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峥嵘志 第五十八章 熏香荀君

《峥嵘志》第五十八章 熏香荀君

作者:肥猫江湖 字数:2692 书籍:峥嵘志

  张胤和卢纨到达西鄂老家时,已是十一月,张胤的假期已过去近半。

  好在在南阳的事情并不多,只是要拜祭祖祠,事后返回幽州时间倒也够用。

  族叔张识请巫士占卜,定十一月初八为良辰吉日,张胤和卢纨着盛装礼服入祖祠拜祭,完成庙见之礼,自此卢纨算正式得到张家祖宗的认可。按汉时礼仪,行过庙见之礼,女子才是夫家正式成员,死后可入祖宗坟茔。

  张胤和卢纨又在西鄂盘桓两日,之后才北返。

  两日里,张胤与叔父张识几次长谈,商议家族发展之事。其中有一事让张亮十分疑惑,那就是张胤主张让张家的一部分佃农大量种植茶树,制茶。这个时代,饮茶还未流行全国,有些地方煮茶也是加入各种香料,跟后世完全不一样。张亮知道张胤喜欢喝茶,并且独创了一种煮茶之法。但是种如此多的茶叶有何用?

  张亮问张胤时,张胤只说让他负责种植、生产,销路由他来负责。张胤心中有一个计划他没说,那就是将茶叶卖给鲜卑、高句丽、夫余等胡人。他已经让居莫悉提前入草原铺垫此事。草原人多食牛羊肉,少蔬菜,大量饮茶可以帮助消化肉食,促排便。后世饮茶兴盛时,草原胡族每年都要大量消耗茶叶。这是一个一本万利的买卖。为防万一,张胤此时并没有明说。

  张识对自己这个侄子十分看重,知道他不是一个随口胡说之人,既然主张种茶,自然有他的道理,因此也就答应下来。

  南阳并不是一个最适宜茶叶生长的地方,但是目前张胤只能动员自己的家族来做此事,只好凑合着种植试试,反正以后销给胡人的茶叶质量也不需要太好,过得去就行。

  敲定此事,让张胤的心情大好。返回时,一路之上都神采奕奕。武脂虎也很高兴,整日哼着辽东小调,惹得张飞、张鄂等人纷纷侧目。武脂虎有高兴的理由,因为此行就要去往鲁国,探访自己的兄长。

  自南阳北上去往鲁国,必经颍川,过陈留、梁国、济阴、山阳诸郡国而至。

  颍川乃大郡,自设立以后一直是大汉京师之外人口最多,最为繁华的地方。颍川郡也是大禹的故乡,夏朝的国都,人文敦厚多智谋。《史记》载:“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朴,犹有先王之遗风。颍川敦愿。”

  颍川靠近京师,交通便利,豪族众多,加之私学极盛,遍布郡县,许多名士大儒都设馆授徒,其中,以清高有德行闻名于世的颍川四长,陈寔、钟皓、荀淑、韩韶,亦授徒多年。因此颍川人才辈出。后世有人说,一部《三国》,智谋之士半数出自颍川,虽有夸张,但也足见颍川人才之富。

  作为大汉士子中的一员,张胤也不免对颍川有朝圣之心。凭他现在的名声,颍川士族荀、陈、钟、庾、郭、辛等,亦可上门求见,张胤虽有此心,但是最终还是放弃,倒不是担心被拒之门外,而是觉得先前毫无瓜葛,冒然登门太过唐突。

  出叶县,渡过颍水即是颍阴。张胤等人进城时正值日落,当即住宿休整。第二日起来,张胤携卢纨、武脂虎、张飞等人四处游逛了大半日,然后在近市之处,寻了一家酒肆吃些饭食。

  张胤、卢纨、武脂虎、张飞四人相对而坐,尾敦、敖山、黍谷梅、黍谷桃和其他少年则围在一起。

  颍川水好粮丰,自古有名,因此颍川诸县皆产酒。这家酒肆装饰文雅不俗,所卖之酒口味也很醇正。张胤要了一瓮酒,张飞品尝之后大赞,鲸吸牛饮,不片刻,半数已然下肚。张飞好酒,不让张晟,众所周知。张胤和卢纨、武脂虎三人只浅尝辄止。

  酒肆之中,食客众多,不少人饮食之余高谈阔论,张胤侧耳倾听,竟有不少人聊的是近日朝中乱事,颍川人好清谈议政,果不虚传。

  武脂虎则与卢纨轻声说话:“卢阿姊,我阿兄和我模样不同的,他更像我父亲,浓眉大眼,而且阿兄是黑眼睛、黑头发。”

  卢纨轻轻点头,正要说话,瞥见张胤目不转睛盯着门口的方向,便顺着他的目光望去。

  原来有两位俊美少年并肩谈笑而入,都是十七八岁的年纪,风仪出众。

  卢纨自然不便多瞧,转首继续与武脂虎交谈,武脂虎正说得高兴,并没注意到。

  张胤则不同,凝视良久。只见两少年寻一僻静座位坐下,随意点了几个菜,继续旁若无人畅谈天下事。

  座位相聚不远,两少年所谈飘荡入耳,皆是朝政时事。两人年岁不甚大,似还未及冠,但是见地非凡,每每所言皆切中要害,几令张胤拍案而起。

  听罢半晌,张胤实在按捺不住,起身拱手相邀道:“两位小郎君,可来共饮一杯否?”

  两少年闻听,亦起身行礼,其中一人道:“正有此意。”两人明显也注意到了张胤等人。张胤四人皆是令人瞩目的人物。张胤年少闻名天下,才学、武勇、孝道无一不为天下少年所称道,姿容更是过人。张飞俊秀壮勇,酒量豪爽。更何况,卢纨、武脂虎的绝色容颜,倾城倾国,风华绝代,无论如何也是遮掩不住的。

  说话间两少年端杯举步而来,尚未近身,张胤已闻到一股香气,味道淡雅,久久萦绕不去。

  张飞挪动位置,让出一面食案,请两人坐下。

  张胤笑道:“不知两位少年郎君是谁家子弟?”

  先前说话的俊美少年道:“吾是颍阴荀氏子,吾名彧。此是吾好友,阳翟辛评。”

  张胤恍然大悟:“原来是荀彧和辛评。”这两个名字对张胤而言都是如雷贯耳。历史上,荀彧是曹操麾下第一战略大师,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曾劝曹操迎汉献帝至许昌“迎奉天子以令诸侯”,甚得曹操器重,曹操每每出征,必令荀彧守家。

  这个时空,荀彧尚未及冠,但是年初何颙至颍川拜访荀爽,曾遇到荀彧,赞之“王佐之才”,由是荀彧之名传遍士林。荀彧是罕见的美男子,兼之喜熏香,乡人呼之“熏香荀君”,赞之美貌,以示喜爱。

  辛评出自阳翟辛氏,亦是大才。阳翟辛氏原居陇西,光武年间,其先人东迁,落脚颍川,百余年来,族中才人辈出,家族兴旺。辛评是同辈族人中的佼佼者,历史上,其在袁绍阵营功勋卓著,可惜为人忠直少变通,最后由于弟弟辛毗投降曹操,被袁谭猜忌,全家死于审配之手。

  荀彧与辛评自小交好,今日正巧是辛评自阳翟来访荀彧,到这酒肆中小酌,不想遇到张胤。

  张胤对历史上的荀彧极为推崇,可以说荀彧和关羽一样都是他最喜爱的三国人物,其余如张飞、赵云、诸葛亮、陆逊等都要排在荀彧之后。

  听到荀彧之名,张胤瞬间有一阵愣神。卢纨注意到他的失态,用手悄悄捅了捅他的腰。张胤反过神来,尴尬一笑,道:“失礼了,听到熏香荀君之名,如雷贯耳,一时走神了,请勿怪。吾是南阳张子承。”

  “悯农郎君?”荀彧和辛评肃然起敬,拱手见礼。

  张胤还礼,道:“颍川水好,产好酒,更养得好人才。二位才智高绝,集聚天地灵气,听你二人畅谈朝政事,句句切中时弊,吾获益匪浅。”

  荀彧谦逊道:“悯农郎君过誉了。悯农郎君孝勇闻名天下,敛孤灭蝗更显仁义之心,吾等自愧不如。君所作三篇训蒙文乃天下奇文字,吾常自念习之。”辛评在一旁亦附和点头。他二人在颍川、南阳,甚至洛阳都小有名气,但是无法与天下知名的悯农郎君相比,因此十分自谦。

  张胤微微摇头,他可不这么认为。这两人未来的成就都很高,特别是荀彧更是千古留名,他在后世只有仰视的份。这个时空,他只是借了穿越者的优势,才能彰显名声。

  随后,张胤又向荀彧、辛评介绍卢纨、张飞,武脂虎身份特殊,含糊带过。

  张胤与荀彧、辛评可谓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宛若故友相见,席间荀彧更郑重向张胤行礼拜谢,言张胤所做《三字经》彰表其先祖,对其家族有大助益。张胤将《三字经》中“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变成了“荀神君,有至德,教八子,名俱扬”,经稚童口口传诵,颍阴荀氏虽亦受党锢之禁,但名声不坠反涨。

  张胤不敢托大,亦郑重还礼,连称:“不敢当。”

  宴至金乌西坠而散,荀彧极力邀请张胤到荀家做客,张胤略一犹豫,最终还是选择婉拒,不是他不想,而是实在有顾虑,他虽任辽西长史,但实际执秉辽西一郡政事,现在因私请假三月,好说不好听,何况他那请假,基本是自己说了算,从未向赵延打过招呼。

  张胤一手拉住荀彧,一手拉住辛评,遗憾作别:“二友勿憾,吾如今虽住渔阳,但根在南阳。南阳、颍川,咫尺之遥,吾等定有再会之期。”

  荀彧、辛评点头称是。三人相握良久,终是揖礼别过。

  可是在场之人谁都没有想到,下次再见已是多年之后,风云际会之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