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婚后再爱 第九十二章 合作共赢

《婚后再爱》第九十二章 合作共赢

作者:墨桐 字数:2650 书籍:婚后再爱

  炎炎夏日,正午。

  姜沃从廊下一路走来,一个人也未见到,只有滋滋蝉鸣伴随她的脚步。

  六月暑热,她只从太史局前院走到袁天罡的屋门口,就闷热的难受。

  怪道二凤皇帝这种常头疼、风热的人,夏天没法住在这太极宫里。

  只是今年,皇帝没有去九成宫避暑,同时,也没留在宫里。

  这是贞观十九年的夏天。

  皇帝正在率军亲征高句丽!

  且不光皇帝在亲征高句丽的前线,连太子都已随军东征,不在长安——此事现在看来已成事实,但在今岁贞观十九年初,皇帝刚刚下这个决定的时候,反对的奏章雪花样飞进立政殿,险些没把皇帝给淹没了。

  朝臣们太过震惊,震惊到一时不知道该集火反对哪一条:究竟是皇帝万金之躯御驾亲征更欠妥?还是皇帝亲征居然带上太子更欠妥?

  说句大逆不道但是很该考虑的话:那可是战场,瞬息万变刀剑无眼!万一出了什么事,皇帝和太子都交代在高句丽,那一国怎么办?!

  以褚遂良为首的朝臣们苦劝不止,甚至大有长跪不起之态,然而皇帝这回‘郎心似铁’,毫不被谏言动摇:就要亲征,还就要带上太子!

  谁劝也不好使。

  毕竟……皇帝在心里算了算自己的年纪,这应当是他最后一次机会,能够手把手教太子怎么打仗了。

  而且东征高句丽这一仗,是教学最丰富的一仗:这回皇帝不但调动了北方各地的府兵,还调动了契丹、奚等外邦部落骑兵。同时,早在一年前,他就在命人造运粮船、战船,各备了千艘有余——是多方面布局,最后水陆并进,直奔辽东!

  从大方向说,可谓是陆战、水战、甚至于外邦协同作战具备。

  往小里说,每一支队伍的安排:具体到每一路军的骑兵、步兵、弓/弩手、哨兵、刀盾手的兵种排布也都是学问。

  更别提还有征兵、军需、钱粮等后勤的安排。

  二凤皇帝有太多想教给太子的。

  他已经手把手教了太子两年的理政,现在,他要再亲自教一教他的战事了。

  当皇帝,尤其是二凤皇帝这种帝王,决定了要做什么后,群臣的反对,实在也是无可奈何了。

  况且皇帝最后也算是妥协了一些:他答应朝臣们,哪怕太子随军东征,也不会去太前线,他会把太子留在定州,主监军需后勤事。

  至于长安这个最后方,则由房玄龄坐镇,其余重臣,诸如长孙无忌、唐俭、褚遂良、刘洎等全部随军东征,简直是搬了半个朝廷去定州。

  贞观十九年二月,皇帝与太子自长安开拔,大军东征。

  如今也有四个月过去了。

  *

  姜沃叩了三下门,袁天罡的声音平稳传出来:“进来吧。”

  见弟子进门,他把用井水浸过的凉茶往前推了推:“大中午的过来,是东边有信回来了?”

  姜沃点头,把刚拿到还未拆封的信函递给袁天罡。

  “圣人已经过了卑沙、兵临辽东城下了。”

  辽东城,正是当年隋炀帝久攻不下之地。

  而卑沙,姜沃把舆图跟她记忆里的现代地图对照想一下,应当是辽宁大连一带。

  可见战事正在稳步推进。

  这是李淳风的信,从遥远的高句丽前线,随着大军的情报一起送回长安来。长安城中为了此次大战,专门成立的分函处,今日中午将李淳风的信分到太史局来。

  姜沃就立刻拿来给袁天罡了。

  这回皇帝东征,李淳风也奉命随军同行。

  不过,不是因为占卜术,而是因为火药,二凤皇帝要随身携带一个火药专家——

  在此之前的贞观十八年,姜沃终于攒够了权力之筹,一键购买了那本《古之燔石记——顺应时代的安全化煤石烧制、火药制备》。

  但事情的起初,却并不是火药,而是一盏小小的矿灯。

  *

  去岁,贞观十八年夏日,九成宫。

  吴王李恪虽离京,但京中关于太子之位的流言,其实并没有消失,反而有愈演愈烈的情形。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缘故就是:太子之前的封地并州,突然接连发生了好几起爆矿之事,矿工伤亡不下数百人。

  并州,是多煤矿、铜矿、铁矿的富庶之地。

  按照唐律,矿产可私人开采,官中收税——但这私人,当然也不是任何一个普通人就可以。比如这并州,既然原先是晋王的地盘,这矿产当然也大头是晋王的,剩下的一小半里大头又是英国公的。

  皇帝疼爱幼子,原本将并州给幼子就是希望他过得富裕舒坦。对于矿产归属于晋王,皇帝都是许可的。

  从前也无事,偏生就在贞观十八年,晋王被立太子一年后,并州接连发生了三四次炸矿事。

  李治便到太史局请她算一算,是新开的矿日子不佳,所以风水不利,还是……人为。

  有人故意行此事来诬太子无德,以至于有矿塌地动的恶兆。

  李治难得蹙眉:“姜太史丞这里算着,我也已经请英国公派亲卫回并州去查此事了——若是天灾也罢,需得好好生抚恤矿工的家人,多与些钱财令他们安度余生才是。”

  毕竟矿工多是青壮年男人,还常是一家子父子兄弟搭伙来做工,一旦矿中出事,家小很难度日。

  李治脸色发寒:“但若是人祸,我便只好请人去填矿偿命了!”

  *

  不过姜沃的卦象和李勣的亲卫传回来的消息,结果都是一样的:是意外。

  李治郁闷愁苦了:他才做了太子就有此恶兆——开矿坍塌不是罕见事,但一年内塌了三处矿,而且都发生在他的并州,难道真是天意?

  姜沃见他愁闷,忽然想起一事:“敢问太子,这三处骤然炸了的矿,是什么矿?”

  李治还真是被问的一怔。

  家里矿太多就是这点不好,他握着的铜铁金银矿都有,乍一问还有点怔。好在他记性甚佳,很快就想起来了。

  “是……都是煤矿。”

  姜沃立刻就懂了:这确实不是人为,这是哪怕在现代施工,若是行为不当,都会产生的瓦斯爆炸!

  且说,姜沃是到大唐来之后,才分的清楚,什么是煤、什么是炭。

  来自现代社会,不但让她有些五谷不分,对于‘煤、炭、矿石’这些,更是只有模糊的概念。她见到的只是工业的产品,而非这些最原始的矿石。

  蜂窝煤都是她小时候见过的最原始取暖之物了,还是从老家见到的。当时她站在一旁想研究下神奇的‘夹蜂窝煤生炉子’,都被妈妈抱走了。

  直到到了大唐,过起了‘烧炭’的日子,才知道煤炭的区别。

  粗略来说,所谓‘炭’,就是用木材烧制成的,有些还要再添加竹粉等烧制,才能烧出好炭,不似直接烧木头那般起烟,上好的炭,便是没有浓烟呛人。

  也就是说,要炭就总要伐木的。

  怪道曾经关中也是沃土千里,但人口增多伐木无度后,最终成为了黄土高原。

  而煤却是矿产,是天然形成,可以从地下开采出来的资源。只是碍于开矿技术的限制,虽说从汉代就有了‘采煤’的记录,但烧煤取暖一直都属于小众方式。

  直到隋唐,煤才渐渐用的多了起来,而一直到宋朝,煤才彻底取代炭成为主流,号称‘家家石炭(煤),无一用薪(木材)者。’

  于是此时大唐正处在刚开始研究开采煤矿的时代,在煤矿的辨识与选择矿井位上,都还比较落后,只能开采极接近地表,甚至已经露出‘黑炭’来的煤矿。

  那么,对煤矿开采中可能会发生的瓦斯爆炸,自然是很难有认知的。

  想来并州最近刚发现了新的瓦斯含量高的煤矿,所以才会频频出现爆炸事故。

  “姜太史丞想到了什么吗?”

  李治见她问过是煤矿后,久久不语,陷入了沉思,就忍不住开口问询。

  这件事实在令他焦心。

  不光是为了那些‘太子德不配位,才有地动灾殃’的流言蜚语。更为了,那一次次炸矿,死的是一条条人命啊。

  皇帝从小就教导每一个儿子,将来到了封地要爱民如子。如今李治做了太子,天下就是他的封地,天下子民自然也都是他的。

  这样不明原因的一次次矿井塌陷与死亡,若能避免就好了!

  姜沃抬头对上太子罕见流露出焦虑的脸色,点点头:“殿下,我有些思绪,但还需要几日时间,去试一试。”

  送走了李治,姜沃就拿着刚攒够的筹子,买下了那本《古之燔石记——顺应时代的安全化煤石烧制、火药制备》

  她看着这个长长的名字:起初她并没有在意前半段,只在意后面的火药制备,然后有些心疼系统把这本书定价这么高,居然比医书还要高。

  可现在,她忽然意识到,系统是一分筹子一分货。

  这本书卖的这么贵,不只因为安全的火药制备珍贵——毕竟火药的基础方子在此时已经初步形成,在历史上,晚唐时,火药就应用在战场上了。

  姜沃意识到自己之前是有点买椟还珠了:这本书真正昂贵之处,可能并不在火药的制备上,而在前半段,安全化煤石烧制!

  她买下了这本昂贵的书。

  心痛!

  哪怕在心里告诉自己这是必须买的,而且现在就火烧眉毛急等着用的知识,但当钱币流出去的‘哗啦啦’声音,并且伴随着系统的‘扣除一千权力之筹’的提示响起,姜沃还是忍不住捂住了心口。

  媚娘进门的时候,就见姜沃捂着胸口,不由一惊。走近一看,还见她眼底甚至有点隐约的泪光一闪而过,忙握住她另一只手试试温度:“怎么了?”

  姜沃反握住媚娘的手:“武姐姐,你以后多夸夸我吧。”

  她没忘记,她解锁的权力之筹获取方式三:上位者的肯定。

  姜沃在心疼中想:以后让武姐姐多肯定一下,尤其是二圣临朝和登基后,请她天天肯定,直接把系统给刷穿。

  媚娘先是一怔,然后柔声安慰道:“是不是你最近太累了,所以一时做岔了什么事情,被两位仙师说了几句?没事啊,咱们不哭不委屈。小沃就是最好的,以后我天天夸你好不好?”

  系统:……我举报,有人拿外挂刷分,想把我的薅秃。

  *

  这一夜,姜沃熬了挺晚,把这本书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其中有些如何开凿煤矿的具体技术介绍,姜沃仔细看了一遍,就暂且放到一边去了——决定以后交给专业人士。因里头提到的什么‘排水辘轳’‘高低巷道’,“摇车”“纤绳”她都十分陌生。

  哪怕下面有简易的线图,她都大半没看懂,实在是矿井建筑学上头,几乎没有接触过。

  且这些高级的矿井技术,暂时也还用不到。

  最要紧着解决的事儿,便是矿井爆炸——姜沃认真看起了煤矿瓦斯爆炸那两章。

  原来哪怕宋代开煤技术极大飞跃,煤基本代替了炭的位置,也始终没有很好的解决矿井爆炸的问题。

  瓦斯看不见摸不到。

  对于这种时不时发生的爆炸,宋人也只能解释为煤矿深处藏有毒物甚至邪祟,挖不到就罢了,一旦挖出就会炸开。所以每一座煤矿开采前,一定都会祭拜天地神灵,以求庇护。

  直到明朝才渐渐摸清了大约是煤矿中有种气体易燃易爆,又逐渐与西洋接触,彼此借鉴技术,才有了挖洞用竹筒排引毒气的法子——因瓦斯较轻自然上升,从此矿井爆炸大量减少。

  姜沃立刻记录下来:此法排瓦斯难在认知,操作起来倒是没有难度,只需砍竹子挖洞排气就是了。

  不过,只有排气依旧不保险。

  姜沃在系统屏幕上点击下一页,居然看到了熟悉的英文名——戴维灯。

  戴维灯,即安全矿灯。

  矿井中黑暗,照明是必须得有的,但在电灯出现前,矿井里只能是明火照明。而煤矿里的瓦斯,一旦达到浓度,遇到明火就会爆炸!

  于是在电灯出现前,这几乎是一种无解的难题。

  矿井下,尤其是煤矿下因此而死的人实多。

  直到戴维灯的出现,极大改善了这种情况。

  戴维灯的制作,其实很简单:只需要在普通的矿灯外面,围上一层细网眼的金属网——金属导热,可以把里头火焰的热量吸收掉,灯外热度达不到燃点,瓦斯也就不会爆炸了。

  系统把这项技术放在这里,说明这种灯并不难做,只难在时人没有相应的科学的认识,想不到这一层。

  姜沃在夜里睁开眼,望着帐子:果然,知识就是最宝贵的。

  有这样的知识,一张看似不起眼的细铁丝网,一个小小的改良矿灯……能救多少无辜的人命啊。

  *

  贞观十八年夏。

  将作监。

  阎立本依旧在画室作画,于少监正在外监察各部公务,只见一个小宦官飞奔而来:“太子殿下到了。”

  于少监诚惶诚恐去迎接,只见太子并非自己来的,身后还跟着姜太史丞。

  于少监连忙把两人迎到正堂里去,令人上凉茶和酸梅饮,然后小心翼翼问起太子殿下有何吩咐。

  太子只是颔首,言简意赅:“于少监直接听姜太史丞的就是。”

  于少监转向姜沃,做洗耳恭听状。

  “姜太史丞要缝隙极细的铁网?”于少监追问道:“敢问姜太史丞,是要做什么用呢?要多大的铁网?孔眼又要多小呢?”

  下意识追问过后,又觉得失言,连忙抬手,与对面的太子殿下和姜太史丞拱手致歉,又特意向太子道:“非下官想要探知密事,而是,这,铁块铁板易得,铁丝网的模子却要现做,又要做拉丝板,铁丝粗细如何,大小如何,是否要留出活扣……都得问清才好做。”

  姜沃拿起带来的一盏提灯。

  于少监方才就奇怪,太子殿下怎么还带了少见的外头粗使提灯来——这种灯,宫中人巡夜都不太用的,倒是像,像是矿工们用的灯!

  于少监想起近来有传闻,太子为晋王之时的封地并州,近来屡屡出现矿井塌陷伤亡之事。

  传言还道是太子德不配位,以至于上天示警,生地下戾气,炸毁矿场,损伤人命。

  再加上春日狩猎时,皇帝曾亲口夸过‘吴王类己’……

  于少监把这些朝堂盘根错节之事在心里略微一滚,就觉得惊心。

  但见流言之中的太子倒是依旧淡然安闲坐在一边,不由叹服太子殿下虽年轻,却很沉稳。

  姜沃没管于少监在想什么,直接问道:“于少监可见过这种外头最常用的矿灯?”

  于少监连忙点头。

  “自太子提起矿中忽然坍塌之事,我心中总是记挂。终夜有一梦。梦中矿井中人提的便是改过的矿灯。”

  “是矿中有一种毒气,遇明火而爆,最是危险。”

  “若能善排毒气,再用铁丝网隔绝矿灯的火焰热量,便能降低矿中爆裂的危险。”她强调道:“只是铁丝网要做细,若是网孔甚大,也是无用的。”

  于少监认真听着,又接过矿灯,连连点头,表示明白要做什么样的铁丝网了。

  “殿下与太史丞放心就是,这几日我们就做拉丝板与模子!先做出几种来,请太史丞看看。”

  李治最后才适当表态:“此事我已禀明父皇,于少监去做就是,若有额外支取使费,民部拨给不能,便直接往东宫去对账目,领度支。”

  于少监连忙行礼:“岂敢岂敢,原是应有之职。”

  然后一路送出,见太子殿下身影不见,立刻转头窜回将作监招呼人:“快,手上没有急事的,都过来!”

  *

  贞观十八年的中秋前。

  并州所有煤矿里的矿灯,都已经换成了‘铁网矿灯’,并且安装上了竹筒排毒气。

  李治一直密切关注着并州各矿的消息,又过了一月余,果然再无炸矿之事,便极为欣喜地提了矿灯去寻父皇。

  将此事讲过后,又道:“父皇,可传令天下各州的官府,去看查矿井,强令都换上这种矿灯。”

  铁器不便宜,这种细铁丝网制作又有些麻烦,哪怕将作监把这种模具发向大唐三百六十州各地,许多人也不一定愿意照做,毕竟将矿井中所有矿灯都添上一层铁网,对矿主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李治唯恐有些商人重财,而不重视矿工的性命。于是来回禀父皇,非得有官府管着,才能做到大多数矿井中都换过这种灯。

  倒是竹筒排毒气,这种没什么成本的事儿,各个矿井都很主动学起来了——比如此时并州附近的几州煤矿地,已经开始建立竹道了。

  皇帝认真听完,点头赞许道:“好,雉奴果然仁厚爱民。这是好事,即刻去办就是。”

  李治又将此灯的来历说给父皇。

  二凤皇帝听了,提着这‘铁网矿灯’笑道:“怪道是袁李两人同时看上的弟子,确实兼备两家之长。李淳风当年改制浑天仪时,也颇年轻,可见世上果然有人是天生之才。”

  又对李治道:“既是人才,将来你也要多用。莫因为她是女子就耽误了。”

  李治点头:“儿子都听父皇的!”

  皇帝看了这矿灯片刻,忽然道:“你是说,原本矿井中总是炸矿坍塌,有了这灯便不炸了——既然她能做出一种灯,可以控制这种‘毒气’不炸,那会不会也能控制这种‘毒气’炸开呢?”

  李治现在基本天天跟皇帝呆在一起,闻言立刻心有灵犀:“父皇的意思是,若能控制好,可用来攻城?”

  贞观十八年的冬日,皇帝欲兴高句丽之战已经是昭然若揭,已然军备了半年。

  高句丽多坚固城池,皇帝当然也考虑过如何破城。

  见了这矿灯,想起矿井炸矿事,很快就想到炸开城门。

  不等皇帝发话,李治已经道:“云湖公公,这就打发宦官去太史局,请太史令和姜太史丞过来。”

  *

  姜沃知道是为矿灯事面圣,便直接带来了一份整理过的文书。

  上面是她从各种古籍上找来的,从魏晋到近来炼丹方士的炸炉旧事以及丹方。

  “陛下,臣愿意一试。”

  倒是皇帝看过后略有沉吟:“此事,很是危险。”

  试验‘伏火方’显然是生命攸关的事儿,前些日子并州矿井之事牵扯东宫,皇帝也很关注,自然知晓矿井之爆的危险程度极高。

  他将姜沃宣来,本来只是想问问她有无想法,具体的交给兵部的‘专营作坊’来试验。

  没想到,听她的意思,倒是想亲自来做似的。

  姜沃觉得,这件事应该自己来:一来,只有她手里有最安全的火药制备方子,不必兵部一一去试,免得再造成多余伤亡;二来,她是有卜算之术与系统双重保障的,对危险的预警,比一般人强很多。

  皇帝沉吟中,李淳风忽然开口道:“陛下,臣可以带着弟子一试。毕竟臣也是炼丹师。”

  此话一出,屋内一静。

  在李淳风丹室(厨房)吃过菜的诸人,不由都投过去一个幽幽且有点复杂的目光。

  您真的是炼丹师吗?

  唯有李淳风面不改色,很自然道:“在宫里的丹室,如何能用危险的伏火方?但这回事关紧要,若伏火方可用,能助陛下攻城,无论如何该试一试,臣等万死不辞。还请皇上允准。”

  姜沃也请命兼表态:为大唐,为陛下,甘冒风险。

  皇帝最终颔首:“好。”

  又觉两人冒此生命危险,实不是一两句勉励和夸赞就够的,皇帝向来是赏功臣很大方的人。

  “伏火方若成,必有功赏。”

  “但两位爱卿要以保自己为要,哪怕伏火方不成,朕也需要你们二人好好回到太史局去。”

  两人应是。

  皇帝又问起所需之物。

  李淳风道:“伏火方所需的之物倒没有很贵重的,只是需要远离宫宇的一处所在。还请陛下就在天台山荒僻处,建一处小小的作坊,拨给几个匠人即可。”

  皇帝允准。

  *

  “是不是太危险了?”兵部不只拨了十个专门负责锻造兵器的匠人过来,兵部尚书英国公李勣还特意亲自过来了一趟。

  他站在几座小小的房舍前,递给姜沃一本新的手记:“先生听闻了此事,也很是担心。但知太史丞是为了国事,也无法多说。只好将从前的炼丹手记都寻了出来,让我转交。”

  姜沃接过:“劳烦英国公了。”

  李勣见进进出出的匠人们,不停地搬着一箱箱‘桐油’、‘焰硝’,‘浓油’‘硫磺’等易燃物,就莫名担忧,嘱咐道:“一定要当心。到时候离得远些,哪怕炸不到人,之后若是起了火,离得近了来不及走脱也险的很。”

  姜沃就指给他看,这几处屋舍周围,已经砍出了一片隔离带,没有任何草木,土里也都埋了隔断火焰的药材。

  就是生怕一不当心火烧山林。

  李勣见他们准备周全,又想起并州用上新矿灯后,果然再没有炸矿之事,不由多了几分信心和振奋:“陛下已命我为征高句丽的东道行军大总管,下月就先往幽州去整顿军伍——只怕没法最早听到太史丞的好消息了。只盼于战场上便能见到。我静候佳音。”

  *

  李勣去看过一回现场,皇帝还特意把他叫去问了一遍如何。李勣向来是觉得伏火法危险,又与太史局欠过一点人情,于是便回道:“哪怕是臣多年征战沙场,见了那一箱箱硫磺、焰硝都心惊肉跳。难为李太史令和姜太史丞两个,为了陛下冒此性命之险,实在是忠贞之士。”

  皇帝颔首感叹:“正是如此,若是一时之险或许可以说是气血之勇。但他们这是日夜与极险相处。”

  又问李勣,是否已经将那十位匠人的厚赏送与家人——为大唐为他做这样危险的事,甭管是心爱的臣子,还是普通的匠人,皇帝都记得。

  李勣回明,又道还安排了十个士兵,十二时辰轮班,一直在‘伏火作坊’数十米外驻扎,随时关注着作坊里的情况。

  皇帝颔首:“好,一有事立刻来回朕。”

  *

  且说李勣大将军安排的这十个士兵,还惹出来一段小插曲。

  这日,李治正如常跟在皇帝身边学着调兵,忽然就有人来报,说是‘伏火作坊’出事了,外头有人等着回禀。

  李治一听这个消息,就觉得手霎时冰凉。皇帝也一惊,立刻叫人进来,连声问道:“伏火作坊炸的如何?可有人死伤?”

  来人第一次面圣显然十分紧张,面对皇帝的问话吭吭哧哧似乎不知道怎么措辞才恭敬,李治都难得急了:“直说!”

  那士兵才道:“回,回陛下,回太子殿下。不是作坊炸了,是,是昨夜李仙师烤肉吃,引来了山上的野猪。野猪冲过来撞坏了作坊的围栏,还险些撞到屋里去。”

  两位这才松了一口气,还好不是炸了,只是差点被猪拱了。

  皇帝立即下令:清缴天台山的野猪!

  *

  贞观十八年。

  初雪。

  李淳风与姜沃也不撑伞,只是带着兜帽,与匠人们一起站在安全地带,远远望着作坊。

  长长的浸润了桐油的棉布引/线,延伸到屋里去。

  李淳风将火折子递给姜沃:“点吧。”

  姜沃点燃了引/线。

  片刻后,夯土垒砌的屋子,轰然倒塌,火光映亮了在场所有人的眼睛。

  身后是匠人们,与戍守在旁士兵们的响成一片的欢呼声。

  爆炸后的火光仿佛还留在姜沃眼前。

  她忽然想起,她前世过的最后一个新年。

  那一年没有禁放烟火,零点时分,外面鞭炮声震耳欲聋根本听不清电视里的春晚,而天空上,则是绽放的各色炫丽焰火。

  当时她带着双鼻氧管,坐在窗口看烟花,想着要是能出去放一放烟火就好了,可以像别人一样,点燃线子,然后连忙捂着耳朵跑开,等着焰火升空。

  又想起了到大唐的第一个新年:这回她身体倒是好了,结果发现大唐还没有火药,自然是没有烟火可以发放的,有的只是爆竹,把干了的竹子烧出火花来。

  姜沃仰头望着天空。

  有生之年,她能亲手放一放烟火了。

  *

  从袁天罡屋里出来,姜沃循着贞观十九年盛夏的阳光,一路回到太史局前头的大堂去。

  去岁冬日制出安全的火药后,皇帝很大方的给了她两份奖励,其中一个就是——

  太史局正午留值的官员,见了她进门都起身问好:“这个时辰,这样热的天儿,太史令怎么过前头来了?”

  制授五品太史令。

  在大唐,六品与五品官员,是一道最明显也最难跨越的分水岭。不但因为六品升五品难升,更因为两者授官的方式不同。

  五品以下,只是敕授。

  而五品以上截然不同,典制有云:“五品以上官员(含五品),需备名中书省,得圣人制授。”

  五品,才算是进入了真正的大唐中枢官员体制,是为三省六部宰辅们真正能看到的官位。

  姜沃做了太史令后,就完全接过了太史局。

  李淳风则升任正四品太常寺少卿——九寺的级别要高出太史局,比如太史局的官员做到顶,就是五品太史令,但太常寺的顶却是三品太常卿。以李淳风的年纪,调任太常寺少卿,便是将来下一任正卿。

  太常寺掌陵庙祭祀,礼乐仪制等大事,以往就是与太史局来往最多的衙署。

  姜沃也不怕以后见不到师父,为师父送行时还道:“师父,您的藏书房、匠作室、观星台还有丹室,我都给您留着,一动不动,您可要常回来。”

  李淳风点头:“是啊,不然谁给你们炒菜啊。”

  姜沃笑道:“师父明鉴。”

  李淳风走出太史局时,连头都没回,潇洒而去:“有你掌太史局,师父放心地升官去了。”

  *

  作为太史令,会有一间单独的屋舍。

  姜沃回屋后,将自己的新笏板拿出来擦了擦:说来,她的制授正式下来时,皇帝就已经带着太子亲征去了。长安城中只有房玄龄房相当家,他当然不能组织朝会,于是姜沃这枚新笏板就一直没用过。

  五品下,用竹笏板,五品上,可用象牙笏板。

  随着她制授而来的太子的贺礼,便是一枚新的象牙笏板。、

  姜沃刚将笏板收好,外头就有人叩门。

  “太史令,鸿胪寺崔典客丞请见。”

  崔朝?姜沃心中一算,这似乎不到给她送账簿的日子。

  外头回话的宦官继续轻声道:“典客丞道有鸿胪寺的公事,请太史局协理,所以特来请见太史令。”

  姜沃便道:“请吧。”

  小宦官引了崔朝过来。

  崔朝入门,行见上峰礼:“太史令。”

  姜沃还了一礼。

  这两年,为公事为私事见得也颇多,姜沃也就省掉寒暄,直接问道:“有什么事吗?”

  崔朝点头:“太史令原来提过,玄奘法师入京的时候,你也想去亲迎。”

  姜沃眼睛一亮:“玄奘法师终于回来了?”

  “鸿胪寺已经接到消息,玄奘法师后日会从金光门入长安。”玄奘法师原本在佛门中名头就大,此番西去取经,历经十七年,带回大小乘佛经数百部。此等壮举,从玄奘法师踏上大唐疆土后,安西都护府的官员就派人一路护送,将玄奘法师送回长安。

  坐镇长安的房相得到此信后,亦觉不能等闲视之,于是交代给鸿胪寺,去迎接下玄奘法师。

  崔朝正领了此事。

  姜沃从崔朝手里接过具体的时间地点:“到时候我一定去。”

  这便是皇帝给她的第二份奖励——从前她作为女官住在宫中,从此后,她与旁的官员一样,可自由出入皇城,可置家宅田产。

  如今,姜沃与这大唐贞观盛世之间,已经不再隔着太极宫的宫门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