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秦嬴鱼 第114章 军屯

《大秦嬴鱼》第114章 军屯

作者:一口香 字数:5834 书籍:大秦嬴鱼

  相比于秦鱼六岁时候受封西乡只是得到了一张帛书,这回他受封安平君,则是跟立太子一样,需要举行隆重盛大的受封礼。

  这是秦王要求的。

  这个受封礼,更像是一种宣告,宣告六国,秦国有了一位安平君,可以代表秦国外交的那种。受封礼足足准备了三个月,受封地在栎阳,受封时间定在秋收之后。观礼者,有秦国的宗室、大臣,各国来使,以及栎阳和从其他地方蜂拥而来的百姓。

  秦鱼穿戴着特地为他缝制的封君礼服,只用一根金簪固定住头顶的发髻,他按照奉常的指引,在庄重肃穆的鼓乐声中,在百姓们敬畏激动的视线中,从位列两侧的百官面前走过,走向站在高台上等待他的秦王。

  等上了高台,秦鱼大礼跪拜秦王。荀子高呼:"授冠!"

  相邦范睢端着放有弁(bian)冕、玉簪、和金印绶带的漆盘上前,秦王从秦鱼头上取下金簪,放在漆盘里,取来弁冕给他戴在头上,捋顺樱红色的系带,在他下颌处打上君子结,然后取来玉簪簪入弁冕,将发髻和弁冕固定在一起。

  授冠之后,就是绶印。

  荀子念了一段长长的祭文,向上天告诉秦鱼的功绩,秦鱼的品德,秦鱼的志向……繁琐隆重的受封仪式过后,就是与民同乐的考课大赛。

  今年栎阳的考课大寒气氛分外热烈,他们栎阳的公子鱼,得大王亲绶封君,这是他们整个栎阳的荣耀,他们愿意追随公子鱼,为他的荣誉喝彩!

  这一年,秦鱼十二岁。

  秋收过后,白起用兵,一举夺下南阳之地,给持续了一年的征战画上了句号。

  白起将军队驻扎在太行山脚下,修筑邬堡,加固之前一直在修建的堡垒,打算带着十万军卒就地过冬,等明年,继续攻打韩国。

  白起的下一个军事目标,是野王。

  其实,白起已经计划好了,今年秋天就能整个截断上党,当然包括将野王攻打下来。

  但是,从上郡和栎阳发来的两万牲畜绊住了他作战的进程,牲畜是他跟秦王要的,现在秦王如数给他送来了,他总不能眼看着它们饿死、跑掉吧,所以,其实一直到秋收之前,白起手下的十万军卒,除了进行最进本的军事训练和警戒,其他的,呃,都去修牛羊圈和放牧去了。

  牲畜也是要过冬的,这两万牛羊不

  是拿来吃的,而是拿来养的,为了不让这些牲畜在冬天里冻死,白起只能暂时放缓征战,先给这些牲畜修好圈场,储备饲料。

  等将牲畜安顿好后,就到了秋收的时候了,秋收之后,白起带军继续朝前推进,等快打到野王的

  时候,遇到齐国使者从此经过,白起问他要去哪里?

  齐使:"去秦国。

  白起:"去秦国做什么?"

  齐使:“贵国安平君受封,我王受邀派吾等去观礼。”

  白起:".……放行。"

  齐使战战兢兢的在秦军虎视眈眈下离开南阳,朝函谷关而去,白起则是送了一百头牛一百头羊一百袋粮食给野王邑的百姓们,让他们一起庆祝公子鱼得封安平君。

  已经驻扎在野王做好作战准备的韩军面面相觑,都搞不懂这个杀神什么意思。

  白起什么意思?

  白起意思简单的很,野王就在那里,今年打还是明年打,都一个样,要是明年打,秦国这边无论时间还是粮草都会更充裕一些。

  不是攻打野王的时间充裕,而是等着接手上党的时间更充裕一些。

  秦王四十四年的冬天比往年要更冷一些。近几年天气就是这样,冷热无常的,但如果上一年还算暖和,那么下一年有可能会变的更冷,不仅粮食会减产,牲畜也很难熬过寒冬,人要好一些,但没吃没喝的,相比于牲畜,也没好到哪里去。

  以上说的都是六国百姓,秦国的百姓,虽然冬天也不太好过,冷是肯定的,但这几年冬天,也没听说秦国哪里有冻死的饿死的?

  外头北风呼啸,有雪渣子随着风打着旋儿扑打在厚厚的黄土墙上,黄土墙里面…..呃…正在唰羊肉锅子。

  这里是太行山脚下山窝子的一处进出口,自从秦兵来了之后,这里的韩人百姓就往山里跑,有后来下山,归于秦军的,自然也有没下山的。

  秦军在此观察了大半年,确定了几个韩人上山下山的山窝子,分别设立了百人的驻扎点,一个是为了屯兵过冬,二是为了在冬天最冷的时候守株待兔,逮受不住饥寒下山的韩人。

  反正都是要在这一带军屯过冬,为什么不找一个一举两得的呢?

  一个韩人俘虏就是一点军功,虽然

  这点子军功要比在战场上正经的砍下敌人的头颅要少,但也能换肥羊,换粮种,换财帛呢。

  都是顺手的事。

  处于王屋山的这处隐蔽据点,是依着一处山壁用黄土夯成的,背面是凹进去的山壁,秦军从山体两侧夯土呈圆弧形扩展双翼,双翼的墙体不高,也才一米半左右,但地下却往下挖深了一米,属于半地穴式的堡垒建造方式。

  夯土墙双翼上面搭建横梁,横梁上头铺防风的茅草,茅草上面糊掺了石灰和毒药的黄泥,黄泥上头再铺一层茅草,茅草上面又是一层黄泥,然后就是厚厚的枯树枝子。

  因为房屋整体建造的不高,铺上这层枯树枝子,几乎和周围树木齐平,远远从外头看,只以为这

  里是一处枯枝乱岗,殊不知,里面另有乾坤。

  靠近山壁的最里面,冰冷的山体是最佳的冷库,这里堆满了粮食、肉、蛋、盐、酱、铁等珍贵物品。

  这里一层其实是一个小型的粮仓,然后就是一堵薄薄的砖墙,砖墙外头又是一层,这一层空间已经是两翼墙开始往外扩张的部分了,空间要大一些,分了三个格子房间,这里堆满了皮毛、布匹、铠甲刀械等物。

  这一层,同样是用墙隔开,但相比于第一层薄薄的单层墙,这一层墙体,则是厚厚的双层墙。

  所谓的双层墙,就是里面一层青砖,外面一层青砖,中间中空,这是为了给外头的火塘跑烟用的,也是取暖用的。

  这一层空心墙,就是关中时兴的火墙了。

  这层火墙,可以给储存在这里的皮毛、布匹和铠甲保暖,有了这层空间,做阻隔,最里面的粮仓,就可以保持一个非常低的温度,便于保存易腐坏的肉蛋等食物。

  皮毛是打猎获得的,肉是腌制过的猪肉和狗肉,也有军卒上山打野猎到吃不了的猎物生肉,都拿到外头冻硬实了,储存在这里。蛋则是分下来的鸡蛋鸭蛋鹅蛋。

  相比于肉,蛋在冬日里更显珍贵,因此,这些蛋,都被很宝贝的储藏起来,等新年的时候再拿出来吃掉。

  最内层需要冷藏储存食物,但对外层而言,有了这整层的火墙,整个据点的秦军,都不会惧怕任何的寒冷。

  第一层是粮仓,第二层是布仓,第三层,是厨房和卧房。

  第三层,张开的两翼扩至最大,内部同样用中空墙分出了

  三个大大的房间。

  中间空间最大,是砌了灶头的大厨房,靠墙是灶头,中间是整排整列可供百人同食的饭桌。

  靠墙的灶头的烟道和中空墙连接,呈∩形分布,当中迎面五个两尺口径的大铁锅灶,两边分别是两个小一号的铁锅灶。

  这九个铁锅灶口,每一个都连接着后头的中空墙体,每一个灶里都燃烧着火焰,日夜不停,持续不断的为中空墙提供热量。

  第三层的中间是厨房餐厅,两边则是驻军的宿舍。

  宿舍的床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是火炕大通铺,上层是木板床大通铺。火炕会在夜里烧上一些,让室内温度进一步升高,让住在这里的人可以舒服的渡过一天当中最寒冷的午夜。

  这火不多,一般烧到下半夜火就熄了,但室内温度同样会保持下来,因为,住在这里的都是青壮汉子,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小火炉,同样为保持室温做贡献。

  上下两个大通铺,每一个都是宽敞的十人铺。这样一个宿舍,标准能住上四十人。两边宿舍一共是八十个标准床铺位,但实际上,即便住上一百个人,也不会让人感到拥挤。

  有了这火墙火炕取暖之法,秦军卒的被寝便都轻薄的很,只有粗麻包裹的薄薄的一层棉絮和芦苇絮,这大大的减少了军队的棉絮和布匹供应。因为这张被寝,一年四季都能用,不用考虑兵卒冬天没有棉被冻死的因素,自然就减轻了均需供应。

  相比于轻薄的被寝,每一个秦军的冬日标准军装则是统一的大棉袄。每一个长至膝盖的大棉袄,里面塞的,都是统一的六两的棉花。

  穿着暖和的大棉袄的百人秦军,白日里则是聚集在第四层的空间里活动。

  第三层和第四层之间的墙,是实心墙,这个实心墙夯实的有一尺厚,和两翼的同样不少于一尺厚的墙体连接起来,组成了这个据点最里面的一层堡垒。

  也是最坚实的一层壁垒。

  第四层空间,是没有墙壁间隔但有立柱支撑的一个至少三百平的大空间,平日里,秦军学习、室内训练、一对一的比武等活动,都是在这里。

  这个大空间里,没有修火墙,只在墙根里排放着兵器架子,用来安放兵卒们平日里用不到的戈矛和刀剑、弓箭等兵械。

  为什么没有在这里修建火墙呢?

  是因为要让军卒持续性

  的适应外头寒冷的天气。不然,你整日里住在温暖的内室,等到要上战场的时候,却适应不了外头寒冷的天气,杀起敌来,就会影响兵卒身体的灵活性和敏锐性,最终的结果,不是杀死敌人,而是被敌人杀死。

  所以,军卒们白日里要让身体保持适度的寒冷,到了夜里需要休息保持体力的时候,才会被允许进入温暖的内室。

  寒冷会消耗士兵的力量和精气神,在需要沉睡休息的夜晚,如果能保持温暖适宜的温度,可以降低军卒本身身体的消耗,夜里军卒身体消耗少了,第二日进食的时候就会很容易吃饱,这样将会节省很多粮食。

  但也不是一点子火星都没有的。在靠近中间的部分,呈圆形分布着几口大铁锅,大铁锅用铁链吊着,里日夜不停的烧着热水,以此来保持空间的温度和湿度,不至于在室内结冰。

  同时,这些热水也供应着秦军卒们日常饮用和梳洗。

  这第四层,从表面上看几乎找不到进出的门,但实际上,在三面墙体隐秘处辟开了不下十个进出口,有的高,有的矮,有的甚至只是一个不起眼的洞,这些门,每天都会有兵卒去检查维护,以确保有敌人来袭的时候,住在这里的秦军,可以以最快速度出去迎敌。

  第四层往外,泥土变的松软许多,这里密集分布着马圈、牛羊豕等牲畜圈、器械仓库、牛羊饲料等一些大型仓库。这些仓库空间,几乎有一大半高度都修建在地下。平日里,它们被当做仓库用,等战时,就是壕沟壁垒。

  牲畜圈里还活着的牲畜不是用来养殖的,而是分给这个驻扎点的军卒们吃的,一个冬天就给这么多牲畜,怎么吃,就看你们自己的了。

  这些牲畜,当然不可能一下子都杀死吃掉,而是先养起来,最好能多养一些肉出来,然后配合着粮食,间歇性的把它们给杀了吃光。

  最外头,则是七零八落的修建的一个一个的低矮小土屋,看着零散,其实是岗哨,延绵出去半里地,每一个低矮小土屋里,都住着一个伍的兵卒,警戒着四周。

  其中一个离驻点最远的一个小土屋里有一个伍的军卒正在轮班。

  昨天正好是杀羊给弟兄们添荤腥的日子,为了能激励什伍们坚持训练,不要因为冬日里无战事就懈怠了,这个驻扎点的百夫长每到杀羊宰猪的时候,就会在户外进行一次比武寒,有单人勇武赛,也有什伍之间的团赛,谁赢了,就会额外得到十斤肉

  ,要是输了,不好意思,只能跟着喝汤了。

  昨天团战比武,这个伍的兵卒赢了,在众人的羡慕视线中领取了十斤鲜羊肉。

  因为今日正好轮到他们伍外出巡逻驻守小土屋,他们五人商量了下,就将这十斤羊肉在外头冻了一晚上,然后今天在小土屋里烧了一个小铜锅,一边唰羊肉锅子,一边通过四方的瞭望口往外看,监视着这一方天地里的一举一动。

  没酒,羊肉锅子再好吃,也不太尽兴,其中一个兵卒无聊,就开始计算起他们这个伍已经得到的军功。

  这不是第一次了,但显然,这屋的人都很喜欢这个话题,具都听的认真。

  "……开春第一战,咱们合力杀死了三个敌人,每个人是0.6个军功。"其中一个军卒小声算:“三十除以五得六。”

  计算军功的人是伍长,他在这个伍里,虽然不是最年长的,但却是最有才能的一个,他能认识最常见的秦字和赵字,也能做简单的计算,最重要的是,他不藏私,非常慷慨的愿意教跟他同伍的同袍识字和算数。

  伍长自己说,他是重泉人,曾在栎阳初学(秦鱼办的小学)上过一年学,所以能识字会计算。

  伍长给了这个军卒一个鼓励的眼神,然后在这个军卒略激动的眼神里继续道:".第二战是一场小战,没有轮到咱们出战,没有军功,第三战……第五战,咱们跟随大军配合,一共俘虏了一千七百六十三个俘虏,发放给咱们伍的军功是一点六个人头,分到没个人身上就是………"

  另外一个军卒也接口了:“是零点三二个军功。”

  伍长捞了一筷子羊肉塞嘴里,一边大口咀嚼一边也给了这个军卒鼓励的眼神,问道:“那么,这个时候,我们每一个人已经有了……"

  又有一个军卒笑着回应:“是零点九二。”

  伍长:"不错,这个时候,咱们还差零点八个军功,咱们就能获得一级爵位了。"其他军卒都笑了起来。

  伍长继续:"……后来,咱么大王给咱们送来了两万头牛羊豕兔等牲畜……."

  军卒们都唏嘘起来,唏嘘完了,就又都哈哈大笑起来,因为他们都记起来了,当他们的武安君看到这些见不到头的牲畜的时候那变的更死板的表情,后来他们才

  知道,因为这两万头牲畜,他们攻打韩国的脚步,不得不暂缓了(bushi-)。

  等笑完了,伍长继续算:“秋收后,咱们与韩人最后一战,咱们伍一共杀死了六个敌人,俘虏了十一个,这样算下来,咱们伍的每一个人,就都有二点一二个人头军功和二点二个俘虏军功。"

  "将俘虏军功往人头军功上凑一凑,咱们没个人,可以获得三个人头军功,三级军功爵到手了。”

  其他四个军卒都喝道:"彩!!"

  三级军功爵啊,他们这里面第一次上战场的都能拿到一个簪袅爵位了,三顷良田三个宅基地到手了,更别提俘虏军功爵可以换钱财牛羊布匹农具奴隶人数等家财,等这次战争结束,只要他们不死在战场上,等他们回到自己的乡里之后,就可以凭借军功牌去乡里领取自己后半生安身立命的田地和钱财了。

  不像他们的父祖,军功里只有田产和宅子,每年都要为如何缴税愁白了头发,他们如今有这俘虏军功多发的钱财牲畜奴隶,这些除了可以抵税,还能雇佣更多的闲人来帮着种地,可是比他们的父祖轻松多了,日子看得到的好过。

  军卒们都非常庆幸,等他们参战的时候,国家多了一项俘虏军功做折算,让没有人头军功拿的军卒们可以蹭一蹭人头军功,让有了人头军功却没有家财的贫民能让自己快速的富裕起来。

  他们正畅想等回了乡里要如何过自己的日子的时候,一直留了一分心神给外头的伍长突然精神一震:“都别说了,有人来了。”

  其他军卒都整肃了脸色,迅速起身握好自己的武器,按照他们作战的阵型站好,等待伍长的发号施令。

  羊肉锅子还在咕咕的冒着味道香浓的泡,但已经吸引不了眼前人的注意力了。

  伍长不知道从哪里摸出来一个小竹筒,对着外头仔细看了一会,远处的小点,从一个变成两个,然后是五个,然后是十几个,等再走近一点,伍长通过这个小竹筒看清了来人的大体模样。

  衣衫褴褛,赤脚扶幼,在风雪中歪歪扭扭不辨方向的往这边走来。

  伍长数了数,一个有五十五个人。三十八个大人,十七个小孩。

  伍长不敢轻忽,对同袍们报数,然后道:“看起来像是走投无路的韩人,但也不可轻忽,油,去报信吧。"五十五个人,人数

  太悬殊,不是他们五个人能拿下的。

  油听令,将手里一直捏着的一个拇指大小的铁哨子放在嘴边,对着面向驻点的一个瞭望口使劲吹响。

  尖锐的哨鸣声以这个小土屋为中心扩散开来,原本只有风雪的大地上眨眼间便出现了带刀的兵卒,迅速朝这个小土屋集结。

  风雪的呜咽声阻断了哨鸣声让远处的队伍听到,等到伍长跟同袍们会和之后,迅速组出了一个二十人的队伍,全副武装的朝远处蹒跚的队伍跑去。

  这是一群原本生活在南阳土地上的韩人百姓。

  他们因为躲避秦人而携家带口的以里为单位进山躲避战乱的。

  以前,这里征战,或者行军,也就是十几天,最多一两个月的功夫,他们进山躲一躲,等征战的人都走了,他们就可以出山,继续过他们的日子了。

  这次也一样,他们以为秦军在南阳打完之后就会离开,但是,他们等啊等,等啊等,一直等到秋收之后,秦人也没有离开。

  没有粮食没有衣物的他们,如何渡过难熬的冬天呢?

  原本他们存了侥幸心理,想利用以前存下的皮毛等衣物应付寒冷,但今年的冬天实在是太冷了,下雪之后,猎物也变少了,大人还可以硬扛,小孩子,已经冻死了好几个了。

  有孩子的人家受不住了,他们虽然在山里,也是能得到一些山下的消息的,他们听说,今年在这里征战的秦人,不杀人(大雾),为了能给自己的孩子寻一线生机,他们不顾其他人的阻拦,带着自己的孩子,出山了。

  谁知道半路遇上风雪,迷了路,竟然一路走到了秦军的一处驻点,不能不说,这一队韩人运气实在是好,老天爷给活路了。

  这五十五个韩人,理所当然的做了这个百人据点的秦人俘虏。

  他们在一个空了可以遮风挡雪的屋子里住了下来,虽然这个屋子里有一股子牲畜的腥臊味,但这些韩人半点都没有发觉,感恩戴德的住了下来。

  生活本来就不是太美好的韩人不知道,这个屋子其实原先是豢养牲畜的简陋土棚子,只是因为原先关在这里的牲畜都被秦人吃光了,这个土棚子就空了下来。

  这个助手点的百夫长一边让伙夫给这群韩人烧姜米汤驱寒,一边派出斥候去大军驻扎的兵营报信,看这五十五个韩人要如何处置。

  他们这里只是一个百人的驻扎点,不可能养这五十五个人过冬的,更何况,这里面还有几岁的孩童,都在不同程度的发热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