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夫人们的香裙 第1631章 过来坐

《夫人们的香裙》第1631章 过来坐

作者:六如和尚 字数:0 书籍:夫人们的香裙

  忙忙碌碌中时间总是过得飞快,转眼间已经过去两年。而两年的时间里,林远秋也从舞勺之年,到了如今的舞象之岁。

  十六岁,这在现代也就是初中生的岁数,可在这边却是已到了能说亲的年纪。

  特别在林远柏的亲事也定下来后,家里人的目光就开始聚集到了林远秋身上。

  至于林远槐,已在年前成了亲,娶的是王夫子的孙女。

  这门亲事当初还是王师母亲自与吴氏提的。

  这几年因着林远秋,王夫子夫妇与林家人一直都有接触,两人自然对林家有了不少的了解。特别是他们家兄弟和睦、妯娌融洽的气氛,让他俩很是喜欢。

  还有,那远秋一看就是个有出息的,往后林家的日子只会越来越好。

  想到大孙女刚及笄的岁数,夫妻俩便生出了与林家结亲的想法。

  能与王夫子结为亲家,林大柱和周氏自是一百个乐意,就这样,林远槐和王香云的亲事很快就定了下来,并于去年年底两人成了婚。

  除了林远槐,春秀也是去年嫁的人。

  那日,一抬抬绑着大红喜绸的嫁妆担子抬出门时,整个小高山村可是炸开了锅。

  原本大家以为春梅的嫁妆已是够体面的了,却没想到春秀还要多上一些,除了同样有六亩陪嫁水田和绸缎布匹四季衣裳外,另还有十两银子的压箱银来着。

  其实这也是林二柱和刘氏心疼闺女,这不,夫妻俩把这几年攒下的银子全都给女儿做了压箱。再加上春秀自己存下的体己,以及春梅和两个嫂子给的添妆,可不就有十两银子了嘛。

  看着八抬压的实实的嫁妆,村民们心中感叹,这林大贵还真舍得贴补孙女啊。

  还有,那最前头的嫁妆担子上居然还有一大叠的书放着,这怎么看怎么都像书香门第家的小姐出嫁时的样子呢。

  和大姐春梅出嫁时一样,林远秋也送了一套自己抄的书给二姐。

  也正因为有了这套陪嫁,让当日看晒嫁妆的沈家一众亲戚们,对新娘子高看了不少。

  林远柏的定亲对象是刘氏的外甥女,也就是林远柏的亲表妹来着。

  去年六月的时候,刘氏回了一趟娘家,当时因为秦荷花正怀着昊儿,林远松走不开身,所以是林远柏陪着爹娘去的崚州。

  等三人回来时,刘氏就和公婆说了想让外甥女当二儿媳的事。看到四孙子满脸通红的模样,可见也是喜欢的,是以,老林头和吴氏便应下了这门亲事。

  等林远秋收到家里来信,知道这件事时,两家已过了纳征礼。

  于是他什么话也没说,毕竟亲事已走到这一步,如果自己在跳出来说什么近亲不能结婚的话,也为时过晚了。

  何况自己的话,也不见得大家会相信,因为像这种表哥表妹结为夫妻的事,村里就有十几对,也没见人家孩子有啥不正常的地方。

  所以他还是别提了吧。

  至于自己的亲事,说实话,林远秋还真没想过,如今他的心思还都在举试上呢,哪有时间去考虑这些。

  何况这里又不是前世那种可以自由恋爱的时代。

  在这边,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多夫妻,在媒人牵线搭桥之前,谁都不认识谁。

  所以林远秋可以确定,自己的婚姻绝对也和堂哥他们一样,走的肯定是先结婚再谈感情的路子。

  不过林远秋也有自己的最基本要求,那就是自己的另一半,一定得要合自己的眼缘才行。

  不然两个看着就说不到一块儿的人,谈何以后培养感情啊。

  至于女方家的门第,林远秋还真没去多想过。

  他还是那句话,合眼缘排第一位,否则就算高门大户又如何。何况林远秋有自知之明,莫说他只是一个小小秀才,就是已考中了举人,也不一定是高门大户的菜。

  远的不说,就自己在府学里的几十个秀才同窗,他还真没听说过,有哪个农家出身的娶了官家千金为妻。

  而那些岳家门户高的,人家本身家世也不差,这就是时下人最是讲究的门当户对。

  高娶低嫁的情况也不是一点都没有,就比如教经义的汪教谕,他的妻子就是知府家的庶女。

  而汪教谕自己,正儿八经的农家子弟出身。

  只不过,听说汪教谕的日子并不好过。

  原因还是当媳妇的瞧不起农人出身的公婆,时常甩脸色给他们看的缘故。

  而汪教谕的父母,哪里受得了这个气啊,再怎么说他们都是举人老爷的爹娘呢。再说他们辛辛苦苦供着儿子念书考功名,到头来还要看儿媳妇的脸色,心里怎么可能想得通。于是家里基本三天一小吵两天一大吵,每次都闹得跟唱大戏似的。

  至于汪教谕,常常是敢怒不敢言,否则他妻子立马会搬出当四品知府的爹。

  “昨日婆媳两个又大闹了一场,那汪教谕第一次骂了妻子,这不,今儿个一大早,他妻子就收拾了包袱回娘家去了。”一胖脸男子边摇着折扇,边笑着说道。

  而他的话刚落音,坐在隔壁茶桌的几个就哈哈大笑了起来。

  看着不远处侃侃而谈的几位茶客,林远秋和周子旭忍不住相互看了一眼,心里已经下了决定。那就是以后若是要买房子的话,要多挑挑邻居,像那些喜欢学舌或八卦的尽量要远离,不然像汪教谕这样,家里有些啥事都被人家趴在墙头上看,而后又当成笑话似的传得到处都是,到时可就丢大脸了。

  再想到今日早上汪教谕脸上的抓痕,林远秋和周子旭都忍不住打了一个寒颤,这哪是知府家的千金啊,恐怕市井泼妇也不过如此吧。

  都说娶妻娶贤,所以林远秋和周子旭觉得,要擦亮眼睛的可不止买房子的事。

  收拾好笔墨,三人出了八方茶楼。

  乡试在即,林远秋和周子旭准备把心思全都放在认真温习上,所以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他们就暂时不过来这边了。

  这两年,在茶楼里收集信息的事,林远秋和周子旭一直没有停止过。

  有时隔上一日,有时每日都来,而那些被两人仔细分类后再记录在册的资料,足足有二十多本。

  这其中,包括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官办等等等等。

  这也让周子旭吃惊不小,当初他只是觉得码头这边外地客商络绎不绝,肯定能听到好些自己不知道的事,可涉及面会这么广,却是他怎么也没预料到的。

  林远秋同样惊讶,也特别因为商贾们时去时来、来去不定的性质,有好些旁人不敢多议论的话题,在八方茶楼这边,他们也时常能听到。

  毕竟都是些卸了货或者装了货起锚就走的行商,等下回再过来时,也不知是什么时候了。

  所以有些事说了就说了,再想找说此话的人,上哪儿去找啊。

  再说,大家相互之间都是有默契的,话题从茶楼开始亦在茶楼结束,出了这道门,除了各奔东西,剩下的就是一问三不知了。

  也正因为如此,使得林远秋和周子旭除时事外,还听到了不少官员的秘辛。

  包括后院的,还有族中子弟仗势欺人的,甚至连朝中站队的事也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这让林远秋和周子旭佩服的同时,也对商贾们的本事有了更新的认知。

  ......

  整理好了资料,接下来当然是背诵了。

  几乎每天早晨,等两人从跑马场练过骑射回来后,就会捧起册子一遍又一遍的记读。

  而背诵时,两人也从不“厚此薄彼”,但凡记录在册的资料,不论是屯田的,还是水利的,亦或是旱涝、工程、运输、官办等等这些,全都一五一十的背了下来。

  两人的宗旨都是,不管能不能用到,反正把这些讯息存在脑子里以备不时之需,就肯定错不了。

  何况,如今他俩写出的策文,不会再如先前那般只浮与表面,和空洞无物了。

  这就是有了实质性积累的缘故。

  两人也试着参照闱墨制义上的一道道论题,写出一篇篇自己的策文。

  结果发现,不但能快速确定好主题,且在谋篇布局和细节填充上,都不再似以往那般费劲。

  这让林远秋和周子旭欣喜不已。

  看来只要辛苦付出了,总会有收获的。

  ......

  想到自己书箱里的那些画作,林远秋特地抽空去了小胡掌柜那儿一趟。

  接下来自己可有一段时间要忙,所以趁着这会儿还有时间,他得把画好的画给人家送过去才行。

  自小胡掌柜铺子里的炕屏花样卖出名气后,这两年,林远秋接到的订单中,有一大半都是四联幅的炕屏。

  虽一开始在绣布上作画没纸上流畅,可画的次数多了,熟能生巧,再画起来就习惯了不少。

  且比起四尺对开的菩萨画像,三尺单条的屏条要小上许多,尺寸小了,画起来自然就省时多了。

  所以二十两一副的炕屏花样,有时只花两个时辰,林远秋就能画出一套。

  也所以,这两年下来,林远秋论语书里的银票又夹了不少。

  而那些零零散散的小面额,林远秋也已把它们换成十几张五十两到一百两的银票了。

  虽说金钱不是万能的,可都说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

  每次只要打开论语书,林远秋就会感到莫名的安心。

  ......

  今年乡试的时间依旧定在八月初九这日。

  从七月初开始,就陆陆续续有学生离开府学前往了郡城。

  有几个甚至才六月底的时候就出发了,之所以要提前这么多,自然是为了能早些住进好客栈的缘故。

  今年参加乡试的考生比三年前要多出不少,人数多了,客房肯定紧张,别到时只能住到离贡院很远的客栈。

  显然林三柱和周兴也是这么想的。

  特别是林三柱,想起上回自己和狗子两人只能赁房子住。

  且因着单独居住,担心会错过与考试相关的有用消息,是以林三柱还会时不时去客栈大堂打探。

  不但费时还费力。

  所以这次他们无论如何都得早些过去才行。

  是以,七月才过了六天,林三柱和周兴就从横溪镇过来了,到了府城后也没耽搁,第二日一早,一行人就乘着马车出发郡城去了。

  林远秋总觉得自家老爹有些不对劲,怎么好像比先前更和周叔有话聊了。且周叔偷偷朝他打量的几眼,自己可是都有看到呢,所以这两人不会有啥事瞒着他吧。

  林远秋不知道的是,这两人从横溪镇过来的路上就把他的亲事聊得八字有一撇了,至于另外一捺,林三柱准备等考好了乡试,再让自家狗子拿主意拍板呢。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