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人在截教,炼道通神! 第一百一十六章【不谋而合,元始传法】(求订阅)

《人在截教,炼道通神!》第一百一十六章【不谋而合,元始传法】(求订阅)

作者:菩提煮酒 字数:1016 书籍:人在截教,炼道通神!

  御驾在龙门游玩半日,携群臣前往奉先寺用斋食。

  奉先寺原是奉高宗皇帝之命营建的,十余年前遇到洪灾被冲毁,于是和龙华寺合为一寺重建。

  三娘听闻寺中老僧大多经历过那场毁寺的洪灾,不由央着郭家祖父允她去寻寺僧们聊天。

  郭家祖父抵不过她的缠磨,托付李泌帮忙照好三娘。经过这么久的观察,他已出这是个十分可靠的少年郎。

  李俨没有受到郭家祖父的嘱托,暗暗抿了抿唇,默不作声地跟了上去。他论早熟不如李泌,论直率又不如弟弟,竟是没什么能帮上忙的地方。

  三娘哪里知晓李俨小小年纪便心思似海,一心只想跑去寻些老僧聊一聊。

  她是个非常执着的小孩儿,想到要做什么便会卯足劲去做。像这次编写应急小册子,她听说谁有这方面的经历就忍不住跑上去聊几句。

  佛寺之中也很讲究排资论辈,贵客一般都是住持带辈分高的老和尚去接待,寻常香客便是些小沙弥去引路。

  三娘这出来找人的时机就选得挺不巧,不少经历过那场可怕洪灾的老和尚都去陪以李隆基为首的贵人了。她不死心地转了一圈,才终于在一处僧院里找着个漏网之鱼。

  那老僧独自坐在那里干活,面前摆着面长木板,手里拿着些古怪工具笃笃笃地敲打,木屑随着他的一次次敲击在他四周飞舞。

  三娘不知道老僧在做什么,好奇地跑近去想近距离观察。

  老僧却停下了手里的动作,抬起头向她们这群不速之客。

  确实是很大一群,要知道跟着他们几人的侍从可不少,林林总总差不多有十来人。

  三娘感觉自己扰了别人干正事,不由上前向老僧道歉:"我们不是有意打扰您的,就是想找人问点事情。"

  老僧道:“找什么人?”

  三娘道:"就是像您这么大年纪的,经历过十几年前那场水灾的。"

  老僧放下手头的敲凿工具,给自己换了个相对舒适的坐姿,抬眼问她:"你这小娃娃问这个做什么?"

  三娘便把写应急册子的事告诉老僧。她阿耶在外戍守边关,她最想托人给阿耶送一本,要是阿耶在外面遇到什么突发意外也好应对。

  想来像她这样牵挂家里人的人应该很多吧,许多人都想她们整理好的那本应急册子呢!

  老僧摇着头道:"我没什么用处,当真遇上那样的灾祸,便是有千般能耐估摸着也只能跟老衲一样干念几句'阿弥陀佛'、祈求佛祖保佑。"

  三娘不服气:"哪怕十次里头能派上一次用场,那也是能救人一命的。"她一屁股坐到老僧对面,单方面与老僧辩论起来,"就拿救落水的人来说,我听人说不能直接游过去救,有竹竿和绳子抛过去把人牵引上岸是最好的,没有的话最好能从背后绕过去抱着他往岸上游,不然落水的人会抱着你沉进水里去,落水的、救人的都会没命!这个不听有经验的人讲,我们怎么晓得呢?"

  老僧顿住。

  一些早已远去的记忆骤然浮上心头。

  他确实经历过那次毁了龙华寺的水灾,也确实曾亲眼见到救人的、落水的一起淹没在水里,那是他心中难以抹去的痛。

  继而他又想到面对当时那种猛烈的洪流,即便照着这小娃娃说的方法去做也不一定会有更好的结果。

  只不过眼前这小孩儿眼神坚定而澄亮,小小年纪便有这样的心性,以后也不知会有怎么样的成就。

  老僧说道:"你如何知道这些说法是真的?"

  三娘道:"我们分头问了许多人,好些亲身经历过的人都是这么说的。"

  老僧道:"说的人多了就是对的吗?"

  三娘难得遇到比自己还能提问的人,一点都不觉得老僧问题太多,反而还认真思索了好一会儿,才说出最有用的证明:"可是他们都活下来呀!"

  既然告诉她们这些技巧的人都活下来了,应该是有用的才对。

  老僧闻言笑道:"兴许只是他们跑得快些。像我,没救过什么人,也没受过什么伤,全靠我这两条腿跑得特别快。"

  三娘竟不知该怎么反驳。

  她憋了半天也没憋出能辩倒老僧的话来,只能讷讷道:"跑得快确实很有用,我往后也要练好腿脚。"

  老僧道:"你们没什么事便回去吧,小孩子莫要往这些偏僻的地方走。"

  三娘感觉这老僧说话很有意思,不太想就这么离开。

  她的目光落到老僧面前那块长长的木板上,忽地"咦"了一声,凑过去仔细观察上头被老僧敲凿出来的大片文字。

  那是刻在木板上的《金刚经》。

  三娘好奇地摸着木板上的小字追问:"您把《金刚经》刻在这上面做什么?"

  老僧道:"《金刚经》有五千多字,香客们抄写不易,我将它一字不漏全雕刻在木板上,涂上墨汁、覆上白纸,只需轻轻拂拭几个来回,整篇《金刚经》便能尽数印在纸上。"

  听了老僧的话,不仅三娘震惊不已,连李泌也不由得坐下细老僧敲凿出来的雕版。

  这其实不是什么高深技术,原理和沿用了几百上千年的印章差不多。

  可这东西的原理再如何简单,从前也没多少人想到用这种方法来印刷籍,至少在纸张造价降到像盛唐这般便宜之前应当是没有的。

  反正李泌他们都没见识过。

  李泌说道:"你们都是用这种法子印佛经的吗?"

  老僧道:"就我所知的情况来,会这么干的人应该挺少。"

  三娘最擅长的就是举一反三,她兴高采烈地和老僧商量起来:"您能帮我们多找些会雕这个的人吗?或者我们雇些木匠过来,您能帮忙教会他们吗?我想把我们整理好的应急册子印出来,这样想的人都能拿到了!"

  她出发前还在发愁抄不出那么多来着,现在有了这个法子可太棒了!

  三娘目光灼灼地和老僧商量起进一步的合作来:"不是所有人都得上的,若是讲吴博士帮忙画的图纸印大一些,每逢寺中开俗讲的时候拿出来帮忙宣讲一二,岂不是能救更多人?"

  末了她还反客为主地和老僧讲起佛理来,直说什么"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什么"佛祖那么慈悲肯定很希望你们这么做"。

  若她是个男娃娃,老僧怕是都要把自己的僧衣脱下来套她身上,表示"你与佛有缘,日后这大奉先寺的住持你来当吧"。

  就没见过这么能说的小家伙。

  想到自己那些故去的同门,老僧最终还是叹了口气,应下了三娘的请求。

  就像这小孩说的那样,哪怕十个里头有一个用上了,那也是救人一命的好事。

  三娘得了老僧点头,又开始琢磨该去哪儿找人来学这门本领。

  李泌了眼旁边的李俨,提议道:"不如由皇孙去向圣人秉明此事,由朝廷派遣人手来学习。等朝廷派来的匠人们都学会了,印我们的应急册子自然不在话下。"

  三娘听后觉得很有道理,立刻转头望向李俨:"可以吗?"

  李俨道:"当然可以。"

  三娘起身拉他往回走:"那我们这就求见圣人去!"

  小孩子都是性急的,两人都想着要快些落实这件事,走着走着竟是直接跑了起来。

  绕梁等人忙追了上去。

  李泌没跟着跑,他不紧不慢地缀在众人后头,心里想着此法献上去会引起什么变化。

  皇孙若是得天子重,太子的地位是否会稳固一些?

  张九龄是儒家出身,最讲究正统,遇事肯定是要力保太子的,所以最好的局面便是李瑛的太子之位不会被武惠妃她们撬动。

  朝中当真出现什么储位之争,张九龄的相位恐怕也不会稳固。

  李泌轻轻吁了口气,正要迈步追上三娘她们,却意外撞见了迎面走来的李林甫。

  李林甫朝李泌笑了笑,调侃道:"怎么不见另一个神童?"

  其实神童不算特别稀罕,李泌更不是开元年间头一个神童,只是像李泌这样无官无职却时常出入宰相家的少年郎着实不多,李林甫不免都多关注他几分。

  李泌礼数周到地朝李林甫叉手见礼:"李侍郎。"

  至于阿晗她们的去向,他却是没有和李林甫多提。

  李林甫不是士林出身,在士林的名声甚至不怎么好,年轻时给人的印象是"不学无术",连亲戚都不想举荐他出任要职。

  实际上李林甫办事能力很不错。

  帝王治国大多喜欢外儒内法,平时会抬几个声誉高的人出来充当门面,实际上却更用李林甫这种"实用型人才"。

  这几年当今圣上的用人倾向已经越来越明显,他喜欢能为他办事的、能叫他省心的。

  就像他去年嘴上感慨说韩休每天追着他说些不中听的话可真不错、是个能让"君瘦国肥"的良相,行动上却是没过几个月就把韩休踢下相位。

  所谓的"君瘦国肥"也就是随口说说而已,他如今还是更倾向于"无为而治"。

  而且得是字面意思上的"无为而治"--什么都不用干就能纵享大唐盛世。

  李林甫的机会兴许快要来了。

  张九龄该怎么和这样一个人共事?

  李泌心中思绪万千,面上却没有表露出来。

  他静立在殿外等候三娘她们结束这次面圣。

  李林甫没太在意李泌这么个半大少年,径直入内回归黄门侍郎该在的位置,毕恭毕敬地陪侍在李隆基左右。

  这时李俨已经把他们发现雕版印刷法的始末囫囵着讲给李隆基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