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德意志崛起之路 第464章 女伯爵之间的对话 2

《德意志崛起之路》第464章 女伯爵之间的对话 2

作者:终极侧位 字数:1912 书籍:德意志崛起之路

  关山月脸上写满了不开心。

  但也没法子。

  杨振宁算是物理界的标杆。

  对于任何一个学子来说,能跟着杨振宁学习,也是十分难得的机会。

  华科大虽然招收了顾知秋,但并不代表这就把他囚禁在了华科大里。

  自己的学生有更好的发展,作为一个老师,自然是会大力支持的。

  关老没有再多说什么,决定权完全交到了顾知秋的手里。

  如果顾同学点头愿意跟着杨振宁学习,那他也只能祝福了。

  杨振宁微笑看着顾知秋,眼神中充满了欣赏。

  至于顾知秋本人,这会儿始终是一副淡定自若的表情。

  对于今天的事情演变到现在这个地步,他表示有些难以理解。

  对于杨振宁的拉拢,也完全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对不起杨老,我可能不会跟着你进修了。”

  顾知秋拒绝的十分干脆果断,没有丝毫的客套话。

  关老的脸上立马绽放出了笑容。BiquPai.CoM

  杨振宁道:“跟着我你会学习到更加前沿的知识,你真的打算放弃吗?”

  “对,我很早就决定了要留在华科大了。”

  “跟着我一起学习,不代表你要从华科大退学,你仍旧是华科大的学生,不过在量子理论物理方面,如果有什么课题的话,你参加进来就好。”

  顾知秋摇头道:“我其实对量子物理的研究很稀薄,因为我的目标和感兴趣的领域不是理论物理。”

  杨振宁叹了口气。

  他明白了。

  这位顾同学,很像自己的那位老朋友——稼先。

  在国祚初立的时候,稼先不顾丑国的阻拦,偷渡回国。

  接到了国家的任务之后,在戈壁滩隐姓埋名数十年。

  没有名字,不知道他们的死活。

  就这样,熬出来了两弹。

  当初稼先回国的时候,他很费解。

  因为丑国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科研环境,而且在前沿物理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单单是从38年到51年,丑国便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诺贝尔奖项。

  凭稼先的水平,只要安心的待在丑国,假以时日,一定也会得到这个学术界最高的奖项。

  而当时华夏的科研环境很差很差,连一个能够用做实验的精密仪器都没有。

  在这样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回去,到底是为何?

  后来知道了。

  那是他在02年回国之后,见到稼先妻子的时候,听他的妻子说出来的。

  当时他接到了国家的任务后,对妻子交代:“今后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一生过的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从那一刻,杨振宁才彻底的明白了自己这位故友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诺贝尔的虚名和物理学界的地位,对他而言微不足道。

  他要做的,只是以身许国。

  稼先生命透支的同时,换来的是一个民族站了起来。

  从那一刻,杨振宁才彻底明白了,稼先是一位怎么样的科研人。

  华夏科技大学的校歌中,有这样一句歌词——“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而这个“人杰”的定位,就是能够洗雪国耻,振兴华夏的具有雄才大略的人。

  稼先,是这样的人杰。

  也正是如此,他才毅然决然的离开丑国,恢复自己华夏国籍,回到祖国,将自己的余生奉献给年青一代的莘莘学子。

  像稼先这样的人,杨振宁已经很久没有见到了。

  在国家困苦的时候,所有人都铆足一股劲,燃烧自己的生命,将这个民族推向富强昌盛。

  但当经济迅速发展,衣食无忧之后。

  这样的人似乎就消失了。

  带着满腔抱负和热血回国的杨振宁,不断的为华夏搜寻着人才。

  可,换来的是失望。

  像稼先这样的年轻一辈的人杰似乎已经看不到了。

  甚至连认真做学术的,都十分稀少。

  目之所及,他能看到的是名利、声望、职称和经费……

  所有的高校就像是批量生产大学生、研究生的机器,一届一届的向这个社会输送方方正正、没有棱角的大学生。

  这让杨振宁失望了很久。

  而如今,他从顾知秋的身上,似乎看到了稼先的影子。

  有些若隐若现,但这种坚定和认真,和当初那个毅然决然要回国的稼先,一模一样。

  杨振宁便也不再多挽留了,他轻轻拍了拍顾知秋的肩膀,最后只是惋惜的呢喃道:“好小子,如果你有坚定的目标,希望你能一辈子坚定下去,在华科大为国做贡献,比什么都更有意义。”

  顾知秋点头:“我会的。”

  关山月也默默点头,随后想起了什么,从老式真皮的文件包里取出来了一张金红色的册子。

  然后缓缓站起来,严肃的走到了顾知秋身前:“差点把重要的事儿给忘记了。”

  顾知秋眉头微皱,看着关老手中的红册子,有些怪异的预感。

  “这是?”

  关山月道:“长江学者的提名,我手里有一个,擅自做主就把这个名额给你了,不过现在看来,我得决定是完全正确的。”

  咯噔。

  顾知秋的心脏砰砰砰的加快了很多。

  他看着关老手中的长江学者证书,脸上说不出的精彩。

  刘茹既惊诧,又理所当然。

  顾知秋的成果,足以配得上长江学者,乃至于千人学者。

  但惊诧的是,似乎在顾知秋之前,最年轻的长江学者,年龄也要比他大一倍了。

  长江学者的拥有者,平均年龄在四十岁左右。

  做学术的人,没有十几年的沉淀,很难有什么突破。

  而顾知秋得到这个提名,很显然要在华夏的学术界掀起一阵全网热议了。

  顾知秋接过长江学者的证书,道:“谢谢关老。”

  他倒没有因为得到这个证书而感到欣喜,更多的是哭笑不得。

  自己这两天还在吃抖音上那个长江学者的瓜,谁能想到,他自己就是这个瓜本身。

  这种感觉可以说十分奇妙了。

  至于全网热议,他也丝毫不奇怪了。

  最年轻的长江学者,加破格插队进入长江学者名单这两件事合在一起,足够引起全网讨论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