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长河复生记 第335章 鬼子进村

《长河复生记》第335章 鬼子进村

作者:大简 字数:1974 书籍:长河复生记

  孙一原本的布置是大诺尔布袭扰正黄旗,小诺尔布袭扰镶白旗。

  害怕过早地惊动满洲兵,孙一命令在满洲兵越过中线之前不要碰他们。

  现在镶白旗还没过中线就停步不前,孙一索性仅留两个百人队监视,将小诺尔布的主力撤回来。

  豪格的正黄旗沿着大青山南麓西进,一路缓慢推进。

  正黄旗这次西征,计有护军二百员,披甲兵一千一百员,联同豪格的亲卫,战斗人员合计约一千四百员。

  此外,正黄旗还有随营阿哈约一千六百口,牛约三百五十口,山羊及绵羊约二千三百余口,合计四千二百五十口。

  阿哈没有坐骑,步行一日最多走三十里。

  牛羊是大军的粮食。一日最多走十五里。

  离开库库和屯遗址之后,豪格每日探马轮番出营,大军早上启程,中午扎营,赶着羊群的阿哈正好可以在傍晚赶到。

  开始的几天,沿途的草原上一个人影都没有。

  经过几天的顺利行军后,大军遇到零星抵抗。

  先是派出去的探马出现失踪,再就是有一两百人的小股蒙古骑兵对大军不时地发起袭扰。

  蒙古骑兵的第一次袭扰吃了大亏。

  突然出现的蒙古骑兵一如既往地对正黄旗大军发动曼古歹冲锋。正黄旗已经来不及披甲,豪格沉着地下令:下马迎敌。

  当蒙古骑兵冲入满洲弓的射程,正黄旗抢先发箭,雨点一般的羽箭使最前面的蒙古兵纷纷坠马。

  勇敢的蒙古人冒着箭雨嚎叫着掠过正黄旗的阵脚,还以一阵密集的羽箭,向远处撤去。

  由于射程的关系,蒙古骑兵的羽箭并没有对正黄旗造成实质性伤害。

  豪格忍住追击的冲动,下令正黄旗披甲。

  当蒙古人第二次挂着角冲上来,正黄旗已经严阵以待。

  这次正黄旗没有抢先发射,而是后发制人。

  当蒙古人的羽箭打得满洲棉甲叮当作响时,豪格下令还击。

  满洲弓力大箭沉,冷酷地钉入没有盔甲保护的蒙古骑兵身体。

  蒙古骑兵立刻丧失了还击能力,羽箭变得稀疏。

  豪格抓住时机,亲领护军发动反冲锋。

  蒙古骑兵转身败走,豪格一口气追出去五里地。担心中了埋伏,豪格率军凯旋。

  蒙古骑兵吃了这次大亏以后,不敢再对正黄旗大军发动曼古歹攻击,改为专挑前出的探马和落后的牛羊群下手。

  豪格顿时有些应付不过来。

  失去了探马的耳目,豪格对来去如风的蒙古骑兵行踪一无所知,不得不随时分兵保护牛羊。

  大军也被迫改为在最热的前晌到后晌之间行军。这样,每日清晨牛羊群先行、中午大军超过牛羊群,傍晚十分牛羊群再归队,同大军的距离保持最短。

  即便这样,神出鬼没的蒙古骑兵依然会找到机会突然袭扰一下。

  更可恨的是,有时蒙古骑兵明明没有机会,也会远远地列队露一下面。每当这时,正黄旗都必须下马披甲备战。忙活了半天,蒙古骑兵却转身而去。

  如此一来,正黄旗的行军速度被大大拖累。

  豪格认为必须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

  豪格改变战术,派出两翼前锋营。

  两个前锋营在大军前面左右扫荡,同大军保持半天到一天的路程,为大军清理出安全区域同时,为大军保障足够的御敌预警时间。

  战术奏效!

  前锋营同蒙古骑兵交手几次之后,蒙古兵退却了。

  在前锋的庇护下,正黄旗大军加快了行军速度,队伍被逐渐拉长。

  这天,正黄旗左翼前锋行军至距离大板升只有四十里。

  正黄旗左翼前锋的首领是一名二十岁左右的游击将军,统领五个牛录的披甲兵,约二百人。

  一名披甲兵向战马上威风凛凛的游击将军禀报:“鳌拜将军,发现蒙古百姓!”

  鳌拜这一路除了被袭扰过几次,一名当地百姓都没遇到过,途径的每一个村子都是空空如也,也就从来没有补给过。

  鳌拜喜道:“有多少人?在哪里?”

  披甲兵回答:“人数不详。他们发现大军,丢下牛羊,逃入前方一个村子。”

  这说明这个村子里还有人!

  鳌拜当即下令:“迅速进村,不要放走一个生口!”

  正黄旗二百名披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前方村子。

  这村子是一个典型的汉人板升,一条发源于大青山南北走向的小河沟两侧布满各式的土质房屋。

  突然出现了满洲兵,村里的百姓吓得惊慌失措,连滚带爬地凫水逃向村子里河沟的另一侧。

  由于是雨季,河沟里积满了水。马上的披甲兵只能从一座小木桥上过河。

  鳌拜马鞭一指,披甲兵纵马跃上小桥,人马刚通过一半,“轰隆”一声巨响,木片横飞,遮天蔽日。

  片刻之后鳌拜定睛一看,木桥已经被炸成两段!

  人马被分割成前后两截!

  有埋伏!

  说时迟那时快,刚冲过小桥的披甲兵脚下颤动,一声声巨响,披甲兵连人带马被送上天空。

  小河沟对岸的土房墙上闪出稀稀疏疏的浑圆的头盔。

  埋伏在村子里的正是联军三营。

  豪格改变战术以后,孙一命令大诺尔布放弃袭扰,一路引诱正黄旗的一支前锋营。

  李广的三营、齐装满员的六百名士兵早就布置在村里。村外放羊的百姓、村里逃跑的百姓,其实都是三营的伪装。

  村内的小木桥,还有过桥之后的一段土路被三营的万人敌手布上了地雷。冲过木桥的正黄旗披甲兵不过一百人左右,被地雷一连串爆炸之后天知道还剩多少。

  土墙上的三眼铳手和弓箭手紧接着一阵打击,街道上已经看不见站立的满洲兵。

  一百名三营的刀盾手冲上大街,手起刀落,转眼之间就要结束战斗。

  鳌拜急的哇哇直叫,指挥身边的披甲兵立刻涉水渡河。

  披甲兵刚找到一处合适下水的河岸,“轰隆”一声,河岸上又是一颗地雷爆炸。

  原来,伪装成百姓的三营士兵并不是简单的诱敌,他们更重要的任务是在最后一刻解除村内各式地雷的保险套。

  孙一讲,这叫“不见鬼子不挂弦儿,不见满侏不摘套儿。”

  李广请教:“爷,什么叫不见鬼子不挂弦儿?”

  联军的地雷都是电点火,根本不需要拉弦儿。

  孙一总觉得在李广身上看到自己当年大学足球队的影子,那时自己一贫如洗、但是对未来充满乐观,总有发泄不完的精力,也就愿意和李广开玩笑。

  “没什么具体意思,就是为了押韵瞎编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