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九荒纪 第0456章 三大仙域

《九荒纪》第0456章 三大仙域

作者:荒天帝 字数:1752 书籍:九荒纪

  这几天,除了去贡院报道核查之外,大多数时间刘知易和周问卿都在浪荡。

  周问卿根本没把这次考试当回事,他有这个实力;刘知易则是一个习惯了有备无患的人,不习惯临阵磨枪的仓促,所以他之前备考十分努力,到了考前,他反而觉得放松起来,心态更加重要。

  在加上科举时候,每每都是京城中最热闹的时候。

  如果没有恩科,科举每三年一次,届时各地的文人才子齐聚京城,这些精英们会给这座城带来不一样的精彩。每一次科考,都会出几个名士。大宗师徐谦当年科举的时候,单刀赴会直入太学,与太学师生论道三日,以民间士子的身份,将太学中这些通过层层选拔的精英压得喘不过气。徐谦之后,每次科举,都有外地士子向太学挑战,打着文会、请教等名义登门。

  太学文会,这是科举期间一大热闹。

  没有才子不风流,每次科举,也会多出一些风流种子。在朝堂斗败徐谦的魏无暇,虽然名声不佳,但也是风流人物。生的一副好皮囊不说,年轻时候放荡不羁,才华横溢,所以才有了锦官人的美名。魏无暇科举那年,才二十岁,趋步青楼,设下霸王棋局,挑战外来士子,整整三天,外来名士无一人胜过魏无暇,全都中途弃子。魏无暇设下棋局的那座青楼,叫做玲珑楼,魏无暇当年设下的霸王棋局,一直摆在楼中,赢得棋局的才子,可得花魁青睐。

  玲珑棋局,这是科举期间又一大热闹。

  另外还有睡文庙的传统,这个传统十分久远,传说前朝一代名儒韩瑜,自幼家贫,进京赶考之时,无钱住店。只能栖身于城中一座破旧文庙中,当时天下之主并非夏人,而是来自西域的戎人。中原文教衰败,戎王崇信摩尼教,遣使去西方摩尼国求取经文,迎娶圣女,勒令天下人改宗摩尼教。

  当是时也,天下处处摩尼寺庙,人人敬奉光明,中原文教衰微,文庙破败。韩瑜夜宿文庙,梦中文圣托梦,嘱咐他振兴文道。之后韩瑜高中状元,却不入翰林,拜入东宫充太子詹事,后为太子师。悉心教导太子,太子登基之后,罢黜摩尼国师,驱逐摩尼圣女,尊崇文道,韩瑜几以一己之力,最终力振中原文道。人称文起八代之衰!死后谥号文正!

  所以早在前朝,读书人睡文庙,就是考前一项重要活动,尤其是一些外来士子,不睡一下京城文庙,就不敢说来过京城。

  除了这三大热闹外,还有一些较小的热闹,比如去状元楼吃顿状元宴,去碑林擦擦进士碑。

  如此大的热闹,老百姓看是真热闹,可有些人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致。商人看到的是利,官员看到的是权,风尘女子看到的是名,为名为权为利,许多人物钻进来,兴起更多的热闹。

  有些酒楼眼红状元楼的生意,在此期间,巧立名目,也办起许多文会宴,什么五子登科酒,什么金榜提名会,主动邀请一些名士,搞得十分热闹,其中以及第楼声势最盛,这几年汇集了无数名士的墨宝,科举期间,大办诗词会。

  还有一些青楼,不服玲珑楼二十年来独霸科举盛事,开始在科举期间联选花魁,各楼派出的女子,比斗才情,让杏榜士子推选,与科举相对,每三年选一次,是花魁之最,称作杏魁。才子多风流,加上联选花魁之声势很大,这几年渐渐有压过玲珑楼霸王棋局的势头。参与联选花魁的青楼越来越多,今年连玲珑楼竟然也派出了一个清倌人参与,算是向同行低头,不在盛气凌人。

  还有一些在京做官的官员,对于进京赶考的同乡、同宗、同族士子,以及有些名气的名士,会在他们科举之前就进行拉拢,邀请他们来府中夜宴,举行文会为他们扬名。这些官场大佬,很清楚这些年轻人才是未来,谁掌握了这些人,谁就掌握了未来的朝堂。

  这些热闹刘知易这几天算是看遍了,除了官员夜宴和青楼选花魁没去之外,其他都去了,大开眼界。

  进京第一夜,就去了文庙,打算做做样子,席地而睡,结果连庙门都没进去,已经有人在文庙旁的大街上铺席子了,刘知易不想睡大街,这样子便也没做成。

  第二天。去了玲珑楼,看霸王棋局。当真热闹,用人山人海描述不算过分。围观的主要是京城里的老百姓,只能在楼外围观,各地士子持印结才能进楼,或者近距离观战,或者报名登台;刘知易也跟老百姓一起在楼外观战,楼外挂起巨大的铁棋盘,用黑白磁石做的棋子进行时时转播。棋手水平有高有低,但都很难达到国手的级别,当年魏无暇摆出霸王棋局之时,一边饮酒作乐,拥美入怀,一边与棋社的国手对弈,那是何等风流。

  第三天,刘知易去了状元楼,本想吃顿状元宴,讨个彩头,结果连酒楼大门都没进去,吃顿饭竟然还要验“印结”,搞得跟考试一样。改去了及第楼,吃了一顿及第宴,可惜要上顶楼观看展出的名士墨宝,依然需要出示印结,刘知易嫌麻烦就没去。

  不过能感受到各地士子的热情,三楼中不时发出阵阵念诵声。

  “仰天长啸……”

  “我辈……”

  “……蓬蒿人。”

  从杂乱的念诵声中,刘知易突然辨识出来,这不是李白的诗吗?

  这个世界没有李白,自然没有李白的诗,这正是刘知易上次在楼里抄来出气用的。只不过当时他心情畅快,随手写下了这首诗,没想到今天听到有人念诵。

  这个世界的诗词十分粗糙,仅仅是文人闲暇时的一种游戏,既不能科举考试,也不能安邦治国,难等大雅之堂。

  可是诗词作为一种抒情咏志的重要文体,传承久远,不可忽视。虽不实用,如今文道昌盛,还是有大量读书人将诗词看做展露才情重要的方式。一首名诗无法帮诗人考中进士,但有可能帮诗人扬名立万,得到某些官场大佬的青睐。之所以诗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无非是因为诗是最凝练的文字,短短几个字,却有触动心灵的作用,最适合反映文人的功底。一个会写文章的人未必会写诗,一个写诗写的极好的人,文章一般不差。

  李白的诗当然极好,听到许多人在念诵,刘知易并不奇怪,如果李白的名诗都不能被这些书生认可,只能说这些书生没文化。

  李诗仙,我帮你异界扬名了!嗯,不用谢。

  想到自己把李白的诗词拿到异界扬名,刘知易觉得挺有意思。

  不过很快刘知易就乐不起来了,因为三楼一个狂生,坦胸露怀突然从房间里冲到回廊上,趴着拉杆疯狂摇晃,冲着一楼大堂大叫。

  “蓬蒿兄。你在不在这里?出来一见。在下楚郡曾鸿,仰慕兄台才华,能否赐见。”

  这哥们嗑药了吧?

  刘知易有些傻眼,一首诗能刺激成这样!

  这个叫曾鸿的外地书生趴着栏杆高喊,很快引来许多人效仿。

  “蓬蒿兄。在下等与兄台有戚戚之感,亦不愿做蓬蒿之人!”

  说完纷纷狂笑。

  刘知易缩了下脖子,明明正大光明,怎么有种做贼的感觉。他又没留名,算不上抄袭吧。

  溜了溜了,万一被认出来,当成作者,那就太尴尬了。

  在一众外地士子的狂笑中,刘知易仓惶逃离及第楼。

  及第楼的三楼,有两个房间,其一名曰“三甲堂”,其一名曰“进士堂”,这两个房间中,挂满了名人字画。三甲堂中悬挂的,只有历届科考考中状元、榜眼和探花的三甲进士文墨;进士堂中悬挂的,则是历届进士的名作。都是及第楼这些年来收集的,大多数是重金搜购,少部分是进士们未中举之前留下,中举后被挂起来。

  不过这些“墨宝”却无一幅是真迹,真迹在一个密室中珍藏,寻常人等可看不到,至少这些还没证明自己的士子没机会看到。

  此时在这间密室中,站着三个人,都穿着锦衣,看不出年纪,可面色从容自信,发出一股功成名就的中年成功人士气质。

  三人面前的墙上,平行挂着两幅字。

  其中一首短诗,题名《送徐太傅至十里亭》,装裱的极为精细,贴着金边。

  另一首长诗,无名,装裱的十分粗糙,似乎主人没有当回事。

  诗的内容是: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着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此时三个人的目光,却都注视着这首诗。

  其中一个中年人道:“这首诗最近风靡京师,科举之后,必然传遍天下。”

  科举是一次信息的大交汇和大扩散,全国各地的文人才子赶赴京师,带来各地不同的文风,又会带走京师最新的文气。

  另一个中年人道:“学正所言极是,是以小人将此诗悬于正堂,特请学正、太史二位大人前来品鉴。可惜祭酒大人外出采风,不能聆听祭酒大人妙论。”

  第三个中年人道:“吕公有心了。祭酒若再此,必定欣喜若狂。”

  第一个中年人接话:“没错。祭酒那老匹夫一定发狂,是嫉妒的发狂。嫉妒他为何写不出此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