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霞锦流光 第一百六十一章 玫儿

《霞锦流光》第一百六十一章 玫儿

作者:麦麦LL 字数:1013 书籍:霞锦流光

  卷子放在靠窗的考桌上,刘知易翻身下床,坐在桌前,没有马上看考卷,深吸一口气,没平复心情。

  他此时也有微微的紧张,似乎回到了某个年纪。

  平复心情之后,这才缓缓张开考卷:

  “中平七年,时逢大灾,万川决堤,大灾之后,大疫继起……平帝遣太医院掌院吴可巡诊天下,扑灭疫情……吴可以药石投井之旧法治病,疫病难消,死人无算……帝罢吴可……”

  押中了!

  刘知易心头一喜,他押中考题了。

  押题这种事,任何时代都有人做,还有固定的模样。他的老师方闻问,是一个没资格考太学的游方郎中,却研究科考之法几十年,加上游方数十年,见多识广,经验丰富。他告诉刘知易,今年多地发了水灾,水灾之后又起了病疫,太学今年很可能会考防疫。

  方先生不但帮忙押题,还写了几篇范文。

  看完考题之后,刘知易开始思考,并非完全押中考题。出题人和押题人是一对对手,每年考题都会变化,太容易被猜出来,是出题人的失职。

  这篇考题,考的确实是治疗水疫,但考的不是对症下药。

  题中,一代名医吴可已经列出药方,治好数人,那么丹方对症。可难的是,疫病扩散千里,染病者数以万计,一个个治病,刚治好了这个,又病了那个,吴可用古法,将药石投放在井水中,这样来喝水的人就能得到救治,但依然无法阻挡疾病扩散。

  刘知易沉思了片刻,脸上露出了笑容,这题考的不是诊断,不是开方,而是防治。

  这简直是送分题啊!

  刘知易马上动起笔来:

  “该疫之害,在防不在治,在控不在药……我有三策,一者曰控人,十四日内人人居家隔离,可防人际传染;二者曰控城,封城一旬,可防疫病扩散;三者曰控路,阻断交通,则病疫自困……可戴口罩,则病疫囚于人身,止伤一人;可建医院,将病人集中诊治,良人自可免疫;可掘荒坟,病死者集中掩埋……”

  戴口罩,加火神山医院这样的配置,即便没有对症的药物,什么疫病控制不住?更何况吴可已经对症下药,只需要将病人集中诊治,打歼灭战,病人治一个少一个,病情很快就能控制住。这可是亲身体会,别说只是考题,就是真的发了瘟疫,也是一防一个准。

  吴可能想到的办法,只是扩大治病范围,将药石投井,希望更多人吃到药。可是没有任何作用,刘知易思索了一下,觉得很可能水井本身已经污染,成为污染源之一。

  他觉得这应该是一个考点,于是又写下来:

  “吾观吴掌院投井之法无效,概因井中有病,当添堵病区水井,改饮溪流、河川之活水,并烧开饮用,则能治病源!”

  写完这些,觉得应该没问题了,也没有更好的招了,在下去就该祭出疫苗这种大杀器,可这时代的人不知道疫苗,写下来,阅卷的人八成会以为考生在胡诌,判个零分反而不美,于是刘知易也不敢画蛇添足。

  写无可写,又觉得自己的答案万无一失,心情愉悦,又躺下养神。

  默默运转医道真气,几个周天之后,神清气爽。转到法家真气,几个周天之后,心生一种堂堂正正,不容侵犯的凛凛气质。

  如果不是不允许,他还会打几趟拳。自从学会用医家真气激发血气的技巧之后,刘知易习武的进境也大大加快,感觉自己距离武道入门已经很近。到时候他可就是武道、法家、医家三修了。

  打坐完后,腹中饥饿,拿出带来的食盒,食物粗陋,干饼就咸菜。不是家人舍不得送饭,而是贡院大门用三道铁索锁住,一锁三日,旁人不许入内,考生不得外出,所以每个考生都要备足三日饭食,未免发馊,都是干粮。

  正吃饭间,一个小吏敲窗,送进来一个瓷碗。

  “太后娘娘恩赏。”

  话不多说,说完就走。刘知易抬头看了一眼,发现几个小吏推着一辆推车,车上装着大木桶,有人不断从桶里盛出稀粥,有人端着碗从一个个考棚窗户送进去。

  刘知易低头一看,是一碗绿豆汤,天气炎热,倒是美味。

  太后娘娘倒是会拉拢人,不知道如果是小皇帝亲政,会不会有这样的心眼。

  喝着绿豆汤,吃着干饼,就着咸菜,凑合了一顿。

  一直到第二天鸡叫之后,才有小吏前来收卷,并当场密封,装入纸袋。同时发下新的考卷,医科的考卷上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连写字的地方都没有。

  刘知易也不惊讶,医科第二场,考的是辨药。

  接着小吏又从窗外送进来一个包裹,打开包裹里面装着五十多包小包药材。

  刘知易将这些药包一一摊开,然后跟考卷上的文字核对。

  第一条:大黄(四两)、芒硝(三合)、厚朴(半斤)、枳实(五枚)……

  这是一张药方,刘知易根据药方,从没有标记的药包中一一挑出药材,最后配成一包药。

  第二条: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

  第三条……

  五十多包药,没有一丝浪费,当配完最后一副药后,发现全部药材刚好用完,这也说明刘知易的答案都很准确。

  这时候已经天黑,第二天考试结束了。

  还有最后一门,这一门是考诊治,真正考验技术的时候来了。

  小吏送来五张白纸。

  很快一直紧锁的房门传出响动,一个人开门走了进来,身穿白袍,面色红润,看模样是一个二十多岁的佳公子,见到刘知易第一句话就是“大夫,我病了。”

  冷冰冰说完,就走到桌边,在一旁坐下。

  刘知易看了一眼,这是考官吧?这真有病?鼻子抽动,能闻到一股脂粉气,怕是在脂粉堆里滚的多了,身子虚吧?

  刘知易点了下头:“官人有何不适?”

  诊治考的就是望闻问切,不管多简单的病,都要把流程做足,他刚才看了对方一眼,看他面色红润,这是“望”,嗅到脂粉气是“闻”,现在开口询问病情,这是“问”,如果计分,这两分拿的容易。

  “腰疼。”

  考官蹦出两个字。

  刘知易点头:“请伸出手。”

  手搭脉搏,脉象沉而无力,里虚之证。

  马上提笔,开了一个补肾的方子。

  “官人。色是刮骨钢刀,切记。”

  最后皮一下。

  感觉挺容易,是十分常见的病症,太学医科考的果然不是疑难杂症。

  第二个病人同样如此,患的是风寒。

  第三个病人,脉象弦缓,这是肝病。询问得病经过,说去不久前曾落水,判断是血吸虫病。开了含有少量砒霜的药方。

  第四个病人,有肺病,没法根治,开了个补气的药,不会错。

  到了第五个病人,刘知易有些傻眼,又是刚才那个肾虚哥。不过此时这哥们一脸苍白,跟刚才完全是两个症状。

  刘知易问道:“官人,这回有何不适?”

  官人没好气道:“不举!”

  刘知易一愣,这哥们,刚才肾虚,这回阳痿?他得罪谁了?

  刘知易听说过,太学医考时候,病人都是找人假扮的,不可能是真的病人。有时候会请太医院的太医来充考官,大多数时候,还是太学医科的学长、师长们自己扮演。至于扮演成何种病患,是随即抽签。这哥们运气可不太好,抽到两个这种病患,而且抽到了同一个考生,简直不要太丢脸。

  刘知易见时间还早,前面考试顺利,碰到这个师兄,有了戏弄之意,问的格外仔细。囿于规则,考官只能一一作答,好像他真的有这样的病症一般。

  很快一个个病症就被问了出来,比如口干,发苦,不喜饮水,胸闷,四肢凉,大便稍溏,夜尿,舌淡苔薄白,脉细弦等等。

  最后是诊脉,初期是明显的不举之症脉象,脉象细弦。可是接着脉象一变,脉搏有力,刘知易马上懵了。接着脉象又一变,阳濡弱,阴弦紧,这是疫症的脉象,阳痿是因为病菌感染?正纳闷间,脉象再次一变,这次弹跳毫无规律,不,弹跳有力,很有节奏,但这绝不是人的脉象,更像是一首乐曲!

  刘知易苦着脸抬头,看到考官一脸嘲讽,知道自己刚才问的太多,得罪了这个师兄。

  连忙拱手,轻声道:“师兄,高抬贵手。”

  考官冷哼一声,他不想继续纠缠,科举是国考,太学入学试虽然比不上科举,但对太学来说,一直有把太学试办成第二科举的野心,容不得出错,考试是有规矩的,他也不敢乱来。

  闷哼一声,脉象渐渐稳定下来,刘知易松了一口气。虽然知道对方不举,可是同样的病情,病因不同,开出的药方可以截然不同,必须辨证施治。肾虚分为阴虚和阳虚,阳痿也分为虚痿和实痿,一阴一阳,一虚一实,一个需要补,一个需要泄。

  现在脉象确定,是实痿,刘知易马上开药,列出了柴胡,枳实,白芍,炙甘草,桔梗等药。

  “官人您拿好,一共七剂,每日一剂,用水煎服。”

  刘知易这次学乖了,态度恭敬,拱手送行。

  呼,总算考完了。

  原来医家真气,不但能控制血气,也能控制自己的脉象。

  不过这种法门学来有何用?

  像这个师兄一样,明年为师弟们扮演肾虚或者阳痿?

  不学,不学,老师我不学!

  刘知易心里暗想,打定主意,进了太学,也不是什么都要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