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末世穿到远古部落种田搞基建 第三百七十六章 种藕

《末世穿到远古部落种田搞基建》第三百七十六章 种藕

作者:柳香橙 字数:1746 书籍:末世穿到远古部落种田搞基建

  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小半个时辰后,雨势就逐渐减小了,只是头顶的乌云还不见散去,看来一时半会儿还不会放晴。

  李安和站在茶肆的屋檐下,长衫的下摆已经被溅起的雨水打湿,印上一层黄色泥浆,沉甸甸的,很不舒服。他抬头看了一眼天空,对六子说:“取行李过来,趁着雨小赶紧走吧。”

  “可是,李管事,只怕一会儿还要下雨。”六子望着乌压压的天空忧心忡忡地说。

  李安和往旁边看了一眼道:“就是因为还要下雨才要赶紧走,不然你想留在这儿过夜?”

  六子顺着他的视线望过去,正好看到旁边那男人露出两排黄得发黑的牙齿,朝地面吐了一口痰,抬头时,张嘴呼出的那口气喷到六子脸上,熏得六子差点窒息,真是太臭了,不知多少年没漱过口了。

  想到要跟这样的人呆在一处过夜,他宁愿冒雨冲回京城。

  “李管事说得对,小的这就准备,咱们赶紧出发吧。”六子迫不及待地说道。

  李安和笑了笑,朝黎丞的方向看了一眼,然后冒着细密的小雨骑上马,带着六子直奔回京城。

  到庸郡王府门口,已近傍晚。

  六子说得没错,后面果然又下起了雨,虽然没先前那么大,但官道两旁没什么避雨的地方,两人淋着雨回来的,如今全身都湿透了,发丝湿漉漉地贴在脸颊上,特别狼狈。

  搞得王府门口的侍卫都差点没认出二人,还以为是哪儿来的两个落魄叫花子呢。

  “李管事,你……不是出去办事了吗?怎么搞成了这个样子?”侍卫诧异地问。

  李安和无奈地摇了摇头说:“办完事回来,路上遇到了大雨,我跟六子回府心切,什么都顾不得,就赶紧回来了。”

  “原来如此,今天这场雨好突然,下得好大。李管事这身上都是水,还是先回去换衣服吧,别生病了。”侍卫热心地说。

  李安和拱了拱手:“多谢关心,这就去。”

  等他回去换下湿衣服,头发都还没擦干,管家便亲自寻了过来。

  “李管事,你可算是回来了。”

  李安和一边擦头发,一边不好意思地说:“小人失仪了,还望管家见谅。”

  管家这会儿哪还在意这些啊,看着他说:“你赶紧收拾整洁点,一会儿去伺候殿下。”

  李安和瞬间门明白,庸郡王又发火了。但他故作不知,皱眉说:“谁又惹到了殿下?”

  管家想到他刚回来,应该什么都还不清楚,怕他待会儿搞不清楚犯了王爷的忌讳,触怒庸郡王,便拉过椅子坐下道:“你这离京数月,有所不知道,咱们王府啊,最近真是诸事不利,发生太多事了,我与你详细说一说。”

  李安和连忙做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模样,认真地望着管家。

  管家悠悠叹了口气,将这段时间门王府的变故一一道来。当然,这其中他必然是美化了不少,将王府落到今天的责任全推到了平王、太子和晋王这些人身上了去了。

  李安和听了跟他同仇敌忾地说:“真是太过分了,合起伙来对付我们殿下,殿下这阵子受委屈了。”

  “可不是,咱们家殿下也太苦了。”管家铺垫了这么久,终于说到了重点,“李管事,这段时间门殿下脾气不好,你小心伺候。殿下最是信任你,也最喜欢你,你好好劝劝他,殿下就听你的。”

  呸!是让他去当出气筒吧,说得这么好听,那他们怎么不要?

  不过这也是李安和回来的目的。正所谓富贵险中求,他回来不就是奔着这个来的吗?受点气算什么?

  甲之□□,他之蜜糖。

  于是在半推半就之下,李安和连头发都没擦干便被派去伺候庸郡王。

  将李安和安排进庸郡王的院子,管家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大大地松了口气,希望李安和能坚持久点,这段时间门伺候殿下的下人已经换了九波了。

  下人们唯恐被安排到,其实他也怕啊。殿下不满意,发起脾气来,他可是首当其冲。

  可惜他似乎高兴得太早了,这才刚抬脚还没走呢,便听到院子里传来了劈里啪啦砸东西的声音。

  管家心里一惊,连忙转身准备折返回去收拾烂摊子。同时脑子飞快地转动,连李安和也不行,那府里还有哪个老人伺候得比较得殿下的心。

  但他走回门口,却没再听到砸东西的声音,也没听到庸郡王的怒吼。

  管家犹豫片刻,站在门口又等了一会儿,还是不见李安和被赶出来,心下大松。这下府里的下人们有救了。

  ***

  李安和一跨进门,便被一只飞来的瓷瓶砸中了胸口,紧接着,瓷瓶咕噜一声滚到了地上,碎成了好几片。

  李安和连忙跪下认错:“小人失误,没接到殿下递来的瓷瓶。”

  “是你!”庸郡王背着手,目光阴沉沉地盯着李安和,“你还知道回来!”

  李安和连忙磕头,声泪俱下地说:“小人回来迟了,听说,听说高锡他们……都是小人的错,小人该与他们一道的。”

  “你跟他们一道干什么?去送死?”庸郡王瞥了一眼他的细胳膊细腿,撇嘴嘲讽。

  李安和噎了一下,眼神悲伤,咬牙切齿地说:“殿下,您……您一定要给他们报仇!”

  庸郡王冷笑:“我自身都难保了,还替他们报仇?”

  李安和再次被噎得说出不话来,脸上神情悲戚,配上他那半湿的头发,狼狈又可怜。

  这次去西北,路途遥远,舟车劳顿,回来时还到处蹭队伍,很是辛苦,因此李安和瘦了一圈,皮肤被晒得黝黑,干巴巴的,整个人看起来又老又可怜。

  庸郡王想到自身的处境,难得的生出了点同病相怜的悲戚感,讥诮地问:“你还回来干什么?我现在是庸郡王,庸碌无为,跟着我可没什么出息。”

  李安和连忙表忠心:“小人无家可归之时是王府收留了小人,是王爷赏了小人一口饭吃,还给了小人体面的生活,让小人看到了生的希望。王府对小人恩同再造,王爷便是小人的再生父母,除了王府小人无处可去。王府就是小人的家,请殿下不要赶小人走,小人想一辈子守在王府,请殿下成全。”

  自从庸郡王被降爵,罚俸闭门思过后,以往门庭若市的王府如今早已变得冷冷清清。那些原本跟庸郡王关系还不错的大臣、宗室子弟,再也没登过门,唯恐跟他扯上关系。

  就是府中的幕僚也找借口走了大半,暗中投效了他的大臣也有几个生出了二心,自寻出路,找了关系外调,就怕哪一天被他牵连。

  庸郡王这次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众叛亲离,什么叫树倒猢狲散。

  在这么多人都背弃他时,李安和却还愿意留在王府,继续替他做事。这份忠心,让庸郡王觉得自己也不是那么的失败,那么的一无是处。

  他总算开了金口:“起来吧,你头发怎么是湿的?”

  李安和抓了一下头发,笑着说:“今天中午突然下了大雨,小人急着赶回来,没等雨停就赶路,因此头发被淋湿了。”

  庸郡王点点头:“先去把头发弄干吧,今天我这里不用你伺候。”

  “是,殿下。”李安和乖乖退下。

  等他走后,庸郡王将六子叫了过来,详详细细地问了一遍西北的情况。因为高锡已经死了,去西北五十多人,回来就只剩了他们俩,想知道李安和有没有撒谎,只能问六子。

  六子老老实实,将去西北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

  期间门,庸郡王还问了他几个问题:“高锡临走时有没有告诉李安和他要去做什么?”

  六子摇头:“没有,关于这个任务,小人和李管事完全不知情。高哥走得很突然,只是临走时让小人跟着李管事,其他的什么都没交代。”

  庸郡王又仔细盘问了高锡走后的事。

  问来问去,都没发现什么异常。

  也是,即便李安和知道点什么,又能做什么呢?他手里也凭空变不出两百人来。况且,这个任务,他当时交代过,不能让李安和知道,免得节外生枝。

  高锡素来忠诚,不会违抗他的命令。

  是他得了被害妄想症,看谁都觉得可疑。

  想是这么想,但庸郡王还是将他们与高锡分开后的事情详详细细地过问了一遍,没发现不对劲儿的地方,这才放了六子下去。

  次日,他就将李安和叫到了跟前:“庸郡王府,还有我是什么处境,想必你现在已经清楚了,你还要留在王府吗?”

  李安和不傻,他这个身份可是签了卖身契的,不留在王府要去哪儿?他敢说一个不字,这辈子都别想竖着走出庸郡王府了。

  他忙跪下表忠心:“小人生是王府的人,死是王府的鬼,小人誓死追随殿下。”

  “好,那你以后就跟在我身边伺候吧。”庸郡王点点头道。

  李安和心头大喜,第一步成了。

  以后他就是庸郡王身边的近身心腹,能知道更多的秘辛与重要消息了。

  ***

  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黎丞总算是到了广州。

  他非常信守承诺,到了广州,便让人给晋王送来的这些人落了籍,安置在平民居住的丰常街,并承诺,等平王那边缺人了,就安排他们过去。

  将这些人打发之后,黎丞这次正大光明地去见刘子岳了,因为他是去传旨和送东西的。

  刘子岳看到他去了一趟京城,就带回来这么多银子,乐了:“绝了,早知道就该早些让黎大人往京城跑跑。”

  黎丞摆手:“殿下说笑了,这事只可为一,不可再二三。”

  说白了,这次能捞到银子,还是因为延平帝那浅薄的时有时无的仁慈心。但这种东西,注定是不多的,偶尔一次还行,三天两头哭穷卖惨,肯定会惹得延平帝厌弃。

  刘子岳也只是说说而已,他上下打量了黎丞一番:“黎大人都瘦了,这一趟辛苦了。”

  辛苦是辛苦,但值啊,黎丞兴致勃勃地说起了他在京城的经过:“果然不出殿下所料,一祭出冯天瑞和曹行等人,太子和晋王生怕沾到自己身上,连忙落井下石。后面刑部那边,冯天瑞等人也没闹出任何的动静,应是被他们给处理了。”

  刘子岳嘲讽地笑道:“能把自己撇干净,又解决掉一个竞争对手,傻子才不做呢。”

  “可不是。”黎丞顿了一下,表情有些微妙,“可能是知道臣是被殿下您逼着去的京城,第二天太子和晋王都派人给臣送了帖子,邀请臣过府一叙。”

  刘子岳兴味地看着他,挑了挑眉:“哦?说来听听。”

  黎丞便兴奋地将自己左右逢源的事一股脑儿地讲了。

  刘子岳看着他说到激动处通红的脸,不由啧啧称奇,也不知是谁将黎大人都给带坏了。想当初他刚到广州时,黎大人是多老实忠厚的一名官员啊,如今也变奸猾了。

  这老实人一奸猾起来,可信度比一般人高多了,再加上他那张人畜无害又忠厚老实的脸,也难怪晋王和太子自诩钓鱼者,完全没想到被这老小子给摆了一道。

  “不过太子也太抠门了,嘴上说得好听,一直念叨着您,结果连盒糕点茶叶都没给您捎,还是晋王够意思。”黎丞吐槽完,将两人送的礼物也一并呈上。

  刘子岳只拿了那箱银子,其余两件物品推了回去:“这是黎大人凭本事得来的礼物,送我做甚?拿回去。这银子我收了,南越以后花银子的地方恐怕多了去。”

  黎丞这才将东西拿了回来,又道:“殿下,臣在出京时碰到了李安和,他特意找臣搭话,臣本是想着庸郡王那边的事已了了,想将他带回南越的。但他说,这是博取庸郡王信任的好机会,坚持要回去。”

  这确实是李安和的做事风格。

  李安和骨子里有一种赌徒的心理,所以当时才会拿出全部的家当甚至连房子都当了去京城做买卖,就是想东山再起。

  这种人一辈子都是不安分的,他们喜欢刺激的生活,也享受这种刺激给他们带来的精神和财富的回报。

  刘子岳笑道:“他这人精明得很,由着他去就是。回头我给陈大人写信时提一句,让他留意点,若是李安和有麻烦,让他帮忙搭把手,争取将人送出京城。”

  黎丞点头:“有陈大人看顾,应不会有事。”

  谈完了李安和,刘子岳说起了另外一件事:“高州到连州的路已经修通了,已经往广州这边接了,还有一段最难的路,你回来得正好,这事就交给你了。”

  三州连通的路完全是按照国道的标准修的。

  已经建了一两年,但因为都是农民来做工,农忙时要播种收割,夏季南越又太热了,因此只能时断时续,到目前还剩距广州最近的这一段路。

  “是,殿下,这事交给臣,现在稻谷收割了,天气转凉,正是修路的好时候。”黎丞接下了任务。

  他走后,刘子岳看了一下他留下的名单。这是晋王的人落籍在广州的名单,上面不但有这些人的姓名,年龄,在广州的住址,还有其相貌特征。

  刘子岳看完后,递给了鲍全:“记下来,若是军中来了这些人,暗暗记住,不要惊动了他们。”

  这些人最大可能会想方设法混进军营中,因为除了军营,他们也没别的地方可混入。真正的平王府在兴泰,这些人找不到,广州那座宅子,他也就偶尔过去呆一天,想接近他,军营是最合适的。

  鲍全记下,又拿了一封信给他:“冉长史的来信。”

  刘子岳打开一看,顿时笑了:“好消息,今年粮食丰收,兴泰囤了不少粮。”

  这一两年,刘子岳几乎没多少时间门回兴泰,冉文清每个月都会送一两封信过来,汇报兴泰的情况。目前兴泰已经有六万多人,除了住在镇子上,还在周围形成了几个规模一般的乡村,有一部分家眷移居到村子里,开垦土地种地。

  刘子岳的地已经全部开完了,现在开垦的都是无人的荒野,这些地按照朝廷规定三年免税,三年期满后再缴纳田赋。这些田地如今都种上了粮食,今年南越风调雨顺,所以粮食大丰收。

  想必高州、连州、封州等地的粮食产量也很不错。

  而且现在不管是晋王还是太子都不会再打刘记的主意,也顾不上他,他这边完全还可以苟一阵子。

  刘子岳立即给冉文清回信,让其建仓库,将多余的粮食都存储起来。任何时候,粮食这东西都宁可多备点,也不能不够吃。

  相较于兴泰的太平与安宁,朝堂上却颇不宁静。

  太子一系列的官员积极奔走,费了老大的力总算将崔元庆拱上了户部尚书的位置。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可不完全是他们的功劳,晋王一系也没少暗中“出力”,帮他达成心愿。

  陈怀义作为晋王一系重要的人物,哪怕没有亲自下场,也是相当清楚这其中的弯弯道道的。

  事情还没尘埃落定,他便写信告知了刘子岳这事,同时在信中毫不避讳地揭示了晋王的意图。

  户部尚书一职空下来后,太子就盯上了这个重要的位置。但太子是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郭富深得陛下信任,手握大权,为何却突然不干了?

  还不是这位置太难干,郭富担心继续下去晚节不保,所以聪明的急流勇退,荣归故里,安享晚年去了,丢下这个越摊越大的烂摊子给后继者。

  户部这些年的开支甚大,平息红莲教花了多少银子就不提了,此外修皇陵,皇帝皇后的整寿,祭天,诸位皇子公主长大了册封建府婚事等等,哪一桩不要银子?单单一桩事少则花数万数十万两银子,多则花几十万两银子。

  偏延平帝又生得多,儿子女儿一个接这一个地蹦出来的,年年都有几笔这样的开销,还有宗室的各种赏赐,加起来没个上百万两银子打不住。

  而且延平帝还时不时地善心大发,赏赐后妃,赏赐儿子,赏赐宗室子弟,赏赐大臣。银子就跟流水一样往外流。

  更要命的是,红莲教虽平息了,但江南的赋税收入却没提高多少。因为人口大量死亡流失,土地兼并较之战乱前更甚。人更少了,能收上税的土地也更少了,这就意味着国库收入的减少。

  国库收入减少,但开支却并没有少。户部只能想方设法四处筹措银子,但像寅吃卯粮,卖盐引,增开互市,甚至是卖官鬻爵这样的事都做了,已经没法子可想了。

  若是再动用更出格的手段来筹措银子,只怕会惹来大乱子。

  太子只看到了户部尚书这个位置的风光与重要,完全没想到这个位置背后的心酸。

  晋王巴不得他撞上去。

  崔元庆可没有郭富那样的才能,最后肯定是没法收拾这么个烂摊子的,最后迟早会牵连到太子头上。

  这阵子太子想方设法拉帮结派,不断在朝堂上扩张自己的势力。他只想着这样能跟晋王抗衡,却忽略了一点,这也是相当于在与延平帝争权。

  延平帝这人平日里比较好说话,对子女也很宽容,但前提是不能威胁到他的权力。燕王为何被降为庸郡王,不就是因为手太长,两次盯上了兵权吗?

  太子此举无异是在钢丝上跳舞,极为凶险。

  刘子岳看完信,再次感叹太子这位置不好坐啊,争也不是,不争也不是。现在唯一能救太子的,恐怕就是延平帝早点挂了,他一挂,太子就顺理成章的登上皇位了,至于晋王会怎么做,那是后面的事了。

  但就目前来看,情况对太子并不乐观,延平帝身体挺好的,这么搞下去,太子最重要的依仗——延平帝的宠爱,也要没有了。

  到时候太子的位置怕是也坐到了头。

  晋王就是打得这个如意算盘,他故意退下来,不跟太子争了,让延平帝王去收拾太子。

  等太子一完,朝堂上的局势恐怕会更凶险,到时候延平帝是属意晋王,让晋王名正言顺当他的接班人,还是防着晋王抬举另外的皇子跟晋王打擂台,继续他的平衡之策就不好说了。

  刘子岳目前唯一能做的,就是赶紧发展自己的势力,高筑墙,广积粮,勤练兵。这样不管京城那边的局势怎么发展,他都不至于太被动。

  只是刘子岳没想到,太子的考验会来得这么快。

  八月底,秋高气爽,不冷不热,正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之一。

  但大景却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距京城西南六百里的利州发生了大地震,京城都有震感。

  这次地龙翻身是在半夜子时左右,当时大家都处于睡梦中,完全没有防备,因此造成了格外严重的损失。尤其是利州和紧邻的四座县城,因为城中房屋密集,人员聚集的缘故,死伤特别严重。

  临近的贡州、康州灾情也比较严重,城中多处房屋坍塌,造成不少的人员伤亡。

  乡下因为房屋间门隔较远,很多都是简陋的泥土茅草房,死亡相较于城内要轻不少。

  逃命都来不及,哪还有功夫管家里的财物粮食。

  几州一时哀鸿遍野,地方官员连忙往朝堂送了急报,恳请朝廷支援。

  其实当晚,因为有震感的原因,朝廷已经知道发生了地震,但因为通讯不发达,确定具体的位置还是花了好几天。

  接到利州、贡州、康州送来的灾情急报,延平帝当即招来重臣商议这事,甚至连久不上朝的晋王都叫来了。

  太子一看到晋王出现在延福殿,眉头就皱了起来。

  延平帝没看到,也没功夫去管这等小事,他让邬川将三州送来的灾情急报分发给诸位大臣,焦急地问道:“诸位爱卿,利州发生大地震,三州十六个县受灾严重,波及数十万百姓,你们怎么看?”

  陈怀义第一个站出来道:“陛下,救灾如救火,此事刻不容缓。好在现在是秋季,天气还不太冷也不太热,微臣建议,朝廷速速派人前去救灾,并从附近州县调拨一部分粮食和药材过去,安抚当地百姓,组织幸存的百姓自救。”

  现在这个季节发生地震只能说是不幸中的万幸。

  天气太冷,百姓流离失所,又缺衣少食,很多幸存者会冻死饿死,造成更严重的伤亡。天气太热,尸体会快速腐烂,容易引发瘟疫等疾病。

  “陈大人说的是,救灾要紧。陛下,可调集附近几州的驻军前去帮忙救灾。”吏部尚书吴志也说。

  灾肯定是要救的,但救灾就意味着要大笔的银子。延平帝侧头,看向崔元庆。

  也是崔元庆倒霉,刚上任没几天,连户部的家底都还没摸清楚,就出了这种事。

  他见延平帝看他,连忙表态:“陛下,微臣也认为应该尽快派人去三州支援。”

  晋王看到这一幕,微不可见地勾了勾唇,主动站出来,大义凛然地说:“父皇,儿臣愿去利州救灾,为父皇分忧解劳。”

  听到这话,太子急了。

  上回晋王就因为平乱立了大功,在朝廷和民间门都声名远扬,还借此掌握了兵权。这次若让晋王去救灾,到时候,晋王的声势会更上一层楼,只怕全天下都只知晋王而不知太子。

  他如今好不容易才勉强压制住了晋王,若让晋王去利州,岂不是功亏一篑。

  太子连忙站出来道:“父皇,儿臣也愿去利州,为父皇分担。大哥平息红莲教之乱辛苦了,这次不若就让弟弟代劳?”

  他是故意提红莲教这事的。

  延平帝有些忌惮晋王,有心削弱晋王的势力,太子也逐渐看出来了。他现在提起红莲教,就是在暗暗提醒延平帝,再派晋王去救灾,晋王必定会像平息红莲教那样重新得势。

  晋王听了这话,却不肯相让,道:“这怎么行,二弟乃是储君,身份尊贵,岂可去这等危险的地方。我听闻,地龙翻身后还会有余震,利州仍是很危险的地方,二弟切不可以身涉险,这事还是让为兄去吧。”

  兄弟俩相争不下,都想抢着去利州。

  殿内的十几名大臣都是朝中重臣,个个都是精明的角色,安安静静地站在一旁,完全不插这话,这事派谁去不是他们能决定的。而且就如晋王所说,救灾有一定的危险性,万一出了事,提这事的人搞不好会招来延平帝的记恨。

  延平帝听兄弟二人争执不下,抬手:“够了。”

  两人这才各自退了回去,闭上了嘴。

  延平帝审视的目光在两人身上转了一圈,晋王好不容易老实下来,可不能再派他去。

  而太子,虽积极进取,但对比晋王还是差了不少。而且崔元庆是他们推上来的人,救灾这事,若是太子去,户部必定会积极配合,也不至于像以前一样,每次要银子,郭富都跟割他肉一样。

  所以思来想去,这最合适的人选莫过于太子。

  延平帝心里很快有了决断,道:“救灾一事,交由太子负责,户部拨款一百万两银子,工部全力配合,附近几个州开仓协助太子赈灾。”

  此外,他还安排了一万人的禁军给太子,既是保护太子的安全,也是去救灾。

  太子听到这个答案,总算是松了口气,抬头得意地看了晋王一眼。

  晋王垂下眼睑,一副有些落寞的样子,嘴角却悄悄地弯起了一抹奸计得逞的弧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