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病秧子先别死,神医娘子来冲喜了! 第一卷 第142章 试试就逝世

《病秧子先别死,神医娘子来冲喜了!》第一卷 第142章 试试就逝世

作者:芸摇 字数:1780 书籍:病秧子先别死,神医娘子来冲喜了!

  亏目前是亏的,但亏掉家底不至于,他好歹还有一个纯碱的收入一直在细水长流呢。

  弘书预测,最多两三个月,报纸的销量就能稳下来,介时广告招商,报社就能完全独立自主的运营了。

  第一期局势大好,报社众人干劲满满,每日都有新文章送入宫,供弘书挑选。

  弘书忙的不可开交的时候, 胤真却因为工作太少而下旨将大臣们训斥了一顿。

  “朕所吩咐事件众多,诸大臣因何不奏覆?……朕日坐勤政殿,竟无事办……着各衙门每月将已结未结情由于月底汇奏,上报内阁……”

  好家伙,这不就是月报吗,弘书不由感慨,先是五天的,然后是月底总结,他阿玛不愧是著名工作狂,以后不会还能搞出周报和日报吧?

  为雍正朝的官员们点蜡。

  允禧来取稿子顺便催印刷机进度的时候,偷偷跟弘书说:“你不知道,皇上这圣旨下后,十三哥都没回过王府,听说这几日都在户部的吏舍将就,弘暾今儿还去给十三哥送换洗衣物呢。"

  他忍不住有些庆幸地道:“还好我来跟着你办报了,最起码每日能准时点卯散值。”

  弘书戏谑道:“准时散值?到现在下期的稿子都还不够,报社开一天赔一天的钱,你居然一点不着急,还能心安理得的点卯散值?看来还是我态度太好了,不行,我得跟皇阿玛学学,你,今天回去就加班,明天给我送十篇合格的稿子来。”

  你学什么不好非要学这个?

  真是好的不学,坏的学得飞快。

  当然这话他也只敢在心里说一说,知道引么书是在开玩笑,允禧道:"别闹,你的要求有多高你自己不知道吗?我当初就不该轻信你,还说什么用大白话写老百姓喜欢的东西,那钱阳他们写的那些百姓互相吵架扯皮的稿子也没见你通过啊。”

  “就这个。”允禧从一叠不通过的稿子里抽出一份来,“当时这两家人对垒的时候,好几条街的人都去看热闹,如今都传递西城了,这事要是报道出来,小民肯定愿兴趣。还能留钩于出自因店传,吸引他们多订几期,这不就是你说的期待感。"

  弘书摇摇头:“这种事不适合上报,在这次事件中,两家都有错,但又都不是什么大错,百姓们私底下说说也就算了,很多人就是听个热闹。但上了报纸就不一样了,全城讨论,肯定会有人上纲上线,本来不是什么大错也会在众口铄金之下积毁销骨。"

  “禧叔,可能你目前还没有感觉,但报纸其实是一个双刃剑,做得好了它会给社会和国家带来无穷好处;但若把握不住分寸,只会带来灾难。”

  “你要牢记一点,要让百姓们觉得咱们的报纸易懂有趣,但不能一切都只以有趣为标准,还是得有底线和准则。”

  “这些不通过的稿子我都有在上面标明不通过的原因,你回去后好好看看,什么时候你审过的稿子不用我再审一遍,我就会完全对报社这块撒开手了。"

  他说的严肃,允禧听得也认真,点头道:"我知道了。"

  接下来的时日,《京城周报》在口口相传中被更多人知道,即便是南城和西城那些不识字的贫民,也能随口与人谈起报纸上的新闻。

  李三桩,之前背着三百斤柴来京城卖的老实汉子,这天打着赤膊汗流浃背地拉着一车用过的蜂窝煤和少许柴伙进城。

  城门处查看路引,从来都懒得理他们这些小民的兵老爷竟破天荒地主动跟李三桩搭话:"你是顺义县的?”

  李三桩虽然惊讶,但条件反射让他忙不迭的点头:"对对对。"

  “你认识张四不?”守城门的士兵好奇问道,“听说他已经被放回家,只需多服几月劳逸,不用坐牢了,真的吗?”

  “啊?”李三桩很茫然,搓搓手道,“回老爷的话,小民、小民认识三个叫做张四的,不知您说的是、是哪一个?”

  守城门的士兵皱起眉头:"你没听说过张四,就是在顺义县戳死方冬魁的那个张四。"

  李三桩还是茫然,见兵老爷不高兴了,怯懦道:“小民、小民是李家幼人,不、不常去县城。”

  另一个同样查验路引的士兵道:“好了,他们这些人能知道什么,快别耽误时间了,日头越来越高,早点把这些人放进去咱们也能去歇凉。”

  “啧,这不是好奇吗,有人说张四要坐牢,有人说已经被放回家了,你觉得哪个是真的?”士兵将路引还给李三桩,催他,"去去,快走。"

  李三桩急忙拉着板车进城,离开时还能听到另一个士兵在说:“这我哪儿知道,我还听见有人说,张四已经被同牢房的人打死了呢。”

  “啊?还有这种说法……”

  后面的就听不到了,李三桩一边艰难的拉着车,一边不由自主地想,这个张四是哪个张四?听老爷们的意思是打死人了?没听说啊。

  李家均虽然归顺义县管,但它的位置其实在顺义县和京城中间,附近还有一个比较大的镇子,叫李桥镇。李家幼的村民们平时很少出门,就算要买什么东西也多是去李桥镇,很少去顺义县。

  李三桩已经是李家幼出门次数最多的村民了,别看他一靠近京城就唯唯诺,但在他们村子里他可是有名的胆大之人,不然也不能在冬闲的时候跑到京城来打短工做蜂窝煤。

  径直奔向蜂窝煤铺子,一路上李三桩时不时就能听见有人说张四的名字,这让他越发好奇,张四究竟是哪个人物。

  到了铺子,李三桩熟门熟路地拐到后门,探头一看,今日轮值的是熟人,伙计齐树。

  “齐小哥,您在啊。”熟人的标志就是李三桩从称呼老爷换成了小哥。

  齐树正在看报纸,虽然他认识的字不多,但这报纸上的内容他已经听人念过许多遍了,如今连蒙带猜地也能假装自己看懂。

  “哟,是你啊,现在不是地里正忙的时候,怎么进城了?”齐树放下报纸,看到李三桩拉来的板车,“霍,这个天气,你打哪儿弄来这么多。”

  李三桩笑道:“我家那口子又有了,害喜,非说想吃我上回带回去的点心,没法子,只能把地放一天。我想着不能白跑一趟,就去镇上收了一些用过的煤球,您这儿价钱公道,还能赚几个铜板。”

  这几年,蜂窝煤已经成功走入千家万户,除了出门就能捡到柴火的农村,一般镇上的百姓都会选择蜂窝煤。

  而用过的煤球回收,是内务府带起来的风气,主要就是用来培育盆栽,因为有弘书的插手,所以内务府定的回收价格会高一些,一文钱60块。

  李三桩在镇上一文钱100块的收上来,拉到京城来其实也赚不了多少,但怎么说,赚一文也是赚,他又不拿这个当正事做,只是这一趟II顶便而已。

  “行,你说数吧,我就不数了。”齐树对李三桩还算熟悉,知道他性格老实,不是那偷奸耍滑的。

  李三桩报了数,齐树用笔记下账,然后给他数钱,边数边问:"对了,我记得你是顺义县人?"

  “是。”

  “那你们县最近那个张四杀人案你知道什么内幕不?”齐树道,掌柜的最近天天在谈论报纸上的几个案子,他要是能问到点新消息,也能讨掌柜的欢心。

  李三桩没想到齐树竟然也这么问他,不过面对齐树他的胆子大些:“齐小哥,您说的这事我也是才知道,还是因为方才在城门口兵老爷问呢。”

  “这样啊。”齐树有些失望,将钱递给李三桩,“那算了。”

  李三桩接过钱,陪笑道:“齐小哥,我能问问,这事是贴了皇榜吗?我这一路来都听人在说。”

  “什么皇榜。”齐树笑喷,拿起刚才放下的报纸,“是这个,报纸,这上面写的。”

  李三桩不知道什么是报纸,但上面满篇的字让他很是敬畏:"原来是书啊。"

  “不是,报纸不是书,算了,跟你说这个干什么。”齐树摆摆手,举着报纸又看起来,“行了,快去买你的点心吧。”

  李三桩拉着自己的板车离开,一路来到点心铺子,用方才卖煤球的钱买了几块点心,舒了口气:“应该够婆娘吃了。”再看向板车上剩下的几小捆柴火,”再把这些一卖,这一趟就不是光花不挣了。唉,虽然现在柴火价格涨了点,但大家都只要一二斤的备着用来引火,不像以前,背几百斤进城,一家就能买光。”

  嘟囔着这几年的变化,李三桩拉着板车找上以前的老客户,很快就将柴火卖的差不多,只剩最后一小捆:"算了,出城吧,从这儿城门口还有一段路,应该会有人要。"

  李三桩转上大路,正想吆喝两声,却先听见一声童稚的吆喝:"卖报卖报,新出的《京城周报》!张四被判五月劳役,已经回家。”

  等他循声望去,那声音的主人已经被淹没。

  “来一份。”

  “给我一份。”“别抢!”

  “抢什么,你识字吗?”

  “老子比你认识的字多!”

  李三桩看着争抢的人,不由羡慕:"城里人果然都很有钱,书这么贵竟然都抢着买。"他不识字,也从来没进过书铺,只有一回听见镇上的童生老爷抱怨书铺太黑,一本书竟然要二两银子,从此留下了书本很贵的印象。

  买报的人虽然产生口角,好在没闹起来,被各自友人拉走了。

  人群散去后,赵七松了口气,接着就眉开眼笑,他领了60份报纸,已经卖出去一半,剩下的今天应该能卖完。

  真好,卖完又能领工钱了。

  赵七迈开步子,准备去下一个地方继续吆喝,走两步发现了一直看着他的李三桩。

  虽然这人赤着膊、衣裳也有补丁,但赵七不是没碰见过穿着补丁衣裳买报的人,因此他笑着迎上去:“大叔,是要一份报纸吗?”

  李三桩没想到只是多看了几眼,这孩子竟会过来问他,连忙摆手道:“不不不,我、我买不起。"

  赵七愣了下,猜到这人应该是不知道报纸的价格,连忙笑道:“不贵的,只要两个铜板一份。”

  “两、两个铜板?!”李三桩震惊,他刚才买的那点心一块都不止两个铜板。

  李三桩心动了,虽然他不识字,虽然不知道这报纸买回去有什么用,但是、但是它只要两个铜板啊!他一斤柴火都卖四个铜板呢!

  这便宜不占简直就是吃亏!

  李三桩的手自己钻进怀里摸出两个铜板:"来一份。"

  “好啦。”赵七收下铜板,递上一份报纸,一蹦一跳地离开。

  李三桩摸着手中的报纸有些恍惚,他、他竟然买书了,他李三桩竟然也能买书了!他老李家的祖坟是不是要冒青烟了?回家,回家,回去就把书盖在婆娘肚子上,这一胎一定能生个有出息的小子。

  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愿望,李三桩踏上了回家的路。

  第二期《京城周报》继续大卖,四天时间,两万份全部卖光,街头巷尾都能听到人们大声地讨论着上面刊登的新闻。

  弘书看着报社交上来的调差报告满意点头,看来下一期可以继续增量,先增三千份吧,步子别迈太大,一步一步来。

  刚将报告放下,养心殿来人传召。

  “皇阿玛,您找我什么事?”弘书疑惑,阿玛平时很忙的,基本是他主动来觐见,很少传召。

  胤指着御桌一角的一堆折子:“看看。”

  弘书更疑惑了,突然叫他过来看折子干什么?

  取下最上面一本打开一瞧,原来是弹劾允禧的。

  嗯?弹劾允禧的?

  弘书立刻打起精神,难道允禧背着他干了什么违法犯罪、道德败坏的事情?要是真有,他一定不会包庇,不过看在这些年的交情上,他可以帮忙争取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结果细细看过,这一道折子却是弹劾允禧利用报纸谣言惑众、煽动民心,证据就是报纸报道了张四方冬魁案后,旗人民人互殴案短时间内大大增多,旗人受伤严重者颇多。

  “……”弘书一言难尽地看向阿玛,“这官员是怎么选上来的?”

  胤禧只抬抬下巴:“都看完。”

  弘书眉头微皱,直觉不对,快速将这一堆折子全部翻看一遍,越看眉头皱的越深。

  这一堆折子全是弹劾允禧和弘暾的,除了一两件是两人私事以外,其余弹劾的点都与报纸相关。

  有说报纸矫改圣旨的,有说妄评圣上的,最离谱的是一个官员从报道黄河水清的新闻里挑刺,说这篇文章 浊’字出现的次数比 ‘清’字多,且 ‘浊’于‘清’前,是讽刺朝堂不清,侮辱大清国。

  弘书看的差点一口老血吐出来,这人是不是不知道这报纸后面的人是他?

  深吸了几口气,将被这些脑残气出来的火气压下去,弘书道:“有人针对报社。”

  胤点了点那些明显就是在牵强附会的奏折道:“这些没什么,一群尸位素餐之徒,朕自会处置。但这只是开始,叫你来看是要你警醒些,别觉得一切都顺风顺水,你在宫里没人能钻得了空子,允禧和弘暾在宫外就不一定了,别叫他们阴沟里翻了船,牵累到你。"

  他当然会全力护着自己的儿子,但允禧和弘暾就不好说了,不是他冷血,而是坐在这个位置上,很多时候不得不妥协。

  虽然已经将老八这些政敌清理干净,好似大权在握,但胤自己知道,因为官绅一体纳粮和摊丁入亩之事,朝廷上上下下不知道潜伏着多少反对的人,哪怕是十三,但凡他有一点放松,这群人都能一拥而上把十三吃干抹净。

  弘昌就是例子。

  “是,儿臣明白。”

  弘书心情略有些沉重的离开养心殿,他一直都知道,自己不是金元宝,不会人人都喜欢,报纸看着没什么,但其实得罪人的时候不会少,也会触动到一些群体的利益。

  这次这么集中的弹劾,背后肯定是有人指使的,但是指使的人也不会去指定手下弹劾的具体内容。

  就像那个弹劾允禧利用报纸谣言惑众、煽动民人反抗旗人的官员,他的强功理由肯定是他自己想的,而从这个理由就能看出,他代表的是屁股完全坐在旗人那一边的集体利益,认为民人就该任由旗人欺凌,不该反抗,张四就该判死刑。只是阿玛明旨下发,他们不敢反对,自己身份特殊,他们也不敢针对,就将枪口对向允禧、对向报纸。

  像今天这样的针对,以后只会越来越多,不可避免。

  不过没关系,弘书转瞬坚定心智,现在这些不算什么,他以后要走的路,注定少不了敌人,如今这些开胃菜,拿来锻炼允禧和弘暾正好。

  “这些人是不是有病?!”

  听完弘书复述的弹劾内容,允禧忍不住骂道:“这得是长成什么样的脑子,才能想出这样的理由弹劾我!"

  弘暾比他冷静些:“禧叔别生气,这还不算什么,有些弹劾我阿玛的理由才叫离谱呢。”

  “不行,我忍不了。”允禧就差撸袖子了,“我一定要亲自去查,到底是谁看不得我好!”

  弘书道:"你可以查,但不要妄动,先看看皇阿玛会如何处置。"

  阿玛说他会处置,肯定不是只处置弹劾的那群人,背后的指使者一定会被揪出来。

  允禧憋着气答应:“我明白。”

  出宫后,允禧和弘一起,全力查这群弹弹劾的人有什么共同点,最近又都与什么人有接触。

  在允禧和弘暾查出眉目前,胤已经拿到结果。

  “蔡温。”胤眉头紧皱,问道,“确认背后之人是他?”

  负责此事的人估计也觉得蔡温这个名字不够有说服力,还特意多查了一番,解释道:"是,奴才查到的,是蔡温联系众多浙江士子,搭上恭亲王府上长吏的线,利用恭亲王声名制造了这次弹劾。"

  胤唇线紧绷,将来人挥退,思虑良久后,提笔写下隆科多的名字。

  蔡温不老老实实低调做人,竟还敢兴风起浪针对弘书?

  针对弘书是假,试探他恐怕才是真。

  隆科多,不能留了。

  胤在隆科多的名字上重重划下一笔。

  到底手段稚嫩,允禧和弘暾花了几日才查出些眉目。

  “浙江士子?”允禧皱眉看着调查出来的结果,总觉得有些离谱,一群人一起算计他们什么的,行动力、组织力这么高的吗?

  “咱们有得罪过哪位浙江出身的大臣吗?”他只能往这个方向想。

  弘暾摇摇头,又想了想,猜测道:“是不是上期报纸的那篇文章?”

  允禧稍微一回想,就想起一篇和浙江有关的:“辟谣海宁屠城的那篇?不是吧,咱们报道的不是事实吗,又没污蔑他们,本来就是几个浙江人炮制的谣言啊。"

  弘暾道:“可能他们觉得不该点名造谣的是浙江人吧,觉得咱们在抹黑他们?加上他们最近日子不好过,所以找咱们出气?”

  允禧皱着眉:“我总觉得没有这么简单。”

  “那,继续查?”弘暾问道。

  允禧坚决道:“继续查,盯着这帮浙江人,我就不信了,查不出一个幕后主使。”

  结果没时两大,这群人全被个狱了,罪名是与祭地朋克。

  允禧目瞪口呆:“这,皇上的效率也太快了,所以主使之人是蔡廷?咱们有得罪过他吗?而且他不是因为诬告岳钟琪正在接受审查吗,还敢伸手针对咱们?"

  弘暾悄悄道:“恐怕不是针对咱们,我听阿玛说了两句,这事牵扯蛮大的,咱们就是个由头。”

  允禧立刻来了精神:“好侄儿,快说说,十三哥还说什么了。”

  弘暾干脆利落的摇头:“没了。”

  “就这么没了?”引么历皱着眉,不满地看向沈归,“沈先生,你之前说的计划可不是这样的。”

  沈归道:"此次是草民估算有失,只想着这群浙江士子因蔡、查嗣庭之事受牵连而满心怨愤,可以利用。没想到如今正是敏感的时候,与蔡斑扯上关联会让皇上多想。还请贝勒爷恕罪。”

  “哼。”弘历虽然有些不满,但好在这次折进去的人与他无关,也没有将他牵连上,而沈归除了这次失误,其他时候表现都不错,就道,"下不为例。"

  “浙江士子折进去了,那你之前的计划准备怎么办?”

  沈归沉吟了一下,委婉道:“此次已经打草惊蛇,草民以为,短时间内不宜再有行动,不如先放放,待他们放松警惕后再找时机。”

  “如今浙江士子下狱,本就被蔡、查嗣庭带累的浙江一脉肯定已经人心惶惶,正是您雪中送炭的好时候。”

  “报社就在隔壁跑不了,这样的好机会却是稍纵即逝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