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旅行者开了个旅行社 第 116 章 番外1

《旅行者开了个旅行社》第 116 章 番外1

作者:鱼肉包 字数:4300 书籍:旅行者开了个旅行社

  至公堂是法家大殿,能容纳三千弟子同时听讲,但今日却人满为患,大部分弟子只能在殿外广场盘坐。

  因为今日不但六千法家弟子基本都来了,嬴悝这样的名士讲法,还吸引来了大批兼修法家的其他家弟子,甚至有大批什么都不修,就是来看热闹的太学生。

  嬴悝的拜帖是下给法家掌院郭镇辅的,以嬴悝的名气,挑战普通学生有些跌份,直接下拜帖说向掌院请教学问,这才是他的排面。

  不过接待他的并不是郭镇辅,而是法家学谕商平,一个年纪比郭镇辅还大的老学官。

  商平先推脱郭掌院事务繁忙,主动邀请嬴悝来至公堂讲学,这也是给名士的待遇,不过一般用来刁难人。因为古灵精怪的一大批学生,肯定会在最后发问,一旦回答不上来,名士的脸就丢光了。这些学生没什么面子包袱,什么问题都敢问,可名士却未必什么问题都敢答。

  嬴悝知道,他给郭镇辅下拜帖,太学法家就请他讲学,这是一次交锋,他只有先赢了这些听讲的学生,才有资格挑战掌院,如果输了,他自己都不好意思继续坚持请教。

  嬴悝倒也不惧,堂而皇之的坐进了至公堂,面对堂下数以千计的学生,面如平湖。

  “赢郡地蹙民穷,丁口众多,旧制败坏,积弊日重,百姓多流亡逃散者,或逃入他郡,或入山为匪,不变法不足以安民……”

  在所有人都就坐后,嬴悝的声音响起来,讲学开始了。

  讲学的内容,正是变法,而且正是他主持的赢郡变法。

  起首,先讲赢郡变法的原因。包括赢郡在内的中原八郡,不像夏郡,经历过惨烈的战乱。前朝时期,戎人在北方建都,包括夏郡在内的中原九郡都臣服戎朝,委曲求全,每年都要向戎廷敬献大量女子财帛。直到戎朝末年,天下大旱,民不聊生,中原八郡依然如数纳贡。唯有夏郡起兵,夏太祖带着夏氏族兵率先揭竿而起,与戎人在夏郡的土地上,进行了数年的惨烈厮杀,终于将戎兵驱逐出了夏郡。可也将一个富饶的夏郡,打的破败不堪。

  中原八郡拜托了这场惨烈的鏖战,一直做壁上观。等分出胜负,夏太祖出夏原,他们才纷纷拥护。由于此时夏太祖需要八郡的人力物力支持北伐戎廷,于是跟八郡诸侯歃血为盟,结为兄弟。之后依靠八郡提供的丰富资源,太祖一鼓作气,拔出了黄山一北的戎人王庭,将戎人驱赶回了百戎山。

  因此在夏太祖一统天下的过程中,八郡只是付出了大量财物,本身没有受到冲击。所以至今中原八郡都是人口繁盛的大郡,八郡占了天下三分之一人口,朝廷始终无法吞并八郡。

  稳定有稳定的好处,也有稳定的坏处。八郡在继续保持太平的情况下,也继续保持了旧有的制度,沿用了数千年的分封制。八郡最大的领袖,是八郡诸侯,都是国公爵位,地方上,则由一个个士大夫家族分治,每个大夫在领地上,都是土皇帝。士大夫家族,在中原八郡,控制了一切,垄断了一切,普通百姓无尺寸之地,生活的如同农奴。所以八郡人口繁盛,百姓反而从开国之初就不断逃亡。赢郡又是八郡中最穷困的,因此这种弊病更加凸出。

  赢郡之所以穷困,主要是赢郡地理环境所致。赢郡紧邻夏郡,位于夏郡西北,夏江北岸。东北部是黄龙山,北部是云中山,中部和南部,是一望无际的丘陵。全境都是山地,地无三尺平。老百姓以放羊为主,耕种为辅。仅有的农田,主要集中在发源于云岭,从黄龙山和云岭之间南下的八百里赢水河谷中。

  狭小的耕地无法养活赢郡五千万人口,因此赢郡百姓逃亡问题比其他各郡更加凸出。且赢郡多山,大量老百姓逃入山中落草为寇,烧杀抢掠,从开国至今都没有平息。是天下最混乱的一个郡。为了剿匪,赢国公屡次加税,又进一步加剧了赢郡的疲敝,陷入了恶性循环,无法转圜。

  所以赢国公才会选择支持儿子嬴悝变法,试图挽回颓势。

  “变法之策有二。一者,清账田亩,扩大税基,摊丁入亩,废除徭役;二者,鼓励开垦,有力者开山田,永为祖业,减免赋税……”

  嬴悝提出的变法内容,并没有超出历代法家先辈的尝试,他应该也是总结了历代经验,然后才进行变法的。

  可是他提出的这些措施,只局限于农业社会的改良,治标不治本。赢郡穷困的原因,在于人多地少,日益增多的人口陷入内卷的恶性循环。

  清丈田亩,扩大税基,确实能增强赢国公的力量,却会得罪所有的士大夫阶层,这许多家族其实就是赢氏家族自己,不但会带来巨大的阻力,而且会迫使士大夫联合起来,反对赢国公,一不小心,就会造成一场内乱,赢郡内乱的话,朝廷显然不会帮忙,不落井下石就算有操守了,一旦变法失败,朝廷甚至可能乘势吞并赢郡。

  鼓励开垦,效率并不高,因为能开垦的土地有限,好开垦的早就被祖先开垦完了,只剩下大量山地,开垦困难,收益又小,如果不采取行政措施,根本不可能有利可图。

  最重要的是,嬴悝变法,无法打造一个强有力的既得利益集团。

  或许是由于出身,嬴悝还是太有顾虑了,既不敢过于打击士大夫,又无法给与新兴势力一个广阔的平台。

  只要他变法,士大夫就已经站在他的对立面,无论他们多么克制,多么谨慎,都不可能得到士大夫的支持,并不是每一个士大夫都会胸怀天下,绝大多数人还是会受到利益驱动;而开山地,不可能造就新的豪族,充其量出现一些善于耕种的小农,这些小农一盘散沙,不可能跟士大夫阶层斗争。

  所以一旦嬴悝一死,注定人亡政息,甚至他可能提前被暗杀,新法被破坏甚至根本就执行不下去。

  嬴悝是法家名士,但局限性太大,无法跳开历史的迷雾看到正确的道路。刘知易觉得,在这一点上,他能稍稍胜过嬴悝。

  ……

  相比法家紧张的氛围,太学高层甚至都不关心这次嬴悝的挑战,不管是所有人都知道身在太学的学正,还是没人知道已经悄然回归太学的祭酒,此时都在一间隐秘的密室中,对着一面墙争论。

  “大家无需瞎猜。这个蓬蒿人马上就会露出水面!必是我儒家士子。”

  学正看着墙壁上高挂的一副《蓬蒿人》诗,十分笃定的说道。

  跟他一起站在墙壁前的,还有一个“乞丐”,一个“商贾”,一个神棍。

  当士子们从刚入京城时,对蓬蒿人给予厚望,认为只有蓬蒿人才能力压四大才子、八大名士,但蓬蒿人久不露面,健忘的人们慢慢没人提了。尤其是科举之后,已经没人记得这个角色。所有人关注的核心都是,这次科举,是四大才子夺魁,还是八大名士折桂。

  商贾马上兴奋道:“学正查出来了?”

  学正摇摇头:“并没有。此人既然在及第楼遗诗,观此诗中意气,必是胸怀大志,渴望功名之人。绝不可能不考科举。以其之才,必然高中。”

  蓬蒿人的传说流传了半年,寻找他的人众多,有许多猜测。大多数人相信蓬蒿人就在高中的进士中,很可能就在状元、榜眼和探花三鼎甲中。学正也不例外,他还亲自去做过验证,会试中排名靠前的一些士子他都验证过,小心翼翼求得他们的笔记进行对照,发现都不是蓬蒿人。学正甚至担心蓬蒿人没发挥好,打算去贡院调取所有士子考卷,但与他关系莫逆的礼部尚书却拒绝他的胡闹,担心惹出科举案这样的大乱。

  即便无法查证,学正依然坚信蓬蒿人肯定考中了贡士,只要殿试发挥好,就能取得一个好的名次,高中状元都不奇怪。总之学正绝不相信,能写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生会落榜,他不但坚信这士子一定上了杏榜,而且笃定他是一个儒家弟子,只有儒家弟子,才有这样不甘平凡的胸怀。

  老乞丐叹了口气:“此人不出,殊为可惜!只有诗家弟子才有如此真性情,一时兴起,视功名利禄如粪土。”

  老乞丐太爱这首诗了,豪情洒脱,有真性情。

  其实这首诗大家都爱,老乞丐认为其中有真性情,是诗文之真谛,诗乃心音,此人能直抒胸臆,是天生的诗人。

  老神棍叹道:“此诗中仙气飘逸,我卜过一卦,他乃阴阳家弟子。”

  老神棍则始终认为这首诗中有仙气,怀疑诗人是阴阳家弟子,阴阳家出自道家,但却不像道家那么无为。

  看着同一首诗,三个人有三个看法。老乞丐认为这是诗家弟子,诗家衰微数百年,早在戎朝时代,诗家就已经不在现世,但老乞丐知道诗家并没有灭绝,在一些古老家族中,还有传承,如果不是这次游历天下,他甚至都以为诗家已经消失;学正偏偏认为蓬蒿人有儒家风骨,一定是儒家弟子;老神棍认为诗人是阴阳家,唯有阴阳家才有不属于道家的仙气。

  只有商贾不参与,因为无论如何蓬蒿人不可能是杂家,相比诗家的存亡未定,杂家是真的消失了,就断绝在了他的手里。

  “学正、祭酒、太史,三位何不打一个赌。”

  商贾建议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无下一章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