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三国大明星 第七十九章 天下才一石,玉郎占八斗(四)

《三国大明星》第七十九章 天下才一石,玉郎占八斗(四)

作者:三两大米 字数:2031 书籍:三国大明星

  “‘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瑀极为喜欢的佳句,言虽简,意却赅。”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让瑀对玉郎忧心黎庶的情怀深表敬佩。”

  “甚至还有方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都说明,玉郎你是有能力作出良诗名句的。”

  “只不过瑀有些不懂,为何通途大道你不走,偏偏要剑走偏锋博人眼球呢。”

  博人眼球!

  这阮元瑜侃侃道了一堆,语尽之前还是露出了锋芒。

  “接下来要面对的就是干货硬怼了吧,我就知道没那么容易。”张钰敛起了笑容,郑重道:“剑走偏锋、博人眼球?元瑜兄所言何意钰不甚明了。”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这些句子不可说不妙,可这七言一出,未免落了下乘。

  但见如今文坛,可有以七言为长之人杰乎?

  此类诗作,不和于时,终究会化为埃土耳。”

  “诡辩,因如今文坛七言少佳作,就将七言划归到偏锋中?”徐干和旁人道了一句。

  “可元瑜兄所言也有道理,比之五言诗,七言终归是杂而粗鄙。”

  现场开始有了争议,而蔡邕也并没有出面调和的打算,他老神在在地坐着,看着两个自己钟意的年轻人。

  一个是跟随自己多年的爱徒,一个是让自己惊艳的玉公子张郎,与其出面不如让这二人争论个痛快。

  理越辩越明,何况自己也想听听,这才华横溢的张钰为何倾心于七言之诗。

  谁知,还未等张钰开口,倒是王粲先发声了。

  “元瑜兄所言,粲不敢苟同。

  七言佳作虽少,但却是文体无误。先秦时期之《诗经》、《楚辞》已有七言句式,《荀子》的《成相篇》亦是以七言为主。

  自高祖立国以降,除《汉书》所载的《楼护歌》、《上郡歌》外,还有‘赋圣’相如的《凡将篇》、史游的《急就篇》等。

  与其说是七言不和于时,不如说时未出擅作七言之人。”

  “哎!仲宣差矣!”阮瑀笑着摇摇头,还是自信满满的模样。

  “先前你所说的《诗经》《楚辞》等还不完全,瑀不介意为仲宣你稍加补充。

  武帝时东方朔曾道:臣以为龙又无角,谓之为蛇又有足。跂跂脉脉善缘壁,是非守宫即蜥蜴。

  《小麦谣》中有言: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

  还有这首童谣: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阮瑀长袖一背,说道:“还不明了么?七言,谈笑逗趣之乐,市井街巷之童谣耳。非歌诗、非诗,也非琴诗,至多于凡俗百姓、童稚妇人口中流传一二,难等大雅之堂!”

  蔡邕微微皱眉,在他看来阮瑀的话未免有些偏激了。不过仔细一想,这话虽冲可也有几分道理,七言,何曾有过佳作,又怎么能和歌赋五言比肩呢。

  王粲还欲说什么,却被张钰拦了下来。自己的事情,还得自己解决,总不能让这个比他还小几岁的少年维护着。

  方才听阮瑀一言,加上来到此世后张钰自己的研究和思考,他对于此时为何七言不盛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心中那块一直告诫自己不能擅用诗词的大石头也开始有些松动了。

  后世有不少读者不屑主角靠着诗词歌赋行走古代不无道理,张钰起初也这么认为,一种文体的兴盛,同它所处的时代脱不开关系。

  单单拿七言来说,它在唐朝才绽放出了绝代风华。而它出现的历史相当久远,为何一直沉寂?

  七言只能盛于唐?

  绝非如此。

  汉朝,乃至如今东汉末,七言的数目绝不算少,可是被过度开发,且引入了歧途中。正如刚刚阮瑀所说,七言虽畅达流利,可是有太多都涉及在“俗”的领域。

  在汉末文人五言诗出现之前,汉赋是两汉四百年间文人创作的主要文学样式,而被汉赋之炫博耀奇,辞藻华美熏陶了数百年、极度崇尚典雅之风的世族子弟、文人雅士,又怎么能对七言这种“粗鄙”的文体看得上眼?

  晋代虞挚曾言:“古之诗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九言……古诗之三言者,‘振振鹭,鹭于飞’之属是也,汉郊庙歌多用之。五言者‘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之属是也,于俳谐倡乐多用之。六言者,‘我姑酌彼金垒’之属是也,乐府亦用之。七言者,‘交交黄鸟止于桑’之属是也,于俳谐倡乐多用之。”

  既然五言与七言都是所谓“俳谐倡乐多用之”,为何七言却更多的带有“俗”的色彩呢?

  唯节奏二字也。

  在五言中,音节与拍节呈现头轻脚重,基调便是踏实稳重;而在七言中,则由头重而生出脚轻之感,整首诗的基调是轻快而流畅。

  由于七言在节奏上过于畅达、顺口,所以它其实比五言更早被开发,也才会被那些铭文、民间谣谚语、宫廷说笑逗乐的射覆辞采用。

  这种形式由于本身所具有的平易和通俗,以及它所广泛应用于通俗领域,难免会让人以“俗”来概括了。

  因为它俗,所以汉代人不将七言视为诗;因为它俗,所以被崇尚典雅文风的魏晋文人弃而不用,以至于七言在唐代大放异彩之前,一直都只能在民间的泥潭中爬行。

  “元瑜兄方才针对七言之论述,钰有些话想说。”

  “请。”

  “俗有俗的好处,雅也有雅的好处。对待事物,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也不管众人听没听懂,张钰又道:

  “俗,能接地气,雅,典丽华美,可为何不能雅俗共赏?

  钰有一诗,名曰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张钰吟罢,每个人的眼前似乎都浮现出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初发的早春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句一景,融而为一,妙啊!”

  “观物寄情,物物相融,这……真的是七言?”

  听着称赞声,张钰看向阮瑀,目光炯炯道:“两个黄鹂,一行白鹭,俗否?妙否?”

  “虽是如此,但七言终归带着浮靡之气,难得繁简、文质之要。”

  张钰笑了,想通了关键之处,问题便迎刃而解。

  他一直很奇怪,七言与五言相比,出现时期甚至还更早,可为什么直到六朝后期,“七言诗”都未能获得主要诗型的地位。

  难道真是因为,与时代相悖,百姓难以理解?

  恰恰相反!正是百姓太能理解,所以士人们——嫌脏嫌俗了。

  如果“七言诗”作为汉语的抒情形式,在本质上缺乏适应性,那它又是如何与“五言诗”一起形成中国古典诗的两大领域?

  此时的张钰,一种莫名的信心充斥全身。

  阮瑀看着他的笑容,心中竟然第一次觉得有些没底了。

  “你说,当今乃至史上文坛,无有以七言见长者;

  你说,七言俗不可耐,难登大雅之堂;

  你说,七言靡靡轻浮,难得文体之要……

  我说,你错了。

  此世有我张钰,七言必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