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靖康年:朕为大宋续命三百年 第176章 提拔韩世忠!

《靖康年:朕为大宋续命三百年》第176章 提拔韩世忠!

作者:东一方 字数:3457 书籍:靖康年:朕为大宋续命三百年

  李纲思考许久,想着刘韐的开封府尹是从三品,殿前都指挥使是从二品。

  王宗濋去政事堂,的确是武人拜相,可他们四个老家伙,混迹官场这么多年,还无法压制王宗濋吗?

  如果连这点都办不到,谈什么宰执天下。

  反过来想,刘韐得到了提拔,以文官身份去执掌殿前司,也有利于文官体系。

  这是刘韐的机会。

  更是文官介入武将的机会。

  李纲思来想去,不愿意挡了刘韐升迁的机会,也不愿意错过这一次的机会,表态道:“官家,臣同意!”

  杨时愣了下。

  旋即,杨时也明悟过来,一方面皇帝执意安排,另一方面交换其实有好处。

  王宗濋一介武夫,难不成他们这些人会怕吗?

  他们足以压制王宗濋。

  一念及此,杨时也不再迟疑,表态道:“官家,臣没有异议。”

  徐处仁愣了下,看了看李纲,又看了看杨时,叹息一声,觉得李纲和杨时把事情想得简单了。

  正如皇帝所说的,王宗濋是不负责具体的政务,可王宗濋和他们不一样。

  王宗濋是皇帝的舅舅,代表的是皇帝。

  王宗濋的存在,就一定会影响到政事堂的走向,因为王宗濋是站在皇帝一方的。

  只是,李纲和杨时都点头了,徐处仁也不再坚持,表态道:“臣没有异议!”

  吴敏最后道:“臣同意。”

  赵桓心中松了口气。

  实际上,涉及王宗濋转入政事堂,赵桓也担心李纲等人一根筋抵触到底。

  翻脸了总归是不好的。

  赵桓是皇帝,大权在握,可以乾纲独断。毕竟童贯这样的太监都可以当太师,凭什么外戚不可以做宰相呢?

  一切看皇帝要不要脸。

  皇帝要脸,遭到宰相们反驳后,也就偃旗息鼓。

  皇帝不要脸,就算满朝官员反对,也可以强行推动的。

  比如赵佶做事……

  赵桓都做好了不要脸的准备,如果李纲、杨时等人不同意,他就再给所有人上上课,让所有人同意王宗濋的调动。

  好在一切顺利。

  赵桓身体放松下来,吩咐道:“既然都没有异议,王宗濋调动的事情就这么定下,拟定旨意调动官职。”

  李纲顺势道:“官家,刘韐从开封府尹的职务上卸任,谁来接任呢?”

  “开封府尹职责重大,关系着帝都的安全和稳定,选拔的人选必须有能力才行。”

  赵桓问道:“李卿有合适的人选吗?”

  李纲一时间有些迟疑。

  要说接任开封府尹的人选很多,一抓就是一大把,有太多太多寄禄官没事儿做,还有无数的王公贵族候着。

  问题是开封府尹权势重,事情也繁杂,遇到的都是东京城的王公贵族,没有点能力和魄力,是很难应对一切的。

  否则,上任没几天就被弄下来,那就太丢人了。

  必须有足够的能力。

  李纲一时间没有表态,回答道:“官家,臣暂时没有合适的人选。”

  赵桓看向杨时道:“杨公呢?”

  杨时说道:“官家,臣想到了一个人。”

  赵桓问道:“谁?”

  杨时回答道:“吏部侍郞李若水,此人不是实授官职,是散官的身份。他有能力,也忠心,完全能胜任。”

  散官,就是宋朝前期的寄禄官,只领俸禄,却没有任何的职权。

  寄禄官的存在,导致了大宋官员体系的庞大,冗官非常多。

  只要参加了大宋科举,考上了的人,或者是皇帝看重的人,就可以赐予官职,开始领取俸禄了。

  除了极少数的人能授予官职,大批的人都是寄禄官没事儿做,全都由朝廷养着。

  为什么大宋这样干?

  就是怕人造反。

  地方上的贼匪造反,我招安给编制,扔到禁军中好吃好喝。你科举考上来的官员,只要有那么一点点的才华,我就算没有合适的职务,也给你俸禄养着。

  朝廷都这样了,你好意思造反吗?

  这是赵家祖宗的高明之处,总结了前代发生的各种情况,极大限度的减少可能出现的造反。

  大宋刚成立时,对于一群杀红了眼的兵痞,对于一些有野心的文官,这些手段都是正确的。

  不这么做,难以安人心。

  二代车神打仗虽然废物,治国的权谋却很厉害,他无法在战场上征服一切,就只能安抚人心。

  一代代下来,这样削弱人心斗志的手段就成为了顽疾。

  偏偏历代皇帝也没有胆魄去改革。

  生怕改革后亡国了。

  赵桓穿越而来,没有这样的担心,该做就去做,该改革就改革,他是不怕的。

  只不过,不能做无准备的改革,要打有准备的仗才行。

  一切的改革,都是集权后的施政。没有集权,改革就是一个空话,无法贯彻下去。

  所以,赵桓还要集权。

  赵桓想着李若水的事情。

  这人是个主战派,忠于大宋。历史上靖康耻后,跟着宋钦宗被俘,面对金人的招揽不屈服,反而大骂完颜宗翰,被割掉舌头杀死,下场凄凉。

  李若水早年在太学读书,是进士出身。被任命为元城县尉,又转任平阳府思录,济南教授等职。

  这是有地方上的履历,又忠于朝廷,是个不错的人。

  提拔李若水,是可行的。

  赵桓没有立刻回答,李纲反而有些急了,李若水他是知道的,也是坚定的主战派。

  这是志同道合的人。

  应该提拔。

  李纲表态道:“官家,李若水有能力,心性刚毅,品德端正,是执掌开封府尹的合适人选。”

  徐处仁不希望其他的投降派担任,立刻道:“臣附议。”

  吴敏其实有些想法。

  作为朝中宰相,他自然也有一批追随的人,也希望能提拔自己的人。

  奈何,李纲、杨时和徐处仁都一致同意李若水,吴敏也不想太特立独行,表态道:“官家,臣也认为李若水适合。”

  赵桓道:“既然都同意,就让李若水去主持开封府。”

  杨时心头松了口气,拱手道:“官家圣明!”

  李纲、徐处仁和吴敏也齐齐赞叹。

  赵桓吩咐道:“都下去吧,让刘韐和李若水好好交接。等开封府的政务交接完成,让刘韐入宫来觐见,朕还要单独见他。”

  李纲带着众人离开了。

  四人走出大殿,又往前走了一段距离,李纲突然停下,开口道:“官家让刘韐去执掌殿前司,会不会有什么算计?”

  杨时捋着胡须道:“官家连战连胜后,已经是大权在握了,何必瞎折腾呢?亦或者,难道官家为了文武的交换,奠定武将入政事堂的规矩?”

  徐处仁说道:“不无可能!”

  话锋一转,徐处仁道:“当时你们又不反对,这事儿能怪谁呢?”

  吴敏笑道:“总不至于,官家让刘韐去殿前司,是收拾烂摊子的吧?”

  “殿前司的士兵都是精锐,刘韐去了殿前司,对我们是有帮助的。”

  “唯独一点,不知道官家让刘韐去殿前司,是担任知殿前都指挥使,还是担任殿前都指挥使。”

  一个‘知’字,含义不同。

  有了知字,是以文官的身份去兼任。

  没有这个字,就彻底转入武将,这也是有先例的,因为宗泽开始就是文官,后来转为了武将。

  李纲想了想,摆手道:“不管官家怎么想的,咱们先安排好刘韐卸任,李若水接任的事情。除此外王宗濋入政事堂,咱们也要考虑好应对。”

  众人齐齐点头,都直接回了政事堂。

  ……

  大殿中。

  赵桓完成了王宗濋拜相的事情,立刻吩咐人召见。

  王宗濋进入,行礼道:“臣王宗濋,拜见官家。”

  赵桓笑着让王宗濋坐下,开门见山道:“舅舅,之前朕曾提及,让你去政事堂当宰相,你可有信心?”

  王宗濋愣了下,粗犷的面庞上满是难以置信,皱眉道:“官家,臣是武人,能行吗?”

  “当然能行!”

  赵桓大袖一拂,笑道:“朕和政事堂的诸位相公商量好了,舅舅担任少宰兼门下侍郎,在政事堂内排列末尾。你不负责具体的政务,只管和枢密院的接洽就行。”

  王宗濋瞬间激动了。

  真成了!

  自此,他王宗濋完成了身份的华丽蜕变。

  他当了政事堂的宰相,也成了大宋的相公,在王家的族谱中,至少也得单开一页吧?

  王宗濋毫不犹豫的站起身,高声道:“臣去政事堂,一定会执行官家的命令。官家让臣往东,臣就绝不往西。”

  赵桓脸上露出了笑容。

  就需要王宗濋的这个态度。

  有王宗濋在政事堂,赵桓就安插了一颗钉子过去,未来大宋进行改革的时候,就能凸显出王宗濋的价值。

  赵桓笑着道:“舅舅去政事堂,殿前司就不能再执掌了。”

  王宗濋爽快说道:“官家,臣举荐韩世忠接任殿前都指挥使。他能力出众,也能打胜仗,执掌殿前司非常合适。”

  赵桓说道:“韩世忠另有安排,殿前司由开封府尹刘韐接任。”

  啊!!

  王宗濋忍不住惊讶出声,问道:“刘韐是文官啊,他来殿前司任职,合适吗?”

  赵桓说道:“这是你去政事堂的交换。”

  王宗濋一瞬间明白了。

  看样子官家让刘韐来接任殿前司,政事堂的相公们才同意他去政事堂。

  官家付出太多了。

  官家隆恩啊!

  王宗濋心中感激,再一次表态道:“臣誓死忠于官家,不负官家厚望。”

  赵桓嘱咐道:“舅舅去了政事堂,好好团结人,多结交人脉关系。朕今年还要御驾亲征迎战金人,舅舅在政事堂,朕才能更加的放心。”

  王宗濋表态道:“臣在政事堂,谁敢对官家不利,臣就和他过不去。”

  赵桓笑道:“辛苦舅舅了。”

  王宗濋毫不犹豫道:“臣不辛苦。”

  事情谈完了,王宗濋也不再逗留,主动告辞离开,去安排卸任交接的事情。

  赵桓等了一会儿,刘韐还没来,就直接安排人通知韩世忠入宫觐见。

  韩世忠担任殿前副都指挥使,是王宗濋的副手。

  在王宗濋的支持下,完成了殿前司禁军的整顿。没有韩世忠,就没有禁军的改头换面,就没有禁军的战斗力。

  韩世忠进入殿内,行礼道:“臣韩世忠,拜见官家。”

  赵桓笑道:“韩卿,和你一起入朝的岳飞,打了完颜杲,又去西夏打了李察哥,已经担任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论官职还在你的上面,可有怨言?”

  韩世忠正色道:“若论征战,臣的确不如鹏举。他是天生的猛将,不仅武艺卓绝,还能统兵打仗,臣自愧不如。”

  “你也不差!”

  赵桓赞许道:“没有你整编的殿前司禁军,我们就无法击败完颜宗望。”

  “尤其是朕在黄河和完颜宗望交战,是你率领殿前司禁军稳定后方。”

  “朕回到东京城,是你带着士兵,为朕打开城门,彻底解决了太上皇干政的事情。”

  “河西路一战,你和宗泽一起参战,击败了完颜宗翰,为国立功。虽然你没有一直在前线奔波,却是国之重臣,是朕的左膀右臂。”

  “朕,从未忘记!”

  一句‘从未忘记’,韩世忠心中无比的感动。

  官家都知道。

  韩世忠觉得有这句话就够了,郑重道:“官家过奖了,臣做得还不够。”

  赵桓继续道:“王宗濋不再执掌殿前司,要转入政事堂当宰相了,由开封府尹刘韐调任殿前司,接任王宗濋的官职。”

  韩世忠眉头上扬。

  有些惊讶。

  王宗濋是殿前都指挥使,却不管军中的事情,该怎么训练是韩世忠说了算。

  刘韐来了,他未来的日子恐怕不好过了。

  韩世忠有些失落,却仍然遵从皇帝的安排,表态道:“请官家放心,臣全力拥护刘韐大人,不会闹出内讧的笑话来。”

  赵桓很满意韩世忠的态度。

  这是朝廷需要的人才。

  有的人恃才傲物,受不得半点委屈,不采纳他的建议就是昏君。

  韩世忠明知道刘韐担任殿前都指挥使,他这个副指挥使会被压制,却仍然服从安排,也没有撂挑子,这就是态度。

  赵桓身体微微前倾,笑道:“谁说朕,要留你在殿前司呢?你现在,也该提一提了。”

  韩世忠一颗心,瞬间昂扬了起来。

  眼中,多了期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