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天宋武功 第二十二章 相国寺

《天宋武功》第二十二章 相国寺

作者:夏侯皓月 字数:3831 书籍:天宋武功

  这几日酒楼的生意十分红火,东京城内已经传了个遍,一些官宦人家等大户人家,都是在几日前就已经订了酒楼的菜肴,然后交由府上小厮,前去取菜。

  而在酒楼前,那一长龙排的队伍,从街头排到街尾,队伍中的百姓却也只好耐心地排着队伍,而那些食客们蜂拥而至,品尝着各种格式的菜肴佳酿。

  从白天到黑夜,酒楼的生意还是非常红火,不过酒楼一红火,其他周围的几家酒楼的客人一下子就少了不少,这点赵德昭也知道,他就在等那些酒楼的东家耐不住性子,主动上门。

  而城北那家客栈内,老汉也从手下人那里打听到了酒楼乃是一个垂髫童子经营,他疾呼此子妖孽,随即老汉手书一封,信封上署名【老九】,差人日夜兼程快马送去江宁府。

  而眼书的几位东家也前去酒楼,要求分一杯羹,赵德昭也让李源昌给他们带去口信,毕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他也懂,日后必当与各位精诚合作,只是眼下先回去,三月后必有行动。

  几位东家知道这家酒楼东主的意思,也先回了各家。

  ……

  时光辗转,转眼间便到了农历三月三日,上巳节,赵府上下正准备郊外去踏春。古语:“三月三,生轩辕!”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清明过后,草长莺飞,柳绿花繁。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传说上巳节这一天是伏羲、女娲交*合的日子,所以说今日乃是未婚男女们的大好日子。

  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三月三日当天,一大早赵府杜氏便要求府下下人、仆从带了些生果菜蔬等饮食,一行人骡车装载,进行踏春之行。踏青之日,杜氏顺便去相国寺上香,求佛祷告、还愿。

  赵府一队车马行当预先准备差不多,一路上车马简行,稍稍备上当日车马就朝向相国寺出发。

  相国寺在开封中心,现如今差不多占地五百余亩,辖六十四个禅院和戒律院,曾任达百人。

  虽然眼下未到大宋繁华年间,可是也是僧人众多,香火鼎盛,而相国寺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5年),年代久远,如今大周当国,一个间有五次会在这里为百姓开放,开封百姓也可以在寺内自由地交易买卖货物,到了晚上便还有集会,而今日乃是三月三佳节,人更加多。

  一路之上踏春之人众多,皆是车马行当,约莫不到半个时辰,便到了寺门口。

  “相国寺到了。”外边话音刚落,车子一个颠簸停了下来。

  赵德昭拉开车帘子,便望见相国寺前亦是车马停靠,仆从久候,王孙女眷们都入内朝拜神灵去了。

  在赵德昭望见远处门口有两个小孩子的身影,好似很熟悉的样子,不过看不清楚,那二人的身影齐齐地就进了相国寺内。

  赵匡美同坐车内,见他这般,扯了一下他的衣角:“昭儿,甚么事,看得出神?”

  “没事。”赵德昭回道,接着在下人的门口僧人的带领下,赵家人也入了寺内。

  庄严的相国寺矗立,大门敞开,就像佛祖拥抱众生一般,世间疾苦仿佛都能在此处化解。

  大相国寺,战国时为魏信陵君宅,后毁;北齐天保六年于旧址筑建国寺,后毁于战火。唐初,为歙州司马郑景宅,延和元年睿宗敕令改名为相国寺,几度兴盛,几度衰落,此刻大周太平年间,香火又旺盛,寺院几度扩建,已成今日之盛况。

  车马即停,按照主次顺序,赵弘毅和杜氏夫妇首先下了车,最后都一起进了寺院。

  初晨,一抹晨曦洒下,相国寺前古木深深,鸟儿清脆着打着曲儿,一切竟是美好。

  赵弘殷等人都朝着大雄宝殿走去。

  相国寺内,建筑重檐歇山,层层斗拱相迭,青瓦覆盖。主殿大雄宝殿愈发显得庄重,殿与月台周围有石栏杆相围。正殿建筑皆为八角琉璃殿于中央高高耸起,四周游廊附围,顶盖琉璃瓦件,翼角皆悬持铃铎。

  第三世的赵德昭看了千年古刹名寺,自己已经经历过一千多岁峥嵘岁月,依旧是那种肃然起敬之感觉,亦停下脚步,沉思了瞬间,随后跟随家人步入前殿。

  未及宝殿门前,便闻到香烟之气息。不久之后,赵家人踏入正殿门槛,殿内香烟袅袅,只见殿内置木雕密宗四面千手干眼观世音巨像,高约一丈三,全身贴金箔,据百姓相传为一整株银杏树雕成,整个佛像异常精美,金光闪闪,耀眼夺目。

  佛殿正前方,佛龛之上,正齐齐地摆放着陈献着瓜饼及各色果品,可见寺院的心愿,佛说普度众生即使如此。

  观音像旁,立着一个老僧,此为相国寺的方丈,方丈法号智能,人称智能大师是也。

  赵弘殷,以及杜氏上前施了一礼,道:“弟子见过智能大师。”

  那位智能方丈双手合十,面色平静如许,身子微微欠着,双手合十,道:“见过赵施主,以及各位香客。阿弥陀佛!”

  接着即是祷告。赵弘殷心里默念保佑,杜氏焚着斗香,秉着风烛,各自手持三支清香,待上过清香,便朝着面前的蒲团上跪了下去,身后赵德昭一行人皆俯首跪拜,跪在佛像面前。

  杜氏起身,双手合十,佛珠扣在手背之上,嘴里喃喃道:“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保佑我赵家平平安安,老身再此谢过佛祖!”

  随后老赵慷慨地捐了些香火钱,寺内方丈眉目舒展,笑纳地收下了香油钱。

  拜了菩萨,赵府众人皆往后寺禅房走去,待走到一处曲径通幽处,忽闻寺中一口大钟撞击之声,寺中之人皆冷清下来,听着寺院之中的撞钟声,佛音缠绕,余音袅袅不绝于耳。

  赵家人停下脚步,静静地听着钟声,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想必说的即是如此罢。寺院后头禅房之处,几个小沙弥正在打扫禅房,扫尘,通风……

  见到赵弘殷等人,几个小沙弥停下手中的事物,忙躬身道:“见过施主,施主可往后院禅房稍事歇息。”

  赵弘殷说道:“多谢几位小师傅,我等正往禅房赶去。”

  几个小沙弥指了指那处干净利落的房间道:“施主,那处已收拾妥当,清水淡茶,果蔬甜品,众位施主可放心吃用。”

  赵弘殷及杜氏在前头,身后之人皆往禅房步去,歇息。

  禅房过于安静祥和,赵德昭逮着歇息的空闲工夫,别开人群,拉着赵匡美出身,往寺院前头走去。这二人开始只是听到一些声响,越往前去,就能见到真颜啦。赵德昭、赵匡美听闻响声,朝着人多热闹之处,奔去。

  那地点儿,甚是热闹,且在开外之处,不远,几个脚力就到达了,赵德昭二人行至那处,人群骚动。

  今日三月三,寺内,商品交易、表演云集。既有杂耍表演,又有吟诗作赋,相国寺大殿两边,风骚文人逗留其中,卖弄墨水,怡然自得,不乏题壁之人。读书人在相国寺内习字作画,以期可以题壁留名,无疑是一条出名的捷径。

  题壁,始于两汉,盛于唐期间,骤然大增,开始形成一种风气。赵德昭知道宋代题壁之风方兴未艾,举凡邮亭、驿墙、寺壁等处多所题咏,叫人目不暇接。上一世学过最著名的就是苏轼的《题西林壁》了。

  赵德昭走至一处廊内,墙上皆为字廊内,都是名家的题字,还有佛家人物、故事画作,精美绝伦。

  赵德昭细细寻找,还能发现杨虚白的题字呢,这老家伙今日肯定也会来寺院题壁的,如今居于东京开封,好游佛寺道观,兴起时常在粉壁上题字,这千年名刹,随处可见他的书迹。

  赵匡美见到赵德昭停在壁龛前,他道:“昭儿,你在看甚么?”

  赵德昭指了指墙上那些字,说道:“你看这些字都是出自虚白先生之手,这个,还有这个……”

  “小哥儿小小年纪就知道这个字出自虚白先生!”一位穿一袭竹纹圆领的棉夹袍,腰束锦纹带,头戴玉簪,端的是一表人才,面如冠玉,神采星驰的年轻公子,正从远处回廊内走了下来,边拿着折扇扇着,边道。

  “这位大官人见笑了。”赵德昭拱手道。

  赵匡美在一旁解释道:“这位大官人,我家侄儿与杨虚白先生有过交情,也见过先生的自己,自然知道这是虚白先生真迹了。”

  “哦?”这个年轻公子难以置信地回道。

  “这位大官人切莫听我家叔叔胡语。”赵德昭只是在没人的时候才称呼杨凝式虚白先生为老哥的,在人前人后的,哪能称兄道弟,说出去要丢了老人家的脸面的,说完拉了拉赵匡美的衣角,示意他不要继续说下去了。

  “这位小哥儿好生面熟,不知哪里见过?”这人一看赵德昭,仔仔细细地看着赵德昭,似乎在哪儿见到过他,他当下努力回想着,忽然他大呼道:“对了,我在广味酒楼见过你们。你就是那日在酒楼面前迎客的小哥儿吧。”

  “正是。”赵德昭回道。

  赵德昭方才听闻那年轻公子说话,便问:“听公子口音,不像是开封府人士?”

  年轻公子道:“小哥儿,在下吴越人士,千里迢迢从江南吴越国来大周国游玩,见识到了广味酒楼的美味,心下十分舒畅,今日三月三,听闻相国寺热闹非凡,在下特意前来看文人士子题壁,顺便一道观看夜间表演。”

  “今日人多,寺内当真是拥挤,说不定等会儿杨虚白先生也会来凑热闹。”身旁走过两人,其中一个书生,对着另外一个书生道。

  那两个书生走过后,这个年轻公子忽然道:“小哥儿,你自有长在京城中,今日可否认定在相国寺能够见到杨虚白老先生。”

  “据我估计,虚白老先生自然是不会放过凑热闹的机会的,而眼下欲瞻仰老先生真迹的学子众多,也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你且等等看看。”

  年轻公子则道:“那便好!”

  “这位大官人,你且候在此处,说不定就会见到。”赵德昭安慰道,而这个时候赵匡美拉了拉赵德昭的衣袖,赵德昭便拱手辞拜,“不好意思,我们先行一步。”

  “告辞。”年轻公子道。

  赵德昭被赵匡美拉着小跑至寺内的几个百姓摊位前,那里置放着各种各样的物事器具,有小孩子把玩的玩具,如纸鸢,响牛等,也有小娘子、大娘子家使用的胭脂水粉,还有炊具,如刀具等……总之大大小小的铺位摆放成一堆,百姓也吆喝叫卖着。

  这些东西,赵德昭自然是看不上眼睛,而赵匡美却对纸鸢等十分感兴趣,赵德昭见到叔叔玩性大起,遂掏出钱袋,拾掇了三十文,给付给赵匡美。

  赵匡美眉头一皱,却不好意思地拿着三十文铜钱,买了最大的那对春燕纸鸢。

  寺院内自然不是放纸鸢的好地方,城外的蔡河倒是个好去处,而这时候,一个年纪一大把,须发皆白的老年男子从来到了相国寺内,此人正是杨凝式。

  而此刻,周围的学子以及士人见到杨虚白老先生,便围了上去,杨虚白在前面走,那些学子士人便在后头跟着,然后去了寺院后面的山壁前。

  年轻公子见到一大群人围着一个老者进来,便忐忑不安地站在回廊内,看了一会儿,忽然记起方才那个小哥儿所言,他便小跑到对面。

  年轻公子见到自己心目中的偶像,连忙上前施了一礼,道:“学生吴越国西府钱塘人士白孤城见过虚白先生。”

  杨凝式自听到那人口中说出‘钱塘’二字,便回过头来,问道:“你姓白,钱塘人士!”

  不过随后脸色就平静下来,追问道:“你说你姓白,那白弘光可是你的父亲。”

  年轻公子拱手道:“不错,确实是学生的家父。”

  杨凝式回忆道:“那你家父可好。自从二十年之前,开封一别就再也没见过。”

  白孤城一一道:“家父去年因病去世,临别之前特意嘱咐与我,一定要把文稿交给先生,不然他在九泉之下不得安生,我这才奉家父遗命,千里迢迢从钱塘赶来,上次在广味酒楼见过先生一面,当时不确定,而后经过多方打听,才知道是先生你。所以今天小子才等候在相国寺。”

  “唉,你父亲当年乃我得意门生,可惜如今天人永隔,可惜了。当年……”杨凝式说道此处,往事都上了心头,后面竟说不下去了。

  “先生切莫伤心,家父他得了不治之症,命中注定,这也是他的宿命啊!”白孤城安慰杨凝式道。

  杨凝式继续问道:“白贤侄,你住在何处?”

  “小子如今住在开封城内同泰客栈之中。”

  ps.宋朝民俗,对军中将领一概敬称太尉,就如小民见了军人都称军爷、见了公差都称公爷一样,并非实指他的官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