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南北沉浮 第六十四章 国策之争

《南北沉浮》第六十四章 国策之争

作者:琴思明 字数:2591 书籍:南北沉浮

  杨难当挥退下人后道:“吐谷浑来得好快。”

  阴简问道:“殿下可有退敌之策?”

  杨难当反问道:“阴先生可有办法?”

  阴简道:“在下不知兵。”

  杨难当笑笑道:“三位与我上殿去吧。”

  议事殿上。仇池本地的文武官员全数到齐,杨难当高座殿上,陈耕三人分别被安排在左右,出奇的是拓跋丕和刘韵也参与了进来。

  下首一个武官出列汇报到:“据益州奏报:吐谷浑四万骑兵分两路,一路由慕容成为前锋,两日前攻破阴平,与慕容雍合兵一处,在主帅成部带领下,昨日抵达益州城下,我军初战,益州城守杨义战死,目前杨营将军带领城守之职,被困于城内。元帅杨秦已领三万军前往救援。”

  杨难当点头道:“吐谷浑向来与本王不睦,一直以来冲突不断,只是从来没有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此次四万军马前来,规模之大,前所未有,众爱卿有何见解?”

  一文官模样的人出列道:“臣以为,现今立国在即,吐谷浑此举有反对我们立国的用意,只是宋魏二国及西域各国已经承认我们立国之举,吐谷浑心中必然不妥,但对始终忌惮宋魏二国,如果能够以奇兵速战速决,攻破仇池,则一可占领大片土地,二可堵住各国之口。”

  另一人道:“臣以为此言欠妥,吐谷浑临近我邦,当知道我国军事实力,速战之举决不可能。”

  之前那人问道:“敢问司马常何大人有何高见?”

  常何道:“昨日慕容铭出现在迎客轩,还与殿下的三位上宾交手,今日吐谷浑大军就围困益州,太过巧合。前将军以为然否?”

  前将军杨宗侯道:“常大人此言何意?”

  常何朗声道:“阴平距仇池不过数日马程,若吐谷浑真想速战速决,大可舍益州而直接进军仇池,要知道吐谷浑耐战,骑兵战力直追魏国,而且现在阴平已陷,四万大军只需要分兵柱守,再进军仇池,则益州之兵,必不敢妄动。”

  此语一出,众人议论纷纷,杨难当冷然道:“那常卿的意思是?”

  常何回道:“殿下恕下臣无礼,益州城内那人,留之无益!”

  左边一人怒而出列道:“常何好大胆子!”

  常何冷静回道:“何大人,现今我国建国在即,不容有半点差池,若吐谷浑真个将益州城内那人带走,我们何以立国!”

  何大人何克定道:“殿下威服四海,人心所向,就算那人被救出,又岂有任何影响!”杨难当开口道:“那么常卿以为现今当如何处置?”常何拜回道:“殿下明鉴,现今阴平已经失守,益州被围甚急,若能够收复阴平,再清除仇池境内所有吐谷浑族人,则成部不足为虑。”

  杨宗侯冷笑道:“收复了阴平,吐谷浑已然陷入进退两难之地,为何还要清剿他族之人?”

  何克定附道:“殿下向来以仁义怀柔之策治国,对各族都视之如一,常大人现在突然要清剿异族之人,不知出于何种考虑?”

  常何答道:“大争之世,百姓为先,殿下以怀柔富民之策,招集各方难民来朝,分与田地,减免税负,实乃强国聚民之良策。可现今却是非常之时,外有吐谷浑,则内有各方势力入侵,若大典之时出了任何差错,岂不为天下笑柄?”

  “丞相到!”一声通传,打断众人的议论。

  一位满脸皱纹、须发皆白的老人,在两名宫监的搀扶下,艰难的走进大殿。杨难当急忙起身道:“老丞相,曲曲小事何劳亲来。”又赶忙叫人搬来靠椅,亲扶老丞相坐下,才回到自己位置。

  老丞相喘了几口,又喝了口热茶,才对着杨难当开口道:“诸位议政,不论事大事小,我杨庆义既然身为三朝丞相,自当前来听政,何来劳烦之说。”声音沙哑,却没有让人感觉到难听,还事带着一股苍桑的味道。杨难当闻言笑道:“丞相教训得是。”

  陈耕三人想不到杨难当居然会这么好相与,尤其是杨鹤,他始终认为杨难当是个阴险小人,没想到居然如此大度。不知是不是因为这个杨庆义杨丞相身份特殊的缘故。

  杨庆义开口道:“常大人刚才似乎还没说完,请继续。”

  常何恭敬道:“谢丞相。”转而对众人道:“依下臣愚见,只有将益州那人处死,决了他人之念,才可安身立国。而对吐谷浑,只需收复阴平,臣保证不出三日必退。”

  杨难当问道:“司马请详说。”

  常何道:“吐谷浑为救人,不惜出动四万兵马攻打益州,可见此番信心必足,若那人身死,对吐谷浑的打击不可小视,再加上我们收复阴平之举,他们必然信心尽失,如若强攻益州,我们则以新胜之师与其交战,必胜无疑。而成部乃有名统帅,在军心不稳,两头受敌的情况下,必定不会与战。”

  何克定道:“若吐谷浑知道那人已死,还是死于我等之手,将仇恨发泄在益州如何是好。要知四万兵马强攻,除非是西安洛阳那类大城,不然坚持不了多久。”

  常何道:“所以我们必须清剿异族,摆明背水一战之局,让各族人看见我们的决心,再以快打快进军阴平,三面同时进行,可收奇效。”

  这是两种政策之争,常何主张的是以自身之力,肃清他族,建立一个以氐族为主的国家,对反抗者施以镇压;而何克定等人的主张则是按杨难当的想法,以开放清明之策,吸引更多的人民前来生活发展,两种策略各有其妙,而从长远来看,杨难当的策略则更实际有效。

  陈耕不通政事,对民族之分也没太强烈,所以听他们议政,简直是比听天书还难受。

  杨庆义笑道:“常大人此法手断果敢,却与国策相背,一时间各族恐怕难以接受,若激起民变,徒损国力。”

  杨难当道:“依丞相大人的意思应当如何处置?”

  常何急道:“丞相三思!”

  杨庆义道:“平时有平时之法,而战时也有战时之法,常大人之策可行,却需要少许更改。”

  杨难当问道:“宵禁?”

  杨庆义点头道:“其一也,其二,将仇池吐谷浑族人遣返,不得屠杀;另外益州那人则困于宫内,此法可妥,请殿下圣裁。”说罢微微一笑。

  杨难当想了想道:“就依老丞相之法,传令杨秦转道阴平,派亲卫前往益州接应,至于遣返之事,何克定,你来办理。散朝!”

  “领命!”朝堂上齐齐一声,各自退散而去。老丞相也由二人扶着,离开朝堂。

  书房内。

  阴简开口道:“我等草民对国事一窍不通,放野惯了,殿下留我等听政,不知何意啊?”

  杨难当笑道:“阴阳数术,神机妙算,阴先生不会一窍不通吧。”

  阴简哈哈道:“阴阳命理之说,向来虚无,想不到殿下居然会信?”

  杨难当叹了口气道:“生于乱世,又是国小兵微,怎能不对未来有所担心。”

  阴简道:“吾师向来只研习武学心法,对命理之学从不涉猎,自然也无法传授与我,这个忙确是帮不上。”

  杨难当从书架上拿出一个盒子交给阴简后道:“此乃冉闵所留之物,是你阴阳家派传世之宝,留于此也无多大用处,现在物归原主吧。”

  阴简闻言,已猜到其中是何物,激动道:“殿下宽厚心仁,在下不知如何感激。”

  杨难当笑道:“人各有志,三位也知我用意,我亦知三位必不会为我所用,现今吐谷浑大军压境,难当时有亡国之感,实不愿拖累各位,明早启城后,还请三位速速离去。”

  陈耕不忍道:“殿下何有此言。”

  杨难当叹道:“拜火教初来仇池时,对各门各派包容吸收,甚得人心。后来教派强大,渐渐偏离初衷,教徒狂热极端,先是对仇池各派进行镇压,后又焚毁各处庙宇。人心渐失。初时我本着信仰光明,立其为国教,但到后来,我发现事情已经完全脱离了我的控制,直到立国之事传播开来,拜火教才有所收敛。”

  杨鹤道:“那是因为拜火教对各国理解不深刻,所以才表面上收敛起来。”

  杨难当笑道:“杨先生果然才思敏捷,难怪保宗看得入眼。”

  陈耕和阴简同时叫道:“什么!?”

  杨鹤也惊道:“殿下你。。。?”

  杨难当阻止他继续道:“保宗的事都在我掌握,虽说外放益州,但每日四次汇报,我从不落下。”

  杨鹤道:“下臣死罪。”

  杨难当摇头道:“何罪之有,当初我听爱妻之言,夺其位而囚之,现在想来,这个位置还真不是人能做的。”又续道:“你们一定奇怪为何我会有如此转变吧。”

  陈耕和阴简不禁点了点头,杨难当笑道:“人生在世,自然是想建功立业,但当我真正站到这个位置之时,才发现或许我并不适合。最初登位的时候,群臣顶礼膜拜,民心归附,好生兴旺。后来回想起来,此定是拜火教所施的障眼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