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观影从景帝开始 第 119 章

《历史观影从景帝开始》第 119 章

作者:浮笙闲 字数:2660 书籍:历史观影从景帝开始

  “妖言惑众!”

  如惊雷般的声音,在天幕话音落下后的几秒之后终于姗姗来迟。

  有面色通红的老派官员声如洪钟,完全不顾身在朝堂,不管上首皇帝的存在,一步跨出,接近目裂般面容称得上狰狞。

  “这天幕果然是妖邪作法,引后世不肖之人荒谬言论,意欲亡我大宋,亡我华夏绵延之基!”

  士农工商是他们立足的根本,作为既得利益者,没有人会愿意割舍自己的蛋糕。

  于是他们愤然开口,于是他们群情激愤,于是他们自第一声异议提出之后就忙不迭续上了后劲,像浪花朵朵翻腾着连成一片惊涛,晦暗着如无形的风雨,压抑住了一片的天。

  原本因为提前预言了亡国的先声,而被他们暗地里信服以为鬼神做法,天道降福的存在,此刻却成了他们恨之欲死的祸患。

  ——多可笑啊。

  还摁着大腿上旧伤的赵光义冷眼旁观着,还心神不宁着的赵祯心跳着如擂鼓齐振,和王安石此前想到一块去正低头深思的赵顼挑眉凝神眯起了眼。

  和朝堂所有官员共赏着光幕的皇帝,此刻都看见了一片海。

  紫色和朱色连缀而成的海。在喧嚣之后此刻纵然静默,却依旧足够每一个目击之人感受到那沉默背后足够澎湃沸腾的力量。

  这其中当然也有他们熟悉的官员没有参与其中,然而他们在这样的局面之前也只能选择退让,像海中的顽石,纵固执仍海流冲刷,却也足够默然。

  赵光义想嗤笑,这些人的本性,所谓的圣贤道德,到了最后也不过就是没能触及到自己的利益身上。

  但他们的利益受损,和赵家皇帝,又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呢?

  把文官当中不擅长干事的人驱逐出去,把他们当中中饱私囊把原本应该上交给皇帝国库的东西私吞了的贼子赶出去,大宋混得越好,他们当皇帝的过得才会更好。

  当然啦,擅长算计的皇帝把一切背后的勾当看得明白,他也自然知道,顺手坑坑文官也就算了,这样堪称掘文官根的事情,总不能上来就摆在明面上大大方方干。

  兔子急了还咬人,文人造反的可能性虽然够低,但也不是完全不会发生。

  ——那些被压抑着的武将,说不准哪个心里头就想着干一票大的呢。

  于是他们只能是笑。

  “各位卿家何须多礼——朕在诸位心中难道就是这样数典忘祖的存在吗。”

  一句话,他们退了一步,定下了对于天幕这番言论的基调。

  可是文官心中却并没有多少喜色的产生:他们太清楚赵家人骨子里流淌的都是些什么样的品质了。

  强硬还是柔和,倨傲还是软弱,偏执还是宽容……这些在外的表象或许各有差异,但是见惯了他们的处置方式,所有人都知道他们的本质是不会更易的。

  ——冷酷自私。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许赵家人才是这世上最

  市侩精明的商人吧。

  那么怎么能指望他们,轻易地就割舍掉自己眼前的肥肉与利益呢?

  那几张嘴开开合合,吐露出的字词并不相同,说话的语气也并不一致,然而隔着时空的限制,宋朝官员却都感觉到了后背上生出的寒意。

  他们只能接受皇帝见缝插针提出的意见,作为这场眼见着将绵延长久的交易,此刻短暂的筹码。

  皇帝没可能那么简单放过他们。

  这是所有官员,此刻心中冒出来的共识。

  —

  赵煦停笔。

  在天幕论述过程中匆匆忙忙找出笔墨的年轻皇帝,看着自己眼前洋洋洒洒写下的提议。

  “士农工商……一时之间动摇倒是没什么可能的……”

  映着手旁摇曳的烛火,他此刻苍白的脸上,一双眼睛却熠熠如星火。

  “但是,”

  他的手指摩挲着宣纸带着点粗糙质感的表面,嘴角勾出一个冷意的笑来。

  “开制科,未尝不是一种新的方向,不是吗?”

  —

  在一切纷扰之中,平静了很久的天幕,终于重又开口。

  它不在乎观众对它的议论,不在乎被誉为神明亦或是斥责为妖邪。

  在很长的时间里它璀璨如天上星辰,绚烂如白日坠地,此刻却宛如一轮不再高悬,却依旧寂冷的孤月,清影不因万物更易。

  它继续。

  【好吧,话题有点扯远。

  但既然都讲到王安石变法中的科举改革了,我们关于庆历新政的阐发便就此打住,正式进入主线吧。】

  范仲淹微怔。

  一种莫名的遗憾突然出现在他的心中,他知道自己不能再接着后世人的眼光,去为自己的改革再预先修改以避免错误了。

  失去了后世人先知的视角,他又要重踏上这条有宋一朝前无古人的改革之路,在黑暗中独自探索着这条注定崎岖坎坷不平的道路。

  然而范仲淹终究是范仲淹,那种可惜的情绪只在他心中酝酿了片刻,很快便如浮云被他一手扫去。

  已经很好了,他的未来,肉眼可见地比之原本更多见了希望。

  这就已经足够了,更关键的是,他知道自他之后这条路不会无人继续,知道作为前驱者的自己,身后还会有火炬延续。

  吾道不孤。

  这是他看见王安石的时候,心中最为纯粹的一个念头。

  于是他眨了眨眼,露出一个释然的笑。

  他不会完全地去学王安石,因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该去做的事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有些事情他注定将留给后来者接续。

  他能做的,是作为前辈,将这条路为后来者更拓宽踏平三分。

  —

  王安石扬起了头。

  他的眼里映着天幕极夺目的白光。

  那上面缓缓出现一行极纵横豪放的大字:

  王安石变法。

  【对于王安石变法的总体认识,在变法已经盖棺了多年之后,其实依旧没办法论定。

  教科书当然会给出最直白简易,方便大众认知的结论,告诉你王安石的失败——是,他本人是失败的,宋朝最后迎来的结果,也是失败的。

  然而新法具体效果的成败,其实并不能一概而论。

  正如我国著名宋史学家,20世纪中国宋史研究的主要开创者和奠基人邓广铭先生给出的论断那样:“新法的被推翻不等于新法的失败()”

  “?()?『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其他像学校教育、科举考试、增加铨试(铨试即要做官的人都要考法律),这些做法其实都断断续续地坚持着。”

  “但是王安石根本性的追求,所谓的‘变风俗,立法度’,没有真正实现。”】

  有保守的老学究,在听到女儿和教授一词的时候就差点再次撅了过去。

  然而这一次又不是像上回那样,很容易勾引皇帝动了心思的大事,不可能大半朝堂站了出来就为了反对。

  于是他也就只能捂着心口,暗地里小声地哼哼唧唧:

  “这后世,竟然公然引用女子治学的言论——还教授?会长?”

  “荒谬,太荒谬了!”

  接着又是什么牝鸡司晨又是什么世风日下的批驳,听得旁边一位年轻文士的眼白翻了几翻。

  他也是家里有女儿的人,平日里附庸风雅也没少给孩子读书,此刻越听越听不下去。

  “得了吧。平日里吹捧才女佳人的难道还没有你一个?”

  “人家女承父业家学渊源,说出来的话可比你深刻多了。”

  —

  后方人的争吵打搅不了王安石的心神,他只对着那几行的评价,反反复复看了良久,心里说不出到底是些什么滋味。

  遗憾吗?可是他的新法,最后其实还是给这个朝廷带来了不少好的方面的,不是吗?有一些政策,就算是断断续续,难道不也是延续下去了吗?

  可是啊,可是啊,

  王安石看着最后一行,还是感觉到那种若有若无的怅惘。

  他最根本的理想,却没能得到实现啊。

  【他们之所以要做出这样的评价,实际上是因为现代很多对于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研究,已经超越了当初梁启超“借古喻今”的作风,变成了“借今喻古”。

  要么滑向历史实用主义,不管肯定还是否定,都要得出譬如青苗法对于现今正反适用性的启发。要么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理论苛求,不符合西方经济理论所讲的大企业、小政府和自由贸易价值标准的,都会被指为失败的原因,超脱了历史研究的范围,变成对历史的拷问。

  啧啧啧,只能说老王的先进性最后成为他被苛求的一大原因,也是真的挺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的。

  所以我们在这里,也就不要特别出于现代经济学理论,大谈特谈从现代视角看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所谓原因了。

  咱就从最简单,最直白,也是最直接的理由讲起,讲王安石变法之所以落到这样一个尴尬局面,大家都能听懂的原因。

  大怂时代特色异论相搅,或者说,

  ——党争。】!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