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武松要救潘金莲 第一百一十章 相识恨晚

《武松要救潘金莲》第一百一十章 相识恨晚

作者: 字数:2066 书籍:武松要救潘金莲

  武松穿越前,原本就处于一个崇尚改革开放的时代,对于变法改革,原本就天然地认同支持。

  回想起来,他对历史虽然不能说特别熟悉,但过去读了那么多小说,大致也能了解,北宋末年,吏治腐败,奸臣横行,变法改革也很不彻底,这才导致内部矛盾重重,宋江、方腊、王虎、田庆以及钟相、杨么等造反时有发生,社会并不稳定,也让外地有机可乘,结果很快亡于金国之手。

  对于北宋灭亡、赵家丧失统治权,武松当然并不在乎。但是,战乱之时,天下百姓生灵涂炭,这却是武松不能不顾虑的。毕竟,乱世之下,焉有完卵。如果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武松和哥哥武大郎,乃至潘金莲等,也不可能有好日子过。

  穿越前的他只是个都市小职员,平时为房子、妻子等奔波忙碌,尚且多少存有一点关心国家大事的爱国之心,现在,穿越过来,有幸成为传说中的大英雄大豪杰武松,有机会,他又怎么能够不去做一番救国救民的事业!

  想到这里,他更定下了支持徐恩在清河县推行变法之心。哪怕,徐恩是大奸臣蔡京的门生,变法是在大奸臣蔡京的主导下进行的,但只要真的有利于国家和百姓,武松就愿意支持。

  不到万不得已,何必去杀人造反上梁山?

  就在这时,徐恩也双目炯炯,正视着武松,道:“武松,现在姜后那厮也暴露了,本官若要立即推行变法改革,许多事情便需更加要你操劳,你意下如何?”

  武松毫不迟疑地答道:“利国利民,武松义不容辞!”

  徐恩大喜,道:“好!好!好!那我们现在就来再筹划一下,如何马上就推行变法!”

  对于在清河县推行变法,徐恩确实早就筹划成熟。只不过,之前有许多事情是和县丞姜后商量的,现在姜后暴露真实身份是蔡卞的门下,虽然,作为蔡京的弟弟,更作为王安石的女婿,蔡卞对于继承王安石变法改革的态度自然更加坚定,这也是姜后此前一直全力支持徐恩变法的原因,但现在姜后不知下落,徐恩便只好把许多过去与他商量好的事情,再和武松商量一番。

  认识徐恩以来,武松不仅蒙他破格提拔,而且目睹了他铁腕澄清吏治,对清河县衙门来了个大换血。现在又听他全盘托出变法计划,更觉得他一心为公,思考周密,确实是个难得的能臣廉吏!

  这样的好官,就是在穿越前那个时代,也是凤毛麟角的!

  可惜的是,徐恩偏偏是大奸臣蔡京一手提拔起来的人,而且迄今不相信蔡京乃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奸臣之一,对蔡京的确很是忠心。

  不过,相信总有一天,他会看清楚蔡京的真面目。而现在,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从国家和百姓的利益考虑,倒也不完全是为了迎合蔡京。既然如此,武松就更加愿意全力支持了。

  至于夺取《司徒遗书》的事,现在他更愿意放一放,先以变法的事情为急。

  由于徐恩对于变法的事情筹划已久,方案已经很成熟,因此,和武松很快就达成了各方面的一致。徐恩很是高兴,一拍桌子,意气风发地道:“明天!就在明天!”

  武松道:“不错。今天下午,我们就可以把被赵密使抽调去追查马奎线索的人都收回来,相信赵密使也不好再说什么。明天,完全可以立即宣布变法!”

  “哈哈哈哈!”徐恩豪迈地大笑起来,道,“武松,你还有所不知。我早就请高人看过了,明天是个黄道吉日,诸事皆宜,破旧立新,变法改革更是上上大吉!”

  变法改革也要看日子?武松对此有点不以为然,但也没有必要扫徐恩的兴,道:“天时地利人和,做大事不外乎这三样。如果说明天是个好日子,得了天时,那么变法利国利民,一定能够得到朝廷和百姓的支持,这就是人和了。”

  徐恩笑道:“地利其实也在我们这边。表面上看,张大户这厮乃是地头蛇,有道是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我们不是本土人,似乎在地利上处于不利地位。但是,现在我已经彻底清洗了衙门,把过去那些本土守旧、徇私枉法的家伙都已经清洗了出去,全部换上支持变法、清正廉洁的人,完全掌控了衙门,上有朝廷和公相大人支持,我们其实也处于主动地位!”

  他站起来,看着武松道:“武松,相信我,我们的变法一定会成功的!”

  武松道:“信心比黄金还珍贵!”

  “信心比黄金还珍贵?”徐恩乍听此话,略一回味,顿时大感认同,道:“对,信心比黄金还珍贵!武松,你说得太对了!”

  他此时心中高兴,有感而发,忍不住又大发感慨,道:“自古以来,成大事者,莫不要有超强的信心,变法改革尤其如此。古往今来,但凡要变法创新,总是难免要触动既得利益,难免要遭到各种守旧势力的阻挠破坏,难免要遇到重重困难。变法是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自己有信心,坚定不移,就更加重要。当年盘庚迁都,阻挠者众,而卒能成功,就是因为有信心;商鞅变法,遭到秦国旧贵族的各种破坏干扰,而他第一件事就是徙木立信,给秦王和百姓以变法的信心!”

  武松并不精通历史,但是,对于盘庚迁都、商鞅变法这样的历史上著名的变法典故,多少还是有些了解的。

  盘庚迁都,是发生在商朝中期的一次历史事件。当时,商朝的都市位于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被洪水淹没过,商朝的贵族们忙于勾心斗角、争名夺利,不去考虑国计民生的大事,反而从自己的私利出发,反对迁都。盘庚继位为商王后,坚决要把都城迁到殷(河南安阳),这样一是可以躲避自然灾害,二是可以打乱旧都城里贵族们你争我夺的纷乱格局,三是可以破旧立新,一切重头再来,安定局面。果然,尽管几乎遭到全国上下的一致反对,但盘庚排除各种困难迁都之后,商朝迎来了一次新的繁荣。

  商鞅变法的事情就更加有名了。商鞅徙木立信的事情,更为人们所熟知。从这两件变法的典故里,确实可以看出,对于变法改革来说,改革者自己的信心,的确至关重要。

  徐恩越想越觉得武松说得有道理,道:“本朝王荆公带领公相大人兄弟俩推行变法,富国强兵,本来各方面都已经初见成效。无奈神宗皇帝一驾崩,朝廷便改弦更张,尽除新法,说到底,还是对变法的信心不足。现在,公相大人继承王荆公的遗志,推行变法,务必持之以恒、一贯到底,再不能半途而废了。只要我们坚持到底,变法必定成功。”

  他再次大笑着看着武松,满眼都是欣赏赞许之情,道:“武松啊武松,你不仅天生神勇,而且是见识非凡哪。本官对你,相识恨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