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重生于红楼末年 第一卷:在外而安 第466章 祸水东引(一)

《重生于红楼末年》第一卷:在外而安 第466章 祸水东引(一)

作者:陕甘总督 字数:3619 书籍:重生于红楼末年

  旧朝末年,因受到土地兼并、赋税徭役及各地战乱影响,先后有上百万流民躲进郧阳山区。

  盖因此地山高林密,人口稀少,兼有水陆两便之利,小麦、水稻、土豆等高产农作物都可以在此耕种,只要肯劳作,不用担心最为基本的生存问题。

  李鸿基、宋康年等人率领大顺军主力从长安城中撤出,抵达郧阳山区以后,本欲在此暂作休整,以图后续发展。

  然而,此地早已被原任潼关总兵田玉峰所盘踞,双方的矛盾旋即滋生。

  田玉峰视郧阳为自己的势力范围,眼见大顺军主力前来,心中自然多有不满与警惕。

  早些年,李鸿基作为义军首领,打仗顺风顺水,行情不断看涨。田玉峰自然唯他马首是瞻。

  可后来,随着大顺军主力在山海关城下被清军击败,李鸿基先是撤出北平,后又撤出长安,显现出穷途末路之象。

  甚至连李鸿基身边颇受信任的左丞相牛聚明,也投靠了冀国公府一系,李鸿基的宠妃窦氏也被冀国公周进做主,许配给了牛聚明做老婆。

  在这种情况下,田玉峰便不像往常那般,对李鸿基俯首听命了。恰恰相反,他反而还担忧大顺军会抢夺他的地盘,分走他的资源。

  于是在大顺军初到之时,田玉峰便处处设限,对大顺军的粮草补给、营地安置等诸多事宜多加刁难。

  李鸿基与宋康年则认为,在这旧朝正统摇摇欲坠、各方势力重新洗牌的乱世,当以联合抗敌为重。

  他们期望能与田玉峰达成合作,共同对抗外部压力。

  因而,对于田玉峰的刁难起初多有隐忍,还多次派遣使者前往田玉峰处,阐明合作之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言明当下局势之危急,唯有携手方能有一线生机。

  但田玉峰却固执己见,他自恃郧阳地势险要、自己经营许久,对大顺君臣的提议不屑一顾,甚至变本加厉。

  他不仅继续在物资上封锁大顺军,还暗中煽动郧阳当地的一些势力与大顺军作对,散布谣言,蛊惑人心,试图让大顺军在郧阳难以立足。

  大顺军将士们见田玉峰如此作为,自是义愤填膺,纷纷请战,欲给田玉峰以教训。

  李鸿基与宋康年虽极力安抚将士,但面对田玉峰的步步紧逼,也逐渐意识到和平共处已几无可能,一场冲突似乎在所难免,双方关系愈发紧张,犹如弦上之箭,一触即发。

  好在田玉峰也不想把事情做得太绝了,毕竟李鸿基是他曾经的老领导,对他曾有所提携。

  田玉峰便提出了一个折衷方案,由他负责向李鸿基营中输送丁壮、粮食若干,让大顺军主力得以修整。

  但大顺军须得在修整完成后,从郧阳地区转移至豫西、鄂北等地。

  李鸿基兵少将寡,明知道对方是想将他礼送出境,却也只能被迫接受田玉峰的这个提议。

  不过,有了田玉峰送来的大量钱粮物资补给,李鸿基、宋康年等人总算在郧阳地区寻得了一丝喘息之机,得以休养生息,实力渐次恢复。

  休整完毕后,二人遂统领大军,浩浩荡荡朝着豫西南方向进发。

  其行军路线蜿蜒曲折,大军所过之处,烟尘蔽日,百姓皆避之不及。

  当大军行至豫西南境内,意欲夺取邓州作为前出基地时,宁南侯左昆山早已严阵以待。

  左昆山久历沙场,深知来者不善,其麾下将士亦是训练有素,士气高昂。两军对垒,战场气氛凝重,仿若乌云密布,一触即发。

  随着一声号角划破天际,双方即刻陷入惨烈厮杀。李鸿基与宋康年所率之军如汹涌浪潮,奋勇向前;左昆山之军亦不甘示弱,顽强抵抗。

  战场上,刀光剑影闪烁,喊杀声震彻云霄。箭矢如飞蝗般穿梭于两军之间,不断有将士中箭倒下。长枪挥舞,利刃相交,鲜血溅洒在这片豫西南的土地上。

  激战持续良久,双方均损失惨重。大顺军一方,众多勇猛之士血洒疆场,伤亡将士不计其数,然其军队主力尚在,仍保有一定战力。

  左昆山所率之军亦是尸横遍野,伤者无数,精锐之师亦有折损。

  眼见己方伤亡渐多,且敌军亦无力再战,李鸿基、宋康年与左昆山皆心生退意。

  最终,交战数日之后,双方各自鸣金收兵,拖着疲惫且伤痕累累的身躯,缓缓退兵,只留下那满是疮痍的战场,无声诉说着这场惊心动魄的大战。

  这时候,新任豫省总兵李信所率领的新编豫军,也正式进驻南阳府城,并分出一部人马,向邓州方向迅速移动。

  虽然说,南阳府,包括邓州在内,都属于豫省巡抚衙门的管辖范围之内。豫省巡抚徐仲华大人宣布投效冀国公府一系,意味着豫省全境被纳入了冀国公府一系的势力范围。

  但大顺军和宁南军,前脚在邓州开战,新编豫军后脚就跟来了,是不是太不把大顺军、宁南军放在眼里了?

  大顺军从长安一路逃窜,仅在郧阳地区得到一定补充,眼下又刚和宁南军大战一场,遭逢重大损失,他们是没有精气神和新编豫军再打一场了。

  但宁南军对于新编豫军,却很是不忿。

  宁南军好不容易赶走了大顺军,结果让新编豫军捡现成?

  凭什么?

  因此,驻扎在邓州城内的宁南军一部,不肯让出这座州城。

  “不让?不让就打,炮弹给够,给我狠狠地轰炸一番。”听到一线部队传来消息,说是宁南侯左昆山坐镇邓州,不允许新编豫军进城,李信不由得勃然大怒。

  想了一想,李信又很快改变了主意,他决定亲自赶往邓州前线,指挥新编豫军南下第一战。

  残阳如血,邓州城在暮色中透着一股凝重的肃杀之气。

  李信统领新编豫军,如汹涌浪潮般兵临城下。他目光冷峻,望着邓州城墙,大手一挥,身后的新式火炮齐声怒吼,声震天地。

  炮弹如骤雨般倾泻在邓州城墙上,一时间火光冲天,砖石横飞。

  那坚固的城墙在炮火的猛烈轰击下,被炸得颤抖摇晃,烟尘弥漫中,两三里长的土墙轰然崩塌,化作一片废墟。城内百姓的哭喊声、士兵的惊呼声响成一片,混乱如潮水般蔓延。

  宁南侯左昆山在城中帅府听闻这震耳欲聋的炮声,脸色瞬间煞白。

  “怎么说开炮就开炮了?按照惯例,开打之前,不是要发出通牒,要派人劝降吗?怎么不打一声招呼,就向我们开炮了?”左昆山郁闷道。

  他匆匆登上城楼,望着那如炼狱般的景象,双腿发软。

  “这……这是何种战法?”

  左昆山喃喃自语,声音中满是惊恐。

  新编豫军的攻势如狂风暴雨,丝毫没有停歇的迹象。

  左昆山深知大势已去,心中权衡片刻,保命的念头瞬间占了上风。

  当夜,左昆山率领亲信,如丧家之犬般从邓州城的后门仓皇逃出,马不停蹄地朝着鄂省方向奔去。

  他们在夜色中狂奔,风声在耳边呼啸,仿佛身后有恶鬼索命。

  而此时的邓州城内,火光依旧熊熊燃烧,新编豫军在李信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开始进城清理残敌,维持秩序。

  城中百姓们战战兢兢,不知等待自己的将是怎样的命运。

  李信望着城中乱象,心中也五味杂陈,此次虽用炮火强攻得手,但这满地的疮痍与百姓的苦难,也让他深知战争的残酷与沉重。

  不过他并不后悔,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战来,经此一役,左昆山这个地方军头,怕是只能对冀国公府一系主力退避三舍了。

  李信和左昆山没有什么交往,他自然可以大打出手,毫无心理负担。但面对大顺军方面的求饶时,他却不免有些犹豫了。

  大顺皇帝李鸿基派来的代表是右丞相宋康年。

  当年同在闯王帐下听命时,宋康年和李信虽然不能说毫无矛盾,但多少也有些许交情。

  因反对抢夺财物、淫人妻女,李信多次遭到李鸿基麾下诸多将臣的围攻,多亏宋康年出面打圆场,才让李信不至于陷入众矢之的的地步。

  这份人情,李信不能不感恩,也不能不认啊。

  很快,李信派人将大顺皇帝特使宋康年引入营帐之中,两人之间并没有久别重逢的惊喜,帐内气氛反而还透着一丝微妙的紧张与僵持。

  大顺右丞相宋康年,面容凝重而诚恳,直视着新编豫军总兵李信,率先打破沉默道:“李将军,大顺皇帝对当年之事追悔莫及啊。想那往昔,不过是一时疏忽,冷落了将军这般大才。如今皇上圣心已明,常念将军之忠勇,若将军重回皇上身边,必是恩宠有加,可再展宏图,大顺的江山还需将军这样的豪杰来稳固。”

  李信微微仰头,发出一声轻轻的叹息,继而朗声道:“宋丞相,您又何必执着。如今这天下大势,您难道还看不清吗?冀国公府一系如日中天,左丞相牛聚明那般睿智之人都已见势投附。丞相您满腹经纶,审时度势之能定不在话下,何苦在一棵将倾之树上吊死?只要您点头,我等携手共投冀国公府,来日富贵荣华,亦可保一方安宁,岂不比在这风雨飘摇中苦苦支撑要好?”

  宋康年眉头紧皱,面露不悦之色:“将军莫要再提。皇上于我等有知遇之恩,我等食君之禄,自当忠君之事。况且大顺根基尚在,怎可轻言放弃?将军若仍念旧情,此刻回头,尚可弥补君臣嫌隙,共扶大顺于危难。”

  李信苦笑着摇头:“丞相,您的忠心令人钦佩,可您的固执却让李某不解。李鸿基已失人心,大顺亦是内忧外患,您所谓的根基不过是残垣断壁。莫要再做这无谓的挣扎,顺应大势才是明智之举。”

  宋康年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决绝:“将军,我意已决,断不会背叛皇上。今日前来,本是想劝将军迷途知返,如今看来,是我错付了一番心意。”

  李信亦收起笑容,肃然道:“丞相,李某也不会改变想法。您且好自为之,他日莫要后悔今日的决定。”

  二人鸡同鸭讲,谁也没能说服睡。

  但宋康年好不容易来一趟,大顺皇帝李鸿基又是李信旧主,既然冀国公周进还无意于对大顺流民军政权斩草除根,李信也不可能对李鸿基、宋康年等人步步紧逼。

  相反,他还得给李鸿基、宋康年等人寻找一条活路,才算是成全了双方昔日的深情厚谊啊。

  毕竟说破了天,李鸿基当年登基为帝时,对李信还是念了一丝旧情,封他作海昏侯,要不是凭借这个大顺海昏侯的印信,永宁公主张诗韵都未必能逃出北平,这份人情再怎么看重都不为过。

  李信便打算劝说大顺军余部向蜀地一带转移,也省得双方开打,让大家心里的那点儿旧情都消耗殆尽。

  宋康年听后,脸上露出疑惑之色。

  李信见状,继续说道:“张敬轩的大西政权在蜀地倒行逆施,其暴行可谓天怒人怨。他们滥杀无辜,百姓苦不堪言,民心早已丧失殆尽。如此作为,其军中上下亦必生间隙,军心不稳。”

  “大顺军如今虽处于困境,但只要转移至蜀地,一来蜀地山川险阻,易守难攻,可为你们提供天然的屏障,暂避冀国公府一系主力之锋芒;二来,大西政权失民心、乱军心,此正是你们可利用之弱处。大顺军可以宣称以吊民伐罪为己任,若至蜀地,先安百姓,必能重获民心,进而以此为根基,再整旗鼓。”

  “且蜀地富庶,物资丰饶,可解大顺军当下粮草军备匮乏之难题。待得在蜀地站稳脚跟,你们便可徐图发展,联络各方有志之士,共举义旗,恢复大顺之荣光。”

  李信最后劝说道:“此乃生死攸关之际,望宋丞相莫要犹豫,早做决断,劝说大顺皇帝向蜀地进军,为你等寻得一线生机,为大顺开辟新的出路。”

  宋康年对此陷入沉思,营帐中一时寂静无声,唯有李信的话语还在空气中回荡,等待着他做出取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