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天宋武功 第三十四章 天灾

《天宋武功》第三十四章 天灾

作者:夏侯皓月 字数:3546 书籍:天宋武功

  早在广顺三年(唐保大十二年)这一年的六七月,淮河之地,骄阳似火,却不处于往年那样的阴雨绵绵的梅雨季节当中,一丝热浪在隐隐约约爆发当中。

  不过眼下,此刻淮河北,一眼望去,绿油油的庄稼长势喜人,村民们在田间辛苦耕作、除草,盼望秋收之时好个大收获。

  然而自六月开始天空中一直滴雨未下,气温也有些比往常异常,倒是有些热。

  日子一天天过去,淮河水位也一直下降,河床上一丈深的水只剩浅浅的一层,清澈地能看见河底大小成堆的石卵.子以及闻见一股河草的腥.臭味。

  河岸两边的田间地表也开始出现了裂纹。老百姓却毫不在意,以为这是天气热的缘故,按照往常淮河之地便是的梅雨季,但是就是没有人在意这些。

  好景不长,天空中并没有降雨,紧接着庄稼的叶片发黄,叶子摸上去有些发脆,甚至有些已经成了如烧焦的纸片一样脆弱。那些庄户、佃户等都开始急了。

  淮河附近,一些村民开始请大神来祈雨,天公不作美,一切都是徒劳的,庄稼地里的情况更加严重了,作物的叶片开始出现发黄的迹象,一些已经出现了掉叶的现象。

  商家村的村民也开始急了,去年虽然粮食不富余,剩余的也交了地租,可毕竟还有些存粮,勉强糊口度日,可到如今,春种秋收,夏禾枯败,让村民们也开始急了,若是今年交不了租,那些低保催问粮无法交齐,佃户们都无法活下去了。

  附近几个州、县也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同样的旱灾,地里的庄稼也枯死了不少。

  又过了几日,日子就辗转到了七月,已经持续了一个月的南方,农作物枯死,田地龟裂成沟,热风一吹尘土就肆虐,日炎一照人就晕阙,情况已经一发不可收拾了。

  田地里一片一片接一片出现植株倒地的状况,夏禾枯死,赤地千里。

  村民们们想要寻找水源灌溉田地,却发现井水和泉水皆以枯竭,淮河两岸之人皆可涉水而过。

  百姓欲哭无泪,求天天不灵,求地地不灵的,而家中亦要承担今年赋税之猛,(南)唐当时的兵役之劳重,老百姓哀鸣一片,穷途恶水,久而久之饥荒开始出现了。

  向北逃难有生机,向南则是死路一条,背负徭役,不得不往北逃,这有些像后世那个棒子国一样。过去一年,(南)唐出兵楚国,征兵灭了楚国,而后楚国又复活般的复国了,往日的胜利如昙花一般,劳民伤财的。

  况且淮河地区的老百姓听说去年,辽瀛州【河北河间】、莫【河北任丘北】、幽州【北京西南】发大水,数十万流民拥入后周河北地区。

  大周国让饥民进入周国境内,还下旨让各地官员妥善安置饥民,赈灾于各地。这年头战乱频繁、劳役兵役繁重,老百姓只求能在乱世之中吃饱一口饭就满足了,安安稳稳地活下去,其他的事情追求甚少。

  淮河地区久旱,受苦受累的皆是村民,当时江北十四州都是在(南)唐的统治之下,官吏欺压百姓,税收巧立名目,盘剥百姓,劳役繁重,老百姓饿的前胸贴后背,个个枯瘦如柴、双目塌陷,这时候唐国之内的老百姓背井离乡,纷纷往大周国境涌入。

  从淮河往北,这条道上都是逃难的百姓。

  千里饿殍,万里哭声。

  灾民头顶着烈日,脚踩着碎裂的泥土,时不时都能见到饿死百姓的尸首,盘旋上空的秃鹫和嗡嗡作响的苍蝇,一片恶臭,随风飘散,闻之欲呕。

  “孩子,你要好好照顾自,自己……”一个妇人倒在路边的枯草从中,用干哑的嗓子顿顿停停地说着,全身无力,随后生命走向了尽头,眼眸之中牵挂深深的是自己的孩儿,瞳孔扩散,最后连孩子的影儿都见不着了。

  “娘啊,你醒醒啊……不要走啊……”一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身体瘦小的孩子拼命地摇着自己的亲人,可是老天无情,家人全部饿死,却只留下自己一人。

  他一屁股坐在地上,干洌的嘴唇已经脱皮了,喉咙也因为嘶哑,发出低低的声音。

  他擦了擦眼泪,守候在亲人的尸体旁。

  这样的场景每天见得都多了,路边倒着许多无辜百姓的尸首,逃难的百姓自顾不暇,多数人都眼巴巴地看了一眼,继续向北逃难着。

  炎热、焦土、干地、死尸、疟疾等交集在一起,宛若身处阿鼻地狱一般。

  就在此刻,一个中年妇人,身材有些发胖,一身粗布蓝白相间的衣服,粗布衣服因为洗了许多次已经洗的发白,她头上挽着发髻的布条也已经发白,脸上的皮肤也被日光晒得黑黝黝的,她缓缓地走到这个孩子身边,蹲下来道:“小哥儿,人死不能复生,眼下逃难是最要紧的。”

  “大娘。”那个孩子听到身边的声音,转过头来,睁着大大的双眼,“大娘,俺娘死了,俺以后怎么活?”

  “傻孩子,你跟我们走吧,你娘她虽然不在了,但是你更好好活下去,知道不。”中年妇人弯下腰把孩子从他娘身边给拉了起来。

  “唔。”孩子擦干泪水,点了点头,看着干瘦的尸首,便起身。

  “俺想把给娘埋了。”

  “也好。”中年妇人一起把尸首放在坑中,上面埋了土,放了些石块,以便日后找得到上坟之处。

  “小哥儿,快上路吧,我们去了周国就能吃饱饭了。”

  “唔,大娘。”小孩子擦了擦眼泪,和着泥土的手道。

  “大娘周国在哪里?”

  妇人在饥荒中已经死了一家人,如今孑然一身,她道:“过了这条大河就进入了周国,周国皇帝仁慈,到时候我们就不挨饿了。”

  “唔。”小孩眼睛呆呆地,心里却想着如果自己的娘还活着,那么也能二人就能在周国生活得更好。

  “娃儿,我们走吧。”

  “唔!”那孩儿应了一声就恋恋不舍地随着饥荒者们往开封方向走去。

  过了大半个月光景,淮河南岸逃荒的饥民终于进入了周境。

  ……

  此刻唐国江宁府,偌大的殿堂上,也在为救灾之事而发愁。

  李璟坐在龙椅上,此刻朝廷却如一锅粥一般乱。

  如今天气炎热,河道干涸,有官员上奏称:“陛下,自杨氏有吴,岁暮淮涸,辄增戍以备侵轶,谓之把浅,此刻,淮河清又浅,却并无将士戍守此处守浅涸河道以防备周人渡河袭击。早先楚州刺史田敬洙上奏上奏请示修理白水塘灌溉田地来充实边疆,却无人实践。”

  这时候宰相冯延己站了出来,道:“陛下,臣认同楚州刺史田敬洙之言,请陛下派遣大臣前去修理白水塘灌溉田地来充实边疆,解决当下淮河饥馑。”

  “陛下,臣李德明请示大力开辟空旷土地作为屯田,修复当地已经埋没废弃的灌渠水塘。”

  十月,(南)唐皇帝李璟准楚州刺史田敬洙所请,于楚州筑白水塘以灌溉屯田,并诏州县修复湮废的陂塘。

  然而(南)唐以近侍车延规总掌其役,发江西洪、饶、吉、筠诸州民、牛往楚,当地官吏乘机侵扰百姓,夺取老百姓的田地,大兴徭役,强征民役。

  当地老百姓怨恨无处诉说。徐铉将情况禀报(南)唐主,(南)唐主命令徐铉检查视察,徐铉没收那些官吏所侵吞的民田,将这些全部归还原主。

  随后有人进谗言说徐铉擅自作主,滥施唔威。(南)唐李璟发怒,将徐铉发配舒州。

  最终(南)唐白水塘,功亏一篑。

  ……

  南方燥热的天气依旧还在持续中,树枝上的知了一直不停地叫唤着,使人无法安静下来,而在唐国江宁府城中,一间不大的别院之内,庭院深深,草木快速汲取着养分,如今遇上天气干涸,如同吸血鬼一般榨取着地下的养分。

  案头的情报层层堆着,最近都是关于淮南旱灾之事,此刻杨濛听闻唐国之中,淮河饥饿百姓不去唐国,反而涉浅水北入周国之事,他抓起案头那只瓷碗,便摔了下去。

  “昏君误国,奸佞当朝,糟蹋了这大好江山。”他垂首顿胸道。

  屋外,万松还站立这,金陵城的脂粉气太重,秦淮河的妓.女夜夜笙歌,官员腐.败,万松也能明白义父此刻心中的心情,明白他心中的苦,心中的痛。

  可是此时自己上去劝说义父消去心中怒气,确实是不明智的,义父心怀天下,当年救下自己也是自己的幸运。

  听到淮河之百姓如今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万松也想不出甚么法子,如果当初义父能够坐上那个位子,这天下怎会有如此多的瘦骨嶙峋,饥一餐饱一餐的百姓,如豺狼般的官吏和朝廷走狗……也只好让义父发泄一番心中之愤懑。

  这就样一个人在屋内,一个人在窗外,两个人都静静地注视着对方,心中却在痛苦挣扎中。

  ……

  此时在东京城内,今年的天气却是反常,入了秋,九月中旬时候,东京城的天气简直见了鬼了,原本晴空万里,忽然间几天几夜连下倾盆大,中间也没要停下的预兆,开封河道的水位也在上涨着。

  开封内城,郭威收到奏报称北方东自青【山东益都】、徐,西至丹【陕西宜川】,慈【山西吉县】,北至贝【河北南宫东南】、镇【河北正定】,已经下了一个月的雨水。此时这些地方皆大水,导致黄河上游的水位大涨。

  京师大雨,十昼夜不止,汴河之水已经超出了平常水位,连通黄河的河水倒灌,甚至已经漫出了河堤,道路之上都被水浸泡。两岸一些人家家里出现了河水入室之局面,朱雀门外积水甚重,军营庐舍坏,压死者众多。

  城东水门的水位大涨,进出城内的大船也不能进入,改由小船进入。

  上朝时候,官员每日都在庙堂之上为此谈论不休,郭威为此头疼不已。因为大雨而导致黄河泛滥,最惨之时就是决口,这样下去河堤就有被冲垮的可能,记得因为大雨,开封就被淹过几次,这种情况十分常见,但是自己这个皇帝亦是为此感到头痛欲裂,连忙让官员商议如何赈灾。

  紧接着他便让开封府、各司纷纷出纳救灾调例,调集义仓粮食,令禁军、徭役开挖沟渠,负责疏通开封水系,又……开封官员正在救灾中。

  整个开封都是湿漉漉的,道路泥泞不通,这几日赵德昭也只好在室内习武练剑,偶尔去城南酒楼也要往高地走。

  大雨继续下着,河水上涨,城中大部分的街道、房屋都被水淹没了,城北的皇宫毕竟地势高,没有被淹,若是再这么下去,开封大部分都会被淹。

  而这时他又听闻淮北干旱,江南之地多是荒芜,而李璟救灾不力,北地连下大雨,黄河快要决口的样子,自家一伙儿就带着自己往城外高地之上避水患去了。

  赵德昭心想道:“今年恐怕处于厄尔尼诺中,南旱北涝的,这要搁在现代,抗旱抗涝救灾就能十分顺利地施行下去了,只是如今却没有他施展抱负的一席之地,他能尽的也只是一些绵薄之力。”

  接着赵德昭心想:开封地处豫东平原,平原千里,非有高山峻岭为之险,一旦天降大雨,水势暴涨,且开封地处黄河南岸,横贯开封城中之汴河贯通黄河,一旦黄河水位上涨,黄河水浑浊,夹杂着大量的泥沙,泥沙水易沉积,一时间难以排泄的黄河就往汴河倒灌,形成了黄河倒灌,汴河袭城,沙水沉积的局面,开封的地理位置非常不好,历史上好几次都被淹。

  “阿嚏,阿嚏——”赵德昭紧了紧衣衫,一丝雨水已经顺着他的额头流了下来,流进了他的后背中。“好冷。”赵德昭明显感到了一丝寒意,他的身子也有些冷的发抖。

  Ps.(南)唐保大十二年、(后)周广顺三年六至七月,(南)唐不雨,大旱,井泉干涸,淮河可涉水而过。饥民相继渡淮入(后)周之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