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峥嵘志 第三十章 熹平石经

《峥嵘志》第三十章 熹平石经

作者:肥猫江湖 字数:2958 书籍:峥嵘志

  冬去春来,如今已经是熹平四年四月。张胤守孝已有二十多个月,再有四个月,即守孝期满。

  虽然守孝期间不能娱乐、要时时悲戚,但是今天张胤的心情很好,他遇到了开心的事。

  早起之时,他得到了一个消息:著名的“熹平石经”之事发生了。

  郎中蔡邕、张胤的老师卢植、谏议大夫马日磾等人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为由,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宦者李巡等,一并上书,奏求正定《六经》文字。天子许之。蔡邕亲自撰书于碑,使工匠镌刻,准备立于太学门外。可以想见,立碑之后,必定会有无数后儒晚学,亲到碑前观视、摹写。

  对这熹平石经之事的发生,张胤十分高兴,倒不是说他有多么看中六经文字的勘误,而是他终于可以确定今年,也就是熹平四年,到底是西元的那一年了。他可以断定熹平四年是公元175年。在此之前,张胤一直搞不清楚汉帝年号与公元纪年的对应关系。毕竟张胤不是学历史出身,虽然对历史、书法等古典学科很有兴趣,但是也难以记下所有的帝王年号。他只记得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几次著名的大事件发生在哪年。比如,他知道黄巾之乱起始于中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84年;赤壁之战爆发于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另外就是这熹平石经立碑于黄巾之乱前一年,即公元183年,但是史载石经的篆刻却用了整整八年。这样算来,今年就是公元175年。这还得靠后世的张胤喜好书法,与书法相关的事情多少都有些了解。

  搞清楚了自己现在到底生活在哪一年,让张胤十分欣喜。这样他就可以未雨绸缪,更好地做好自己的计划了。毕竟他现在能够准确地计算出离黄巾之乱爆发还有整整九年时间。

  虽然还有九年时间,但是在张胤看来依然是时不我待。他习文练武是为了打好乱世生存的基础;撺掇建立五方社是为了积累资本;收养孤儿是为了培养人才。可是在他的计划中,依然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他希望能够造船出海,只是现在还没有机会。他近期要做的事仍然是习文练武、教养孩童。

  短短不到两年时间,黍谷山庄中的孤儿已经超过了五百人。世家大户养上数千僮仆亦不是稀罕事,但是养上五百少年孤儿的却极为罕见,幽州各地有识之士对张胤也佩服不已,如此之大善举,非常人能及。可是人们都不会想到,张胤教了孤儿们什么样的知识,更不会意识到,这些知识足可以在大汉搅扰起一片风云。

  为了教育这些孤儿,张胤废寝忘食地教书讲课,一天之中,孩子们分学科上课,除了偶尔有张俊、滕玉、窈儿来替换一下,其他时间都是他自己在讲。张胤已经开始考虑找几名帮手了,他的目标之一就是崔琳。他准备过几日就到渔阳城中与崔琳商谈此事。在此之前,他还得继续坚持。

  黍谷山庄中,一批孩子衣衫整齐、腰板挺得绷直地站在院子当中,正在听张胤讲话。

  “今天,泉州马县令要来咱们山庄。跟随马泉州一同前来的有你们的几十名学弟学妹。一会儿,你们到山庄门口列队欢迎一下。让你们的学弟学妹们见识一下你们这些学长学姊的风采。”

  张胤这般安排,是有特别目的的。他想让新来的孩子们见识一下山庄孤儿们的气象,要给他们一个具有巨大冲击力的记忆,让他们一生一世都记得这一幕,启发和培养他们对黍谷山庄的忠心度。自今年春开始,每当有一批孤儿来到黍谷山庄时,都会经历这一幕。

  张胤令百名孤儿列队欢迎的一幕,不仅让新来的孤儿们记忆深刻,也着实震撼了马赞一把。

  他本是去别郡公干,路过渔阳城,顺便到黍谷山庄见见张胤,并将泉州收敛的几十名孤儿送到黍谷山庄。没想到张胤搞出了这么一出。

  一百名孤儿昂首挺胸、走着齐步行进到山庄大门两侧,之后,有人不断发出各种动作的指令,比如“稍息”、“立正”等等,只几个呼吸之间,一百人就已经分队站好。这些孤儿面色稚嫩,但队列之整齐,精神之昂扬,气势之威武,即使是他麾下的郡兵也不过如此。马赞见了张口结舌,心中震惊不已。张胤收养的那些孤儿他也不是没有见过,衣衫褴褛,邋遢颓废,哪有此等气质?这些还是那些孤儿吗?如果是同一批人的话,这悯农郎君也忒不得了了,竟然能将一些稚弱孤儿,教得如此模样,这也太不可思议了。

  张胤走上前,向马赞行了一礼道:“马泉州大驾光临,弊庄蓬荜生辉。快请进!”

  马赞连忙换了一礼,道:“子承不要这般称呼,折煞人了。我比你略长,贤弟你还是称乎我一声兄长吧。”马赞虽然与张谟共事,但是其辈分低,论起来正与张胤同辈。

  “大兄。请进!”张胤笑着说道,拉着马赞的手,一起走进院中。一边走,一边又对着一名高个子男孩说道:“张雄,你领人带学弟学妹们进去洗澡、换衣。”

  张雄行礼道:“诺!”然后组织人分别去引领新来的孤儿们去跨院中背“八字诀”和家规,之后再带着去洗澡、换衣、吃饭,当然按照老规矩,背不下家规的孩子是吃不到饭的。登记姓名的事还是要等到晚上,这个环节,张胤一般都会参加,这是他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好机会,自然不能放过。

  马赞随着张胤走入山庄,耳边听到跨院中有朗朗读书声传出,还见到有孩子在院中以古怪的姿势静静站立,目不斜视,尽管额头有汗水渗出,但是没有人动上一动。

  马赞叹息一声,说道:“子承真大才也。如此以练兵之法教养孤儿,实乃吾平生仅见。子承文武兼备,国之栋梁也。唉……吾不如汝甚也!”

  张胤说道:“这也是没有办法。这些孩子孤苦无依,我既收养之,自然要教导之。如今孩子日渐增多,不使此法,吾不能制矣。让大兄见笑了。”

  “此法大善!吾观之,若将此法用之练兵,恐怕也能取得奇效。不知子承何处得来?”马赞问道。

  “一半学自吾师卢博士,一半乃是我之心得。”张胤也没有谦虚。这其中大部分方法来自后世,他自然也不能完全推给卢植,那样只会穿帮,或许会引发不必要的事,因此他大方地承认有些是自己独创,只是说的模凌两可。

  “善!前已知子承勇武,不想治兵之法也如此超众。”马赞击掌赞道。

  “大兄,莫要再说我笑话。走走走,我新得一煮茶之法,今天请大兄品尝。”张胤不容马赞再说,拉着他快步走向大厅。

  看着杯中鲜绿的茶叶、清澈的茶汤,马赞心中不由暗暗赞叹:“此煮茶之法虽简单却更见自然,这悯农郎君屡有新意啊!”

  张胤呷了一口茶,问马赞道:“大兄,此行是去往何处?”

  马赞捏着耳杯道:“前往涿郡涿县一行。要不是给你送这些孤儿来,我才不会拐这么大的弯子呢!”

  “呵呵!多谢大兄,小弟感激不禁。”张胤放下耳杯,拱手行礼。

  “你是得感谢我。嗯……就弄上三五十斤这样的茶给我,算是谢礼吧!”马赞趁机敲竹杠。

  “好好好!此事容易。不过大兄也要再帮小弟一个忙。”张胤也不是那容易让人占便宜的角色。

  “何事?说来听听,不知道我能不能帮得上忙。”

  “小弟听说,那大海无边无垠,海外更有仙岛神怪,很想去见识一番。可惜一直不能得偿所愿。大兄治下正是沿海,可否带小弟出海一游?”

  “这也不难。等汝孝期满时,可来泉州。吾派人带汝出海,到海岛上转转。”

  “善!船从何来?”张胤又问。

  “泉州有巡海之船。为兄就犯这一回错,用之于私,带你出海。”马赞看着张胤笑着回答。

  “哈哈!大兄啊大兄!”张胤忍不住大笑,马赞也笑。两人都知道对方是在说笑。不过张胤说这番话还是有目的的,他想造船出海。

  “大兄可否为我寻一些造船匠人?”张胤笑过之后,正经下来,说道。

  “子承这是何意?”马赞问道。

  “弟一是真的想出海一游;二也是为了做些买卖商事。巡海之船、渔家之船,皆不宜此事。我意是自己造船,只是苦于无有良匠,亦不知费用几何?”

  “既如此,为兄有机会定会为你寻访一些造船的高手匠人。不过泉州的造船之术乏善可陈,匠人之中也无特别出色的。要说造船,我大汉,东都洛阳、东莱、豫章、浔阳、庐江、会稽、句章等地皆有造船良匠,其中以洛阳、东莱、豫章和会稽为最。至于造船所费,若只为出海打渔,花费不了几个钱;但是要想远行或载重货,那就花费巨大了。具体所需多少,吾亦不知。”

  “哦!”张胤听了,陷入沉思。

  马赞也没再说话,静静地喝着茶。

  不一会儿,张胤从沉思中恢复过来,赶紧说道:“一时出了神,怠慢大兄了。恕罪!恕罪!”

  马赞说道:“无妨。”

  “还请大兄挂念此事。若得时机,我愿往泉州造船坞、建海船。”

  “为兄记下了,请子承放心。”

  之后,二人又说了些朝政时事。天黑后,张胤和张俊兄弟摆酒宴请马赞。不过只有马赞喝酒,张胤和张俊以茶代酒作陪。

  第二日,马赞起行前往涿郡,一路上还在琢磨张胤以兵法教养孤儿的事,不断击节感叹。

  可是令马赞万万料想不到的是,这些孩子不仅有着勇健的风仪,脑子中还有着超越这个时代的知识。黍谷山庄严格的保密措施和张胤的低调,使这一切都暗藏在水面之下。也许只有到了天下大乱、风云际会之时,这一切才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震惊世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