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刀风镇 第492章 果然林青荷所写

《刀风镇》第492章 果然林青荷所写

作者:郑虎丁 字数:895 书籍:刀风镇

  宇文峙身后之人也都面露犹豫之色,纷纷望着他手执的那柄利剑。

  “恳请世子以大局为重。实在是韩大将军之言,卑职不敢不从!”坊正双膝跪地,开始叩首。

  宇文峙的眼角赤红若要滴血,在一阵死一般的寂静过后,铛的一声,撒手掷剑在地,旋即收目下楼,独自踉踉跄跄地走了出去。

  和他同行的子弟见状,纷纷收起刀剑,跟着去了。

  一场或将见血的争斗,至此终于消弭。承平人一放松,酒意便又冲了上来,手中的刀也抱不住了,滑落而下,人往后仰去,却终究是怒气难消,口里道:“你要当心!我看这畜生比我还要疯,怕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裴萧元不动声色地自宇文峙的背影上收回目光,探手接刀,将承平也一把扶住了。

  “今夜多谢诸位抬爱,我送王子回去。下回我做东回请,到时恳请诸位务必赏脸。”他笑着和周围人说道。

  方才那样一闹,众人原本的兴致此刻也全都消了,闻言纷纷应好,各自分头散去不提。

  这一夜,絮雨睡了长长一个沉觉,醒来后,已是明晨,天光大亮,竟连响起过的晨间街鼓也没能将她惊动。

  她慢慢睁眼,盯着头顶那片在晨曦里显现着斑驳霉印的顶板,凝神良久,从榻上翻身而下,收拾了出来。

  她记起了一个人。

  那人名叫卫茵娘。她的父亲卫明晖曾做过景升太子伴驾,是那时候的禁军神武大将军,而絮雨和她的缘,起于她们有共同的乳母。

  自絮雨五岁被阿公收养后,许多年来,除了三年前那一回因淋受冷雨太久发烧之外,身体一直不错,随阿公走遍各地,几乎不曾生过病。但在此之前,还是郡主的她,或是被照料得太过精细,反而动不动便惹来各种小毛病,身体娇弱,阿娘甚是愁烦,在她三岁的时候,听闻卫家乳母养出来的孩子很是健壮,如今正好歇着,便将人接了过来,就这样,絮雨认识了卫茵娘。

  或是投缘,初次见面,絮雨便喜欢卫茵娘。她比絮雨大八岁,温柔而婉静,絮雨叫她阿姐,她待絮雨也若亲妹。因为絮雨喜欢粘着她,在得到卫家父母许可后,她常来王府小住。两年后她再大些,十三岁时,被选做皇太孙李延的内官。就是因为絮雨舍不得她,李延又宠爱絮雨这个堂妹,商议过后,将事推迟半年,好让絮雨能多得些她的陪伴。

  然而谁也不会想到,半年后,变乱到来,卫茵娘入皇太孙院的事,不得不再次中止。

  长安破的前夜,卫茵娘人也在定王府里。

  变乱发生后不久,定王便追随裴冀,赶赴到了当时乱情最为严重的北方中原一带,且并非遥领,是亲自坐镇军帐,每有战斗,必单骑冲杀在前,曾箭矢中胸,若非铠甲护身,险遭不测。

  以皇子之身而不畏死险,他的举动令前线官军备受鼓舞。但与此相应,王府内便只剩殷王妃母女,王妃又不得宫中王太后的欢心,卫茵娘主动住了过来,陪伴王妃和絮雨。

  那个晚上,王府典军郭纵赶回来和赵中芳带着絮雨仓皇出府,卫茵娘也被人匆匆送回了卫家。

  找到她,或是卫家之人,或许便能够打听到关于赵中芳的更多的消息。

  这个白天,絮雨寻到了靠近宫城的辅兴坊,凭着残存的记忆,走走停停,在坊内找了大半天,最后终于找到了印象中的那所宅邸,门前有株老柳树。

  叩开门,门房现身,上下打量她,问何事。

  “请问,这里是卫府吗?”

  对方摇头,“你找错了!什么卫府!我家主人姓白!”拂了拂手便要闭门。絮雨抬手挡住:“劳烦再问一声。我是来寻个故人的。记得这里从前的屋主姓卫,若是已经搬走,可知道搬去了哪里?”

  “多久前的屋主?”

  “大约二十年前……”

  那人嗤地笑了出来:“二十年前?我家主人三年前买的这所宅子,听说之前就已换过三四个家主了。二十年前?还是老圣人的景升朝!”

  门房不再理她,啪地闭了门。

  絮雨在门外的老柳下默默立了许久,转身离开,走到东南坊角的时候,空气里随风飘来了一阵食物的焦香味。

  在她幼年记忆的深处,长安的味道,除去王府和皇宫那无所不在的散自沉香、瑞龙脑、苏合、茉莉的气息,便似乎只剩下了这一种能直入人腹肠的浓郁的焦香。

  她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追着风来的方向,转过几道拐角,行人渐渐疏少。

  在一条小巷的尽头,她看到了似曾相识的那个地方。

  低矮的门庐,黄泥炉,十来只刚做好的叠得整整齐齐的胡麻饼,堆在墙角的炭。午后客人稀落,一只癞皮老黄狗懒洋洋地贴着墙根躺在明媚的春阳下睡觉,供客人坐的小杌子上,靠了个趁着空闲打起了盹的老妪。

  絮雨凝视着这一幕。老黄狗发现了人,呜呜两声,惊醒老妪,老妪急忙站起她干枯的身体,笑着问她是否吃饼,瘪嘴里露出一副缺牙的黄齿。

  她是从前的胡麻饼娘子,唇角的那颗痣依然还在。只不过在絮雨还是李嫮儿的时候,那个胡麻饼娘子的身段丰盈,面颊饱满,笑着揽客时,会露出一副好像编贝似的漂亮的白牙。

  “小郎君?”看到絮雨怔怔望着自己,老妪又唤了一声。

  “是的。我来吃饼。”絮雨点头。

  老妪露出欢喜的笑,蹒跚着为她拿饼。絮雨坐下来,咬了一口。刚出来不久的饼,还带着热气,油香面脆,好像是絮雨曾经留在记忆里的那种味道,又好像已经不一样了。

  絮雨慢慢地咀嚼。

  老妪站一旁看着她,目光里充满期待,等她咬了一口,咀嚼片刻,就用小心翼翼的语气问:“客人觉得滋味如何?”

  “好吃!”絮雨咽下饼,又咬了一大口。

  老妪露出了舒心的笑,蹒跚走到她的老狗旁,坐回到了小杌子上,轻轻叹了口气:“可是长安已经没有人喜欢我做的饼了。他们都去西市的一个胡女那里吃,说她的才好吃。要不是还有一些景升年起就知道我的老客还会找来,我这个饼店早就开不下去了。”

  她混浊的老眼里流露出一缕淡淡的伤感。

  “怎就回来后,他们觉得我的饼不好吃了?明明是我这里最有名的,就连当年的叶钟离也来吃过。记得那时人多,排队才能轮的到,但是他若来,人人都会让开,叫他先买。他还画了一幅画送我,天天有人纠缠,想我把画卖给他。没过几年,天就变了,乱兵打来长安,老圣人跑了,我带着我的画也跑,路上遇到一伙流兵,他们真的坏啊,逢人就抢,我看见一个女人不肯给包袱,他们就砍断了她的手,我的画也被抢了,他们自己又抢来抢去,一个人把另个人的头砍歪了,脖子好像灯笼一样晃着,半边倒在肩上,血喷了一地,人却还是没死,把手里的画撕了塞进嘴里,不叫人得,这才断掉了气……”

  老妪的眼目半睁半闭,絮絮叨叨自顾说个不停,语气没有起伏,平淡得好像在念诵经文。

  絮雨默默听完,问:“老阿姆,那你知道景升朝住在西南角的那所宅子的老主人吗?他们如今去了哪里?门前有一株老柳的那一家。”

  老妪费神思索,半晌,就在絮雨以为她也忘记了,她忽然“咿——”了一声。

  “我记起来了,那一家是姓卫的,那个时候,我记得定王府的小郡主也常来卫家……”

  老妪忽然压低声,脸上露出了神秘的表情。

  “小郎君是外地的吧?我告诉你,定王就是当今的圣人!我听一些老客说,小郡主在当年那阵子乱的时候丢了,圣人后来怎么找也找不到。”

  “对了,那个时候,小郡主最喜欢吃我的饼了!真的,我没有说大话诓你,是真的!”

  说到这里的时候,老妪那干瘦的身躯里仿佛灌入了源源不绝的活水,整个人顷刻间变得精神了起来,眼里也放射出异样的光彩。

  “是真的!”她对着絮雨,再一次用力地强调。

  “小郡主常来寻卫家小娘子,每次来,都要吃我的饼。卫家小娘子也会一个人来买,叮嘱我多洒些胡麻,每到这个时候,我就知道她要去看小郡主了。我总是说,让小郡主自己来吃呀,刚出炉的才最好吃。”

  “唉……”

  老妪从过去的记忆里抽身出来,长长地叹了口气,眼底那短暂迸出的光彩消失了。

  “卫家人如今去了哪里,你知道吗?”絮雨轻声问。

  “官军收复长安后的第二年,我才从外面回来,听说卫家人参与景升太子作乱,男丁满门杀头,剩下的死的死,散的散,宅子也换了主人了。”

  絮雨凝定片刻。

  “那么卫家的小娘子呢?你说的常和小郡主一起的那位小娘子?”

  “她啊……自然是改贱籍入教坊了。至于如今人在哪里,谁知道呢,说不定早没了,说不定转去了平康坊的哪条曲巷,也说不定老大不小,被哪个商人看中买去做了妾……谁知道呢……”

  老妪嘴里嘟囔着,起身蹒跚走到炉前,用火钳拢着炭灰压火,好叫余炭能够烧更长的时间。

  手中余下的半只残饼渐渐凉了,变得坚硬而涩口。絮雨吃完,从身上带的余钱里留出回程的车钱,剩的还有十来个,放在了老黄狗旁的那张小杌子上,悄然离去。

  次日开始,从早到晚,她不停地穿梭于平康坊之中。

  在这座位于东市和皇城之间的坊城内,分布着许多达官贵人的宅邸,也云集大片令世上男子流连忘返的风流渊薮之地,后者聚在北门东回三曲一带。

  那里,有门前通十字街的华阁和高楼,也有贴于北墙的被同操业者也瞧不起的卑妓。

  絮雨一家家地寻问,从北曲的陋居到堂宇宽阔的青楼。

  若真如老妪所言,卫茵娘如今就在这个地方,容貌和当年应当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在絮雨的回忆里,她面若银盘,一双凤目,笑起来的时候,一侧唇边有个小窝,这应该是个非常明显的相貌特征。然而连着寻了数日,已经找过不下一二十家,寻人没有任何进展。

  将近傍晚,絮雨不得不结束今日的徒劳奔走,回往住的地方。

  她照旧回到西市搭车,一面想着心事,一边横穿近道,沿坊内那被叫做放生池的河岸前行。

  放生池连通着城西和城南的漕河,河上舟楫往来不绝,运送着各种货物,沿岸的店铺更是鳞次栉比。日常米炭布匹,贵妇人们喜爱的康国猧子,来自交趾的瑞龙脑香,珍奇罕见的南洋珠,乃至大受长安豪门欢迎的昆仑奴和新罗婢。这里能够买到天下任何的好物,只要囊中有足够的钱。附近一座桥上,此刻更是人车拥堵,一片嘈杂。

  忽然这时,她听到有人喊了一声小郎君,起初以为不是叫自己,又听到一声,声音带着喜悦,有点耳熟,转头,发现竟是数日前刚来时在西郊遇到的曾搭过车的那位西山老翁。

  近旁就是一间收山泉的水铺,门外停着骡车,苦力正在往下卸运水桶,看起来应当是他送水来此恰又遇到。

  她立刻上去招呼,解释自己刚才没有听到。

  老翁忙说无妨,拱手道:“没想到今日在这里又遇到了小郎君!实在是巧!小郎君可落脚了下来?诸事顺利?”

  絮雨笑说一切都好,又问他如何。老翁说骡车早已修好,在家歇了几日,心定了下来,今天便又来送水。闲话两句,就将一个害羞躲到骡车后偷看的孩童拉了出来,命向絮雨见礼,说是他的孙儿,名叫丑儿,上回就是孙儿生病,家中除他之外无人照顾,所以出来得晚。这几天孙儿病也好了,今日入城,将他带在身边。

  那孩子很听话,立刻过来行礼。这时一车水搬完,空桶也置换了回来,絮雨知他祖孙应当还要赶回去的,路也不近,怕耽误他们,便说自己有事也要走了。老翁叫她稍等,匆匆来到骡车旁,将一包从山里带来本要拿到这里卖的山货递上。

  絮雨赶忙推拒。

  “小郎君莫嫌弃才好,又不是贵重的东西。上回若不是你帮忙拉车,说不定我人也被撞。还半路将你丢下,实在过意不去。只是老汉的一点心意,恳请小郎君收下!”

  老翁执意递。絮雨只能接来,趁他过去套车的时候,忙摸出身上带着的二三十钱,统统塞到丑儿怀里,转身钻入人多的地方,快步离去。

  丑儿低头看了看衣怀,跑到老翁身边,扯扯他的衣袖,将怀里的钱掏了出来。老翁急忙去追,抬眼却已不见人了,又不知人住在哪里,叹气,只好将丑儿抱到车上,赶着骡车离去。

  此时对岸一间衣帽肆里冲出来一个小厮模样的人,上桥疾奔而来。也不知何故,一只脚上穿着新鞋,另脚光着,急火火地,险些撞到人。一路被他推开的纷纷冲他背影怒骂,他也不管,径直冲到桥下这水铺的附近,踮脚张望,眼前却只剩下了人头攒动,哪里还有那道他方才隔河恍惚瞥到的以为是熟人的影?

  又想起来,仿佛还有个送水的老翁,想问几句,扭头,看见骡车也是走了,急忙拔腿去追,不料衣帽肆的主人也已赶到,一把扭住他的衣领,嚷着要送去见官。

  这小厮便是青头。

  三天之前,又是一个朝会日。

  百官如常那样,在五更前齐集丹凤门外的待漏院内。当司宫台宦官来时,众人以为会像此前的朝会日那般,圣人依旧不出,都准备好了要退散,不想宦官竟宣圣人上朝。

  已闭关多日的皇帝在那一天的朝会上,亲自召见了一个刚刚抵达长安还没几天的年轻人,封作金吾中军郎将,并宣布金吾卫新设陆吾司,掌司者便是这位年轻之人。

  当裴萧元在数百双眼目的注视下步入大殿并叩谢天恩之时,大殿内寂静无声,在场百官,台阁宰辅,郎中谏官,众人神情各异,但有一点,所有人皆是相同。

  那便是惊异。

  事实上,此前在金吾卫告身这件事落定之后,不少人已慢慢回味了过来,猜测此事或许得到过圣人的默许,甚至,极有可能就是圣人授意。

  但再大胆的臆想,也不曾想到过,圣人会在这裴氏子到来后做出如此的任命。

  中军郎将固然是个实位,官阶也不低,但在京城这个地方,确也称不上特别。与裴氏子差不多同期到来的青年俊杰当中,就有好几个也各自得封相等的官职。

  此职授予少年勋贵子弟,与其说是重用,不如说是圣人给予的恩封,勋荣属性更浓一些。

  但这陆吾司掌司的官职不一样。

  此司前所未有,虽听起来只是圣人为万寿节特设的一个临时衙司,但仅从其名,便能窥到几分不同之处。

  陆吾,昆仑神明,司天之九部及帝之下都。

  皇帝如此命名,此衙何意,一目了然。

  更不用说,久未露面的皇帝今日上朝目的只为召见一人这种极大的殊荣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