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铁幕降临 第九十三章 夜袭宁波城

《铁幕降临》第九十三章 夜袭宁波城

作者:仲夏雷暴夜 字数:3205 书籍:铁幕降临

  招宝山、金鸡山的大火整整持续了一天,到了深夜,从宁波城向东望去,还能看到镇海方向的夜空泛着红晕。

  半夜时分,谭克带着一个火力组,在一个排战士的保护下,借着昏暗的月色,悄悄的潜行到姚江北岸,江岸对面就是宁波北城墙。

  北城墙上灯火昏暗,看不到一丝人影,只听见更夫的梆子一声一声悠扬的敲击。

  守城兵丁、民壮发了银子之后,个个都精神起来了。他们兴奋了半天,一直没见到大明军队的影子,到了深夜就全都懈怠了下来。

  姚江岸边,谭克选定了一个比较隐蔽的地方作为火力发射阵地,战士们围绕阵地散开警戒,火力组的两个战士抬着M220发射器,把它在阵地上安置停当。

  M220式三脚架上安装的是BGM-17陶氏导弹发射器。三个多月前,在美军军火库,穿越团队搞了20枚TOM2A(BGM-71E),搞来之后一直没有使用。

  TOM2A(BGM-71E)是美军制式武器,谭克虽说是PLA野战部队出身,他也只是在这次任务之前,才认真的研究了一下,并在靶场试射了一枚陶2A导弹。

  谭克把一枚TOM2A导弹安装在发射筒内,通过前视红外线夜视系统,瞄准了四百米外的城墙,轻轻按下按钮。

  陶2导弹一下子就飞了出去,在夜空中拖曳了一条长长的火焰,飞向城墙。

  “轰”的一声巨响,穿甲战斗部钻进七米厚的宁波北城墙炸开了,城墙上出现了一个直径足有三米的大洞。

  这声巨响,顿时惊醒了昏睡中的宁波城。

  “敌袭!敌袭!”城上城下顿时乱成一团,导弹在城墙上爆炸的冲击波把这一带城墙上的守城兵丁全都吓趴下了。

  TNND,城墙太厚了,还没炸穿啊!

  谭克心里这么想着,嘴里不停顿,“快,再来一枚!”

  这时有兵勇被军官督促,催赶到城墙边上,拿起火枪胡乱发射。

  “打!”

  负责警卫的战士,在排长的指挥下,瞄准城墙上面的枪火,来了几下齐射。

  “砰!砰!砰!砰!”

  城墙上的清兵被打得鬼哭狼嚎,再也不敢靠近城墙边上。

  于是,谭克瞄准城墙上刚被炸开的大洞,又是“轰”、“轰”两下。

  三发陶2导弹连续攻击,轰穿了七米厚的城墙,宁波北城墙露出了一个大大的口子。

  “城破了!城破了!”

  整个北城一下子骚动起来,兵丁们扔掉手中的兵器,掉头就望城下跑,四处逃窜。城内人喊马嘶,铜锣拼命的敲击,慌乱中几处房子不慎着火,烧了起来,这一下就更乱了。

  “不好了,明军又用火攻了!”

  “了不得了,明军进城了!”

  望京门位于宁波的西城,被认为是宁波城的正门,迎接钦差、进京赶考都走这里。守卫望京门的兵丁看到宁波北城枪炮齐鸣,城内几处火起,顿时慌了神,看到西门外没有动静,于是就有军官带头,兵丁们开了城门就往上虞方向跑。

  “段大人是清官,是好官,他刚刚给我们发了守城军饷,你们这么就逃了,对得起段大人吗?”

  “娘希匹,你自己想死,别拦着弟兄们!”

  有人想拦,但人心涣散,拦也拦不住,很快东门一带的兵勇全走东门往外逃,跟着不少百姓也跟着往城外逃难,大人喊,小孩哭,乱哄哄的。

  看着城内乱成一锅粥的样子,谭克得意的说,“走,咱们撤!”

  宁波城内的骚动很快就波及到道台衙门,前院后院哭声一片。

  段光清和衣而睡,听到枪炮声,立即被惊醒,披衣走了出来,“哭什么哭,老爷还在这里!”

  看到段光清,大家的情绪顿时安定下来。

  段光清带着组织起来家丁和衙役一百多人,把道台衙门死死的守住。

  城内的许多散兵游勇、流氓无赖,看到道台衙门防守森严,全都绕开了走,奔向道台衙门南面的钞关。

  钞关就浙海钞关的关署,里面存放着大批的税银,这帮家伙想要乘火打劫。

  宁波府张静渠和李也亭带着大队乡勇正好从这里经过,当即予以痛击。

  11月2日晚上,李芝英、李也亭一来到定海,就受到丁於菟等明朝礼部大员的招待,第二天白监国又亲自接见他们。李也亭被充分洗脑之后,在三号下午回到了宁波,李芝英则留在了定海。

  宁波知府张静渠组织乡勇民壮守城,北号船帮家大业大,自然也是被征集的对象。因为李也亭比较积极,北票船号的差事就落到了他的头上。

  李也亭抽集两百船工水手,由自己领队,让族侄李铭顺负责指挥,协助守卫灵桥门的城守营,防守灵桥门周边的城墙。

  谭克炮击城墙之后,城内一片恐慌,有人报告说,守卫灵桥门的城守营全跑了。

  船工们顿时也慌了神,“咱们也跑吧!”

  李也亭当即呵斥,“跑!往哪儿跑?那些绿营兵丁不是宁波人,可以一走了之,但我们不行。这里是我们世世代代生活的家园,我们哪儿也不去!”

  “李老爷,那咱们现在干什么?”

  “看到城内的动静没有,只有乱兵,没看到一丝明军的影子,现在最主要的是要摸清情况。”

  他派了几个机灵胆大的水手,走城墙上过去,先去侦察一下北门的情况。

  站在城墙上,看到城内好几次起了火,到处乱哄哄的。有人心里害怕,嘴里嘟嘟囔囔,“明军要打过来了!官兵也跑了,我们还在城墙上干什么?”

  “怕什么,大伙儿在海上谁没见识过明军?!他们也不是三头六臂。”李也亭知道明军只是骚扰,不会进城,他几句话就压制住船工们的恐慌。

  没过多久,前去侦察的水手来报,说北门一带的守城兵丁和乡勇全跑光了,城墙上一个人影也没有,攻城的明军也没看见。

  有水手提出回船号,绿营兵丁跑光了,其他乡勇跑了,就北票这两百人,也没法守城墙。

  这时候,城内乱兵已起,烧杀抢掠,火光和哀号弥漫整个城池。

  “看到了吗,城内没有明军,只有乱兵。那些兵痞已经在烧杀掳掠。”李也亭手一挥,“走,咱们不能让那些散兵游勇毁了咱们宁波城!”

  在李也亭的鼓动下,李铭顺带着两百弟兄冲进了宁波城,一路弹压抢~劫的乱兵,同时收编那些惊慌失措的乡勇,在鄞县县衙附近,正好遇到宁波府张静渠。

  张静渠以为城破了,带着十多个家丁和衙役跑出府衙,遇到李也亭之后,并一同奔往道台衙门。

  到达道台衙门的时候,李也亭的队伍经过一路收编,人数已经达到上千。

  听到李也亭报告说,明匪可能只是小股骚扰,发射了几发炮弹,好像还没有进城,炮弹爆炸引起了城内的兵勇炸营,脱城而逃!

  段光清气坏了,敢情昨晚的十万两银子白扔了,“张其光呢?看到张游击没有?”

  李也亭和张静渠一齐摇头,“没看到,可能也出城了。”

  段光清得知李也亭现在收拢了一千多乡勇,当即分派张静渠和李也亭分别带领乡勇,去检查四门,同时监视城外动静;自己则亲自带着府内的一百多家丁衙役,弹压城内的乱兵。

  城内整整乱了一个夜晚,直到第二天早上,城外没有一丝明军的影子,段光清才把宁波城完全的安定下来。

  11月5日早上天刚刚大亮,满眼血丝的段光清稍稍吃了点东西,就亲自来到宁波北门查看敌情。

  看到20尺厚的城墙上,被轰穿了一个直径约莫7、8尺的大洞,段道台菊花一紧,声音也变得干涩,“这就是贼人轰开的大洞?!”

  “是的,昨夜就是三声巨响,贼人轰开了城墙!”

  大明有如此威力的大炮,这宁波城还能守得住吗?!段道台有些绝望,又有些疑惑,“那贼人为何不趁机攻城?”

  “属下不知!”宁波府张静渠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李也亭举手作揖,“可能是上天有眼,皇恩浩荡,贼人畏惧天威?!也是道台大人指挥若定,调度有方!”

  段光清面无表情,只是久久的看着这炸开的口子,这段时间的操劳让他一下子老了许多,单薄的身躯更是显得有些佝偻。

  “唉!”他长长的叹了一口气,“走,去东渡门看看!”

  东渡门正对着镇海方向。看着远方的青烟,段道台有些悲哀,调动整个宁波的人力物力,赶工打造出来的两座炮台,就这么灰飞烟灭。

  布兴有真是一个混蛋!张其光也是混蛋!

  想到这里,段光清忍不住咳嗽两声,用手扶住雉垛,恶狠狠的往外吐了一口浓痰。

  城下就是三江口,下面原本川流不息的桃花渡变得十分的冷清,江面上来来往往的商船没了,城外的商船民船害怕惹上战火,全都逃向了上游的奉化、慈溪、余姚等地。

  段光清抬头向江北岸看去,那边还有几艘夷人商船。在这兵荒马乱之际,也只有夷人才不畏兵火。

  咦,那是什么船?船上穿官服的不是佛智吗?

  佛智在镇海武庙内一直忐忑不安,以为明军要拿他这个满人开刀立威。座中众人看他的眼神也是充满着同情和怜悯,不想明军给了他两本书,又把他原路送回。

  到了晚上,明军又弄了一艘小船,把佛智一家直接就赶出了镇海。兵荒马乱的,小船晚上不敢开,直到天亮才来到宁波。

  “你已经从贼了!”段光清看到佛智短短的头发披在脑袋后面,语气森严,“这次,想必是来劝老夫投降的?”

  佛智吓得双膝跪地,“道台大人明鉴,我是满人,从贼有什么好处。”

  他一五一十的把事情是经过说了一遍。

  段光清听出来了,原来明军虽然拥有坚船利炮,却是兵力不够,他们采用稳扎稳打的战术,不想过多的攻城掳地。

  这明军不会真有一个诸葛孔明,行事如此的谨慎!段光清摇摇头,拿起佛智带来的书《世界地理》和《铁幕降临》。

  《铁幕降临》是礼部正在编写的《儒学正源》的初本。其主要内容是讲述炎黄的源头,宣扬华夏文化的优异,以及满清入关之后对华夏文明的摧残;同时详述英国工业革命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的进步,一家一户自耕自作的小农经济已经落后与整个时代;说明“无学不慧、无工不强、无粮不稳、无兵不安、无商不富”的道理;表明大明王朝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建设“小康”社会,对内为百姓服务,对外捍卫华夏尊严,实行农工商一齐发展,一个钢铁的工业化强国将在世界中心降临。

  《世界地理》,这书详细介绍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段光清草草翻了一下,自觉耳目一新,心说这明遗在海外两百年,倒也颇有一番见识。

  他又拿起《铁幕降临》,稍稍翻了几页,往桌上一扔,“一派胡言,我大清已经落后与时代,他这个海外归来的明遗代表华夏的未来,真是笑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