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清巨鳄 第三四七章 小心呵护

《大清巨鳄》第三四七章 小心呵护

作者:塞外流云 字数:3545 书籍:大清巨鳄

  公孙夏急匆匆地赶回府衙,一进客房便看到了躺在床上,瘦骨嶙峋、昏迷不醒的徐云川。

  一个老仆守在床边,正一边哭一边在用帕子给他擦脸,见道公孙夏,老仆惶惶不安地停下了动作,就要见礼。

  公孙夏制止了他,急切地问道:“可请了大夫?”

  老仆还没来得及说话,于府的管家出现在了门口,道:“公孙大人,大夫刚走,说徐大人是长途跋涉、风餐露宿,身心疲惫,又兼之前阵子感染了风寒,没有好好修养,拖到现在才一病不起的。小的已经安排人了随大夫去抓药。”

  公孙夏那根一直紧绷着的弦总算松了下来:“有劳管家了。”

  管家连忙摆手:“公孙大人和徐大人是我家老爷的贵客,这是小人应该做的,小人安排了两个手脚伶俐的在门口,若有什么需要,大人尽管吩咐。”

  “好,多谢。”公孙夏点头。

  管家笑了笑,退了出去,将客房让给了公孙夏。

  公孙夏走到床榻前,低头近距离打量着徐云川。徐云川面目憔悴,颧骨高高隆起,乌发中还夹杂着根根银丝,与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相去甚远。

  公孙夏心里陡然生出一股说不出的酸涩。时光易逝,眨眼间,十几年的时光就过去了,他们也逐渐老了。

  他们二人乃是同年进士,但对比公孙夏的好运,徐云川的仕途要坎坷得多,因性子耿直,不愿走关系找人,最后被吏部指派去了西南边陲某县做了知县,一熬数年,兜兜转转,调了好几个地方,西北,荆湖等地都做过官,三年前才否极泰来,迁任了松州知府。

  今年正值三年年满考核之期,若未出这档子事,按照他这三年的业绩,应该有很大几率能往上挪一挪或是进京,也算是熬出头来了。但谁知道坏在了这临门一脚,十几年的努力一下子化为了泡影。

  别说徐云川了,就是公孙夏看了都替他难受。

  长叹一声,公孙夏交代老仆好好照顾徐云川,才沉重地步出了客房。

  于子林早回来了,但他不好进去打扰,一直守着外面,见公孙夏出来,连忙迎了上去,宽慰道:“相爷不必担心,从京城到连州,山高路远,徐大人舟车劳顿,太辛苦了才会病倒,好好休息一阵子就好了。”

  公孙夏点头:“多谢于大人的关心,只是又要叨扰于大人数日了。”

  “相爷哪里的话,您跟徐大人愿意在下官这儿住,那是下官的荣幸。”于子林笑着说道,“相爷今日也辛苦了,好好休息,下官就不打扰了。”

  公孙夏心里有事,正想单独呆一会儿,便没挽留他。

  等人走后,公孙夏一个人在院子里坐了大半天,直到伺候的仆人激动地跑来告诉他:“公孙大人,徐大人醒了,想见您。”

  “好。”公孙夏这才起身,又去了徐云川的屋里。

  徐云川刚喝完药,屋子里还弥漫着一股药味。

  看到他,徐云川连忙让仆人扶自己坐了起来,然后挤出个笑容说:“公孙,没想到十几年后第一次见面会是这种情况。”

  公孙夏坐到他对面:“不想被我看笑话就赶紧养好身体。你说你,这牛脾气十几年怎么一点都没变!”

  徐云川自嘲一笑:“我如今也就只剩这身脾气了,若再改那就面目全非了。今日之事,多谢了。”

  醒来的时候,徐云川已经从老仆口中得知了事情的经过,再看到公孙夏出现在这儿,便大致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应该是公孙夏听说了他被发配到高州的消息,见他迟迟未到,就来连州找他,顺便托连州官府帮忙,他们才能在进城的第一时间被人认出来,还送到府衙请大夫悉心照料。不然说不定这会儿老仆还在匆忙地送他

  去医馆,又是看大夫,又是煎药,又还得找合适的客栈。

  公孙夏摆手:“区区小事何足挂齿,你先养好身体,至于其他事以后再说。”

  徐云川笑着点头,只是眼神还是很暗淡无光。

  公孙夏看得出来,此次的事情对他打击很大。这种打击不止是贬官,不是个人仕途无望,更像是摧毁了他长期以来的信念与坚持,这种精神上的打击,旁人劝也不知该如何劝起。

  听他叹气,徐云川反倒笑了:“我的事已经很劳烦你们操心了,公孙委实不必叹气,走到今天也是我以卵击石,不自量力,咎由自取,怨不得人,我也想开了。”

  真的想开了吗?真想开就不会这么说了。

  公孙夏看得出来,徐云川对朝廷很失望,心里有怨。

  同为贬官,他也不知说什么好,沉默少许才苦涩地说:“我也看走了眼,委实想不到楚王竟是如此心狠手辣之人!”

  楚王今年也不过弱冠之龄罢了,年纪轻轻,做事就如此阴狠,不择手段,公孙夏心里也是极为不认同的。

  至于扯的那张大旗,说什么是为了更多的江南百姓,抄家所得已悉数购买了赈灾粮发放给灾民,只要想想都知道这里面的水分有多大。

  发了一万斤可以报十万斤,购买的时候十文钱一斤也可上报二十文一斤,能动手脚的地方多了去,最后肥的是楚王私人的口袋。

  中宫之子,做事却如此急功近利贪婪狠毒,对比之下,太子都要好很多了。

  现在提起楚王,徐云川的脸色都很不好看:“是我对不起那些无辜受冤的同僚和百姓,我没能为他们伸冤。”

  对比起个人的委屈,徐云川更介怀这一点。

  公孙夏知道他的心结,拍了拍他的肩劝道:“你已经尽力了,他们知道也不会怪你的。况且,若不是你将此事告到殿前,他们连流放的机会都没有。”

  徐云川苦笑了下:“答应他们的,终究是失言了。”

  “这怪不了你,好在这次立功出头的是晋王。”公孙夏只庆幸这点,不然若是让楚王立下了平叛大功,积累了威望,又在江南各地安插了自己的人手,再加上他中宫嫡子的身份,势必会对太子造成不小的威胁。

  徐云川听到这话笑了起来,只是笑容说不出的嘲讽:“太子平庸无能自私自利,连给自己办事的人都护不住。晋王心机深沉,假仁假义,自己躲在后面捡便宜将楚王推出来,至于楚王,贪婪狠毒、短时残忍,视人命如草芥……罢了,罢了,这些以后与我有何干系呢?”

  公孙夏知道徐云川性子直爽犀利,但没想到他今时今日说话竟仍如此……

  他赶紧往门口看了一眼,见无人,这才提醒道:“云川,小心隔墙有耳。”

  徐云川说:“我知道,也就是在你面前,我才直言,你我多年老友,若想害我,不管我,任我死在南越就是,根本无需大老远来接我这么一个废人。你既待我以真诚,那这些话我就要说,公孙,你与我们不同,咱们大家都知道,以那位对你信任与倚重,你迟早会回京城的,我只是希望你不要站错了队。”

  至少在徐云川看来,这三位皇子,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也哪个都不是值得投靠报效的人。

  公孙夏很是感动,徐云川一直都是这样的一个人,耿直、重恩、待人以诚、爱民如子,可惜现在的朝廷容不下这样性子过于直的人。

  无奈地叹了口气,他说:“你说得有道理,只是除了这几位还有谁呢?燕王风评倒也不错,只是为人似乎性情过于谦和温良了些,又非嫡非长,如何能……反倒是晋王,虽非嫡出,但却是长子,有城府,有外家支持,也有手腕,即便有时候做事不是那么磊落。可帝王又不是评选圣人,只要大体过得去,不是什么残暴

  之徒就可以了。”

  徐云川仔细思量这番话,最后苦笑道:“也是,自古以来多少明君莫不是手腕强硬,杀伐果断,背负一笔笔血债。”

  哪个史书留名,尤其是开国皇帝,不是双手沾满了血腥。这么看,晋王做的这些也不算什么。但徐云川过不了自己心里那一关,死的那些可都是大景的无辜子民,他们不是敌人,不是恶徒,而是一个个手无寸铁的无辜百姓。

  晋王为了一己之私,能眼睁睁地看着楚王做下这些事,半点都不阻拦,甚至这其中还有他的推波助澜,徐云川没法接受。

  公孙夏知道他与徐云川在这方面有分歧,笑了笑说:“这只是咱们私底下随意聊聊,当不得真。”

  他虽说在几个皇子中目前最看好晋王,但他也不想轻易下注,掺和进这种事中。

  “老爷,于大人来了。”外面传来老仆的声音,打断了屋里稍显凝重的气氛。

  公孙夏顺势换了个话题:“于大人来了,他乃是连州知府,陈怀义的弟子,为人做事有章法又不失原则,是个不错的年轻人。”

  刚介绍完,于子林就进来了,拱手道:“下官见过相爷,徐大人。”

  徐云川连忙摆手:“于大人使不得,如今我品阶比你低一阶,你这样喊让我惶恐。”

  于子林从善如流低改了口:“徐大人比我年长,那我便唤大人前辈吧。”

  徐云川笑着点头:“好,那老头子就腆着脸托大了,不请自来,打扰了。”

  “徐大人能来府上做客,是晚辈的荣幸,大家就将这当自个儿的家,万万不要跟晚辈客气。”于子林连忙客气地说。

  他一来,公孙夏和徐云川不能聊那些敏感的话题了,转而说起了南越的风土人情还有各种作物。

  于子林说话风趣幽默,专捡有趣的说,他提起自己吃了芒果第二天吓哭了小孩,惹得公孙夏和徐云川都好奇地问:“这是为何?”

  于子林指着自己的嘴巴说:“有些人不能食芒果,吃了之后不知怎么的,第二天嘴巴肿了一大圈,像猪嘴一样,晚辈就是这倒霉蛋中的一员。”

  “有的人吃了没事,有的人嘴巴会肿?这东西莫非还是挑人的不成?”徐云川很是好奇,追问,“这是为何,知道吗?”

  于子林摇摇头:“不清楚,反正从此以后,我再也没吃过。”

  “还有这么神奇的东西,改日我一定要试试。”徐云川来了兴致。

  于子林笑着说:“这个容易,南越这边很多芒果,夏天还有宫里贵人都不一定能尝到的荔枝,随便大人吃了。不过这是夏天,冬天嘛,主要是橘子之类的,还有甘蔗,汁水甘甜,大人一定要尝尝。”

  “对,而且于大人还正在组织连州的老百姓开荒种植甘蔗榨糖,今日上午我还去瞧了瞧,已经开垦出一大片土地了。”公孙夏接话道。

  糖这个字终于让徐云川混沌的脑子转了起来,他忽然想起了于子林的身份,惊喜地说:“原来是于大人,久仰久仰,真巧。”

  于子林知道他想起了流放公凭的事,笑道:“晚辈还要谢谢大人给我们连州送来这么多人。”

  公孙夏狐疑地望着二人:“你们认识?”

  徐云川便将两个官府对接流放犯人的事说了。他也感叹:“好巧,原来都是自己人。”

  有了这层关系,三人谈话的气氛更好了。

  ***

  休息了三天,徐云川的身体渐渐好了,可以继续启程了。

  但在离开连州之前,他向于子林打听:“于大人,两三个月前流放来的那几百人,他们如今在何处,过得怎么样?”

  于子林笑道:“他们都很好,大人尽管放心。”

  踌躇片刻,徐云川说:“我

  ……既然都到了连州,我想去见见他们。当时我承诺会还他们清白,是我失言了,我想当面跟他们说清楚,于大人能否派个人给我领路。”

  “这……”于子林咳了一声,不动声色地转移话题,“晚辈想他们能理解的,大人已经尽力了,实不必将此事放在心上。”

  看出于子林在刻意避重就轻,不想他去见这些人,徐云川眼睛眯了起来,怀疑地打量着于子林:“于大人,冒昧问一句,你可是有事瞒着我?”

  于子林看他的样子就知道他误会了。

  但自己不说出池家他们的所在,也确实可疑,毕竟这一两年,松州、越州等江南好几个地方流放了不少人过来,都是落在连州的,如今他却不让徐云川见这些人,说不过去。

  公孙夏见两人的气氛有些不对,问道:“于大人,是这些人所在的地方离连州城比较远吗?”

  于子林知道再不说清楚,徐云川还不知道会想些什么,他现在处于比较敏感的状态,对自己也不见得多信任。

  “是有点远,大概要一两天的时间才能到,两位大人若是想去,那晚辈就去安排一下。”于子林最后说道。

  公孙夏可去可不去,他侧头看徐云川。

  徐云川想到于子林今日的可疑反应,再想到自己流放了不少人到连州,若真害了他们,尤其是池、颜等这些无辜之人,他心里难安。便决定还是去一趟:“那就麻烦于大人了。”

  于子林笑着说:“不麻烦,那晚辈让下面的人准备,咱们明天早点出发,争取在天黑之前赶到,这样便不用露宿荒郊野外了。”

  “都听于大人的。”徐云川没有意见。

  次日清晨,天不亮马车就出发了,非常顺利地出了城。

  徐云川微微松了口气,心想,昨日可能是自己多疑了。不过既然都已经出发了,断然没有这时候又突然回去的道理。

  马车继续往南,道路两旁的景色越来越荒凉,人烟也越来越稀少。

  等好几里都不见人烟时,前面出现了一片新开垦出来的土地。

  公孙夏指着给徐云川介绍:“这就是于大人组织人手开垦出来的荒地,这些已经种植上了甘蔗,前面还在继续开垦挖地。于大人很不错,组织了好几千人过来干活。”

  很快,徐云川便看到了那群人,确实很多,乌压压的一大片,隔得老远都能看到,时不时的有大树倒下。

  不过既然连州在组织开垦荒地,为何没将池正业他们这些流放的犯人带过来呢?

  于子林在前面的马车上,也不好问。徐云川即便好奇也只能作罢。

  马车又行了大半个时辰,快到中午时,前面又出现了一群人,约有几百人,都是年轻力壮的汉子,大冬天只穿了一件短打,正提着锄头、箩筐、锤子在干活。他们将泥土挖出来,垫在地面上,再用一个个圆滚滚的大铁块压过地面,泥土便变紧实了。若是有石子就继续撒在上面,再压一次,没有就直接压过,反复几次,泥土变得非常结实。

  “他们这是在修路吗?”徐云川的目光落到那一个个大铁块上,铁块的两边各有一根大腿粗的木头镶嵌在里面,这样一边一个人就可以轻松地将铁块滚过去,很节省人力,而且速度也很快。

  公孙夏也注意到了这点,赞道:“这个修路的工具不错,推广开来,建房造屋平整土地都可用得上。不过这是谁在修路,也是于大人弄的吗?他们连州这又是开荒种甘蔗又是修路的,可以呀!”

  都要把他这个老家伙给比下去了。

  不行,回了高州,他也得好好想办法,将百姓发动组织起来,开荒扩地,增加高州的土地。

  徐云川虽说有些心灰意冷的,可到底做了多年地方官员,看到这欣欣向荣的一幕幕,心里欣

  慰,脸上的笑容都真诚了几分:“南越也不错。”

  官员踏实肯干,百姓勤劳质朴。

  这话说得公孙夏压力更大了,他才来高州没几个月,前面那段时间心情比较沮丧,也没来得及做什么,高州现在还是老样子。若是没有连州做对比就算了,但现在,自己老友去了肯定要失望。

  再往前,他们还看到了一头耕牛在路边犁地。准确地说,是在挖土,因为犁翻过的土都被那些汉子拿着箩筐挑了过来铺路,这可比人去旁边挖地轻松又快多了。

  “他们可真会用法子,这得省不少事。”公孙夏也来了兴致,干脆让人停下了马车,准备去取取经,因为他发现这支修路的队伍里面有很多节省人力,提高效率的小窍门。

  很快前面的马车发现他们没跟上,速度也跟着慢了下来,最后于子林跳下了马车,让车夫先将车子赶到前面,自己则带了个随从跑到公孙夏和徐云川旁边。

  “公孙大人,徐大人,你们怎么提前下马车了?”

  公孙夏摆了摆手,饶有兴致地看着修路的百姓:“我瞅瞅,不急。”

  徐云川则问:“于大人,这是府衙组织的修路,还是百姓组织的?”

  他怎么看都有点不像,因为说是同一个村的吧,这些人的口音不同,说是官府组织的吧,也没个官府的人。

  于子林说:“都不是,至于是谁组织的修路,两位大人傍晚便知道了,时间不早了,咱们先赶路吧,不然今天到不了。”

  听他这么说,公孙夏和徐云川只得继续上路。

  路上两人都被于子林搞的这一出出勾起了浓厚的兴趣,对接下来要去的地方更好奇了。

  直到太阳西斜,霞光万丈,荒凉的景色终于发生了变化,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茂密的甘蔗林,不断地向前延伸,仿佛看不到尽头。

  “这么多甘蔗?谁种的?”

  公孙夏和徐云川同时浮出了这个疑问。

  这地方如此荒凉偏僻,周遭二三十里内都找不到一户人烟,突然出现这么大片的甘蔗林太奇怪了。

  可能回答他们的人在故弄玄虚。

  又走了两刻钟,甘蔗林终于逐渐消失,前面先是出现了一片油菜地,再往前是一大片房子,炊烟袅袅,鸡鸟犬吠,宛如一座突然出现的世外桃源。

  “这是什么地方?”徐云川问公孙夏。

  公孙夏也很茫然:“不知道,舆图上没有。”

  凡是州县,还有一些比较大的镇子,或是出名的地方,舆图上都有标注。这地方距高州不远,应该处于高州和连州的交界处,公孙夏确定自己没见过。

  很快,前面的车子停了下来。

  于子林走过来邀请他们:“两位大人,咱们走进去瞧瞧?”

  公孙夏和徐云川都想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便没有拒绝:“好。”

  三人只带了随从,马车留在了镇子外。

  很快,他们就进入了镇子。

  一踏进去,公孙夏与徐云川不约而同地对视了一眼,这镇子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大,人也很多。在南越这种地方,规模已经堪比一个县城了。

  再看房屋,排列井然有序,而且似乎还修了地下的排水系统。而地面铺的是青石板和一些自己烧制的土砖,虽没法跟京城和松州这样富裕的地方相比,可在如此荒凉的地方,已是相当不错了。

  再瞧镇子上的居民,不说一个个红光满面吧,但精神大部分都很不错,脸上挂着笑容,面黄饥饿的几乎没有,说明他们生活过得还不错。

  而且他们还发现一个事,这里婴幼儿和孕妇都特别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有些还不止一个两个。

  就在几人目不暇接之时,忽地几个穿着统一的黑红

  色衣服,衣服后背上还印了个“镖”字的壮硕男人凑了过来,将他们团团围住。

  公孙夏和徐云川吓了一跳,以为遇到了打劫的。

  于子林也觉得有些莫名,赶紧上前拦住这几人:“你们干什么?”

  为首那男人怀疑地打量着他们:“我倒要问问你们是干什么的?镇子上没见过你们,你们从哪里来的,要做什么?”

  几个月没来,平王殿下到底又搞出了什么呀。

  于子林赶紧自报家门:“我是连州知府于子林,来见你家主人,还不快去通报。”

  连州知府他们知道,这不是本地的父母官吗?

  镖师们这才知道认错了人,赶紧行礼赔罪:“对不起,于大人,小的有眼不识泰山,认错了。”

  “没事,我们就随便逛逛,你们不用管我们。”于子林挥了挥手。

  镖师们赶紧走了。

  公孙夏和徐云川这才问于子林:“他们是?”

  于子林也不清楚,含糊应对:“都是自己人,一会儿主人就要来了,咱们先逛逛。”

  好吧,公孙夏和徐云川没再多说,又往前走了几百米,前面那座大的建筑上方挂着“织坊”两个字。此时正值下工的时辰,一个个妇人、姑娘匆匆从里面走出来,往家里赶。

  “于大人,这又是?”公孙夏和徐云川觉得今天眼睛简直有点不够看。

  于子林指着招牌说:“织坊,就是专门织布的地方,两位大人要进去看看吗?”

  公孙夏和徐云川自然心动:“方便吗?”

  “应该可以的。”于子林让人去门□□涉了一番,又出示了他的身份,这才得以进去。

  里面有管事接到了消息,连忙出来迎接他们:“于大人,您怎么来了?”

  于子林说:“我带两个朋友过来看看,方便吧。”

  “方便,方便您请进。”管事带着他们进去,挨个介绍,“这进门处是织布的地方,再往里左侧是纺线的地方,右边是印染的地方。”

  公孙夏和徐云川看到整齐摆放的织布机,有的还有人在干活,有的已经停了下来,墙角还堆放着一堆成品。

  一行人从参观了一圈,给公孙夏的感觉就是这织坊与修路的队伍很相似。说要有什么特别的也没有,但就是很多小窍门凑在一起,便节省了时间。

  农妇在家自己纺线、织布、印染,天天鸡鸣便起来忙碌,一个月也只得几匹布已是极限,但这里一个快的织女一天就能织一匹布。

  就在他们怀着复杂的心情走出织坊时,冉文清已经来了。

  他看到于子林赶紧拱手行礼:“于大人,你来了,怎么不派人通知我一声?”

  于子林回了个礼:“来得突然,招呼都没打,抱歉。”

  公孙夏和徐云川看到两人的对话和礼节,心下惊愕,这位中年文人莫非也是官员,而且是跟于子林同阶的?但这荒郊野外的,一个舆图上都没有的兴泰,这也未免太荒谬了。

  就在二人越发疑惑的时候,冉文清侧身邀请他们:“于大人请,今日一定要到府中做客。”

  一行人出了织坊,几辆满载而归的马车缓缓驶来。

  于子林瞟了一眼:“这是白糖吧?”

  冉文清点头:“对,今日的收获。”

  听到这话,公孙夏和徐云川对视一眼,一车得有几百上千斤重,这一天就几千斤白糖,大户啊。

  他们对这白糖的主人更加好奇了,但于子林非要卖关子,如今都不肯明说。

  就在二人心里疑惑万分之时,于子林忽然停下了脚步,侧头看向右边,公孙夏和徐云川顺着他的视线望去,只见右边路边的一座大宅子上挂着“平王府”三个平平无奇的牌匾。

  平王府?

  两人心头同时一震,当即明白这是什么地方了。

  公孙夏立马问道:“于大人,平王殿下到了南越最终便在这里建府了?”

  于子林点头:“没错,陛下赐了平王殿下万顷土地,平王殿下便选了这里,当然,两年多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房子都是新建的。殿下应该不在府中,这位是王府的冉长史。”

  接着又给冉文清介绍了公孙夏和徐云川。

  虽说同样都是官员,品阶也差不多,但冉文清丝毫不敢拿乔,赶紧行礼:“不知公孙大人、于大人、徐大人到访,有失远迎,还请海涵。殿下最近呆在广州,不在兴泰,今日就由在下招待诸位了。”

  说完,目光落到了徐云川身上,感慨道:“我家殿下素来佩服徐大人的为人,今日未能相见,必然很遗憾。”

  这话说得徐云川一头雾水:“我……此话怎讲,我与平王殿下素昧平生。”

  于子林笑了:“徐大人见过的,就是刘记商行的刘七公子。”

  徐云川瞳孔震大,惊讶万分:“是,那就是平王殿下,臣……”

  他赶紧对着平王府的方向行了一礼:“臣惶恐,有眼不识泰山,怠慢了殿下,还请见谅。”

  “不知者无罪,殿下不会怪罪的。因为殿下不在,王府不方便待客,烦请诸位大人去在下府上坐坐。”冉文清招呼众人去了他家,又让下面的人备好饭菜。

  这才询问他们今日突然来兴泰的目的。

  听说是徐云川不放心他流放的那几百人。

  冉文清当即笑了:“徐大人真是爱民如子,酒菜还需一点时间,正巧他们几家住得不远,若是徐大人比较急,咱们现在就去看看,如何?”

  公孙夏赶紧给徐云川使了个眼色,让他答应。

  徐云川也正有此意,一行人便出了冉府,转而去了池家。

  池家、颜家、付家、关家都住得不远。

  见到大恩人,几家人都给徐云川磕头道谢。

  徐云川看着他们面色红润,住的房子也不错,虽说不及松州时富贵,家业也没拿回来,但到底一家老小都平平安安的,日子也不错,那一直悬挂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

  随后,他们回冉府用了晚膳,当夜便在冉家住了下来,冉文清单独给他们安排了一个院子。

  但这一天的经历实在是太丰富了,两人都睡不着。

  半夜,徐云川敲开了隔壁公孙夏的房门。

  同样没睡的公孙夏将他迎进了门:“坐,我还以为你要忍到明天呢。”

  徐云川不理会他的打趣,问道:“平王在京中是个什么样的人?”

  公孙夏没说话,只是摇头。

  徐云川不解地看着他:“你不说话只摇头是什么意思?”

  “我不知道。”公孙夏说,“我所知道的都是京城所有人都知道的消息。平王母亲是宫娥出身,不受宠,十五岁封王出宫建府,十六岁被指派去鸿胪寺当差,卷入芙蓉院走水案中,被陛下罚了。他气不过便跪着求陛下将他发配到南越,当然,现在看来未必是气不过。”

  很明显,平王在南越的小日子过得非常滋润。

  手底下有一大帮子人,还有不少赚钱的产业,自己常住广州,有时候还偷跑去其他地方,比在京城中畅快自由多了。

  徐云川翻了个白眼送给他:“你怎么知道的还不如我多!”

  公孙夏气笑了:“你半夜不睡觉,来吵醒我,反而嫌我,好,那你跟我说说,你又怎么认识平王的。”

  徐云川想起当初那个拿着礼物登门拜访,客客气气的少年,再想起今日池家、谭家等这些流放百姓所说的事,心里感慨万千,将当初的一幕原原本本道出:“

  ……平王出淤泥而不染,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仍保持着一颗良善的赤子之心,实为难得!”

  公孙夏也很惊讶。毕竟徐云川会被流放到南越这种事谁也没法预料,平王当初那么做,只能是为了谭家人,就因为同情那家里的老人孩子,他就出钱出力,还将人弄过来安置,这心肠确实没话说。

  在这点上,跟徐云川不谋而合了。

  难怪徐云川反应这么大,晚上都睡不着。

  但他毕竟是在京城官场混了十几年的,脑子里想得要比徐云川多多了。他轻轻敲着桌子淡淡地说:“平王确实心善,做买卖也有一手,短短两年就挣下这么大的家业,兴泰也被他治理得不错。但今日之事咱们恐怕是被于子林牵着鼻子走了?”

  徐云川没法反驳,其余于子林在连州就可以直说的,但他偏偏不,非要勾着他们到兴泰,让他们亲眼目睹兴泰的情况。

  这存在着什么心思,大家心里都有几分数。

  “那你说今天这事是他的意思,还是平王的意思?”徐云川问。

  公孙夏沉思片刻后道:“应该是于子林的意思,若平王想拉拢我们,让我们为他所用,今日就不会不在。这事看起来应该是于子林自作主张。”

  因为他去连州,徐云川想见流放的人都是临时起意,于子林也来不及跟这边提前商量好。

  徐云川点头:“有道理。”

  公孙夏眼底的兴味越来越浓。这个七皇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竟然让于子林这么替他卖命。徐云川没在京城做过官,很多情况不了解,但他可是知道,陈怀义启复后,完全有办法将于子林弄回京的。

  但现在都两年了,于子林还留在这里,这到底是他自己的意思,还是陈怀义的意思?他们这对师生就如此看好平王?

  “过阵子,咱们乔装去广州会会平王!”公孙夏很快便有了主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