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东汉)我有母后 第 67 章

《(东汉)我有母后》第 67 章

作者:星辉映川 字数:2896 书籍:(东汉)我有母后

  邓绥想借着这次的水灾改革刺史制度。如今刺史一职的监察职能逐渐减弱,反而更多地涉入地方行政中。

  刺史职能的变化关系到中央集权。是郡县二级制还是州郡县二级制,行政区域的等级在历史上反复调整。

  郡县二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但受制交通不利于地方处理重大事务,又不利于郡国联合处理事情。

  但州郡县二级,很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东汉现在的僚佐官都是主官征辟,比如张衡被南阳太守征辟为主薄做了七八年直到南阳太守调任京师。

  僚佐官由中央任命是在隋唐的时候,而僚佐官的改革涉及到选官制度,朝廷现在没有那么多的备用候选官吏,僚佐官这个暂时无法改革。

  因此,只能从刺史改革,扩大监察,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还有一个就是刺史有成为利益集团打击对手工具的趋势,当然邓氏也利用过刺史打击反对自己的人。

  邓绥是打定主意要改革刺史制度,重新强化刺史的监察职能。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让刺史动起来,尽可能剪断与地方的联系。

  但是朝廷重臣有些不同意,世家豪族多不法,能像邓氏这样合族静居的少之又少。

  世家豪族对于门下的部曲佃客奴婢随意折磨虐打转卖,还有族人之间又有倚强凌弱侵吞财产,此类违法乱纪的事情数不胜数。

  若刺史监察职能加强,只怕很多世家都要受到冲击。豪族世家大多只会想着自己过得好不好,而不会去关注芸芸众生,但作为君王必须要关注。

  刘隆听着众人的争论,说:“母后所言也是朕所想,只不过是拨乱反正,诸公为何反应如此之大?”

  光禄勋斟酌道:“如今水旱蝗震,百姓流离,四夷为患,正需要刺史统筹全局,镇压不臣,恐刺史不在州部生乱。”

  刘隆摇头道:“光禄勋所言差矣,流民生乱乃是朕与诸公之过。宁为太平犬,不做乱离人。百姓能活下去,谁愿意去作乱?百姓流离,是地方与朝廷赈济不及时,地方豪族欺凌百姓。”

  “至于四夷,南匈奴投降,西羌平定,边患已平。朝廷怀柔抚恤,想必四夷乐意归义,纵然作乱,大汉亦有猛将强兵。诸公何曾听说有刺史能平定叛乱?”

  光禄勋看了眼皇太后,只见皇太后在皇帝说话时微微颔首。这人能做到光禄勋掌管军事,是邓氏一脉的力量。如今见皇太后同意了,心中一动,转头去觑邓骘的神色。

  邓骘神色如常,似乎对皇太后和皇帝的建议没有意见。他甚至还听到了邓骘说:“陛下和圣上,圣明烛照,考虑深远。”

  邓骘表明要支持皇太后,邓氏一系大部分都要跟着表态。

  东汉的皇权对于世家豪族而言还是很强大,一些重臣虽然持不同意见,但邓绥的决议依然强硬地执行下去了。

  期间,刘隆有补充道:“刺史要避开本州、姻亲所在的州。”这条也落实下去了。

  众

  人散去,邓绥和刘隆叹道:“实施容易,维持难。()”

  刘隆看着邓绥露出坚定而温和的笑容:“我会继承母后的政治理念一直支持下去。⊙()⊙『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邓绥闻言,心中一暖,伸手抚摸着刘隆的头发,道:“我知道。”

  刘隆抬头看邓绥温和笑道:“大汉至今已经积弊重生,母后你尽管放手去做,只要对大汉对苍生有益,无论做什么发生什么,我都会坚定地执行下去。”

  邓绥微笑点头。为政者最怕什么?最怕人亡政消。大汉此时已经到了要改革的地步,再不改革,只怕结局比西汉末年更惨烈。

  邓绥作为一个清醒的政治家自然预料能预料到这样的结局。现在改革还能徐徐图之,越晚越难改。

  刘隆又道:“刺史虽然恢复旧制,但监察的关键还是在于得人。”

  邓绥点一点头,想起了察举制,道:“今年孝廉的初试考核在九月份,明年二月复试。”

  刘隆点头道:“我有个想法,只要通过初试,就保留复试资格。今年过不去,明年可以继续考核。”

  邓绥道:“初试过于简单。”

  刘隆笑道:“考核的人多了,自然要提高难度。就按照司空之前拟的规章分榜定录取的比例。”

  邓绥道:“那就等人多的时候再举行,现在慢慢来。猛然提高初试难度,怕人心不安。”

  刘隆觉得言之有理,又道:“母后,我想把初试和复试的主持人调换一下,尚书台负责初试,朝廷临时任命的官员负责复试。尚书令千石,临时主持考试的官员怕都在千石之上。”

  邓绥沉吟道:“尚书令官秩低,多为寒族担任,二公九卿二千石多为望族,怕有不妥。”

  刘隆闻言,想了一下道:“这是我考虑不周了。我本想新添最后一道考核殿试,由母后亲自主持。”

  邓绥闻言,纠正他道:“不是我,是我们。这个主意确实好,但现在察举人数少,初试复试对于孝廉来说已是麻烦,再加一层只怕他们不适应。”

  刘隆点头,道:“先按这样实行几l年,待这些人都习惯了再说这个。”

  两人说完话,外面的雨渐渐小了起来。刘隆饭后回去时,温润的雨丝落在脸上,抬头看去,只见德阳殿在漆黑的夜晚亮起了暖橙色的光芒。

  刘隆嘴角弯起,下意识地回头,崇德殿也如德阳殿一样亮着灯光,会心一笑。

  “雨会停,大汉会好起来的。”刘隆仿佛自言自语道。

  西汉有文景之治,大唐积累百年成就开元盛世,东汉不能到他这儿连个巅峰都没有国力就开始往下滑了吧。

  刘隆表示不服,不说像唐朝来个盛世,像西汉那样来个治世也行啊。

  晚上,雨停了,第二天太阳升起,天气又热了起来。

  水热容易生疫病,邓绥下令让官吏带领吏民清理街道城池。狂风暴雨过后,各郡上报损失,邓绥又免去减产严重的郡县田租。

  秋稼艰难地收割后,幽州和冀州又发

  () 生了地震,受灾郡国多达十二个。朝廷照例赈济抚慰。()

  刘隆得知消息后,十分郁闷,道:“原来天灾还没有结束啊。”

  ?本作者星辉映川提醒您最全的《[东汉]我有母后》尽在,域名[()]?『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江平劝道:“今年比往年强多了,圣上不必忧心。大汉疆域广袤,总有受灾的地方。”

  刘隆闻言,不得不承认江平说得有道理,深吸一口气道:“是啊。”

  灾异频发,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他能做的只是赈济百姓,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各地的孝廉要过来考试了。”想起这事,刘隆脸上忍不住露出微笑。

  江平跟着笑起来道:“我听说,这些孝廉都是在郡国考核通过后才推举上来的。不过他们再不敢推举不学无术的人了,今年春上因为所举非人罢免了不少郡国二千石。”

  事关自己的前途命运,这些郡国二千石不得不打起精神甄选孝廉。选人不学无术罢官,选不上人也有处罚。

  有些郡国二千石索性像朝廷一样主持了一场考试,邀请郡国有名望且符合条件的人都过来参加考试。考试通过的就送去中央,不通过家世再好也不行。考试的难度参照今年尚书台的复试。

  至于郡国太守为什么不选择初试难度?当然是因为若只通过初试没通过复试,不仅朝廷对他不满意,就是郡国百姓也会埋怨他白白浪费了名额。

  很多人都会有一种“我上我也行”的错觉。太守将这些觉得“我也行”的人集合到一起,能过就当孝廉,不能过接着学继续考。

  太守们觉得自己聪明极了,做了一件不得罪人又聪明的事情。刘隆和邓绥笑而不语。

  想到地方出现的改变,刘隆的脸上露出笑容,突然想起一件事,对江平说:“你去找负责售卖书籍的人,我想了解下各地书籍卖得如何?”

  江平领命而去,没想到过来汇报事情的竟然是蔡伦。

  蔡伦拜见刘隆后,刘隆惊讶地笑起来:“怎么是你来了?”

  蔡伦温和而不失亲密地笑道:“奴婢估摸这圣上要看这些东西,就提前准备了一些。”

  刘隆颔首,笑着听蔡伦说五经书籍在各地的售卖情况。

  听完,刘隆道:“书籍的价格还是有些高。”

  蔡伦道:“纸张油墨的成本不低,即使不算雕版那部分,价格也不低。”

  刘隆道:“纸张可以选次一点的,油墨你再派人看能不能降低成本。哦,对了,纸张售卖如何?”

  蔡伦道:“现在各郡都有能造纸的人,纸张的销售不如以前。”

  刘隆闻言反而笑起来:“这是好事。当年府帑空竭,才用尚方局补充财源,尚方局本来就是服务宫廷的。现在纸张售价如何?”

  蔡伦道:“圣上说的是。漱玉纸等高级纸张大约在每张是十钱以上,次一等的大约在八钱至二钱间,最便宜的纸张也是一钱两张。”

  一钱在京师买两个胡饼,对于一般的人家而言还是过于昂贵了。读书习字的人少,需求少,不能走薄利多销,只能卖贵了。

  “你们定时举行一些优惠,折折售卖,哦,就是找个理由将书籍按原价的一半或者泰半价格售卖,或者允许士人抄录。”刘隆道:“尚方局售卖书籍,不是为了获利,而是推广教化。”

  蔡伦颔首应下,心中琢磨起来利用孝廉考试这个由头售卖起书籍来。

  刘隆心中叹道,还是缺读书人啊。

  唐朝时,世家之所以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是因为寒族在政治领域崛起,逐渐顶替世家大族。

  百姓是大汉统治的基石,但寒族却是对付和顶替世家豪族的重要力量。只要寒族成气候了,刘隆就能和豪族硬碰硬。!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