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乱世太平王 第二一五章 针尖麦芒

《乱世太平王》第二一五章 针尖麦芒

作者:麒麟可可 字数:2037 书籍:乱世太平王

  (本章开始有点小枯燥,因为要论述盐引的历史,为后面的故事情节做铺垫。但很快会进入高潮环节,不过话说回来,能将盐引的历史在几千字之内说清楚,然后让兄弟们能看清楚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专卖盐制度的前世今生的历史的故事,何妨耐心看看,反正没坏处不是)

  正当废奴运动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又一个消息震惊了朝野,还在狱中劳动改造的名臣,前中枢院首席执行官、当今第一权臣豫王杨柯的岳父,从狱中上了一道奏折,提请朝廷恢复官盐制度,并设计了一套完整详实的具体操作办法,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中枢院未在奏折中进行任何批注,直接送达到了杨柯的手中,而杨柯只在上面加了两个字“廷议”。于是乎,这枚大炮仗便被扔到了火堆里,在没有实现沟通和吹风的情况下,一个敏感的议题直接上了扩大会议,唐仲想不明白杨柯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如果他是持支持立场,就应该事先找一些人统一一下思想,起码也要和中枢院通个气吧,否则贸然进行廷议,万一全员反对,岂不是让自己非常被动?如果他是反对立场,那又何必将这么敏感的问题放到扩大会议上去,要知道大朝会往往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真正的大决策从来都是小范围群体在拿主意。思来想去,唐仲觉得只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杨柯也没有想好该怎么办,所以先让朝臣们吵个天翻地覆再说,他也好在一旁看看形势再说。于是,唐仲将这个议题放到了大朝会的第一个议程的位置上。果然不出唐仲所料的是,大臣们的争论在瞬间就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而且立场鲜明,态度分界对立十分尖锐。有人大赞张华这篇奏折是可以载入史册的改革名篇,反对者则将张华打入了十八层地狱,说他是伪圣人门徒,这篇奏折必将流毒无穷,贻害万年,可以说是万世的大毒草。

  杨柯默然的在一旁冷眼旁观,一言不发。对于官盐制度为什么会引起如此轩然大波,他心中其实是雪亮的,如果要谈到官盐制度的前世今生,以及这项制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此消彼长的利与弊,可以说没有人能比得上他的了解和认识了。

  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次盐政改革,出现在先秦时的齐国。齐国相国、中国古代著名经济学家管仲向国君齐桓公提出了一揽子“改革计划”,其中就含有盐政改革。

  对于这次盐改,《管子·海王》中有详细记载。管子首先向齐桓公提出了“官山海”思想,所谓“官山海”,就是政府专营山海资源。齐国是近海诸侯国,海洋资源丰富,管子认为,可以利用海洋资源成为雄霸一方的大国。

  管子的核心观点只有八个字:“海王之国,谨正盐䇲。”大概意思是,如果靠海洋资源成为强国,就要善于利用盐业政策。齐桓公不明所以,管仲便详细阐述了自己的食盐专营主张,称人总要食盐,将税加到盐价里,财政收入稳定,比明的征收人头税获利更多。更重要的是,如果国君发号施令向全民征税肯定要遭到反对,加在盐价里,每人都逃不了,这才是管理国家财政的方法。管仲原话是这样说的:“使君施令曰:吾将籍于诸君吾子,则必嚣号。今夫给之盐策,则百倍归于上,人无以避此者,数也。”

  就管仲提出的盐改意见,齐桓公又反问道:“然则国无山海不王乎?”管仲说,可以利用别国的山海资源,“名有海之国雠盐于吾国,釜十五,吾受而官出之以百。”意思是,让有海的国家,把盐卖给本国,以每釜15钱的价格买进,而官方专营可按100钱往外卖。管仲的“海王”说和这种食盐“低价收、高价出”的贸易方式,乃中国最早的盐改理论,实质就是食盐统购、统运、统销,民可生产不可买卖。管仲的盐政思想,此后一直影响着中国盐业政策的走向,他因此被后世奉为“盐宗”。

  管仲的“官山海”盐改方案确是一条富国之道,但于民无益。明邱濬在其《盐法考略》中曾批管仲的盐改:“自管仲兴盐䇲,以夺民利,始开盐禁。”

  所以,刘邦(汉高祖)在建立汉朝后,取消食盐官营政策,鼓励贸易流通。据《史记·货殖列传》:“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但朝廷让利于民的“盐改”政策却被地方诸侯钻了空子,中央放开盐业,一些封国却“擅障山泽”。如在海盐主产区之一的吴国,吴王刘濞则下令控制食盐等资源。《史记·吴王濞列传》记载:“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

  由于盐业被地方利益集团控制,中央财政收入大为减少,到刘彻(汉武帝)主政时,军费开支浩繁,国库空虚,朝廷遂进行“盐改”,“笼天下盐铁”——改回到管仲食盐官营的老路。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孔仅、东郭咸阳等官员巡行地方郡国,在各地设盐铁官署,选拔“故盐铁家富者”为盐官,负责具体盐务。据《汉书·食货志下》,汉武帝的“盐改”政策极为严厉:“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左趾,没入其器物。”

  同时,出台盐业生产扶持政策。《史记·平准书》记载:“原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由官府提供煮盐器具、雇工煮盐给予费用补贴。

  但汉武帝的盐改起初是失败的,由于配套制度不全,检查不力,导致盐价大涨,官盐滞销,财政收入反而减少了,相反私贩乘机牟利,发了“盐改财”。后来,财政大臣桑弘羊派官员空降地方,情况才得到改变,盐价回落。

  汉武帝的“盐改”加重了民间负担,晚年他曾下诏自责,并对盐政进行调整。刘弗陵继位后,盐改呼声大涨。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朝廷在京城长安举行了由全国各地代表参加的“盐铁会议”,就食盐、铁器专营制度进行大辩论,文学代表要求废除盐铁官营制度,“与民休息”,但桑弘羊强烈反对。

  此事记载于《汉书·昭帝纪》:“(始元六年)二月,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问民所疾苦。议罢盐、铁、榷酤。”这是中国盐业史上空前绝后的一次盐铁经营专题大讨论。最后形成的会议纪要《盐铁论》,成为中国盐业发展史上的重要资料。但因为事关国家财政,朝廷最后并未取消食盐专营,只作了微调。

  从历史上看,每朝在开国之初,盐政大都是开放的,产销自由,让利于民。如隋文帝曾提倡“与民共之”的政策,承认老百姓与朝廷“共有”盐利,放松对食盐开采权、经营权的管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