总感觉再不回去的话,迎接他的就是混合三打。

  隆禧匆匆和忘年交告别,拉起不想搭理他的五哥赶紧溜。他们还是孩子,上朝是意外,学习才是他们该干的事情。汤师傅这会儿应该已经到地方了,他们不能让师傅多等。

  诸位,有缘再见。

  小家伙一溜烟跑的没影儿,康熙和福全对视一眼,把教训弟弟的事情放到后面,先解决钦天监的事情再说。

  不过教训弟弟归教训弟弟,弄清楚鳌拜想干什么也很有必要。臭小子又没有经常跑出来玩,怎么看上去和鳌拜那么熟稔?

  少年帝王走在前面,神色如常和鳌拜说话,看看能不能问出点东西来。鳌中堂也没有藏着掖着的意思,有什么就说什么。小阿哥模样好又不怕人,他纵横沙场多年,鲜少见着不怕他的小娃娃,难得有个能说得上话的,交个朋友怎么了?

  康熙:……

  福全:……

  这朋友交的可真草率。

  隆禧拉着亲亲五哥跑出去,到两宫之间的长道上就跑不动了。小家伙后怕的拍拍胸口,恶人先告状开始埋怨哥哥,“你们怎么偷偷站在后面,不知道人吓人吓死人吗?”

  常宁一边给臭弟弟拍拍背顺气一边说道,“你都跑到鳌拜跟前去了,我们要不看着,你被他吃了怎么办?”

  隆禧皱起眉头,“鳌拜吃小孩儿吗?”

  他怎么没听说过?

  常宁哼了一声,“不吃小孩儿也差不哪儿去。”

  玛嬷说过朝堂上没几个好人,尤其是那几个辅政大臣,各个心眼都贼多。名声不好的不只苏克萨哈一个,鳌拜也没比他强哪儿去,包括索尼和遏必隆,都不能当他们和看上去一样与世无争。

  别人见了他们几个不跑就算胆大了,他们家这小祖宗可好,每次见了都主动凑上去。凑就凑呗,可跟着挨骂的是他啊!

  常宁点着臭弟弟的脑袋瓜,语重心长的和他说无辜挨骂有多惨。还好这次臭小子跑出去的时候两个哥哥都看着,不然晚上挨骂还得加上他。

  不对,现在还不到晚上,没准儿晚上挨骂真的还有他的份儿。

  当哥哥真的太惨了。

  尤其他不是年纪最大的哥哥还不是地位最高的哥哥,教训小弟的时候俩哥哥拦着不让他教训,偏偏小弟挨训的时候他还得陪着,他真的好惨。

  “对不起,我错了。”小家伙熟练的低头认错,“下次挨骂的时候一定不会让五哥一起挨骂,一人做事一人当,牵扯到别人的不是好汉。”

  “你还想有下一次?”常宁磨了磨牙,手上力道一重直接在臭弟弟脑门上敲出了一个包,“你就作吧,下次再敢明目张胆的和鳌拜说话,你就别想出门了。”

  隆禧眼睛一亮,捂着脑袋兴奋道,“也就是说,五哥不想上朝站班的话,咱俩一起去找鳌拜唠唠嗑不就可以了?”

  常宁:……

  也不是不可以吼。

  兄弟俩吵吵闹闹回到阿哥所,见着等在院子里的哈哈珠子们赶紧上前汇合。前朝的事情和他们俩无关,还是师傅留的功课更重要。

  反正昨儿该问的已经问过了,二哥脾气好,他三哥可不是什么省油的灯,最后的结果他能猜到八九不离十,总归钦天监那些人都能保住性命。

  至于汤若望,他三哥说的时候豪情万丈,不光要汤若望活着,还要让他继续当钦天监监正。不过他觉得这不太可能,人能保下来已经不错了,哪儿能好事全占了。

  再说了,这次翻案纯粹是他们胡搅蛮缠,索尼和鳌拜拉不下脸和他们计较。同样的手段用一次还行,再来可就没效果了。

  最重要的是,保汤若望还有他们家玛嬷的意思,太皇太后的分量比他们几个加起来都重,今天早朝闹这一场其实就是玩儿。

  皇帝年少,喜欢胡闹才正常,真要小小年纪就足智多谋走一步算十步,钦天监这案子也不会让他们轻轻松松的闹成这样。已经定了的案子不能轻易不能翻案,只这一句话就能让他们多走一大堆弯路。

  现在这样多好,那么多条人命不就救回来了嘛。

  嗨呀,他可真是个小天才,这事儿没他帮忙不行。

  小天才嘚瑟的不行,还没来得及多炫耀几句,人就被倒霉五哥给提溜进屋好好学习。四书五经那么多在后面等着,秃头的日子多着呢。

  惊心动魄的一天结束的悄无声息,大臣们各自回家,阿哥们也结束了一天的课程。

  隆禧和常宁兴冲冲的等着他们家二哥回来,虽然前朝的事情和他们关系不大,但是这次好歹有他们参与,结果怎么样还是得问问的。

  福全拿两个弟弟没办法,正好这件事情也得去和他们家玛嬷说一声,便先带他们去慈宁宫请安,然后再把索尼鳌拜等人商量出来的结果告诉他们。

  钦天监那些官员的死罪可以赦免,但是汤若望的监正之位不能留。几位辅政大臣看传教士不顺眼不光因为他们曾经被先帝看重,还有其他原因。

  汤若望等传教士的确有本事,不管在天文历法方面还是在制造大炮方面都称得上是人才。那红夷大炮的威力他们清楚的很,当年崇祯皇帝负隅顽抗用的就是汤若望等人造出来的炮,不少满洲勇士都牺牲在那些大炮的炮弹之下。

  时过境迁,江山易主,客居他乡的西洋人也见风使舵投靠了他们。这不算什么,毕竟不管是满人还是汉人,对西洋人来说都是异族,那些西洋人甚至分不清满人汉人的区别。只要真的有才,让他们当官也不是什么事儿。

  大清入关之后修订历法颁行天下是很重要的事情,对每一个朝代来说,推翻旧朝的同时都要颁行新的历法来代替前朝的旧历,如此才能让全天下的百姓都认同他们是新朝的人。

  最先任用汤若望等人的不是他们家汗阿玛顺治皇帝,而是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当年大军进入北京城的时候,朝廷下令城内所有百姓搬到城外居住,汤若望上书请求庇护,他建的教堂、珍藏的典籍、还有那部和前朝钦天监官员一起修订的《崇祯历书》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懂得推算历法的人地位崇高,汤若望也因此备受礼遇。他们家汗阿玛生前和汤若望关系极好,经常召他进宫讲解天文历法等学问。仅在顺治八年一年之内,汤若望就从通议大夫、太仆寺卿升到太常寺卿,直接从五品蹦到了正三品。

  他们家汗阿玛的兴致一直没有消失,汤若望的官位也一直在增加,到最后已经成了名义上的国师,还被赐了光禄大夫,那可是正一品的官职。

  如果只是这样,别人最多只是看他不顺眼,但是他们家汗阿玛是个相当爱恨分明的人,看谁顺眼就想给谁恩典,别人拦都拦不住。

  汤若望是个西洋人,经常召他进宫已经很不合规矩,他们家汗阿玛还时常去汤若望的府邸和他聊天,如此尊卑不分,那是满洲勋贵看不惯,汉族大臣也看不惯。

  当年大军入关之时北京城一片混乱,汤若望在那种情况下依旧选择留下,不可能只是懒得换地方。情况稳定下来之后,他就借助和皇帝关系亲近开始传教,宣武门内那座大的离谱的教堂就是那时候建的。

  他们满人信佛的多,京城的汉人信佛的也多,读书人尊奉孔孟,习武之人供奉关二爷,即便什么都不信,还能给家里的祖宗烧柱香,总之每个人烧的香都有去处。

  外来的传教士偷偷摸摸传教,他们看在这些家伙有用的份儿上睁只眼闭只眼也就过去了,可你这光明正大的传是怎么回事?

  那教堂建的老高了,城外佛寺的大和尚都不服,道观的道士见了更得抗议,他们本地的供奉还没那么好的建筑,凭什么外来的传教士能这么干?

  但是不服归不服,汤若望有皇帝护着,别人不服也没办法。宣武门的教堂门口竖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通微佳境”四个字,那是他们家汗阿玛的御笔亲书。汤若望把那几个字刻成石碑放在教堂外面,就是在告诉所有人他有自由传教的权利。

  因为汤若望一个人和皇帝关系好,整个大清境内的传教士都没人敢得罪,不明所以的百姓见到那些西洋人被朝廷保护,再被他们一通忽悠,顺势加入他们那什么什么教的足有上万人。

  教会这种东西不能等闲视之,古往今来用这种手段造反的不在少数,那些传教士轻轻松松就在他们眼皮子底下聚集了上万信徒,但凡是个正常人都会觉得膈应吧。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他们大清入关才二十多年,自己的江山还没坐稳,哪能让那些西洋传教士趁机作乱?

  按照鳌拜的话来说,钦天监的官员可以官复原职,汤若望和其他传教士不可以,他没直接让人把那个教堂给推了已经是手下留情,还想官复原职,门儿都没有。

  “现在就是这样,杨光先污蔑上官、肆意攀咬,判流放。杜如预、杨宏量、李祖白李实等人官复原职,汤若望、南怀仁等传教士无罪释放,但是出狱后不得随意传教,所有在京传教士的行迹都得上报朝廷,若有违反,按例驱逐。”福全一板一眼将事情说完,对上两个弟弟嫌弃的目光,捏捏手指想揍弟弟。

  隆禧和常宁熟练的躲到他们家玛嬷身边,不敢相信那么跌宕起伏的故事就这么平平淡淡的说完了,

  唉,二哥果然没有当说书先生的天赋,不像他们俩天生多才多艺,给个戏台子就能上去唱戏。

  “你们这次处理的很好,玛嬷深居后宫,本不该多管前朝的事情,只是那汤若望曾经帮过咱们,玛嬷不好看着他被凌迟。”太皇太后叹了口气,对这个结果已经很满意。

  除了满意汤若望被救下来,还满意她这几个孙儿的机智。她原本以为这回得她亲自下懿旨给那几个老东西才行,没想到几个孙儿主意多,那么快就把事情解决了。

  天下终归还是年轻人的天下,她老咯。

  “我还以为那些传教士只是在钦天监任职,没事儿观观天象,再没事儿就造造大炮,没想到他们干的事情那么多。”常宁托着脸感叹着,深深觉得自己对外面的世界认识的还不够。

  福全喝口水润润嗓子,轻飘飘看了一眼嘀咕个不停的傻弟弟们,面无表情问道,“你们猜传教士为什么叫传教士?”

  常宁:……

  隆禧:……

  也是哦。

  作者有话要说:福全:疲惫.jpg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