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病美人和杀猪刀 63 第 63 章

《病美人和杀猪刀》63 第 63 章

作者:雾矢翊 字数:1386 书籍:病美人和杀猪刀

  [[只听郑先农扯着嗓子在那喊:“大伙都加把劲儿,争取今天弄完,这天阴了,没准要下雪!”

  原来这些人在忙着扣大棚呢。

  这边都忙活一个多礼拜了,紧赶慢赶,总算是把大棚给扣上,真不容易。

  知青们还请村民编了不少草帘子,晚上的时候,在塑料布外面再盖上草帘子,更有利于保暖和防风。

  反正这边甸子的塔头上,有的是苫房草,另外最多的就是靰鞡草。

  这个比较有名气,以前流传的东北三宝,就是人参貂皮靰鞡草。

  前两者比较贵重,只有富人能够享用,而靰鞡草则是穷人之宝。

  到了冬天,把靰鞡草鞣制之后,塞到大靰鞡里面,又暖和又防潮。

  至于靰鞡,是一种用牛皮或者毛毡做成的靴子,这种垫鞋的材料,也就被称为靰鞡草。

  有些地方不产靰鞡草的,就把苞米棒子的那层外皮扒下来,揉搓之后,塞进鞋里,都是一个道理。

  李卫国也跟着忙活一阵,这大棚当然没法跟后来的大棚相比,毕竟受条件所限。

  不过在当下来说,也是新鲜事物,村民也都有点不敢相信:这玩意冬天还能种菜?

  郑先农脸上带着一股子胜利的喜悦和兴奋:“大伙就瞧好吧,我们先种点韭菜试试,过年的时候,争取叫大伙都吃上韭菜馅饺子!”

  那敢情好,村民也都咧着嘴笑,不过心里大多是不怎么相信的。

  第二天,李卫国钻出马架子的时候,发现外面又下雪了,还下得挺厚,这一场雪,肯定就彻底站住,不会化了。

  他拿起扫帚,开始扫雪,很快赵广定也钻出来,跟着一起扫。

  雪地上并不寂寞,可以看到不少鸟兽的足迹,还有一行行长长的耗子爪印儿。

  这边守着野外,耗子尤其多,虽然有紫貂这个捕鼠能手,可是也抓不过来。

  这一落雪,鸟兽就更难过了,觅食也增加不少难度。

  李卫国给鸡鸭喂食的时候,周围就聚拢不少鸟雀,只是不敢过来,估计是等着没人了,再下来捡点剩儿。

  不过也有胆子比较大的,有几只就直接落到鸡槽子附近,大模大样,跟着小鸡一起啄食。

  “俺说啥鸟这么胆大,原来是蓝大胆。”赵广定嘴里嘟囔一声。

  李卫国也认出这种小鸟,比麻雀稍微大点,后背上的羽毛呈现蓝灰色,闪烁着金属的光泽,因为生性活泼,胆子特别大,所以当地人称之为“蓝大胆”。

  在他们这边,蓝大胆算是冬候鸟,每年煞冷的时候飞过来,在这边越冬。

  类似这样的鸟类,还有苏雀和黄鸟啥的。

  李卫国就顺口吹了几声口哨,结果有一只蓝大胆就朝他飞过来,直接落到他的手上,嘴里发出婉转的叫声,这种鸟叫起来还是挺好听的。

  摸摸衣兜,李卫国抓出来一小把瓜子,这鸟还真不客气,欢快地吃起来,小尖嘴竟然挺好使,还能嗑瓜子呢。

  赵广定也凑过来:“还真够胆大的,要是放在以前,直接给你烤上造了。”

  李卫国也翘翘嘴角,估计小妹要是看到了,肯定更高兴吧。

  于是他又去水库边上,凿开冰窟窿,把装小鱼的笼子拽出来,倒了一桶。

  水库上的冰,已经结了十多公分厚,估计再过些日子,就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冬捕,最好是元旦前和春节前,争取出手。

  李卫国把小鱼倒给水鸟,还有鸡鸭这边,也扔了一些,用这个喂鸡,都不用往饲料里掺骨粉。

  不过水库这边通了电,李卫国觉得,以后还是买个粉碎机,把蛤蜊瓢子啥的粉碎,最是经济实惠。

  这些小鱼小虾啥的撒到地上,小鸡小鸭都抢疯了,你争我夺,好不热闹,还有抢急眼的,直接开斗。

  尤其是那些小公鸡,体型也差不多长大,没事就开始掐架。

  一共百十只小鸡,有四十多只是公鸡,且有得打呢。

  反正最后要斗出来一只最厉害的鸡王,一统武林,才会罢休。

  “这家伙最厉害。”赵广定瞧得津津有味,瞧着瞧着,他好像感觉哪里不对,“国子,俺咋觉得有点怪怪的,可是又说不出来涅?”

  李卫国也笑了:“当然是鸡群里面混进来间谍。”

  赵广定一拍大腿:“哈哈,野鸡竟然混进咱们的队伍来了,看俺不把你逮住吃肉!”

  原来在一群小鸡之中,还有几只尾巴特别长的,竟然是野鸡,贼头贼脑地在木头槽子边上啄食。

  “算了,野鸡肉也没啥吃头儿。”李卫国把赵广定给拦住。

  “那也不能叫它们吃白食。”赵广定扔过去一个雪块子,吓得鸡群乱飞,那几只野鸡,更是一溜烟跑远了。

  有一只最傻,一脑袋扎进雪壳子里,脑袋倒是藏起来了,可是花里胡哨的身子以及长长的尾巴,都露在外面,瞧得李卫国也忍不住哈哈大笑:这不是典型的钻头不顾腚嘛!

  12月1日,农历十月十二,星期日,赵广定终于结婚了。

  大馒头屯的老大难、老跑腿子、老光杆子赵广定同志,终于在这一天结束了自己的单身生活。

  正值冬闲,啥事没有,大伙当然都非常积极,一大早就三五成群地往赵广定家里溜达。

  李卫国也早早就来了,只见赵广定穿着一身制服,胸前还戴着一朵大红花,显得格外喜庆。

  人逢喜事精神爽,这位老小伙新刮的胡子,收拾得利利索索,脸上笑逐颜开,见人就递烟。

  李卫国打量一下屋子里边,墙上新糊的报纸,窗户上贴着双喜字,虽说没啥家具和电器,但是平常过日子的用品,也都一应俱全,比原来强太多了。

  “这才像个家的样子嘛。”李卫国嘴里赞了一声。

  家,不用多么奢华富有,但必须是心灵的港湾。

  屋门一开,只见田大贵兴冲冲地闯进来:“广定,恭喜恭喜啊,你这老树发新芽,终于开荤啦!”

  赵广定也笑嘻嘻地迎上去,还拍拍对方的肩膀:“大贵子,你也要多加努力。”

  “给你买的贺礼。”田大贵把一件电器递过来。

  哇,收音机!

  屋里的人们不由得发出一阵惊叹,一台收音机好几十块呢,这礼物可不轻。

  “收录机!”李卫国也不由得眼前一亮,他当然能瞧出来,这是一台录音机,不光能听广播,还能放磁带和录音。

  “哈哈,还是国子有见识,俺给你们放歌听听。”田大贵还真翻出来几盒磁带,随便找了一盒,塞进卡盒里边,然后咔咔摁了两下,录音机里面立刻就响起了轻柔的乐声。

  “好,还是这玩意方便,快点整个《大海航行靠舵手》,俺最喜欢听这个!”老村长坐在炕沿上,也十分难得地嚷嚷起来。

  结果录音机里传来一阵鸟语,听得老村长皱起眉头:怎么是岛国那边的歌曲。

  他的小孙子一瞧爷爷不高兴,连连摆着小手:“不听不听,王八念经。”

  倒是知青们有点兴奋,葛卫红最喜欢音乐,忍不住叫起来:“好像是《北国之春》!”

  说完她嘴里还跟着哼哼起来,不过唱的是中文:“亭亭白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故乡啊故乡,何时能回你身旁。”

  大伙都眨眨眼,好像还挺好听的,然后人们把目光都投向了老村长,老村长则望望田大贵,然后点点头:“葛知青唱着就顺耳多了,不过还是想听咱们自己的歌。”

  田大贵连忙又把几本磁带都翻了翻,面露难色:“村长叔,这磁带都是俺从外边带过来的,等啥时候去大城市,再买咱们的。”

  现在还没到磁带最红火的时候,大多还是以港台的歌曲为主,田大贵又塞了一本。

  伴着轻快的音乐,一个甜美的声音响起:“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

  “哇,邓立君!”知青们都是一片欢呼。

  李卫国听着这柔美的歌声,心中也涌起无尽的怀念,他向着吴小玉望去,只见对方也正向他看过来,浅浅一笑,明眸皓齿间,瞬间花开。

  笃笃,老村长在炕沿上坐不住了,抄起拐杖下地,还撴了两下,然后往屋外走去。

  这种软绵绵的歌曲,他听着实在太难受,哪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好听,也不知道这帮小年轻咋就这么喜欢。

  不管怎么说,一台录音机,还是为婚礼增添不少喜悦的气氛。

  看看时间差不多了,大知客赵二两就吆喝起来:“吉时已到,接亲的都出发!”

  大伙便嘻嘻哈哈地来到外面,一个村的,走着去就行了。

  看到赵广定大步流星地走在前面,李卫国连忙吆喝一声:“广定叔,等等,咱们这有轿车呢,用轿车接新娘子去。”

  “对,俺这就开车去!”田大贵乐颠颠地把轿车发动,大伙都抢着往车里挤。

  赵二两急得大叫:“你们都下来,叫广定上去。”

  一找赵广定,差点被挤车底下去。

  众人又找了个大红花,系在车头,然后才在人群的簇拥下,开向赵翠花家。

  总共不到二百米,老村长走着都到了,后面的轿车还在龟速前进。

  “哎呀,俺先下去,大贵子,你麻溜的,俺还着急接媳妇呢!”赵广定心里这个急呀,

  田大贵倒是不慌不忙:“别着急,这么近,咱们得慢慢走,人家翠花那头的娘家客,有不少都是外地来的,得让人家瞧瞧,咱们开着小轿车来接亲,显得多重视。”

  没法子,赵广定只能耐着性子,总算是到了,没等车停稳,他就钻出去了。

  “新郎倌来接亲啦!”赵二两吆喝一声。

  赵翠花家当院都是人,还真有不少亲戚是从公社或者别的村子来的,瞧见小轿车,都一愣一愣的。

  这年头,农村接亲都用生产队的大马车,哪见过这个啊。

  大门口,高大林和小芳,领着俩妹妹在这迎客,脸上都笑盈盈的。

  “恭喜恭喜!”李卫国向高大林道喜。

  原本的上门女婿,结果现在又发生变化。

  因为赵翠花改嫁,这俩小姑娘就得领着,这家里就剩下高大林两口子,看上去就不像上门女婿了。

  不管怎么说,上门女婿总觉得有点抬不起头来。

  赵二两也开扯:“确实值得恭喜,闺女刚嫁人,老娘也嫁人,广定你努点力,到时候,让她们娘俩一块坐月子。”

  人群一阵哄笑,还真别说,这事在农村并不稀奇。

  一家住南北炕的,北炕儿媳妇生孩子,南炕老婆婆坐月子,大侄子比小叔叔还大呢。

  “叔。”高大林和小芳招呼赵广定进院。

  赵广定从兜里掏出来几个红纸包,塞给这几个孩子,然后在众人的簇拥下,进到屋里。

  在南炕上,赵翠花穿着一身粉色的衣裤,她还不到四十,放到后世,那都算年轻人。

  这边的风俗,二婚就不穿红的了,而是改成粉色。

  炕沿上,坐着赵翠花的几位长辈,有她爹赵财,还有她老舅等人。

  赵广定笑嘻嘻地挨个叫人,赵财也不绷着脸了,好亲戚都结成,他也只能认了。

  赵二两这位大知客也挺卖力气,扯着公鸭嗓,把程序都走完,最后叫赵广定抱着媳妇上车。

  赵翠花把手伸过去,赵二两看到她手上明晃晃的金镏子,嘴里也不闲着:“咱们广定真舍得下本,给媳妇戴上金镏子,以后村里的姑娘出嫁,都按照这个标准,只高不低!”

  不少人这才注意到金镏子,一个个嘴里啧啧称赞,那些大姑娘小媳妇都差点羡慕死。

  倒是那些没成家的小伙子,一个个嘴里发苦:上哪淘弄这玩意去呀,就算能弄到,也买不起啊。

  “广定,能抱动不,要不换俺试试吧?”田大贵笑嘻嘻地打趣着。

  “你靠边站吧,这活儿俺自个来,谁也不用。”赵广定今天也化身大力士,抱着赵翠花健步如飞,一口气走到大门外。

  一对新人上了小轿车,车辆缓缓启动,瞧着速度这么慢,赵二两就提议:干脆绕着大馒头屯转一圈算了。

  这个提议不错,开车的田大贵一脚油门,小轿车飞驰而去,后面还跟着一群小娃子,撒丫子追呀。

  剩下其他人,包括娘家人在内,当然都是步行前往赵广定家。

  不大一会,就看到狗剩子他们几个半大小子跑回来:“车误住啦!”

  这几天下雪,村外的雪壳子比较大,不过也没事,李卫国领着十几个小伙子赶过去,把小轿车给推了出来。

  小轿车转了一圈兜回来,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把新娘子接进门。

  老村长站在门口,一贯严肃的脸上,也笑得堆满褶子:他这个不叫人省心的外甥,也终于娶上媳妇。

  这时候,一个扛着草把子的老头,来卖糖葫芦,立刻把捡鞭炮的娃子们都吸引过去,一个个瞧着糖葫芦直淌哈喇子。

  大串的八分,小串的五分,不过这些娃子,也大都买不起。

  李小梅的兜里倒是有一毛钱,不过小当家心眼多,这么多小伙伴呢,买一串都不够分的。

  老村长发话了:“一家拿一串,爷爷给你们算账!”

  娃子们立刻一片欢呼,今天简直比过年还高兴。

  到了冬闲的时候,这些做小生意的就开始走村串户,因为这个时候办喜事的多。

  不大一会,又来了一个喇叭匠子,就是吹唢呐的。

  好家伙,唢呐一响,整个屯子都听得真真的。

  喇叭匠子的两个腮帮子溜鼓,手里的唢呐用一个棉布套罩着,手指都伸进棉布里边,防止冻手。

  赵二两连忙过来,给人家赏钱,这是规矩,要是东家抠抠搜搜的,喇叭匠子一变调,指不定就吹啥了呢。

  村民瞧了一会儿热闹,就开始去随礼,准备坐席。

  菜挺硬,老村长杀了猪,叫儿子给扛过来一脚子,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有这俩硬菜,就把席面撑起来了。

  小娃子们最幸福,终于能吃一顿好的。

  一连放了三悠,基本上全屯子的老老小小都吃个遍,筵席这才结束。

  这还不算完,临走的时候,还得用盆子端走点折箩,就是剩下的菜,都折到一起,也叫杂和菜。

  放到后世,这个基本就扔了,这年头可舍不得,大伙你端一点,他端一点,就给分了。

  回家热一热照样吃,而且吃起来还别有一番滋味。

  等到了晚上,一帮年轻人还跑去闹洞房,赵广定还一个劲撵人:“闹啥闹呀,俺们都这么大岁数啦。”

  “广定叔,你不是总说自个是老小伙儿嘛,结婚三天没大小,来,你和我婶子先咬个山里红。”这些小年轻当然不依,闹哄一阵,这才散去。

  赵翠花领来的俩小闺女,也暂时回原来的家住几宿。

  赵广定还不放心,里里外外把屋里翻找一遍,从水缸后头揪出来一个半大小子,还有柜子底下,也薅出来一个。

  彻底清场之后,赵广定这才脱鞋上炕:“呵呵,翠花,俺来啦……”

  第二天一大早,就有人敲门,只见田大贵风风火火闯进来,然后拎着录音机就跑,把赵广定两口子搞得一愣一愣的。

  赵广定还嚷呢:“大贵子,不是说送给俺的吗,这咋还要回去了?”

  “俺先听听,回头就给你们送回来。”田大贵一溜烟跑没影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