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峥嵘志 第三十七章 张俊拜师

《峥嵘志》第三十七章 张俊拜师

作者:肥猫江湖 字数:3082 书籍:峥嵘志

  张胤等人到达洛阳,方入太学就听闻,扬州九江郡蛮族叛乱,太傅、太尉、司徒、司空四府选任卢植为九江太守,不日即将前往赴任平叛。

  张胤听了也不再细问,快马加鞭直入老师卢植的小院。院前门仆认得张胤和张晟,赶紧引众人进去。

  此时,卢植正在书房看书。张胤让众人稍歇,自己到书房前叩门道:“老师,我回来了。”

  “可是胤儿?”屋内传出卢植钟鸣般的声音,让张胤倍感亲切。一切都还是那么熟悉。

  “是我,老师。”

  “进来吧!”

  卢植高大的身躯坚毅挺直,跪坐在案前比常人也矮不了多少。看到老师熟悉的身影,张胤一下子平静下来。

  “老师,弟子回来了。”张胤伏在地上行了一礼。

  “守孝之期满了?”卢植放下手中的书简,扶起张胤问道。

  “是。”

  “好。汝能坚守孝期,很好。”卢植稍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汝所做蒙学三篇,独创一格,确有真言灼见,很难得。”

  “多谢老师夸奖,弟子愧不敢当。师母与师弟师妹可好?”

  “他们都好。一会儿你可以去后院看看他们。”

  “方才听说老师已经被拜为九江太守。弟子自信还有些勇力,能骑得烈马、使得好弓,愿随老师同去平叛。请老师准许。”

  卢植微微沉吟,然后道:“也好。九江蛮不足为虑,借此机会,增广见识,对你大有好处。既如此,明日你休息一日,后日一早随我同去九江。”

  “诺!”

  “听说汝在渔阳收养了不少孤儿,可有此事?”卢植问道。

  “确有此事。弟子父母双亡,如今也算得是孤儿。也许是同病相怜,弟子见不得路边孤儿冻饿而死,因此收敛了不少。只是弟子能力有限,已经无力再多收养了。”张胤恭敬地回答道。

  “哦!现有孤儿几许?”

  “已有八百余。”

  “嗯!此乃大善之事,值得下一番苦功。做事当持之以恒,用之以心。汝应勉之。”

  “多谢老师教诲。”

  师徒二人又说了半晌话,张胤才从卢植的书房里出来,去后院拜见师母张氏。此时,卢慎和卢重兄弟应该在自己房里看书,纨儿不知道会不会和母亲在一起。

  方到门前,正遇到卢纨撩帘出来。

  “啊!师兄!你回来了?”卢纨喜出望外,眉毛一扬,大眼睛闪着惊喜的光。

  “是啊!师母可在房中?”

  两年多不见,这小丫头身子又拔高了不少,看着足有七尺二三寸,和成年男子仿佛。长相也越来越秀美,只是在张胤看来有些偏瘦。

  “在啊,我带师兄进去。”说完卢纨拉着张胤转身又钻入房中。先前她明显是要出去,现在也记不得了。

  张胤微微一笑,摇了摇头,跟着卢纨进入房中。

  张氏正在房里收拾东西,见是张胤进来,放下手中的活计起身招呼张胤。

  张胤上前道:“拜见师母。”然后跪地行礼。

  “快起来,快起来。家里的事情已经处理完了吗?”张氏让张胤起来,询问道。

  “弟子为家母守孝之期已满。特来老师身边完成学业。”

  “哦!汝师已被任为九江太守,即日要去赴任。”

  “老师已经允许弟子跟随同去。”

  “那很好。有胤儿你在,我也能放心些。”张氏扭头对身旁的卢纨说道:“纨儿,去给你师兄打盆水来,让他洗洗脸。看他这脸脏得……”

  “嗯!”卢纨答应一声,看了张胤一眼,莫名其妙地粉脸一红,赶紧转身出去打水。

  张氏看着女儿出去,又随口问道:“路上可还顺利否?”

  “一路都很顺利。弟子的两位兄弟也随弟子而来,路上有他们照应,未遇艰险之事。”

  “嗯!待你洗洗脸面,引师母一起出去见见汝之兄弟。”

  一会儿,卢纨端来水盆,张胤就着洗手擦脸,然后三人来到前厅。

  卢慎、卢重兄弟此时也知道张胤回来了,一起来到前厅相见。张胤等人进来时,卢慎、卢重正和张俊、张晟聊得火热。

  张氏认得张晟和张俊等人,因此张胤只向张氏介绍了韩当、凌操,而居莫悉穿着仆人服饰,张氏也没过问。

  张胤带居莫悉前来,是担心他不够忠心,在他离开黍谷山庄期间引来鲜卑人,发生意外,加之确实需要有人服侍打点,因此才将居莫悉带在身边。这居莫悉倒也聪明伶俐、手脚勤快,一路之上牵马坠蹬、打尖问路诸般琐事,应付自如,让张胤等人颇感方便。

  张氏只在厅中略待了一会儿,就去后边安排饭食去了。

  卢纨却不愿意随母亲去,留在厅中听张胤、张晟等人和弟弟们说话。待听到张俊说张胤连杀两位鲜卑族勇士郭落和屠何后,心中不禁有些欣喜。

  晚饭后,卢植让张晟、张俊等人早去休息,又将张胤叫到书房说话。

  卢植主要是要考量一下张胤的学业,问了许多《司马法》、《孙子》、《吴子》、《六韬》等篇章上的问题。张胤打起精神作答。在卢植面前,他可不敢含糊,否则一定应付不了卢植的提问。幸好两年多来,张胤不离山庄,整日除了教学就是读书,将卢植布置的六部兵书一一用心研读,倒也有些心得,加上后世的经验,顺利得到了卢植的认可。

  卢植点点头,说道:“所谓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拙思之人若肯用功亦能学有所得。汝之聪慧远胜常人,又有勤恳用功之心,以后当有大成。”

  第二日一早,张胤和张俊去拜见蔡邕,张晟和韩当、凌操则结伴去游洛阳。

  蔡邕由于在东观校书有功,现今已经被拜为议郎。去年蔡邕上书请求取消“三互法”①,未得天子应允,但是足见其关心朝政、眼光独到有治政之能。张胤对蔡邕十分钦佩,在来洛阳的路上,已经打定主意让张俊拜蔡邕为师。虽然杨彪也是很好的老师人选,但是张胤认为蔡邕在品格和才学上都略胜一筹。

  张胤和张俊来时,蔡邕正在府中休息。听门仆报说张胤求见,蔡邕立刻起身出门相迎,见面第一句话就是:“小兄弟,何来迟也?”

  张胤和张俊躬身行礼道:“拜见蔡议郎!”

  “哈哈!快请进来!”蔡邕上前拉住张胤的手,笑着说道:“这位小郎君是谁?”

  “此是吾弟,张俊字子英。”张胤也笑着回答。

  “真风流人物也。”蔡邕赞道。

  “多谢蔡议郎夸奖。”张俊躬身又施一礼。

  三人进入厅中坐下,蔡邕向张胤道:“小兄弟一走两年,吾险些没了吹笛的兴致。今日小兄弟既然来了,可要陪吾吹奏一曲。”

  “正有此意。”

  蔡邕与张胤相视大笑。

  “蔡议郎,您看子英吾弟如何?”

  蔡邕打量了一下张俊道:“相貌俊雅,人物风流。有其兄必有其弟,想必才学也当不一般。”

  “议郎谬赞。子英聪慧远胜于我。今日前来正有一不情之请。”

  “小兄弟请讲。”

  “吾弟年有一十四岁,悟性过人,遍读《孝经》、《诗经》、《论语》和《春秋》诸篇,如今已到了拜师求学的年纪。”说到此处,张胤起身向蔡邕深施一礼,“我意请蔡议郎收子英为弟子。不知议郎意下如何?”

  蔡邕没有立即回答,看向张俊,问道:“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何解?”

  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篇》,原话是: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张俊明白蔡邕这是在考核自己,如果对的不好,不仅给兄长丢脸,恐怕也就无法拜蔡邕为师了。张俊眉头紧锁,脑中快速地想着回答之法。

  过了一会儿,张俊抬起头,看着蔡邕说道:“民富于下,君富于上。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所谓君之加赋,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盍先足其民乎?” ②

  蔡邕听了抚掌大笑道:“子承,汝弟不逊于汝哉!吾亦得一佳徒耳!”

  张俊当下就跪倒行礼,口呼:“老师在上,请受弟子一拜!”

  蔡邕也不推辞,笑着将张俊搀起,左右打量,真是越看越爱。张俊生的十分俊俏又不失英气,兼有才学,正是对了蔡邕的胃口。

  整整一天,蔡邕都笑得合不拢嘴,拉着张胤和张俊谈天说地,吹笛抚琴,以至于张胤本来计划下午去马日磾府中拜见的安排都不了了之。

  当晚,张胤和张俊回到住处时,张晟、韩当、凌操三人早已经回来了。

  张胤向卢植说明蔡邕已经答应收张俊为弟子,卢植也十分高兴,勉励了张俊几句。

  晚饭后,张胤和张晟、张俊商议:留下张俊在洛阳求学于蔡邕,张山也留下照顾张俊,张胤和张晟跟随卢植去九江上任,韩当、凌操自然也一起同去。

  张胤写了一封信让张俊转交给袁绍。此行急促,没空去袁绍府上拜见,与许攸、伍孚、王越等人也没能见面,留信一封告个罪,免得下次见面,许攸唧唧歪歪又要说他不讲朋友交情。

  卢纨借口向张胤求教吹笛之术,到张胤房中待了许久。她与师兄刚刚相见,就又要别离,心情难免低落。

  张胤见卢纨情绪不高,也不安慰,只说想听她吹竖笛。

  卢纨轻轻“嗯”了一声,取出竖笛,端正跪坐在案前,玉背挺直,樱唇轻启,吹了一曲《忆故人》,曲调委婉深情。

  此曲是蔡邕所作,用琴、笛都可以演奏,在洛阳城中流传已久。

  两年不见,卢纨竖笛之技已成,技法精湛,情绪饱满,已不逊张胤。

  张胤笑意盈盈,看着卢纨不说话。卢纨微微低下头,双眸流离,长长的睫毛轻颤,一抹嫣红慢慢爬上了脸庞。

  张胤与卢纨相对跪坐,从卢纨手中拿过竖笛,也不拂拭,就口吹奏起来。

  听着笛音呜咽,卢纨的脸越来越红,自己都觉得有些烫人。

  一首《紫菱洲歌》终了,卢纨抬起头,柔声问道:“师兄,这是什么曲子?”

  张胤将竖笛递给卢纨,沉吟道:“《相思歌》。”

  卢纨接过竖笛,起身走到门口又回头说道:“很好听。”说完嫣然一笑,转身离去。

  ………………………………

  注①:东汉朝议“以州郡相党,人情比周,乃制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也就是说,地方长官除了需要回避本籍之外,姻亲之家亦须互相回避对方的原籍,两州人士也不得到对方所在的州仕官。如:甲州人士在乙州为官,乙州人士在丙州为官,则丙州人士对甲、乙、丙三州均需回避。这种做法曾经造成东汉末年地方官选用艰难的问题。

  注②:此段文字乃明成化年间王鏊所作,笔者借来一用,诸君不必深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