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峥嵘志 第七十三章 蒲良刀

《峥嵘志》第七十三章 蒲良刀

作者:肥猫江湖 字数:3483 书籍:峥嵘志

  公孙瓒在阳乐逗留了三天,才带着两位从弟公孙范和公孙越去昌黎赴任。

  在阳乐的这三天里,张胤把辽东、辽西的大概情况给公孙瓒介绍了一下。同时,他也不忘和公孙瓒交流对待乌桓等胡人的想法。公孙瓒禀性强横,主张以强硬的态度对抗北方游牧民族,张胤不置可否。历史上公孙瓒虽然在北疆打出赫赫威名,但是最终却败于汉胡联军,一蹶不振,到最后被袁绍得了机会。

  临行前,张胤拍着公孙瓒的肩膀,语重心长地道:“伯珪还是要琢磨一下我昨日所说的。胡人是狼,对待胡人,一味强硬并不可取。要一手大棒,一手肉,一手硬,一手软。听话的,给些残羹碎肉,归化之,以为己用,他们会成为你身前忠心的狗;不听话,拿大棒子狠命打,打到服为止,最终目的还是要驯狼为狗,化为己用。”

  刘备和刘修在一旁听到张胤的话,若有所思。

  公孙瓒点了点头,拱手行礼,翻身上马而去。

  尾敦看着公孙瓒等人渐渐远去得背影,道:“老师,公孙长史似乎并没有听进您的话。”

  张胤道:“人各有命,随他吧!”张胤如今没有时间说服公孙瓒,也没有必要操这个心,他还要赶去碣石港巡视组建的船队情况。按澹台治的意思,最好是在入冬前,先从辽西到东莱走上一遭,趟趟路。

  澹台治早已经料到张胤会同意他组建船队的想法,在此之前已经做好了大量的准备。

  张胤到碣石港时见到了澹台恩。澹台恩年纪与澹台治相仿,面色黝黑,身材粗壮,肩膀很宽,显然有膀子力气。澹台恩看着似乎貌不惊人,与长期生活在船上的船工类似,但是张胤与其交流后,发现此人很有见识,对造船、航海、经商都非常熟悉。这样的人只要足够忠心,就是船队首领的好人选。

  对于澹台恩的忠心度,张胤并不担心。只要澹台治在自己身边,澹台恩就绝不会舍其而去。

  组建船队当然要有船。十几日间,澹台治网罗了四艘载重千石的大海船。其中一艘是他自己的,一艘是四海堂以八十万钱的价格买来的旧船被命名为“四海号”,剩下一艘五方社的,一艘是当地大商贾的。除此之外,还有载重三百石到七百石的各样海船数艘,船工、水手百余人。这样一支乌合之众的船队,管理起来显然很不容易。澹台治却并不那么想,一直跃跃欲试。

  “子承放心。明年这个时候,我们四海堂自己制造的海船组成的船队必定远胜于此。”澹台治说话间意气风发,他认为四海堂有着非常好的前景。

  张胤呵呵笑道:“是啊,总得有我们自己的船和船队,才能谈海上贸易。我已经让赵司马从军中挑选一百五十名熟悉水性的兵卒,分布各船,一为护卫,二为学习操船。明年,他们就是你四海堂船队的水手。”

  澹台治听了也是一笑。张胤对发展造船和海上贸易的支持,比他先前所想还要大得多。这正是他所需要的。有这样的上司,他澹台治要是不能干出些样子来,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这次出海让陈诚和澹台恩一起去,澹台恩为主,陈诚为辅。让他们选个良辰吉日就出发吧!”张胤笑了笑,又问道,“田楷带人前去山中伐木,可有眉目?”

  澹台治道:“第一批木材已经伐下,据说正在往回运。只是路途遥远,运送不易。”

  “哦?在何处?”

  “造船所需的巨木远在燕山深处,我命人伐下木材后,沿山脚到山顶,以滚木铺就一条通道,然后放木滑下,再以牛马拖拽至封大水边,沿河漂流至海。在入海口处,用铁索拦截,收拢系在船后,拖曳回碣石港。至于那些散木、小木就简单得多,临渝山中就有不少。”古人运送造船所用的巨大木材,可谓是想尽了办法。对此,张胤也没有更好的建议,在后世他见惯了大型机械的威力,原始的运输、起重等方法他不如澹台治多矣。

  木材运到碣石港后,澹台治带领匠人进行防腐等各种加工处理。张胤留下来看了看,实在是让他大感失望,此时的工作效率实在是太过低下。特别是将巨木加工成板材,两人扯锯锯上一天,都未必能将一根圆木破开。张胤忍无可忍之下,冒着技术泄露的风险,设计、命人制造了一架原始的圆锯,准确的说是轮锯车床。为了能够将巨大的圆木吊装起来使用轮锯车床锯开,张胤又制造了一种巨大的使用复合滑轮的起重装置。有了这两样,工作进度被以数十倍的速度提升。澹台治见到后,张着嘴愣在那里至少有半刻钟。

  “子承大才,此两物非天人不能为也。”澹台治苦笑着对张胤道。他半辈子造船航海,从没见有人能够制造出这样的工具,以这样的速度工作。

  张胤一笑而过,也不解释:“此地之事就拜托修德了。吾先去令支,然后再回家一趟。”

  澹台治想了想就醒悟过来。上月蒲良说已造利刀百口,张胤此去令支自然是为了蒲良所造之刀。回家,想必是为了将要产子的妻子卢氏女……

  张胤的心思早已经不在此处,不等澹台治回答,上马即走。尾敦、张飞、典韦三人紧紧跟在身后。敖山送左师姊妹回黍谷山,此时还没有返回。

  路过令支时,张胤看到了蒲良所造的新铁刀,结合了百炼钢和覆土淬炼技术的新铁刀确实锋利无端,可斩甲十至十五扎而自身不损。如此锋利的环首刀,已经可以被称作宝刀。当年张胤送给凌操的冷月刀,恐怕也只能是略胜而已。

  如果新铁刀能够批量制造,那么将为辽西带来极为强大的助力。

  蒲良道:“子承所说之焦炭,我们已经能够以高炉炼制,确是炼铁良法。”

  张胤问道:“此刀可是以其锻造的?”

  蒲良道:“正是,此刀所用精铁尚不是最好的,也未有百炼。若是我亲自锻炼,使用最好的精铁,用此法所造出之刀当可斩甲过二十扎。”

  “二十扎?”张胤有些惊讶,他记忆中东汉时可造不出如此锋利的刀。如果蒲良如果真能够造出斩甲过二十扎的刀,那肯定可以完胜同时代的所有刀剑了。

  蒲良道:“理论上还可以更锋利,只是那种刀不能按子承所说进行‘量产’,做工实在太过复杂。”

  张胤掂了掂手中的新铁刀,道:“无妨。此刀就已经很好了,命你手下匠人大量铸造。另外,保密工作也要做好。”

  蒲良道:“诺!知道此法的所有匠人的家人都安排在城中居住。子承大可放心。”言外之意是匠人们的家人实际上成为了人质,活动并非完全自由,有专人监视。这也是出于无奈,张胤带来的技术实在是太过超前,任何有心人获得的话,都有可能短时间内大幅提高实力,不得不防。

  张胤忽然想起一事,问道:“烧炼焦炭产出的煤焦油,你们如何处理?”

  蒲良一愣,道:“子承所说‘煤油’,可是那种黑油?子承叫石炭为煤,那东西叫煤油倒也合适。”

  张胤笑道:“然。烧焦炭必产煤油,那也是好东西。”

  蒲良道:“煤油有毒,工匠们畏之如虎,皆弃之。”

  张胤道:“莫要扔了,都收集起来,运到阳乐。这东西有好多用处,以后还得下大力量研究它的提纯。”

  见蒲良点头,张胤心中却想,如果能炼出燃烧时不辣眼的煤油,销售出去估计也是好买卖。不过现在煤油的产量实在太少,仅占高炉中用煤总量的百之二三。

  张胤持刀到院中舞了一趟,感觉此刀刚柔并济,硬度、韧性都很好。舞动时心之所向,刀亦相随。收势后,张胤仔细打量手中之刀:窄身长刃,刀尖切刃而收;直脊稍厚,刃锋微弯,估计是因为使用了覆土淬炼之法;刀长四尺三寸,刃长三尺三寸,刃口锋利,花纹凛然;刀柄为木制,雕有横纹,柄后依然有环首造型。张胤大声赞道:“好刀。”心中却想着这刀柄为何比普通的环首刀长了许多。

  他心中想着,顺嘴就问了出来:“这刀柄为何长了许多?”

  蒲良走到近前道:“子承有所不知,这是冰台的建议。”

  “哦?”张胤看向蒲良身边的李艾,“李艾的建议?”李艾出黍谷山时,张胤赐字冰台。

  “子承你这些少年弟子,都不是一般人啊!李冰台年纪不大,但是有着玲珑心思。他说自己身子弱,膂力比不过重城(张雄),重之(敖山),笃道(尾敦),东卿(岳青),骁夫(沈烈)等同学,用刀时喜欢双手持握。军中的环首刀,柄长不过五六寸,太短,双手握柄不便,因此向我提了加长刀柄的建议。我也是试着造来看看,不知实战效果如何。”

  李艾站在那里笑着,倒也表现大方,与他数年前害羞胆小的性子大相径庭。张胤冲李艾点点头,微笑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交给赵司马在军中一试便知。”

  此刀刃锋微微有些弯曲,但是幅度很小,不仔细看几乎看不出来。弯刀利于劈砍,直刀利于突刺,可谓各有利弊。不过国人更爱直刀,后世直到隋唐时期的刀主流依然是直刀造型。此刀背脊挺直,刃锋自柄至尖逐渐收窄,实际上仍然属于直刀。只是张胤不清楚,蒲良如何做到刀脊直而刃锋微曲的。

  在张胤眼中,手中的刀更像历史上唐刀的样子,只是多了一个环首。这柄刀保留了环首刀的很多特点,但是毕竟有了微微的弧度,与时下的汉刀可算是不同了。基本的直脊和切刃保留了环首刀善于进行突刺,容易造成和矛矟一样的贯穿性伤害的优点,微小的弧度也使刀的重心更容易掌握,挥舞时在给敌人造成切割伤害的同时更节省气力。张胤琢磨着,或许可以制作直刀和弯刀两种,步战用直刀,马战选弯刀。

  蒲良道:“此刀既要大量打制,也该有个名字。”意思是想让张胤为新铁刀赐名。

  张胤沉吟片刻,道:“此百炼刀因你出世……就以你的名字称呼吧!”

  蒲良大惊,忙要推拒,张胤已将到刀柄塞到他手中,道:“你莫要拒绝,这是你的功劳,呵呵,蒲良刀……这名字挺好听的。”

  身旁李艾也笑着对蒲良道:“你总说你所造之刀是有生命的,你若拒绝,岂不是伤了此刀之心?”李艾与牧正都是蒲良的助手,两人分工,一个在令支冶炼厂,一个在阳乐正业堂工坊。

  蒲良苦笑摇头。那时是说笑的,李艾这小家伙却拿来揶揄自己。

  “无论是覆土淬炼之法,还是利用双炉冶炼精铁,于我都只是个设想,不想数月之间,子淳就已经造出了如此锋利的宝刀。子淳造刀神技,名不虚传。”张胤拍了拍蒲良的肩膀,“我近日无事,想着淬火为何一定要用水,为什么不能用其他的东西?”

  “不用水?”蒲良眉头轻皱,暗暗思索。

  “我听说极西之地有些胡人用牛马之溺淬刀,子淳为何不试上一试?”张胤循循善诱,“还有牛马油脂、血液都可以试试。而且……也未必一定只淬火一次,为何不试试先水后油,多次淬火?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张胤当兵时喜欢刀和匕首,对炼刀淬火多少有些了解。今日他将所知道双液淬火透露给蒲良,希望他能够在当下的冶炼基础上造出更锋利的刀来。

  张胤从怀中取出一幅帛书递给蒲良道:“这是我偶然得到的冶炼造刀之法,子淳拿去好好参详,当能有所助益。”

  蒲良接过,打开略略浏览,开篇三字:“宿铁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