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井观传奇 第九百九十九章摧枯拉朽

《古井观传奇》第九百九十九章摧枯拉朽

作者:困的睡不着 字数:1791 书籍:古井观传奇

  [[京城南郊。

  虽然将近未时,但兴盛行内,依然聚拢了成千上万的人,聚在那个与八卦图有数分相似的“拈阄场”里。

  挂于旗杆顶的那一面标着“拈阄场”三个大字的旗子,被风吹得猎猎作响。

  在那张圆形的“擂台”上,仍然是与往昔差不多的摆设。

  既有大如木桶的“拈阄箱”,亦有鼓,更有铜锣,而一名年轻男子正手持双槌立于大鼓前,另有十名年轻男子并排席地而坐。

  唯一不同的,是以往那位微胖的李大掌柜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位身形略显瘦削,肤色有些黝黑,但目光颇为锐利的中年男子。

  此刻,他就站立于“拈阄箱”的一侧,满面笑意地望着“擂台”西边的人群。

  略为扫视片刻后,这名身形略显瘦削的中年男子,目光定在台下的某处,拱着手道:“英国公,这最后的十个阄,就由你老人家来拈,可好?”

  他目光注视着的,正是坐于西北侧的一张椅子上的英国公张懋。

  紧邻英国公张懋左右,还坐着泰宁侯陈璇、寿宁侯张鹤龄和建昌伯张延龄等人。

  不过,当下的他们却不像以往那般兴奋。

  尤其是英国公张懋和泰宁侯陈璇两人,更是一脸沉寂,不知是遇到什么烦心事,还是怎样。

  “赵二掌柜,老夫今日略有不适。这拈阄,你还是另找他人吧。”英国公张懋听得立马摆了摆手,朝着“擂台”的那名中年男子道。

  “英国公,你老可要保重身体……”那叫赵二掌柜的中年男子脸上的笑意不减,朝着他又拱了拱手。

  “老夫并无大碍,略有不适而已。”英国公张懋应道。

  赵二掌柜微颌了颌首,转而望向别处,拱着手道:“不知哪位贵宾愿上台来,拈这最后的十个阄?”

  在赵二掌柜的主持之下,这拈阄场虽然仍然人山人海,但人群似乎没有李大掌柜主持时的热切与喧闹。

  攘扰了好一会,终于有一人上台。

  听着那响起的“咚咚”鼓声,英国公张懋和泰宁侯陈璇却像无动于衷一般。

  及至唱名声、欢呼声、哀叹声再起之时,他们依然如此,仿似“擂台”和他们毫无关系。

  尽管自己的名字没出现在最后的十阄之中,但张鹤龄和张延龄两兄弟,望着“擂台”那一字排开的十人,多少有些意动。

  时间就这般流逝,待“擂台”响起的铜锣声停下来的时候,“拈阄场”已从喧闹转为了沉寂。

  诺大的“拈阄场”几乎空空如也,除了“擂台”之外,还有那一排绕着“擂台”四周的椅子仍端坐着两人。

  这两人分别是英国公张懋和泰宁侯陈璇,张鹤龄和张延龄两兄弟早已一步离开。

  英国公张懋站起来望了望周围,脸上终露出一丝笑意,拍了拍泰宁侯陈璇的肩膀:“走吧。”

  走了十来步,见四周并无其他闲杂人,泰宁侯陈璇问道:“英国公,你说皇上这回是否真要拿问朱晖他们?”

  “嘿,拿是早就拿了,他们还没回到京城而已。至于问不问,那就难说了。”

  英国公张懋顿了顿,又道:“不过,早朝时,皇上听了秦大司马所呈递的宁夏战报,脸色可不大好看。”

  泰宁侯陈璇轻呼一口气:“何止不好看,还将朱晖的捷报拿出对比一番。”

  “秦大司马所率之军,斩敌首三十余级也没有报捷,反而请罪。你再看朱晖上两月,三首级报捷,十余首级也报捷,还敢请旨赏赐所有士卒?”

  英国公张懋又是“嘿”了声:“有这对比,你说意味着什么?估计朱晖几个要遭罪了。”

  泰宁侯陈璇一阵沉默。

  “老夫知你和朱晖关系好,但这次千万别掺和在里面。若不是你老父亲过世前,曾托老夫多提点你,老夫也懒得这般费口舌。”

  泰宁侯陈璇听得讪讪一笑。

  “虽不知皇上要如何惩治朱晖等人,但老夫提醒你一句,你若再像上次那般的冲动,必定惹祸上身。慎言谨行,方能明哲保身。”

  与此同时,在人潮如过江之鲫的兴盛行北门附近,两名身穿布衣的男子并肩往北边而行。

  一人是吕虎,另一人却是妥洪。

  只见妥洪满面歉意地望了望吕虎,说道:“虎哥,今日还是没有中阄,或许是我的运气已经用尽了,这才帮不到你。”

  吕虎似完全没介怀般,伸手一拍他肩膀,笑着道:“小洪,既然是拈阄,又怎可能每回都中得了?你也不看看拈阄场有多少人?拈的阄又有多少?每回都中的话,除非是神仙出马。”

  顿了顿,他又道:“不过,说来也奇怪,自从那赵二掌柜替了李大掌柜后,我就没中过阄了。”

  妥洪道:“八月十二、八月廿二和今日,有三次。”

  吕虎又拍了拍他:“记得比我还清楚,”转而一笑,又道,“刚哥应该已去到你那旺哥了吧?”

  妥洪“嗯”地点了点头:“我哥早早就出门了,如今午时已过,应该已在旺哥那里,或许他们晚些就进京来。”

  “那就好,这刘公公,我求了好几回,他才肯答应的。明日,我带着你们去找他。”

  “虎哥,我替旺哥先谢你了。”

  “小洪,你这话说得就见外了,我们是兄弟。”吕虎伸手拥着他肩膀笑了笑。

  ---

  未时四刻,武英殿。

  弘治皇帝换了一身道袍,好整以暇地端坐在御座上。

  离御案前方约七八步之距,四名臣子正朝着弘治皇帝行跪拜礼。

  “臣刘健叩见皇上。”

  “臣李东阳叩见皇上。”

  “臣谢迁叩见皇上。”

  “臣马文升叩见皇上。”

  “众卿家,快快平身……”弘治皇帝朝着他们扬了扬手。

  自徐溥致仕离京之后,这还是弘治皇帝第一次将臣子召来武英殿,而如今的三名内阁阁员更是首次联袂而至。

  弘治皇帝依然赐座,不过仅赐给马文升一人。

  在武英殿的四名臣子中,唯有马文升年过七十,头发胡须均已花白。

  看来弘治皇帝没忘记之前赐座之要。

  见得马文升竟有这般待遇,刘健、李东阳和谢迁等人若说不羡慕那是假的,但他们也不敢表露出来。

  马文升反而略显得有些尴尬,但这是皇命,他又不得不遵从。

  于是,在武英殿里,除了弘治皇帝,就是马文升坐在御案之前的一张锦凳上。

  未几,弘治皇帝已望向躬身站立的刘健,开口道:“刘卿家,秦卿家就宁夏边事所恳请的一应事项,是否有不妥之处?”

  刘健在内阁的位置原本排在徐溥之后,亦即所称的“次辅”,但如今徐溥已致仕,他这“次辅”自然就要上升一位,变成“首辅”。

  他刘健既是内阁首辅,弘治皇帝询问内阁相应事务之时,这首辅自要首当其冲。

  听着弘治皇帝之言,刘健并没有多少犹豫,随即应道:“回禀皇上,秦大司马所呈递的奏疏,并无不妥之处。”

  弘治皇帝微微一笑,又道:“既无不妥,为何内阁要将秦卿家所奏请的物资都作了扣减?”

  虽然“票拟”只是“代王言”,最后决策还是皇帝本人,但内阁以往的“票拟”意见,弘治皇帝绝大多数都会接受的。

  不过,近两个月来,弘治皇帝已慢慢在变,他对于内阁所拟的意见开始有所保留,不再像以往那般几乎均听之从之。

  其实如果内阁的“票拟”不符合弘治皇帝的心意,他只要打回让内阁改票,或者留中不发,甚至直接“中旨”或“内批”,都是可以的。

  但涉及到边事的奏疏,尤其最为紧要的西北边事,弘治皇帝又怎可能“留中不发”?

  而“中旨”和“内批”又不符合所谓的流程,再加上弘治皇帝不想浪费时间,故而让萧敬召唤三名内阁阁员前来武英殿。

  未待刘健回应,弘治皇帝再道:“刘卿家,难道你不知秦卿家惟望抚恤死伤的士卒,及调拨足额粮饷和御寒衣物么?况且此役,即使宁夏众士卒共斩寇贼三十余首级,秦卿家亦不敢报捷。”

  刘健躬着身道:“臣知。”

  “那秦卿家的奏请过分了?”弘治皇帝又问。

  “不过分,”刘健只得应道,略一停,又道,“皇上,太仓虚空,扣减之举,臣亦不得已。”

  弘治皇帝又道:“刘卿家,朕如今躬行节俭否?减省供应否?异端无益之费仍有否?”

  他冲着刘健来了个三连问。

  刘健一愣,少顷才回应:“自闰七月下旬以来,皇上已裁减修斋设醮,更将光禄寺供奉之量削减至元年时,而传奉官亦裁去大半,皇上躬行节俭已近二月。”

  “既是如此,那节省下来的蓄积应不在少数才是,为何刘卿家仍言太仓虚空?”

  在刘健思索之时,弘治皇帝沉声道:“刘卿家,你之论财用疏,朕已一一从之。还要朕何如?”

  听着弘治皇帝这道突然而至的隐含斥责的言语,不仅刘健,连李东阳、谢迁和马文升也吓了一跳,齐齐跪了下来,口中更道。

  “臣有罪……”

  “臣惶恐……”

  弘治皇帝盯着跪在御案前的四人,长叹一声:“万方有罪,责在朕躬。”

  过了片刻,他扬了扬手:“都起来吧……”

  在刘健等人缓缓站起之时,弘治皇帝继续道:“朕惟望诸位卿家,一切以边事为重,切莫行掣肘之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