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龙战长空 第一三四四章 意料之中

《龙战长空》第一三四四章 意料之中

作者:阳电 字数:2608 书籍:龙战长空

  在略微调整状态后,眼见旁边的两架MiG-29M动作基本同步,两架歼-10一左一右互相分离,连续做了一组节奏不快的防御性桶滚。

  在三千米左右高度上,大半径的桶滚做起来没一点难度,PLAAF飞行员在翻滚几周后大力拉杆、直接改出,进入航迹间距约两千米的全加力螺旋爬;而在距离不远的附近空域里。刚刚从一组防御性桶滚中恢复,两架动力充沛的MiG-29M同样尾焰青蓝,进入一组过载约5G的上升转弯。

  从桶滚到一组垂直机动,这时候,两种战机的SEP区别就逐渐表现了出来。

  沿着一条螺旋航迹盘旋爬升,推重比上占优、又采用了中央升力体构型的米格机越飞越高,首先到达了预定的五千五百米高度,速度在这一过程中还有所提升,真空速在八百公里/小时左右,两架全力爬升的歼-10还落后半拍。

  通过一组没多大技巧可言的高Yoyo与上升转弯,大概观察到了两种机型的垂直机动特性有何区别,接下来,两组战机又进入一组大过载的水平盘旋,以一种近似单环迎头战的方式互相追逐。

  既然是测试、而非实战对抗,一开始两组双机的占位都在对方三九线位置,从PLAAF座机的视角看来,天空中两架迷彩涂装的MiG-29M在湛蓝天空中的辨识度还挺高,王卫国在频道里呼叫一下僚机、提醒郑彬注意跟随,而后就拉杆蹬舵、前推节流阀,让座机压坡度后进入高G过载的稳定盘旋。

  按照盘旋对抗的一般要求,为留有后路,双方往往并不会一上来就直接拉杆到底、进入存速不断损失的瞬盘,而会观察对手的动向,并结合座机情况和对抗态势来决定应对策略。

  现在,天空中两组战机的情况就是如此,或者说有意模拟这一种情形,伴随剧烈机动而引发的机身流烟,身后留下一道扭曲白色航迹的歼-10战机很快达到了最大稳盘角速度,三九线方向上的MiG-29M双机也是,一时间,座舱里的双方飞行员们都意识到,绰号“猛龙”的歼-10盘旋能力还相当不错。

  可不是吗,在眼下的高度、速度条件下,双方都是空战挂载,一架单发三角翼战机的稳盘居然与中低空、低速机动性优良的MiG-29难分上下,要做到这一点可不容易!

  高G盘旋中,驾驭MiG-29M战机的龙云勉强抬头观望天空,暗淡视野里的灰色身影位置一时未变,这样的景象,在他意料之中、同时也有一点意外,看起来平行世界的“十号工程”成果的确和现实世界稍有区别。

  最起码的,身为一名驾驭“猛龙”征战长空的资深飞行员,龙云对歼-10A的性能已经熟到不能再熟。

  在中低空的稳盘能力方面,不得不说,SEP上居于劣势的“猛龙”比起MiG-29可是有一点差距,然而在平行世界里,这一差距已经不复存在,显然是由于歼-10相比A型有更大的翼面积、和更明显的鸭翼增升措施所致,除此之外,大概整机空重上也有一些改进。

  稳盘较量上未分胜负,对抗演练的流程也并不是一直有条条框框,接下来,双方就在确保飞行安全的前提下比拼瞬盘特性,发挥座机的极限性能去努力抢位。

  从稳盘到瞬盘,战机的飞行状况大有区别,对飞行员来说却没什么严格意义上的区分,拉杆幅度的一些变化就能导致不同的盘旋状态,接到塔台指令后,驾驭歼-10长机的王卫国立即行动起来,他先是略微减小迎角、同时前推节流阀到顶,以全加力状态向上跃升以积累一点高度,而后就从新压坡度并蹬舵。

  随着飞行员的快速操控,天空中的灰色“猛龙”立即改变了机头指向,好似一枚逆风疾飞的锐利梭镖般切入盘旋航迹内侧。

  从稳盘进入G值更高的瞬盘,离心力很快让少校出现了黑视,不过就在短短几秒种内,双方的位置态势就发生了改变,同样接到呼叫而进入瞬盘的两架MiG-29M转的也不慢、却和鸭式布局的歼-10拉开了差距。

  非但如此,在一场比拼瞬盘能力的对抗中,冲在前面的MiG-29M长机倒是持续划出一道挺标准的圆弧航迹,紧跟其后的僚机却好像有一点操控不准,那架编号蓝色11的灰绿色战机一开始还切入的很果断,却很快由于能量的剧烈损失而掉了高度,与前面全力盘旋的长机拉开了高度差。

  瞬盘比拼,和简单的直线加速、稳盘对抗不同,战机在不同飞行状态下的最大角速度都不一样,飞行员也无从判断座机目前到底是在稳盘、还是瞬盘,只能通过观察高度表、空速表和个人感觉来掌控,说起来,要一架战机拉出最大瞬盘也不容易。

  不过现在,很明显,不管是维克托*雷泽诺夫与战友组成的搭档,还是中方派出的王卫国少校与战友郑彬,两组飞行员都对自己的座驾了如指掌,王卫国从一开始进入瞬盘就在挑战极限,尽管眼前黑视严重,他还是凭借歼-10机头的IRST系统去尝试捕捉十点钟方向的MiG-29M双机,争取得到一次足以发射格斗导弹的射击窗口。

  单纯的盘旋能力比较,在一场瞬盘最大值的比较中,拥有鸭翼、动作敏捷的歼-10算是扳回一分,虽然爬升率等硬指标不如推重比更高的MiG-29,在水平机动性和飞行品质上却和后者差不多。

  更重要的,得益于近距耦合鸭翼提供的高升力特性、和加大三角翼赋予的充沛气动力,歼-10在压坡度侧转、进入极小半径盘旋时还有一些优势。

  既然如此,哪怕在能量损失上高于对手,凭借PL-8导弹的离轴角与动态射程,王卫国的动作也是不自觉的从实战出发,他很快驾机切入、接近了天空中高度损失的那一架MiG-29后半球,这时也不用顾忌地面上的威胁,他很快捕捉到了机会。

  假如是在一场真正的空战里,以少校自己的判断,他觉得这一次瞬盘比拼就能让他抓住机会开火,也许就能借此战胜对手。

  当然,既然是一场规定条件的测试,单纯抢六点的比试对实战来说意义不大。

  而且对抗中,王卫国可看得很清楚,他在单环对抗中抓到的一架MiG-29并非长机、也就是维克托*雷泽诺夫的座机——很显然,红空军头号王牌的飞行技术是更高一筹,在歼-10与MiG-29M的瞬盘比拼中,他和他的座机已经竭尽全力去追逐,结果虽然能撵上僚机、却绕不到米格双机的长机身后。

  过程虽然不明,也许要等到回地面再详细观察分析,但总而言之,这位“死神”八成是精确操控座机速度、保持在角点速度上,是这样吗?

  随着双方的瞬盘对抗,飞行速度与高度都在一起掉,很快分出胜负、互相远离的歼-10与MiG-29M双机很快转到了完全相反的两个方向,这时候战机存油都还有一半多,正好可以进行接下来的“自由空战”。

  “自由空战”,和刚结束的一场中规中矩测试不同,为了交流战法战术、同时也为了全面了解两款主力战斗机的性能,交流双方对飞行员的发挥限制都不多,除了一些必要的限定,比如为了确保安全而禁止飞到一千米以下,不准进入危险的剪刀机动对抗、或者反复的迎头对飞之类,其他的都可以自由发挥。

  按照对抗的空域划定,在相互远离一段距离后,两组战机陆续转向、调头进入演练空域,接下来的战斗,大概就和一场现实世界里的航空竞技赛相仿。

  在没有体系支援的情况下,开启雷达搜索敌人,对抗的节奏,一开始是王卫国的“猛龙”先发现了晴空中的MiG-29M,少校当机立断、指挥僚机低飞接敌,自己则占据迎头拦截阵位后发动一波超视距攻击;随后不出所料,雷达显示屏上的一个目标很快消失,应该是凭借机动规避甩脱了雷达的跟踪,另一个目标则一头扎向低空,双方的首轮超视距较量并没有任何战果。

  两枚PL-11发射出去,对训练频繁、眼界开阔的王卫国来说,他很清楚仿自“A弹”的PL-11能力有限,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天生不适合多目标接战,他也没寄希望于此,就在低空接敌的郑彬一个跃升发起攻击时,自己也驾驭座机俯冲,沿一条蜿蜒航迹迂回接近米格机刚刚出现的空域。

  双方首次雷达接触,抢先打了一波BVR却无收获,挂载四枚PL-8的“猛龙”正在隐蔽接近,天空中刚刚甩脱了雷达跟踪的蓝色09号MiG-29M也发现了对手的踪迹。(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