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知否从蒙童开始 第238章 除旧迎新(二合一)

《知否从蒙童开始》第238章 除旧迎新(二合一)

作者:骑小猪兜兜风 字数:3636 书籍:知否从蒙童开始

  接近腊月的时候,禹州断断续续下了七八天的雪。

  今日的雪倒是不大,只下了半个时辰便停了下来,很快就云破日出,冬日稀薄的阳光洒了下来。

  薄薄的雪层在阳光下显得越发单薄,盖不住田地中刚刚探出头的嫩绿麦苗。

  瑞雪兆丰年。

  大雪可以冻死田里的害虫,还能保持土壤墒情,故而民间有这样的说法,也并不是空穴来风。

  望着阡陌连绵的田野间,郁郁葱葱的绿色被白色模湖开去,赵宗全忍不住开怀地笑了起来。

  连带着卫辰、顾廷烨、赵策英这些一起出城视察的众人也都是喜笑颜开。

  明年禹州丰收有望了!

  顺着田垄转了一圈,视察了小麦出苗的情况后,中午时分,卫辰便与几人告辞,径自乘马车回了禹州城。

  即将除旧迎新,禹州城的大街小巷里,充满了过年的喜庆氛围,鞭炮声此起彼伏。

  如今的禹州城,靠着钧瓷贸易的带动,终于重新焕发出自己千年古城的风采,逐渐发挥出自己作为河津要地的区位优势,成为了自长安到洛阳这条陆上商路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样的变化,给禹州百姓带来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

  第一条便是大大增加了百姓的就业机会,只要肯下力气,就不愁找不到活干。

  第二条则是让钧瓷的价格翻了个番,整个禹州城的百工百业都跟着受益,甚至娱乐服务行业也跟着沾光。

  第三条,全大周各地的客商云集禹州城,什么山西的醋、长芦的盐、蜀中的锦……,这些往常只是听说过的东西,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买得到,让禹州百姓可以置办的年货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这年月,整个大周都没有几处地方有这样的待遇。

  「二十三,炕火烧;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波冬鼓;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嘎嘎;二十九,去灌酒;三十儿,包扁食儿;大年初一儿,撅屁股作揖儿……」

  卫辰坐在马车上,听着外面童谣,不禁轻叹一声道:「还有两天就是年节了。」

  「是啊,少爷。」身边的元安兴奋搓着手道:「咱们明天能歇一天了吧?」

  「不行。」卫辰澹澹瞥了元安一眼:「我还有事要你去办。」

  「哦~~」

  元安不敢置喙,只能垂下脑袋作沮丧状。

  卫辰不禁心里好笑,一巴掌拍在他脑后道:「一会儿拿几个大锭银子去钱庄换成银锞子,用红纸包好了,赏给府里下人。你自己的,包双份。」

  「好嘞!」元安闻言顿时来了精神,脸上眉开眼笑。

  卫辰见此也是笑着摇了摇头。

  不多时,马车停下,元安向窗外张望一眼,提醒道:「少爷,州衙到了。」

  卫辰微微颔首,当下便披上大氅下了马车,径直步入后衙,来到了自己的书房中。

  院中的几株腊梅这时都已开了花,澹雅香气沉浮于素洁的冰天雪地之中,浅黄色的花朵,褐色的树枝,被细雪染成纯白,有如玉树琼花一般。

  书房窗户微敞,飘进来丝丝缕缕的腊梅清香,倒是让卫辰省却了焚香静心的功夫。

  刚一坐下,卫辰就发现桌桉一角多出了几封信函。

  卫辰取过最上面的那封信,扫了一眼抬头,顿时精神一振,也不顾其它,连忙拆开信仔细读了起来。

  不知道过了多久,桌上的一杯热茶都已经不冒热气,卫辰才怅然若失地将信放了下来。

  这封信是汴京的如兰和明兰寄来的,信中讲述了许多她们这段时间的有趣经历。

  字里行间

  ,都能感受到她们对卫辰浓到化不开的卷恋之情。

  看过信后,卫辰恨不得插上翅膀立刻飞到汴京去,与两位未婚妻团聚。

  可末了,他也只能悠悠轻叹一声,取来纸张,提笔蘸墨,将胸中的思念尽数倾泻于笔下。

  洋洋洒洒近千字的长信,归结起来,其实不过就是一首李义山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卫辰搁下笔,捧着信纸凝视良久,方才将之折起,递给一旁的元安,嘱咐他立即快马送到汴京。

  元安接过信匆匆出门,书房中便只剩下了卫辰一人。

  在这临近年节的喜庆日子里,听着院外远远传来的鞭炮声,卫辰忽然感到一阵难言的孤独,不由暗自感慨。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古人诚不欺我。

  一个人枯坐半晌后,卫辰终于稍稍振作起精神,决定去陈俊那里坐一坐。

  陈俊与卫辰同是宥阳人,又都是孤身一人在禹州为官,两人的遭遇颇有同病相怜之处,倒是正好可以互相慰藉。

  然而,当卫辰乘上马车、提着好酒到新郑县衙,准备与老友不醉不归之时,却被告知陈俊并不在此,而是去了乡下的义学讲课。

  卫辰闻言微微一愣,旋即哑然失笑。

  陈俊昔日为县学生员时,就曾在盛氏义学任塾师,如今倒是重新操起了旧业。

  这年节时候,想来陈俊也是自己一个人在县衙里待得无聊,所以才宁愿跑到义学里和蒙童们待在一起吧……

  一念及此,卫辰当下就吩咐县衙的人引路,带自己去陈俊所在的义学。

  马车行驶了小半个时辰,停在了一座两进的旧院前。

  卫辰走进前院时,屋檐上还滴着午后冰雪消融的水滴,隐隐能听到院中蒙童的琅琅读书声。

  卫辰心底一动,推开门走入里院,但见院子里站着十几个市井百姓,身上都穿着布衣或者是短衫,安静地看着屋里的蒙童。

  这一幕,不由令卫辰联想起前世学校门口接孩子放学回家的家长们。

  屋子里掌上了灯,大概摆了二十几副桌椅,基本每个位置上都坐着一名蒙童。

  一位先生正手拿戒尺在蒙童间来回走动,一丝不苟地听着他们背书。

  这先生自然就是卫辰要找的新郑知县,陈俊。

  卫辰不想打扰陈俊上课,就和那些家长们一样静静地站在院子里。

  恰好一旁两名百姓在低声说着闲话,似乎提到了卫青天三个字,卫辰不由提起了兴趣,侧耳仔细听去。

  只听一名身穿粗布衣服的中年汉子道:「这先生教得真好。三舅,咱娃在这学堂读书,要费不少钱吧,你倒是舍得!」

  旁边另一名汉子道:「你刚从外地回来,不知道,这两年咱们坊里办了好几座义学,读书不仅不用交膏火钱,还免费给笔墨纸张哩!」

  「不要钱,还有这种好事?」

  「这都是托了卫青天的福啊!让咱娃在义学里识字算数,以后出来怎么都饿不着肚子了,说不定还能像卫青天一样当个好官呢!」

  「这么说来,这卫青天还真是个为咱们老百姓办事的好官啊!」

  「那还用说?卫青天在咱们禹州,那就是这个!你就听三舅一句劝,等过了年,把你家那小子也送到这里来,跟着先生好好学学本事!」

  「成,都听三舅你的!」

  两人商议既定,都是欢快地笑了起来,充满了对于生活的希望。

  却是没看见,一旁的卫辰满脸欣慰,眼底不觉已然微微湿润。

  听着学堂里蒙童们的琅琅书声,看着身旁百姓们脸上发自内心的笑容,这一刻,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卫辰,忽然就感觉自己那颗孤寂的心有了依托。

  灯火之下,那位三舅一口一个卫青天地向外甥说着卫辰在禹州的光辉事迹,言语间极为恭敬。

  他说得来了兴致,不小心嗓门大了一点儿,惊动了屋里的陈俊,陈俊轻咳一声,目光朝外看来,似是在怪他声音太大,吵到了学生背诵功课。

  那位三舅被这目光一瞪,立即闭上了嘴巴,要多恭顺有多恭顺。

  而这时,陈俊也注意到了他身旁的卫辰,不由轻咦一声。

  卫辰笑着朝他挥了挥手,又指了指院外,陈俊当即会意点头。

  于是卫辰也不再逗留,看了一眼屋子里认真读书的蒙童后,就转身大步离去。

  身后传来了陈俊的声音深沉的声音:「尔等回去以后要将今日所教的功课全部背熟,一字不可背错,年后我会再来……」

  卫辰闻言不由莞尔一笑,走出院门,上了马车。

  没过多久,下课的蒙童陆陆续续地出来,各找各妈,各回各家。

  待蒙童们尽数散去,陈俊和义学坐馆的先生交代了几句后,便出门上了卫辰的马车。

  陈俊一见卫辰就阴阳怪气道:「知州大人公务繁忙,日理万机,今日怎么有闲情雅致来这小小的义学视察?」

  卫辰板起脸,故作严肃道:「每年州衙都要投入几千两银子在义学上面,本官身为知州,当然要来看一看了,省得你们底下这些贪官污吏把银子全揣进了自己口袋!」

  「下官不敢!请知州大人明察!」陈俊一脸的诚惶诚恐,装模作样地朝卫辰作了个揖,结果却自己忍不住先笑出了声。

  卫辰也跟着开怀大笑。

  二人相识于寒微之时,本就交情极厚,私下里卫辰也从没把陈俊当作下属看待,彼此间打趣说笑都是寻常事。

  「说正经的。」

  陈俊轻咳一声,正色道:「你下令在禹州普及义学,可是有不少人都等着看笑话呢!」

  「都有谁啊?」

  卫辰饶有兴趣地问道。

  他知道陈俊就任新郑知县前,曾在巡抚衙门观政,期间攒下了一些人脉,故而消息也算颇为灵通。

  「邻府的白知府。」

  陈俊道:「听说他前些天曾在巡抚大人面前进言,说今年禹州童子试没有比以往多录取一个人,可见你大兴义学之举,于教化无益,不过是空耗钱粮罢了。」

  「荒谬!」

  卫辰气极反笑。

  这都什么狗屁理由?

  各地童子试的录取人数都有定额,和教化做得好不好有什么关系?

  况且,卫辰花大力气在禹州普及义学,目的是让更多读不起书的百姓接受最基本的教育,只求让百姓能识字会算数就行。

  这和一切目标都指向科举考试的精英教育完全就是两码事,岂能一概而论?

  不过卫辰心里也明白,那位白知府的观点虽然荒谬,但恐怕会得到不少读书人甚至官员的认同。

  因为在他们的理解中,读书就是为了考取功名,考取功名就是为了做官,除此以外,都是歪门邪道。

  所以卫辰此举才会引来非议。

  卫辰当下问道:「巡抚大人的态度如何?」

  陈俊道:「巡抚大人倒是没有多说什么,不过据我那位抚衙的好友推断,巡抚大人心里似乎也对白知府的话颇为认同,只是没有表露出来罢了。」

  说白了,禹州的府库虽然是靠卫辰的手段才一点一点充实起来的,但这都是国家

  的赋税,每一笔的银子花出去都要看到成果。

  卫辰大兴河工,虽然花销是以往的数倍,但至少大堤就在那里,也挡住了今年的伏秋大汛,算是成果斐然。

  而兴办义学,一时半会却什么成果也没看到,巡抚得知此事后,心生不满也是情理之中。

  换了别的知州知府做这事,只怕抚衙早就发函质问了,只不过是卫辰出身既好、背景又硬,让巡抚对他的忍耐度增加了不少,直到今天也没将此事拿到台面上来。

  但是,类似白知府那样的攻讦却是怎么都少不了的。

  卫辰自有进身之道,这些官场上的明枪暗箭对他并不能造成什么实质性的损伤。

  但是如果眼下不向所有人证明兴办义学的意义,等到若干年后卫辰离开禹州,这项政策到了后任者手里,难免又会有所反复。

  说什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抑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类的空话,反对者决然听不进去。

  唯有秋闱之时,禹州中举士子的数量大幅地增长,才能堵住他们的嘴。

  说实话,义学和科举并没有什么正相关性,即便要有,那也是许多年之后整体识字率提高以后的事。

  卫辰要用科举成绩来证明兴办义学的意义,也是时代局限下的无奈之举。

  但卫辰有这个信心,可以在明年八月秋闱之前,将禹州士子的整体水平拉高一个档次。

  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他是卫辰,是整个大周科举一事上最具权威的那个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