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我爱上了一具女尸 第二百六十九章 留给我的任务

《我爱上了一具女尸》第二百六十九章 留给我的任务

作者:我心诚 字数:1889 书籍:我爱上了一具女尸

  “刘兄言重。”

  刘知易说道,接着看着徐介,他让自己出来,必然有隐情要说,难道要表明他跟青楼女子纯真的爱情?但这又跟自己做不做诗有什么关系?

  “刘兄可知道十年以前的科考舞弊案?”

  徐介神情凝重。

  刘知易点点头:“自然知晓。贵祖徐太傅就是因为此案被迫离京。”

  十年前,准确的说是十一年前。当时桓帝在位,魏无暇与徐谦已经争斗了近十年,朝中分为两党,互相攻讦,党争到了白热化阶段。当时出现了一件大事,会试放榜之后,上百士子不服科举结果,围堵皇城,要求皇帝亲试。

  此事闹得极大,桓帝下令,从会试落第的士子中,随机抽出三百人,与会试考中的三百人一起上殿,在大殿上当堂考试。皇帝亲自监督,连考三天。皇帝亲自出题,司礼监太监阅卷。结果之前考中的三百人中,竟有上百人落榜,而落第的三百人中,又有一百人高中。在会试考中的士子中,甚至有两个士子殿试对答的时候,连话都讲不清楚,语无伦次,答非所问。

  事后,皇帝震怒,科举国之根本,容不得舞弊,下令彻查。当时已经是刑部尚书的魏无暇,联合御史台、金吾卫彻查此案。该案查的就是主管考试的礼部,礼部尚书当时是徐谦党羽,御史台的御史们是对舞弊案抨击最厉害的,金吾卫则是皇家亲军,因此皇帝如此安排,实际上已经彻底失去了对礼部官员,甚至对徐党的信任。

  魏无暇查案,雷厉风行,很快就将礼部上下一网打尽,严刑拷打,找到了铁证。尤其是礼部尚书,竟然被从书房中搜出了与几个士子长辈的书信,其中还有一些银票。这被当做铁证呈送皇帝,皇帝大怒,哪怕有徐谦求情,依然下令将礼部尚书发配岭南,将其抄家灭族,女眷全部罚入教坊司为娼。此案过后,徐谦离京,魏党从此独大。同时开启了会试后,还要进行殿试的传统,不过殿试只考策论,只给会试中者排名次,殿试其实是作为验证会试是否舞弊的复试。

  徐介面色凄苦:“怜月姑娘,就是时任礼部侍郎的李昉幼女,当时才五岁。”

  刘知易微微点头,十分同情。连坐制度确实不人道,一个五岁的小女孩知道什么,长辈犯罪了,凭什么就要被卖进窑子?尤其是这种经济犯罪,基本上都会把家人罚进教坊,名义上是用卖肉来偿还欠债,实际上羞辱意义更大。

  刘知易叹道:“不想怜月姑娘还有此身世!”

  徐介冷哼:“都是那魏狗构陷,我祖父为保其他人不受牵连,主动请求巡边。魏狗这才放过了朝中其他忠直之臣。”

  至于李昉是不是构陷,刘知易既不关心,也不评价。李昉犯法铁证如山,李昉身为礼部尚书,根据官场陋习,跟地方门阀大族有往来很正常,收他们每年给的一些银子也正常,这些门阀大族有子弟考科举更正常,这基本就是这个农业国家运行的模式。所以抄出李昉跟世家大族往来的书信没什么问题,如果真的有阴谋,这些书信早就被李昉烧掉了,敢光明正大的放在书房里,恰恰证明没问题。

  问题在于,这些事情可以做,但没法拉到阳光下,法律是严格禁止的。这是一个严格立法,普遍违法,选择执法的时代。在皇帝看来,这就是罪证,因此判李昉是没问题的。但却无法让官僚们接受,因为大家都在做。

  这就是官场上的榘无缰事件,明明违法,反而得到同情。因为选择执法,让法律没有公信。

  “就是可怜了怜月姑娘。”

  刘知易转移话题,他才不关心朝堂旧事,知道太多不好。

  徐介话锋一转:“幸而李大人在礼部多年,为官清正,与人为善。礼部多有相熟的官员,暗中照拂,怜月才能平安长大。只可惜教坊落籍殊为不易,始终不能为怜月赎身。只能暗中照拂,不让她被老鸨逼迫,这才没有被人糟蹋。侥幸保住清白之身,只等魏党伏诛,李大人平反,怜月姑娘自然被释放。只是如今魏党独大,又有魏后垂帘,嗨——”

  一声叹息,道出千般无奈。

  连刘知易都感觉到了这种强烈的情绪,怜月一个小姑娘,从五岁开始,度日如年,每一天都害怕被送去伺候男人,好容易熬到夏桓帝驾崩,新君继位,徐谦入朝,黑暗的日子终于要结束了,可这时候徐谦却被人截杀在京城脚下,对于外人来说是无奈,对于怜月可能就是绝望了。

  刘知易被一股情绪触动,叹道:“不知在下作诗又有何用?”

  刘知易想不明白,他做一首诗,对怜月的处境有什么帮助。十几年了,李昉堂堂尚书,二品大员,门生故吏无数,都无法帮怜月赎身,他一个小小的太学生,还是学医的,基本不可能入朝为官,单凭一首诗,能起到什么作用。如果是魏无暇,批一张条子,也许就办成事了,可他的诗,就是抄一本,又有何用?

  徐介忙道:“刘公子有所不知。公子诗才无双,公子一首诗,一夜间就能传遍京城。只要公子肯为怜月做一首诗,她必能名动夏京。”

  刘知易还是不明白,他写一首诗,确实能捧红一个人,林花就是例子。原本只是岭南王府里籍籍无名的一个婢女,因为一首林花词,成为京城权贵子弟去王府最大的动力。那首词并不是专门描写女人的,而是李煜一个亡国之君感怀丢了江山,失了美人后的惆怅。这惆怅真的看成万古第一愁了,丢了江山的愁,谁能比他愁?

  徐介继续道:“公子一首诗作,能让怜月博取大名,竞选花魁十拿九稳。一旦选上了花魁,陪不陪客,就能自己决定。我们也更好筹谋,不用怜月出去接客。”

  绕了一圈,原来是冲着花魁去的。刘知易心中一个疑惑解开了,他之前还好奇,为什么那么多青楼给他下请帖,原来是为了这个目的。他写一首诗词,能捧红青楼姑娘。对于怜月,却能保住她的清白,等待他父亲翻案。

  没想到诗词还有这种作用,刘知易真的活久见了。

  “此事易尔。”

  不知道是不是劝青楼女子从良的男人本性使然,刘知易觉得这只是一件小事,一口就答应下来。

  他脑子里有无数关于女人的诗词,描写、称颂女子,本就是诗词中的主流,从古老的关关雎鸠到新时代的再别康桥,亘古未变。

  “有劳刘公子了!”

  徐介脸上紧张的神情顿时一松。

  接着请刘知易重新入席。

  众人都在等着,观察着两人的神情,见徐介和刘知易都一脸轻松神色,知道事情谈成了,不免也露出轻松。怜月姑娘,美目中更是燃起一股强烈的激动,刘知易看到她倒酒的手都在轻微颤抖,指关节发白,可能刚才就一直紧捏双手。

  没人说话,刘知易意识到,他们这是等自己作诗呢。

  不会吧,诗是这么做的吗?你们是不是对我太有信心了,才高八斗的曹植作诗,至少还得走七步呢,你们就这么看着我好吗?我就是抄,不也得仔细回忆一下,筛选掉那些记不全的,不应景的?

  刘知易感到压力山大,憋了许久愣是没有在浩如烟海的歌颂美人的诗句中找到一首合适的,不是记的残缺不全,只记得名句,就是不合适怜月的身份。愁容不由得浮上额头。

  还是怜月善解人意,明明承受着最大的压力,嘴里还说着:“刘公子莫急。若无诗兴,无须勉强。”

  四大才子都是行家,也知道勉强作诗,做不出有水平的,不敢催促。

  之前在岭南王府喜欢挑事的谢韫,甚至转移话题,聊起了其他故事,缓和气氛。

  刘知易也想起了他来的目的,趁机向四大才子请教了一些关于论道的事情。

  怜月又时不时献舞、献唱,活跃气氛。

  终于在看到怜月腰肢摇曳,舞姿曼妙时,刘知易突然想到了一篇赋,曹植的《洛神赋》。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正好用来描述怜月的身姿。

  “有了。笔来!”

  刘知易一声招呼,怜月也不跳舞了,马上笔墨伺候

  刘知易一边琢磨,一边写。

  《洛神赋》的华丽毋庸置疑,只是其中有些词汇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其中出现的湘妃、女娲等,不是这个世界上有的神灵,得改成类似的本土女神。

  大体是不用改的,所以刘知易写的很快,半个时辰之内,一片华丽无匹的文章就摆在案头。

  怜月迫不及待的捧起来读,双目熠熠生辉,如痴如醉。

  忍不住诵读了出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其他人也都听得痴迷。

  一遍读完,怜月还舍不得放下纸张,面色通红,显然被震撼到了。她真的有赋中描述的女子那么美丽?那似乎是神女才有的风姿。难道在这位风流才子眼中,她就是那么美丽!

  刘知易心里装着事,见怜月念完,马上起身告辞。

  众人留不住,只能让刘知易离开,一直送到船头。

  怜月临别时,塞给刘知易一件信物,是她贴身佩戴的香囊,上面绣着一个月字。告诉刘知易,如果有时间,可以随时去宜春院找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