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国元老古应芬 朱执信传(6)

《民国元老古应芬》朱执信传(6)

作者:华697 字数:1115 书籍:民国元老古应芬

  由于白话文的提倡,当时又产生了白话史运动。执信对于白话诗也下了一番研究功夫,在杂志上发表许多首白话诗,都得到好评。面对于白话诗的音节,尤有特别见地,和胡适之胡怀琛等往复讨论,贡献很多。

  新文化运动的另一支流,是用科学的方法来整理国故,也是由胡适之等倡导的。周代的井田制度,在整理国故运动中掀起了一场大论战,论战的两个壁垒:一个是胡适之们的新青年,另一个是执信和胡汉民廖仲恺等的建设杂志。胡适之等从考证学派的观点出发,怀疑井田制度是后人的伪托,并非实有其事。执信等则根据新的社会学原理来肯定井田制度的古代的社会制度。这种解释,直到现在看来,还是很正确合理的。

  执信在上海这二年短短时间内,学问和思想进步之快,真甚惊人。但是,这不只是他个人的成功,同时也是党的成功。我们如果不否认,这两年内建设杂志和其他党的书报的宣传,对于十三年后党的改组成功的伟大贡献,那么,他的文字功劳是不容抹杀的。

  六 ,为革命而牺牲

  执信抱着牺牲决心来参加革命,他到底为革命而牺牲了。

  民国九年秋,国父命陈炯明从闽南率师回粤,驱除桂系,执信被派负责联络广州附近友军,以为声援,他已经招降了虎门炮台的守兵。后来这些降军因事和一位邓同志的部队发生冲突,情形颇为严重,党人亟谋调停,降军说:“非朱先生来不能解决。”邓军也一致拥护。执信挺身而出,欲亲去晓论降军,同志都来劝阻,说:“降军内部复杂,不能不慎重。”他说:“只要大局有补,个人安危何足计较?”

  就于九月二十一日,不顾一切,只身前往。不意竟被降军包围,他一面劝论,一面后退,退到半路。围仍未解,而身上已受枪伤,乃坐地上,扬着手说:“我是朱执信!我是朱执信!”降军仍放枪如故,复中弹多处,竟为革命牺牲了!年三十六岁。 过了一个多月,十一月初旬,桂系离粤,广州克复,国父离沪南下,恢复军政府,同志都来庆贺,国父很感伤的说:“执信牺牲,我们付出的代价太大了!”闻者都为之怆然泣下。

  七 ,典型的革命人格

  执信不但有不可磨灭的革命事功,而且具有完全的革命人格,是很值得做后死同志的模范的。

  第一点,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他曾寄家书说:“吾本东西南北之人,不自珍惜,亦不耐投闲,冒险杀贼,尚差足以自快,家中但视吾为已死可也。”又说:“譬如沙煲,有用煮饭,经岁月而后损坏者,又有用以盛爆药,掷向盗贼,随用随毁者,吾则盛爆药治然也,最后竟以身殉革命,虽然可惜,但也算是求仁得仁了!”

  第二点,是勇于负责的精神。当任广东都督府总参议时,举凡扫除清军残余势力,对付反动派,改编民军,整理财政等事,都一身任其劳,忙得不可开交,每天只睡一二小时,有时连衣也不解,就地假寐,起来又治事,甚至因听电话太多,两耳为之红肿,也不稍顾。其勇于负责,往往如此。 第三点,是刻苦耐劳的精神。胡汉民解广东都督职后,他也连带解职,想出国去留学,汉民为他筹旅费万元,汉民本人也收到国父在临时政府总统任内拨给他的俸金六千元,另外廖仲恺为他筹的二千元,共得一万八千元。因闻黄兴陈其美在上海密谋讨袁,不欲把款做无谓的消耗,乃联同坐着三等舱赴沪,外间无一人知道。到沪后,把全部款项交给张静江,作为起事之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