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吉诺弯刀 第九百零三章 卷后语一 师道尊严 (3)

《吉诺弯刀》第九百零三章 卷后语一 师道尊严 (3)

作者:万法唯心 字数:1977 书籍:吉诺弯刀

  (一)

  好的老师的教导,只会在好的学生身上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这是一个里应外合,内外合力的精彩难言的呼应过程。

  “我把全部的身心,都交付于你手中。就像一个盲人,在两侧都是万丈深渊的羊肠小道上,把引路杖和生命,交付于你。”

  “你的责任,就是不惜自己粉身碎骨,也一定要把我这个盲人带到安全的地方。而我的责任,就是完全信任你,一定会把我带到安全的地方——死心塌地的信任,毫不动摇的信任,百死无悔的信任!”

  师生双方必须建立起这样生死与共的、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

  如此,才是师道!

  如此,方是求道!

  (二)

  幸福的感觉,往往使人放逸,不思进取,不思出离。

  贪恋这个世间的快乐感受,会导致未来的结生心,也就是成为未来生老病死、轮回不息的成因。

  因此,根本上师觉察到我们对快乐感觉的贪恋之后,有时候会突然造成我们的幻灭感,把我们拉出已经习惯的舒适圈,以便让我们恢复对轮回的高度警觉和头脑清醒。

  ——有时候,他会选择永远离开我们的方式,让我们和他的教法,而不是他个人,长久地在一起。

  根本上师的离开,正如他的诞生、成长、与我们相遇和给我们耳提面命的教导一样,都是完美教育的组成部分。

  就像婴儿的成长,当你成熟到某个程度时,需要断除你对外界力量的依赖,让你完全依靠自己内在的力量。

  这个时候,最好的教育,就是导师的永久消失。

  在你身患绝症之后,某一天,我们一起回家,在骑行到分叉路口的时候,你下了车,用一根树枝在地上划了一根线。

  你说:“向前走10步。”

  我走到20步开外停了下来,回头看着你。

  你说:“离开我。否则,你不能到达更远处。”

  正如你当年所说的:“有些人,就是你手中的桨,他们的作用,就是让你划断——在你的奋力划行中折断——但是,把你送到彼岸。”

  (三)

  你去世之后,我知道我还需要外在的良师益友的帮助。

  因为当所爱的恋人死了,当梦想建立的生活模式完全崩塌时,我内心的力量无法有效地安抚到那种强烈的痛苦。

  虽然那时我略略接触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理论,但我紧紧只有理论上的理解,并不能在直接体验上落实。

  虽然明白所有的道理,但实际上,我抵抗不住外界变化在内心激起的滔天洪水的冲击。

  所以,外在的、有血有肉的新的良师益友,就十分必要。

  这个新的良师益友,就是高雄,后来,还有逸晨先生等人。

  在本卷故事当中,我依次地把和他们之间的故事,都大致地展示过了。

  正如后来高雄所总结的:“只要你还能感觉到内心的惶恐和无助,还有那种紧张,你就还需要朋友。”

  而当我们的内心不再有上述那些负面心态的障碍时,我们就能成为万物之友。

  (四)

  我如此感恩,你在和我短暂的相处时光中,教会了我如何把日常生活和心灵的追求完美融合。

  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很多琐事,吃饭、刷牙、洗脸、倒垃圾、上厕所,但这一切都可以用来增益内心的广阔与善良。

  你带着我在寺院的大殿里点灯,带领我共同发愿:“愿迷路的一切众生都能找到方向、路径和归宿。”

  你带着我在寺院的清水池边,用长柄的木勺舀水,带领我共同发愿:“愿一切众生都有净水饮用,身心清净如水。”

  我们互相帮助,束好衣带鞋带,与此同时,共同发愿:“愿一切众生都能约束自己的身心,合于礼义,顺于正道。”

  我用了差不多2年的时间,一字一句地写完了这个绵长的故事,重温了我们一路跋涉过来的道路,重温了和你在一起的那些温暖的和悲恸的时光。

  我深深知道,这个故事,就像我们过往经历的每一生每一世一样,无论多么漫长,都会有结束的时候。

  在故事结束的时候,我们又要在故事里再一次地分别。

  但是,没有关系。

  只要我每天都在按照你的教导,坚持身心实践你的教法,面对真实地精进行道,我们的生命就永远融合在一起,最终,实现内在的无二无别。

  (五)

  每次去巴黎,我都必会抽出时间,去逛一下位于塞纳河左岸拉丁区的莎士比亚书店。

  其实,这家莎士比亚书店已经不是早先的那一家书店了。

  最早的莎士比亚书店诞生于一战后,是一家主要以出售英文书籍为主的传统书店。当时在巴黎的很多英文作家,如海明威,费兹杰拉德,斯坦因等“迷惘的一代”作家,都是书店主人西尔维亚?毕奇(Sylvia-Beach)的座上客。

  这家书店在二战中,因为思想左倾进步,受到纳粹的骚扰而被迫关闭。

  二战胜利后,1951年,美国诗人乔治?惠特曼在巴黎圣母院对面的BUCHERIE街37号,也开了一家卖英文书籍的书店。当时书店的名字叫“Le Mistral”,取自他爱上的第一个女子的名字。

  像当年的西尔维亚一样,书店里有许多巨大的木制书架,散发出木头和书页特有的芳香,有一种特别的魅力,吸引着四方的文人墨客。

  他把书店的二层辟为图书馆,书堆之间还设有沙发、座椅和床铺,成了巴黎文人聚会,甚至临时下榻借居的场所。

  乔治?惠特曼与美国东海岸作家来往密切,在20世纪的50年代,该书店成了垮派作家在巴黎的聚点,金斯堡和威廉.巴勒斯都在书店前的空地上,面对公众,大声朗诵过他们的作品。

  后来旧金山“城市之光(City -light –bookstore)”书店的店主当时也经常泡在这家书店里。

  20世纪60年代,惠特曼在得到西尔维亚家属毕奇小姐的同意下,正式把书店更名为莎士比亚书店,以延续这家书店的文化精神。

  事实上,我最喜欢的,是这家书店一楼通往二楼的木制楼梯。

  数十年来,这段木楼梯已经被忠实顾客和各地观光者的脚步磨得油漆剥落、木质发白,饱含岁月的沧桑感。

  在每一级楼梯的侧面,都刻着一些英文字,连起来,是哈菲兹的一句诗:

  “I -ish -I -could -sho -you -hen –you- are- lonely -or -in –darkness- the- astonishing- light- of- your- on- being.”

  (我希望,在你孤独的时候,身陷黑暗的时候,我能向你展示出令人惊异的光芒,来自你内部的、属于你自己的,智慧之光。)

  我觉得,这句诗特别合适献给你。

  ——当然,还有曾经烛照过我生命的所有上师们、道友们。

  现在,我再用这句诗,也送给有缘读到本书,有耐心读完本书的读者们。

  如果曾经有的话。

  如果还会有的话。

  我爱你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