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心声被窃听后,我成了大唐团宠 第九十八章

  女子能够参加殿试,这简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这一科的女学子们,无论最终是否中榜,都已经被历史铭记,成为了人生的赢家。然而,人心总是向往更高的目标,无论男女皆是如此。既然已经历经艰辛走到这里,又怎能空手而归?

  若兰深吸一口气,凝神静气,继续奋笔疾书。她的笔下流淌出的文字,如同她内心的独白,真挚而深刻。她写到了女子的不易,写到了对知识的渴望,写到了对未来的憧憬。每一个字都仿佛是她心灵的印记,记录着她成长的点点滴滴。

  殿试持续了整整四个时辰,直到夜幕降临才告结束。学子们陆续离开皇宫,礼部官员则忙着封场,用洒金纸覆盖住试卷上的名字和籍贯,然后急匆匆地送往文渊阁。文渊阁内,早已等候多时的阅卷官们正摩拳擦掌,准备开始他们的工作。这些阅卷官都是进士出身,曾在清廷担任要职,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威严与智慧。

  阅卷工作开始了,整个文渊阁内弥漫着一种紧张而肃穆的气氛。阅卷官们一个个神情专注,仿佛在与那些文字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他们或点头称赞,或皱眉思索,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他们对这份工作的认真与负责。潘晓明尚书从男女学子的试卷中各挑选出十份佳作,这些佳作如同璀璨的星辰,在众多的试卷中熠熠生辉。

  与中书令刘墉商议后,潘晓明将挑选出的试卷一同呈送到了乾清宫的御案上。乾清宫内,李清歌皇帝正端坐在龙椅之上,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威严与智慧。她接过试卷,一页页地翻阅着,仿佛在与那些文字进行着一场心灵的交流。

  参加殿试的学子超过百人,每篇试卷都长达数千字。面对如此庞大的阅读量,皇帝自然无法一一审阅。因此,他们只能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试卷呈上御前,以便皇帝做出最终的裁决。而大炎朝的科举制度因为男女并试的创举,使得李清歌需要审阅的试卷数量比前朝皇帝多了一倍有余。然而,她并未因此感到厌烦或疲惫,反而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这份工作中。

  虽然李清歌并非出身于古代帝王之家,对这类古文文章的了解有限,但她凭借现代人的智慧和眼光,以及那份对知识的渴望与尊重,依然能够大致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精髓。她仿佛能够穿透那些文字的表面,看到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与思想。每一篇文章都仿佛是一个独立的世界,让她在其中遨游、探索。

  最终,在李清歌的亲自裁定下,殿试的排名尘埃落定。杜若兰的名字赫然在列,她的才华得到了皇帝的认可与赞赏。那一刻,若兰的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激动与喜悦。她知道,这一路走来,她经历了太多的艰辛与不易,但正是这些经历,让她更加珍惜眼前的这一切。

  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那个思绪纷飞的时刻,当杜若兰渐渐明白了女性自我价值的真谛。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女子同样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天空,活出独立而精彩的人生。

  选择状元这样的人才,对李清歌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作为大炎朝首位打破常规,允许女子参与科举的帝王,她深知这一步的迈出,不仅是对旧有制度的挑战,更是对自我眼光与智慧的一次重大考验。

  李清歌,这位机智过人的女皇,虽坐拥天下,却从不自恃才高。她清楚自己在文学鉴赏方面并非顶尖,尤其面对这堆积如山的试卷,其中不乏才华横溢之作,要从中挑选出真正的状元,实非易事。于是,她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妙招——用声韵结合白话文的方式来评判。

  在古代,文章尤其是诗词骈赋,都极为讲究声韵和格律。宋词,那更是为歌唱而生,虽然如今曲调可能已失传,但后人仍能根据词句的韵律,重新谱曲,找回那份跨越时空的韵味。李清歌深谙此道,她觉得,声韵好听的文章,内容不一定就顶尖;但真正的好文章,声韵必定是出色的,如同乐章般和谐动人。

  于是,她召来了潘晓明,这位忠诚能干的礼部侍郎,吩咐他找人将这二十篇卷子翻译成白话文,再挑选些朗读高手,按照原文的感觉来诵读。李清歌自己,则端坐在龙椅之上,耳朵竖得跟兔子似的,全神贯注地听着。那神情,仿佛是在聆听天籁之音,又似在捕捉字里行间的微妙情感。

  随着朗读声起,一篇篇文章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它们在空气中流淌,化作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李清歌闭目倾听,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嘴角上扬,她的心灵仿佛与那些文字产生了共鸣,感受到了作者的喜怒哀乐。

  听完之后,她挑了几篇特别中意的文章,再对照白话译稿仔细复核。她的眼神锐利如鹰,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她的思维敏捷如电,迅速在脑海中构建起文章的框架与脉络。最终,她确定了状元和榜眼的人选——江世恒和林若薇为男女状元,钟元和许琳为男女榜眼。

  至于探花的选拔,那就得另外安排面试了。探花这个位置,特殊而引人注目,它要求的不仅仅是才华横溢,更得相貌堂堂。在众人眼中,状元或许是科举的巅峰,但探花这个位置,却是无数学子心中的梦想。状元、榜眼主要看才华,但探花就不同了,它要求的是才高八斗与风度翩翩的完美结合,两者缺一不可。

  就像历史上的李寻欢,才貌双全,成为了探花的典范。还有《知否》里的林黛玉她爹,也是探花出身,因此林黛玉才继承了那份才情与美貌。从古至今,人们都看重颜值,长得好看的人确实能占不少便宜。若是才貌双全,那简直就是人生赢家,前程似锦不说,连婚姻都是抢手货。

  就像《知否》里的盛老太太,她是勇毅侯的女儿,身份尊贵,却因看上了探花郎的俊朗外貌,不顾家人反对,带着丰厚的嫁妆就嫁了。科举制度流传了上千年,探花的前途往往比状元、榜眼还要好。即便皇帝自己不以外貌取人,但探花郎娶了美貌的妻子,有了岳家的支持,仕途也是一帆风顺。历史上甚至还有皇帝本来点了状元,结果一看人家长得太好看了,直接改授探花的例子。

  “探花郎”这三个字,几乎就成了才貌双全的代名词。每当提起,都让人心生向往。不过话又说回来,世事无绝对。也有那种六元及第的奇才,他们的状元光环能直接盖过探花。科举制度嘛,每个朝代都有点不一样,有的简单有的复杂。但无论如何变化,它都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希望。

  在这复杂的科举制度中,从县试、府试、院试一路考到乡试、会试、殿试,每一层都要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县、府、院试的第一名叫案首,那是初露锋芒;乡试的第一名叫解元,那是小有名气;会试的第一名叫会元,那是声名鹊起;而殿试的第一名,就是我们常说的状元了,那是光耀门楣、名垂青史的荣耀。

  李清歌坐在龙椅之上,望着下方跪拜的江世恒、林若薇等人,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欣慰与自豪。她知道,自己这一步的迈出,不仅为大炎朝选拔出了真正的人才,更为天下的女子打开了一扇通往梦想的大门。而这一切,都源于她那份对知识的尊重、对人才的渴求以及对制度的勇敢革新。

  这六场考试,宛如人生路上的六道难关,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一环扣一环,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六元”。这“六元及第”的荣耀,如同天际的流星,罕见而璀璨,科举制度历经千年风雨,也仅有两人能摘得此桂冠,其难度可见一斑。

  殿试的帷幕刚刚落下,皇宫内外,那些饱读诗书的学子们便如热锅上的蚂蚁,焦急地等待着金榜题名的那一刻。他们的心中,除了对状元的无限憧憬,更有一个位置,被探花郎的殊荣所占据。尤其是当消息传来,女王陛下将从男女两科中各挑选十名佼佼者进行面试,一时间,被选中的学子们仿佛被幸福的云朵所包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们深知,这场面试,实则是对探花郎的最终考验。中了状元,固然能光宗耀祖,但探花郎的名号,却如同祖坟上冒出的青烟,预示着更为辉煌的未来。一旦戴上探花的桂冠,无论是仕途还是姻缘,都将如虎添翼,只要不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这一生,便算是稳稳地踏上了成功的坦途。

  李清歌,这位大炎朝的女皇,将面试的地点选在了皇宫西南角的体和殿。这座宫殿,曾是皇帝选秀女的圣地,如今却因女皇的登基和一夫一妻制的推行,而显得空旷寂静。李清歌心中暗自思量:选秀与面试,虽目的不同,但皆是挑选佼佼者,何不借此机会,让体和殿重焕生机?于是,她一锤定音,体和殿便成了这场面试的舞台。

  学子们得知面试地点后,更是确信无疑,此次面试,实则是对探花郎的甄选。探花,作为殿试一甲中的第三名,其地位虽不及状元、榜眼,但那份才貌双全的要求,却让无数学子心驰神往。既然要选探花,那么状元、榜眼的人选,想必也早已在女皇的心中尘埃落定。

  在这二十名入选面试的学子中,杜若兰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存在。她才华横溢,诗词歌赋信手拈来,更兼容貌出众,如同春日里绽放的桃花,娇艳欲滴。在女榜的十人中,她年纪最轻,却美得让人无法移开目光。无论是男榜还是女榜的学子,都不由自主地被她的风采所吸引,多看她几眼,仿佛能沾染上她的才气与美丽。

  而在男榜中,蒲柏的出现,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二十五岁,按照古时的标准,虽已不算年轻,但在这次面试的学子中,却是最为年轻英俊的一个。他的身姿挺拔如松,高大健壮,面容俊美如玉,清新脱俗。站在一群三四十岁的老学究中,他就像一只鹤立鸡群,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李清歌女皇坐在高高的龙椅上,目光不经意间扫过蒲柏和杜若兰,心中不禁暗自赞叹。她轻声问旁边的潘晓明:“那个年轻人叫什么名字?”潘晓明恭敬地回答道:“他叫蒲柏,字鸣章。”李清歌点了点头,说道:“松柏长青,好名字!你去告诉他,面试结束后三天,太和殿有传胪大典,我会当众宣布结果。”

  “遵命!”潘晓明应了一声,便快步离去。二十位学子听到面试结束的消息,都松了一口气,紧绷的神经也终于放松下来。他们纷纷起身离开,有的欢呼雀跃,有的则沉默不语,心中五味杂陈。

  李清歌女皇回到乾清宫后,仍旧无法忘怀蒲柏和杜若兰的风采。她吩咐道:“把蒲柏和杜若兰的试卷拿来,朕想再仔细看看。”侍从们闻言,立刻将两人的试卷呈了上来。李清歌接过试卷,细细品读,每读一句,都仿佛能看到两人在考场上的奋笔疾书,那份才情与努力,让她心生敬佩。

  夜色渐深,乾清宫内灯火通明。李清歌女皇坐在案前,手中紧握着蒲柏和杜若兰的试卷,心中却在思考着更深远的事情。她知道,这次面试,不仅仅是对探花郎的甄选,更是对大炎朝未来人才的一次重要考验。她希望,通过这次面试,能够选拔出真正有才华、有抱负的学子,为大炎朝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天清晨,阳光洒满皇宫,体和殿内,一场别开生面的面试正在悄然进行。李清歌女皇坐在龙椅上,目光锐利地扫视着每一位学子,她的心中,早已有了自己的评判标准。而蒲柏和杜若兰,作为此次面试的佼佼者,更是成为了她重点关注的对象。

  面试的过程中,蒲柏和杜若兰都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与风采。他们或引经据典,或谈论时事,都显得游刃有余,从容不迫。李清歌女皇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她知道,这两个人,绝对是自己想要的人才。

  面试结束后,李清歌女皇回到乾清宫,心中却仍在回味着蒲柏和杜若兰的表现。她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将这两个人留在自己身边,为大炎朝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于是,她吩咐侍从们准备传胪大典的相关事宜,她要在太和殿上,亲自宣布这次面试的结果,让所有人都见证这一刻的辉煌。

  三天后的太和殿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李清歌女皇端坐在龙椅上,目光威严地扫视着下方的人群。她深吸一口气,然后缓缓开口:“此次面试的结果已经揭晓,朕决定,蒲柏为男榜探花郎,杜若兰为女榜探花郎!”话音刚落,太和殿上顿时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蒲柏和杜若兰也露出了惊喜的笑容,他们知道,这一刻,他们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而李清歌女皇,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她知道,通过这次面试,她不仅选拔出了两位才华横溢的探花郎,更为大炎朝的未来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两个人,一定会成为大炎朝的栋梁之才,为大炎朝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好嘞!”

  潘晓明应声的同时,急忙从堆积如山的试卷中精准地抽出了杜若兰与蒲柏的答卷,双手呈上,动作中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恭敬与谨慎。阳光透过窗棂,斑驳地洒在他的脸上,映照出几分岁月的痕迹,却也更显其沉稳老练。

  此时,九桃熏炉中,瑞脑香正缓缓燃烧,袅袅升起的香烟如同细丝般缠绕,又似轻纱般飘散,将整个空间笼罩在一层朦胧而神秘的氛围中。香气悠长,既不过分浓郁,也不失淡雅,恰到好处地刺激着人的感官,让人心神宁静,仿佛能洗净一切尘埃与杂念。

  李清歌皇帝端坐在龙椅之上,身着金黄色的龙袍,衣袂随着他的动作轻轻摆动,宛如金龙跃动,威严而又不失温文尔雅。在这缭绕的香气中,她花了足足半个时辰,一字一句,细细品读了杜若兰与蒲柏的答卷。她的眼神时而凝重,时而闪烁,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两位学子背后的努力与才华。

  读罢,她轻轻放下试卷,转头看向潘晓明,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这两人的答卷,文采斐然,灵气四溢,确实难分伯仲。但与榜首的状元相比,你觉得他们差在哪里呢?”

  潘晓明闻言,微微躬身,思索片刻后回答道:“回陛下,臣以为,这两位学子心性虽佳,但或许还稍显稚嫩,经历不够丰富。毕竟年轻,尚未经历过太多世事的磨砺。他们对世间万物多抱有美好愿望,却未曾深刻体会到世事之复杂多变,现实之残酷无情。”

  清歌皇帝闻言,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确实如此。我点的那位状元,其救灾策略之深刻,笔锋之犀利,直击问题核心,令人叹为观止。他直言不讳,天灾虽猛,但人祸往往更为严重。若救灾时不能有效遏制人心之贪婪,确保物资真正送达需要之人手中,则灾祸只会愈演愈烈,悲剧亦将更深重。”

  说到这里,她不禁叹了口气,眼神中流露出几分忧虑与无奈:“相比之下,杜若兰与蒲柏在救灾策略上提出的措施,虽亦不失为良策,但终究稍显稚嫩,未能触及问题之根本。”

  潘晓明闻言,心中暗自思量,随即恭敬地回应道:“陛下所言极是。不过,臣以为,这两位学子虽在见解上尚未达到状元之高度,但其救灾答卷亦属上乘之作。他们之所以不如状元,并非文采不足,而是缺乏岁月的积淀与阅历。若因他们年轻便轻易否定其才华与潜力,恐怕有失公允。”

  清歌皇帝闻言,点头表示赞同,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与期待:“你说得对。年龄并非障碍,反而可能是他们未来成长的资本。他们还年轻,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历练的机会等待着他们。国家的未来,终究还是要靠这些年轻人来承担。既然如此,就点蒲柏为男探花,杜若兰为女探花吧。”

  “陛下圣明!”潘晓明恭敬地回应道,心中暗自为这两位学子感到高兴。他知道,清歌皇帝特意审阅这两份试卷的用意,也明白这两位学子是殿试中才貌双全的佼佼者。如今得此殊荣,无疑是对他们才华与努力的肯定。

  面试结束后,殿试的学子们都翘首以盼,等待着探花郎的最终确定和传胪大典的到来。整个皇宫仿佛都沉浸在一种紧张而又兴奋的氛围中,每个人都期待着那一刻的到来。

  所谓传胪大典,便是古代科举制度中宣布进士名次的隆重仪式。在古代,“胪”有上传语告下的意思,传胪即唱名公布之意。因此,宣布进士名次的典礼便被称为“传胪大典”。这一日,对于所有参加殿试的学子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天。

  这一天终于来临,学子们都早早地来到太和殿等候。太和殿作为外朝三大殿之首,是大炎皇宫中最宏伟、规制最高的建筑,民间俗称“金銮殿”。它高耸入云,气势磅礴,仿佛是天地间最庄严的存在。

  学子们身着新制的官服,男子一身粉色衣裳,显得英气勃发,神采飞扬;女子则披着蓝色的长裙,温婉可人,端庄典雅。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殿试中男子所穿的官服特意选用了粉色。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粉色都曾是男子的专属色彩。一是因为粉色染料珍贵,仅次于紫色和青色,只有显贵之人才有资格穿着;二是因为在传统审美中,暖色调被视为阳性,与男子的刚健气质相契合;而冷色调则属阴性,更适合女子。因此,粉色作为暖色调之一,自然成为了男子所喜爱的颜色之一。而蓝色则象征着广阔的天空和宁静的宇宙,女子穿着蓝色衣裳更显温婉娴静、端庄典雅。

  随着传胪大典的临近,整个太和殿都沉浸在一片庄重而热烈的氛围之中。学子们或站或坐,或低声交谈,或默默祈祷,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期待与紧张。他们知道,这一刻的到来,将意味着他们的人生将翻开崭新的一页。无论结果如何,他们都将全力以赴,为自己、为家族、为国家争光。

  终于,随着一阵悠扬的钟声响起,传胪大典正式开始。太监们手持黄卷,高声唱名,宣布着进士们的名次。每宣布一个名字,太和殿内便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与欢呼声。学子们或喜或悲,或激动或平静,但无论如何,他们都在这一刻感受到了科举制度的庄严与神圣。

  当太监唱到蒲柏与杜若兰的名字时,两人几乎同时站了起来,眼中闪烁着激动与喜悦的光芒。他们知道,这一刻的到来,意味着他们的努力与才华得到了认可与肯定。他们相视一笑,仿佛在说:“我们做到了!”

  传胪大典在热烈的掌声与欢呼声中圆满结束。学子们纷纷向皇帝行礼致谢,感谢她的赏识与提拔。而清歌皇帝则微笑着看着他们,眼中充满了欣慰与期待。她知道,这些年轻人将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她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国家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

  说起来,粉色,在往昔的岁月里,曾是君子风度的优雅代言,它承载着一种温文尔雅,又不失力量的气质。而蓝色,则如同淑女般,静静地流淌着温婉与宁静。然而,时光荏苒,世事变迁,如今的人们,总爱调侃说,男子汉穿上粉色,那才是真正的勇猛无畏,这并非空穴来风,历史的长河中,早已有过这样的风尚潮流。

  自民国七年以降,女权之声日益高涨,女孩子们开始大胆地尝试男孩子的颜色,以此彰显她们追求平等的决心。一来二去,审美的天平悄然倾斜,蓝色逐渐成为了男子的象征,而粉色,则意外地成为了女孩儿的专属领地,这一转变,虽无明文规定,却成了社会上约定俗成的规矩。

  李清歌,这位穿越时空而来的姑娘,初到这个世界时,便被这颠覆传统的色彩观念所震撼。她望着满街的粉色,从玫瑰粉到芭比粉,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而当她看到男学生们身着粉色衣裳,那份惊讶,几乎让她的下巴都要掉下来了。她觉得,这样的搭配,实在是太过突兀,难以接受。

  她的心里,不禁泛起一阵阵涟漪。她想,若是小孩子穿粉色,或许还能增添几分可爱;但若是那些饱经风霜,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的大老爷们,个个头发斑白,脸上皱纹横生,再穿上粉色,那画面,简直是不敢直视,太过违和了。

  李清歌的眉头紧锁,然而,周围的人却似乎并不觉得有何不妥,反而认为这才是真男人该有的装扮。时代在变,审美也在变,李清歌虽然无奈,但也只能随波逐流。日子久了,她竟然也慢慢习惯了这种颠覆传统的色彩搭配。

  说到科举,那可是读书人一生中的大事,如同鲤鱼跃龙门,一朝成名,便能从乡下小子一跃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传胪大典,更是如同过年一般,学子们都盼着这一天的到来。大炎朝新设的恩科,对于李清歌来说,自然也是重中之重。

  她特地命人为她制作了一件大红缂丝龙袍,上面绣着淡金色的牡丹,那华丽的程度,简直令人叹为观止。穿上它,李清歌非但没有丝毫的脂粉气,反而散发出一种君临天下的霸气,让人不禁为之侧目。

  太和殿前,皇家礼乐声震天响,礼部官员们穿着统一的朝服,清清嗓子,准备开场。文武百官也是一身帅气的官服,整整齐齐地走进大殿,站好自己的位置。

  礼仪官一声“吉时已到”,李清歌便迈着坚定的步伐,走进了大殿。她稳稳地坐在九龙御座上,那威严的气势,让人不敢直视。百官和学子们齐刷刷地行礼,高呼:“女王陛下!”

  “免礼!”李清歌大手一挥,眼神锐利如鹰,声音沉稳而有力。她说道:“开始吧!”

  话音刚落,鞭炮齐鸣,传胪大典正式拉开帷幕。中书令刘墉,作为百官之首,手持圣旨,开始宣读。他的声音,如同洪钟大吕,响彻整个太和殿。

  跟戏文里说的似的,好戏还在后头呢。先宣了二甲、三甲的名单,人数众多,便只报了数字,名单则贴在宫门口,让大家自行查看。

  到了最激动人心的一甲,那可是状元、榜眼、探花的荣耀时刻。能否光宗耀祖,就看这一哆嗦了。传胪官扯着嗓子,高声宣布:“新科状元,男榜江世恒,女榜林若薇!”他的声音,拖得长长的,每个字都听得清清楚楚,在太和殿里回荡,仿佛要穿透云霄。

  这传胪的规矩,讲究的是一唱三叹,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殿里殿外,都有传胪官在同时宣布,将这场盛典推向了高潮。李清歌坐在九龙御座上,望着下方跪拜的学子们,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感慨。她知道,这些学子们,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终于在这一刻,迎来了他们的荣耀时刻。而她,作为这个时代的见证者,也感到无比的荣幸和自豪。

  江世恒和林若薇,作为新科的状元,更是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他们穿着华丽的官服,走上前来,向李清歌行礼致谢。李清歌看着他们,心中充满了欣慰和期待。她知道,这些年轻的才子才女们,将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他们将为这个国家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传胪大典结束后,李清歌在太和殿设宴款待百官和学子们。宴会上,她亲自为江世恒和林若薇敬酒,祝贺他们的成就。江世恒和林若薇也感激不尽,纷纷表示将竭尽全力,为国家效力。

  李清歌看着这一幕,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她知道,这个时代,因为有了这些才子才女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精彩和充满活力。而她,也将继续在这个时代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

  大殿里头,烛光摇曳,金碧辉煌,映照出一派庄严而肃穆的景象。传胪官身着华丽的朝服,手持象牙笏板,声音洪亮如钟,刚把话落音,那殿门处便紧接着响起了响亮的宣告,如同春雷炸响在众人耳畔:“这一届的新科状元出炉啦!男的叫江世恒,女的则是林若薇!”这话儿在殿前又连喊了三次,每喊一次,都像是在大伙儿心里敲了回鼓,震得人心神激荡,最后两位状元算是板上钉钉,无可争议。

  江世恒,一袭青衫,面如冠玉,眉宇间透露出一股书卷气,却难掩心中的激动。他紧紧握住双拳,指甲几乎嵌入掌心,却强自保持着镇定。而林若薇,身着淡雅的罗裙,发髻高挽,眉如远山,眼若秋水,脸上虽也尽力保持着平静,但那双眸中闪烁的光芒却泄露了她内心的澎湃。两人缓缓走出队列,步伐虽慢,却坚定无比,仿佛每一步都踏在了云端之上,站到了大殿的正中央,接受着四面八方的注视。

  紧接着,传胪官的声音再次响起,如同秋风扫过落叶,清晰而有力:“新科榜眼,男的钟元,女的许琳!”同样的话也是喊了三次,那声音在大殿内回荡,绕梁不绝,好一阵子才散去。钟元,身材魁梧,面容刚毅,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许琳,则是温婉如水,眉眼间带着淡淡的忧愁,却又不失坚韧。两人相视一笑,彼此间传递着无声的鼓励和支持。

  再来说说探花,那可是这群才子佳人里的颜值担当。蒲柏,身姿挺拔,面如雕刻,气质非凡;杜若兰,则是花容月貌,气质如兰,清新脱俗。虽然大家心里都有数,但当真听到传胪官念出他们的名字时,还是有些小遗憾。毕竟探花这位置,风光可不比状元差。状元嘛,是前程光明一片;探花呢,那就是仕途和姻缘双丰收,就像那句老话说的,“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两者都占全了。

  传胪官再次准确无误地报出了一甲三人的名字,声音在大殿内回荡,显得格外庄重。李清歌女王,身着华贵的龙袍,头戴凤冠,端坐在高高的龙椅之上,威严而又不失慈爱。她一声令下:“上图!”话音刚落,俩骑着白马的侍卫便如离弦之箭般飞驰而来,手中展开了一幅巨大的画卷。那画卷上,画着一只巨大的乌龟,名为“鳌”。按老规矩,一甲的这些才子佳人得踩着这图来拜见天子。

  在传胪官的指引下,江世恒和林若薇并肩站在了鳌头,两人相视一笑,眼中闪烁着激动和自豪。钟元和许琳则踩着鳌的前脚,站得笔直,神情庄重。蒲柏和杜若兰则站在后脚,虽然位置稍逊,但两人脸上却并无丝毫不悦,反而带着一种淡然和洒脱。六个人站得笔直,一起向李清歌女王行礼:“参见女王陛下!”

  李清歌女王微微一笑,那笑容如同春风拂面,让人心生暖意。她轻声说道:“都起来吧,抬头看看。”新进士们一听这话,心里头虽然敬畏天子的威严,但还是忍不住偷偷抬起了头,想看看这位明德女王的真容。

  这一看之下,六个人都愣住了,心里头那个震撼啊,简直没法说。大家都说女王陛下手段雷厉风行,治国铁腕无情,在一片腥风血雨中建立了大炎王朝,又用严刑峻法打击地主,把田地还给老百姓。所以大伙儿都以为女王该是个高大威猛、气势逼人的角色,除了性别不同外,简直就跟男皇帝没啥两样。可眼前这位女王陛下,却是美得让人心动。

  她的容貌简直就像是天上下凡的仙女一样,光彩照人,让人看了眼睛都挪不开。那肌肤如同凝脂般细腻,眉如远山含烟,眼若秋波流转,鼻梁高挺,唇色嫣红,每一处都恰到好处,仿佛是大自然最完美的杰作。她身穿龙袍,头戴凤冠,更添了几分威严和尊贵,但那股子仙气却丝毫未减,反而更加浓郁了。

  杜若兰更是惊讶得不得了,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看着座上的女王陛下,突然想起了去年自己遇难时对方出手相救的情景。那时候,她孤身一人,身处险境,几乎绝望。就在那时,一个身着华丽衣裳的女子突然出现,如同天神下凡般将她从危难中救了出来。那时候,她就觉得对方美得让人刻骨铭心,那种美,不仅仅是外表上的,更是气质上的,仿佛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

  没想到,这位救命恩人竟然就是大炎女王陛下!这一刻的惊讶和感动让杜若兰久久不能平复。她看着女王陛下,心中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敬仰和感激。她知道,自己能够站在这里,成为新科的探花,除了自己的努力外,更离不开女王陛下的庇护和关爱。

  李清歌女王看着眼前的六位新进士,心中也充满了欣慰和期待。她知道,这些人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是未来大炎王朝的希望。她希望他们能够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她也希望他们能够保持那份初心和纯真,不被世俗的繁华和诱惑所迷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