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铁幕降临 第八章 小岛迁行动(上)

《铁幕降临》第八章 小岛迁行动(上)

作者:仲夏雷暴夜 字数:2745 书籍:铁幕降临

  舟山群岛大大小小的岛屿有1390个。其中,定海城南部海域岛屿分布最为密集,达到64个。

  大明在舟山直隶州推行“小岛迁、大岛建”,第一期行动计划首先就是从定海港南面的盘峙乡下手。

  盘峙乡下属盘峙岛、大猫岛、大五奎山、小盘峙、大王脚山、刺山、西岠岛、东岠岛、摘箬山这九个住人小岛的岛民要全部搬迁到定海,岛上所有房屋全部推倒,恢复植被,留待以后开发。

  盘峙乡工作队早已经先期下派到各个岛礁。

  据工作队先期统计,这九个岛屿总共有五千多人口。其中大猫山面积最大,为6.92平方公里,居住着三个自然村,有一百多户,八百多村民;面积最小的是的大王脚山岛,为0.08平方公里,居住着一个自然村,二十多个村民。

  工作队成员是由浙东各乡村选拔出来的华复积极分子组成,他们全都富有乡村工作经验,又在盐仓党校接受了两个月的工作培训,对于搞乡村调查、发动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很有一套。

  大猫岛位于蟹峙门南面,面积不大,全岛以丘陵地带为主。岛上有庵基岗村、三个自然村,村民主要以打渔为生。

  1月20日傍晚,一艘海警船靠上了大猫岛庵基岗海滨。

  庵基岗是个平缓的小山坡,山坡左边乱石林立,右边是一个小山包。坡下村子里住着二十多户人家,村前五十米就是一片平平的海滩。

  “于队长,这封信是十万火急!”

  盘峙乡机要通信员给工作队送来了一封信,转头就去了大猫岛另外两个村子。

  庵基岗村工作队队长于永水一人坐在村口哨所内,看着信封上的三根羽毛,他心中一凛,感觉又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了。

  打开上级来信,于永水顿时睁大了眼睛,喃喃低语,“连夜征用所有船只?!”

  前两天定海特区刚刚下达命令,因为军事任务的需要,定海南部海域封航、封鱼。今天又下达收缴船只的命令。

  于永水敏锐的感觉到,可能“小岛迁、大岛建”行动在即。

  “小岛迁、大岛建”宣传教育也有半月余,算起来也该是行动的时候。只是村中世世代代以打渔为生,突然连夜收缴船只,很容易激化矛盾。

  望着手中的信件,于永水突然想起了一件事件。

  晚饭前他在村中转悠,听刘旺发反映,说他父亲刘炳与李大成这两天有些异常,嘀嘀咕咕的商量要偷偷出海打渔。

  于永水原是定海小沙毛峙村的渔家子弟,对渔村工作非常熟悉。他知道渔船是渔民的命~根子,渔民世代以讨海为生,想要偷偷下海可以理解,但必须坚决制止。

  直接收缴,冲突升级?

  这好像不妥,群众工作还是要以说服教育为主,必须要积极稳妥有序解决这个问题,最好能给刘炳、李大成一个深刻的教训。

  于永水一面小心的把信件收好,一面皱着眉头,想了又想。

  突然他眼睛一亮,用力喊道,“林水虎!”

  “到!”村口站岗的联防队员用力答道。

  于永水精神抖擞的走出房间,“吹集合哨,工作队、联防队军事训练!”

  听到“嘟!嘟!嘟!”的哨子声在村中响起,工作队队员、村干事、联防队立即动了起来,他们纷纷扛着枪支往村口涌来。

  庵基岗村前的沙滩立即变得生龙活虎起来。

  凌晨时分,月亮已经下去了,太阳还没升起,天黑沉沉的。

  海风呜呜地吹遍大猫岛,庵基岗上松涛阵阵。

  冬天的海滨相当寒冷,庵基岗村里一片宁静,村口站岗的民兵也抱着火枪,畏缩在哨卡内。

  突然一个人影在哨所前晃了晃,听着里面发出轻轻的鼾声。

  李大成松了口气,悄悄转身走回村里。他悄悄的走到一户人家,轻轻的敲了敲窗户。

  这是里外两间的石璧草房,又窄又矮又暗,里间是儿子刘旺发住的,刘炳两口子就住在外间。屋外面还有一个小草棚,是放锅灶柴草用的。

  听到动静,刘老汉立即从床上爬了起来,披上棉袄,轻手轻脚的走到窗前,“大成兄弟,外面有动静吗?民兵不会还守在村口吧?”

  “没事儿!民兵躲在屋子里睡大觉。”李大成在窗外使劲的搓了搓手,“现在正是鱼旺发的时候,竟然不让我们下海,亏他们想得出!”

  “好的,我马上就到!”刘老汉一面回应,一面套上龙衣龙裤。

  龙衣龙裤为一种土布制成的男性衣服,是冬季渔民出海的专用装备。

  在寒冷的冬天,棉衣往宽大的龙裤裤腰里一塞,4只裤袋一束,2只裤脚筒就收紧了,在海上捕鱼一点也不冷。

  “当家的,工作组天天都在宣传‘小岛迁、大岛建’。” 刘大妈也坐了起来,屋内有些寒冷,她赶紧披上了厚厚的棉衣。

  刘老汉没好气的低吼了一声,“臭婆娘,你想说什么?”

  “马上就要搬迁到定海城了,咱们是不是就开始收拾收拾东西,不要出海讨生活。”刘大妈讷讷的说道。

  刘大妈原是大陆上的人,八岁的时候被人贩子拐卖到大猫岛,在刘家做了童养媳。

  几十年下来了,刘大妈早就被驯服认命,安安心心的在岛上过日子,还给刘炳生下了一个儿子。

  老家的印象刘大妈早就忘记了,只是偶尔还能做几个梦,回想起自己曾经叫做陈三娘,还有老家门口的荷花塘。

  刘老汉火了,“你放屁,咱家世世代代都是海上讨生活的!”

  刘炳十五岁下海讨生活,风里闯,浪里钻将近三十年,练就了一身的打渔本领。别人打不到鱼,他能打到;刮着七八级大风,别人不敢出海,他敢出海,是庵基岗村最好的船老大。

  刘老汉讨海的本领高,个性也相当倔强。

  虽然工作队一再说明,因为军事任务需要,必须要封航、封鱼,同时安排渔民暂时休养生息。

  刘老汉和李大成等少数人却是不以为然,他们嘴里答应得很好,心里总想着下海多打些渔获,好多置办些年货,快快乐乐的过大年。

  “别骂我妈妈!”里间传来儿子刘旺发的声音。

  “臭小子!”刘炳没好气的说道,“你也别磨蹭,快点给老子滚出来!”

  “出海打鱼容易,咱们总要回来的。”旺发窸窸窣窣的穿着衣服,走出里间闷闷的说道,“回来之后,就等着挨批吧!”

  “批一批,也少不了你一块肉。”

  刘老汉低声吼道,“已经腊月十四了,这大明朝官府竟然下令封海,不去打点渔获,这年还怎么过啊!”

  刘老汉把门打开,借着外面的星光,小心的的把小对网放到箩筐中。

  这渔网可是老汉的心肝宝贝,去年他卖出两百斤鱼鲞,才从供销社那儿,置办到了这套渔具。

  这小对网是用苎麻编织而成,用薯榔作染料,由翼网、身网、囊网组成,形似裤,俗称“裤脚网”,最适合冬讯捕捞带鱼。

  刘炳和他儿子抬着渔网悄悄出了家门,李大成等六个人人早就等候在路边。

  加上刘炳父子两个,八个人正好可以驾操两艘小舢板,张开小对网捕带鱼。

  李大成、刘炳他们扛着摇橹,背着渔具,带着箩筐,轻手轻脚的走过村口。

  “哗…哗…”潮水咆哮着涌向海岸,一浪接一浪的拍打着海滩。

  “船呢?我们的船呢?”

  村中的八艘小舢板原本是倒伏在岸边的大皂荚树下,李大成等人惊异的发现一只船也没了。

  刘旺发心里有数,他摸着脑袋,随嘴乱说道,“不会被潮水卷走了吧?”

  农历十六是大潮,十四的潮水也不小,真的让潮水卷走了吗?!

  刘老汉放下渔网,摸了一下地面,地上是干的。他起身拍了一下儿子的脑袋,“胡说八道,十六的大潮水也涨不到大皂荚树下。”

  李大成叹了口气,“不要说了,这一定是工作队于队长使的坏。”

  “这不是使坏,是执行朝廷的命令。”村口突然响起铿锵有力的声音,于永水扎着武装带,背着一杆火枪,从村口走了过来。两个民兵紧随在他的后面。

  “官府昨晚下达新的命令,征用岛上的所有船只。补偿的钱款,等天亮之后再给你们结算。请相信复兴党,大明朝决不会让群众吃亏。”

  看着于永水和民兵背着的火枪,李大成一时不敢言语了。

  “可……可现在正是冬捕旺发的时候。”刘老汉却愤懑的说道,“今天都腊月十四,我们总得打点渔获,好置办年货。”

  有人跟着呼和起来,“就是啊,朝廷总得给我们一条活路!”

  “朝廷没给大家活路吗?”

  于永水的声音一下变得冷峻起来,“禁渔令下达之后,政府给岛上每家每户补助了一袋面粉,这是我和工作队挨家挨户送过去的。

  谁家里有什么困难,工作队、村委会是第一个上门~服务。上个月你们说积存在家中的鱼鲞太多,销售不出去,政府立即组织供销社专门上岛收购,价格也是相当公道。”

  “于队长,他们小辈不会说话,您大人不记小人过。”李大成憨笑着,“政府对咱渔家的好,我们都记在心里。”

  就在这时,黑沉沉的海面上响起“突突突”的马达声。

  “什么动静!”

  于永水顿时警觉起来,他瞪大眼睛看着黑沉沉的海面,依稀好像有艘船直冲庵基岗海滨而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