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知否从蒙童开始 第226章 行硪唱号

《知否从蒙童开始》第226章 行硪唱号

作者:骑小猪兜兜风 字数:2006 书籍:知否从蒙童开始

  二月下旬,经过一系列紧锣密鼓的准备后,禹州大兴河工。

  二月二十二正式动工这一天,密密麻麻的人群从河边一直排到了大坝下,所有人的脸上都写满了虔诚。

  兴河工之前,先要祭河。

  黄河祭祀始于夏商,盛于隋唐,到了大周,河患频发,官方和民间对于河神的敬畏和崇拜愈发深厚。

  沿河两岸随处可见供奉河神的庙宇,朝廷还对河神封官封爵,命地方官年年祭祀。

  禹州自然也不会例外。

  此时此刻,密县城外三十里的河岸边,一名老河工正赤着上身、头戴柳条圈,手捧信香,带着数千名民役,面朝大河以最隆重的大牢之礼祭祀河伯。

  卫辰不信鬼神,但心中始终对自然存有一份敬畏,因此他并没有嘲笑这些河工的愚昧与无知,而是站在不远处,静静地望着眼前这一幕的发生。

  祭河仪式完成后,卫辰来到河边,与河工共行奠基之仪,并召集众人训话。

  这一系列走过场的仪式,卫辰在科考过程中经历了太多,当时他常常对此感到不满,认为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繁文缛节。

  可今天回过头去看,却有些与以前截然不同的观点。

  唯有慎始,方能敬终。

  行大事前,必须通过一系列形式塑造出庄重的仪式感,如此才能让人从内心深处认真对待此事。

  】

  当知州卫辰亲手将一锹土铲入小车内,人群中顿时响起一片欢呼和掌声,众河工按照事先的安排拿起工具走上堤坝,抡起膀子埋头苦干。

  至此,天佑七年的“禹州河防改造工程”终于在一声声嘹亮的号子声中正式动工。

  卫辰带着赵策英和顾廷烨等人以及一众密县官员,来到了河滩上巡视。

  从广阔的河滩上放眼望去,但见数千名光着上身的汉子正热火朝天地在堤边干活,阳光将他们古铜色的肌肤照得发亮,透露出一股阳刚之美,场面蔚为壮观。

  而就在卫辰几人不远处,八名汉子正围在一起“行硪”。

  所谓的硪,通常是一块圆形的大石头或者铁质的饼状物,重量在几十斤到百余斤不等,周围系着若干根绳子。

  而行硪,则是打夯的一种形式,广泛使用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用于修堤筑坝的时候夯实地基。

  其原理就是众人协同操作,将石硪提起离开地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再放下,利用石硪自身的重力和人的牵引力平稳落地,将虚土夯实。

  行硪讲究的就是一个团结协作,彼此之间的配合极为重要,是硪打不打得好的关键,因为每次行硪前,都有领唱人慢唱指挥,众人跟着应号。

  卫辰自小生长在江南,还是第一次看到这黄河岸边行硪唱号的场景。

  只见围着石硪的八名汉子各自弯腰曲背,双手紧紧抓住绳索,而后负责领唱的号头开口高声唱道:“高高山上一座楼!姐妹三人比梳头!”

  众人跟着齐唱:“吆吆嗨!”

  一边唱,一边合力将石硪高高抛起,石硪在半空中停滞片刻,然后重重砸实在夯土里,发出轰地一声巨响,震起一片尘土。

  “老大梳个盘龙须,老二梳个舞凤楼!”

  “吆吆嗨!”

  “剩下小三没啥梳,梳个狮子滚绣球!

  “吆吆嗨!”

  “绣球滚到东海洋,挡住黄河不让流!”

  “吆吆嗨!”

  ……

  行硪号子时而豪迈,时而诙谐,时而庄重,时而活泼,八名汉子袒胸露背,青筋暴起,喊声震天,动人心魄。

  铿锵有力的硪工号子伴着满地烟尘,与滚滚黄河水一道,缓缓飘向天际。

  石硪每一下落地,在一旁驻足观看的卫辰就觉得自己的心也被震撼了一下,久久难以平静。

  多难兴邦,殷忧启圣。

  黄河泛滥成灾,给两岸百姓带来了难以尽数的苦难,但苦难并不能打倒他们,反而铸造了他们苦中作乐、坚韧不拔的灵魂品格。

  卫辰望着这群脸上洋溢着笑容的硪工,对他们的敬佩之意自心底油然而生,更坚定了要替禹州百姓修好这座大堤的信念。

  只不过,河防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内里专业性很强,别看卫辰说起治河之策时滔滔不绝,但其实也就是提出一个大的战略方针,真到堤坝上去实地操作,卫辰肯定是两眼一抹黑。

  因此,卫辰早就放权,将修堤之事尽数交给那些经验丰富的老河工。

  至于卫辰自己工作的重点,则是替这几千号民役做好后勤工作,保证各种物资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筑堤工地上。

  在遍地取土行硪之声的河滩上巡视了一圈,日头已高高挂起,卫辰回头问密县知县孙卓:“河工们中午的吃食预备好了么?”

  这修堤筑坝,要干的都是繁重的体力活,辛苦比耕田种地更甚,吃不饱可不行。

  因此,卫辰早就吩咐下去,修河民役的饭食,都是按照一日三餐的标准供应。

  大周普通的百姓家里,一般都是一日两餐,卫辰给修堤的民役提供一日三餐,已经算是业界良心了,因此,不少无田之户听闻消息都争相报名前来修河。

  为了保证民役们有力气干活,州衙库房里银子拨下去不少,就是不知道密县这里办事的官员拿出来的饭食成色怎么样,卫辰对此也是格外关心。

  听到卫辰发问,孙卓战战兢兢地答道:“回大人,早就预备好了。一人一个黑面蒸馍,两个黑面烤饼。”

  卫辰闻言点了点头。

  所谓黑面,就是粗加工的粮食,口感当然远远比不上白面,但只要能足量地供应,就已经胜过大部分百姓日常的吃食了。

  这时,已经有几十名农妇提着沉甸甸的箩筐来到河滩上,箩筐里装的正是小山一般堆着的蒸馍烤饼。

  卫辰走到一个农妇面前,从她身旁的箩筐中取出一块烤饼,掰下一小块塞进了嘴里。

  这烤饼用料确实扎实,但却硬得好像石头一般,又干又涩,让人难以下咽,卫辰只吃了一小块就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瞥见旁边有装汤的木桶,当下就拿起马勺给自己舀了一碗热汤,将烤饼放在汤里泡软才觉得好入口一些,咀嚼过后细细品味,还有一丝属于谷物的香甜。

  在周围一众官员属吏惊诧的目光下,卫辰就着汤水一点一点地吃完了一个蒸馍,两个烤饼,这正是先前孙卓所说一名民役的午饭份额。

  末了,卫辰拍了拍鼓起来的肚皮,满意地点了点头,转头对孙卓道:“日后堤上的饭食,一模一样地送一份到本官那里。记住,是一模一样。”

  孙卓对上卫辰深沉的目光,不由心头一跳,忙躬身领命道:“下官明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