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太公传 第七回寒山影单如征鸿 喜宴枪鸣似惊弓

《太公传》第七回寒山影单如征鸿 喜宴枪鸣似惊弓

作者:文龙晓星 字数:4839 书籍:太公传

  诗云:

  八卦阴阳数万千,

  变中还变妙无边。

  树挪三尺连根死,

  人换一席时运翻。

  且说老朱家苦苦煎熬,撑过几天,眼见雪停日出,天色好转。

  那朱全富心里急躁,发狠道:“我平日里思来想去,自从离开安远,过了几天太平日子?这北方就不是养人的地方!像眼前这般光景,如何能活下去?”

  朱全忠道:“家里就剩一点口粮,若是一家人都吃,耐活不了几天。我本就想回通渭,只是要照顾哒妈,不能离开。如今老哒不在了,又遭这场大难,我明日回通渭,将口粮省下。”

  朱全富听见忙说:“大哥回南,我也一块回去。”

  朱老太闻言,泪如雨下,泣道:“我一家人四分五裂,已经不像个家。你们要是回去,我也回去,遇到难事也好照应。”

  半晌又道:“既然如此,咱就舍弃这里,回安远吧!等三儿把这里几个工钱结了,收拾收拾,随后就回。”

  朱全忠走心一起,岂肯多呆一天,立刻就要动身。

  朱老太见儿子即将远行,哪里能放心?便取些黑面,合些洋芋萝卜,烙了一摞死面饼子,打一个包袱,以备路上裹腹。

  又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来,打开,见里面有几个银元,叹息道:“咱家从老家出发时,还有一些压箱钱,不想这些年磕磕绊绊,踢踏完了。”于是取一半给了全忠,自己留了一半。

  一家人凄凄切切,一夜没睡。到了次日,早早吃了饭,全忠全富提了打狗棍,径奔山前去了。那朱老太鼻子一把泪一把,几乎哭死过去,扶了全秀,直送到谢坝梁上,望不见儿子身影,方回去了。有诗表道:

  水枯山寒一命悬

  当年棠棣返家园

  此行难料存亡数

  长路崎岖雪满山

  单说全忠全富翻山越岭,踏雪而行,一路上但见山峦移位,群峰塌陷,那沟壑也被塞断。好容易翻过黄家屲,凝目四望,见行人绝踪,炊烟不起,却有野狗成群,白骨遍地:原来山前震得更是厉害!

  他俩不敢停留,迤逦而行,到了打拉池,举目一看,不由倒吸一口凉气。眼见那一座繁华城池早已摇成了满地的瓦砾,成堆的砖石,哪里还有集市店铺,更不见商队客旅,唯见断墙边几个残存的人,破衣烂衫,显胸露股,在哪里生火取暖。

  两人一路蹒跚,又到了小水,抬头细看,见几筒窑早成了废墟,哪里还有家?

  没办法,只得找人打听朱全德消息。哪知冤家路窄,恰恰遇上张家一干人。那张家人刚遭了灾,死了人,正没好气,偏偏碰上朱家弟兄,仇人见面,分外眼红,一时恶语恶言,欺先人翻祖宗,骂个不停。

  两人无奈,只得含羞受辱,离了小水,径自回安远去了。

  却说朱老太又熬了几天,眼见更加艰难,就对全孝道:“留恋这里,终究是绝路一条,不如回安远,另觅活路。”

  朱全孝道:“咱家在安远有仇。只怕我大哥二哥回去,生死也难料。依我主意,还是重回小水,好坏耐活到开春,再做打算。”

  朱老太筹谋半晌,只得应允,对朱全孝道:“这里还有几个长嘴的,你出去想办法变卖了。另外,去张老爷家算了工钱,说一声,就起身吧!”

  朱全孝答应了,就去张老爷家结账。

  原来那张老爷家虽然院墙坚固,房屋稳当,却也禁不住这一场地震,羊圈,草料窑都被摇倒了,几个水窖也开了缝,走了水。平时干活的一帮长工除了朱、张两姓,其他的几乎死绝。

  张老爷想到开春要播籽,耕田,还要箍窑,锤窖,缺了好多人手,不由心里发愁。

  忽见朱全孝来辞行,他想到朱全孝会箍窑,更加着急,就对朱全孝说:“娃娃,如今天灾人祸接连不断,你走到哪里都是一样。我给你一条生路,不知你愿不愿意走?”

  朱全孝道:“张老爷肯发慈悲,我求之不得,请说。”

  张老爷道:“你若能给我拉三年长工,我不但付你工钱,另外将山湾里五亩地送给你,叫你一家能吃饱饭。你肯不肯?”

  朱全孝听闻,自己不敢做主,就回来问朱老太。朱老太听见,就像孙猴子得了定海神针,欢喜道:“这是老天爷睁了眼,照顾咱们,赶紧去应承下来。”

  朱全孝得了主意,就去回复了张老爷。那老爷却也欢喜,就将山湾里五亩地给了朱全孝。

  如此一来,老朱家就留了下来。一家人千方百计,苦苦煎熬,慢慢就翻了年,到了春天。

  那张老爷只想重建家园,见阳气上升,地消了,就叫朱全孝带几个长工播种,锤窖,又筑墙,打胡基箍窑,真个是朝迎霞光,暮带晚云,忙得不亦乐乎。

  那朱老太得了几亩地,就抽空在家,叫全义将那地打磨了,却不种麦,不种糜,不种谷,不种麻,只是歇着。

  忽一日,下了一耧耧雨。朱老太大喜,就指使全义将那洋烟密密麻麻种了五亩。众人见了,只当稀罕。

  谁知老天养人,这一年多下了两场过雨,那洋烟长势喜人。朱家人是南甘,会经营,终日在地里照看,到了收烟季节,一家人齐上阵,割的烟膏无数,悄悄卖了,顿时囊中鼓胀,手有余钱,虽不是大富大贵,却成了富裕人家。

  稍有空闲,一家人重掏了几筒崖窑,盘了炕,砌了锅灶,又抓些猪娃鸡娃,将日子又过火起来。

  忽一日,见朱全德过来。朱老太又惊又喜,嚎啕大哭。朱全德道:“这半年把我苦死了,又修院墙又掏窑,又和张家闹矛盾,几亩地都荒了,总算人没死。”

  朱老太道:“世上最难受的就是活人气,你不如将老院田地卖了,过来生活。”

  朱全德道:“横竖都是下苦吃饭,过几年再说。”

  住了几天,朱全德又回小水去了。

  原来那朱全孝带一班苦工,替张老爷家箍窑锤窖,一年不曾闲,把几个水窖都锤严实了,又箍了几筒炮窑,被老爷非常看起。到了秋天,下了场透雨,他便打了几千胡基,跌跌绊绊,给自家也箍了个窑。

  想那老朱家数年来灾难不断,死的死,走的走,甚不太平。朱全孝跑前顾后,苦苦挣扎,虽然时运翻转,种了几年烟,攒了几个钱,却就把岁数逛大了,不觉就二十七了。

  朱老太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暗中思量:“男儿十八能立家。三儿看看快三十了,难不成看着打一辈子光棍?我还要打听打听,谁家有攒劲姑娘,托媒说亲,给他成个家,才能安心。”

  她有了念头,便时时留心。

  原来那张有文有一女儿,名满香,属兔,生的身材周正,面若银盆,且沉默寡言,性格温柔。因和老朱家是邻居,常来和全秀玩。

  朱老太冷眼观瞧,见其人品家教皆在其他人之上,不觉就相中了。

  转念一想,又有一点担心,自己言道:“张家侄女今年才二十岁,比全孝小七岁,只怕他哒妈不愿意。我两家平日里和睦,不曾翻过眼,若是贸然请个媒人提亲,被他一推托,以后见面有些没意思。依我主意,先探一探她哒妈的口气,再做决断不迟。今日做个饭,先叫他表叔过来,拔一拔口风吧!”

  朱全秀听她娘一说,就问:“做什么?做个揪面片子?”

  朱老太道:“糊涂!这不是一般事,得先图个好兆头!你吃的哪门子揪面?揪断了还能成事?不如擀长面。”

  到了晌午,朱老太便和全秀做饭。叫朱全孝过去,请了张有文,来这边吃饭。

  张有文不知何故,盛情难却,只得过来。上炕坐定,全秀便端饭,果然是洋芋臊子,十丈长的面。

  张有文不知所以,望着朱老太,只以为她要安土敬先人,却又不见印票子买香火。

  朱老太一边递筷子,一边说:“你兄弟不要怀疑,我不过是有事托你哩!”

  张有文问:“啥事弄得这样神秘?”

  朱老太道:“说起来也不是小事!你看我家三儿岁数不小了,若不成个家,只恐怕就耽延了。你是个手艺人,平日里走四方,肯定知道哪里有合适的女子,烦你给我指点指点,也能有个锚导。”

  张有文这才明白,笑道:“你家说媳妇还有什么愁的?不说这份家底,单就三儿的人来说,要苦心有苦心,要手艺有手艺,谁家姑娘嫁了他,保证不饿肚子。你放心,我明日出去,留神打听,有那合适的就撺掇撺掇,不亏你这顿长面。”

  大家一边吃饭,一边说笑。

  那朱老太站炕沿前,却就借风掀门帘子,笑道:“依我看,眼前就有一个,只是不知道她家里人愿不愿意。”

  张有文忙问:“是谁家?若合适,我就去保媒。”

  老太笑道:“我看你家女儿满香就合适,人品性格都是上称,不如咱两家结个亲!”

  张有文恍然醒悟,拍手道:“坏了!坏了!这一顿长面把女儿吃到别人家了!”

  他本是阴阳先生,颇通命理,便掐指算一算,道:“你家根基,只怕我配不上,不过两个娃娃倒也合相。只是有一点,岁数相差太多。我回去问问,若我闺女嫌弃,我也就没法子了!”

  朱老太笑道:“老话说十八新娘八十郎!大两岁有什么要紧?从今后我便叫你亲家了!”

  你看他两家说说笑笑,却都合了心意。

  单说张有文回家,对老婆悄悄说了此事,叫她去问女儿。原来他女儿素日跟全秀一起玩,却知道全孝人品,心里也乐意。

  张有文探了女儿口气,知道事成,便私下里对朱老太道:“此事我没说的,不过规程还是少不了的,你家请个媒人,事就成了。”

  朱老太大喜,便命全孝去请个媒婆,前去撮合。果然是窗前姻缘一张纸,只差弹指捅破人!那张家顺水推舟,便就答应了。

  转眼秋尽冬来,地里活都停了。朱全孝便择了日子,备了彩礼,到张家订了婚,商议迎娶时日。

  张有文对朱全孝言道:“老话说女婿顶半子,既然订了婚,你也不必找别人约日子看时辰,明年正月初八是黄道吉日,一切大利,再无过犯。那时两家弟兄亲戚正好来串门,人也多,显得红火!”

  朱全孝答应了,回家来,早早筹虑。又托人带信,将日子告知朱全德。

  日月如梭,一眨眼就过了年,到了正月。朱全德早早过来,帮忙料理。

  那张有文弟兄四个也都早到齐了。到了初七添香,清早先请了张老爷,再请了庄邻朋友,安灶搭锅,热热闹闹,张罗起来。

  到了中午,客人还没有待罢,忽见门口来了三四个行路人。当先一人身高体长,一脸虬髯,对众人道:“我几个是过路的手艺人,走得饥饿。东家能不能给碗饭吃?”

  张有文闻讯,忙来观瞧,见他们身背弹弓、竹帘、柳条等物,原来是擀毡的毡匠。因思想今日喜庆日子,不便拒绝,便叫他几个进来,吩咐端长面。

  那虬髯客抱拳谢了,呼唤一行人坐了吃饭。

  一时饭罢,虬髯客对张有文抱拳道:“东家,我弟兄几个到了这里,找不到店家。不知你家有没有空闲地方,方便方便,住一晚,明日就走。”

  张有文心里暗暗道:“俗话说给了九寸想十寸——得寸进尺!世上还有这样没眼色的人!我家过喜事,人来客往的,亲戚都没地方住,你与我非亲非故,趁得哪门子热闹?”

  心里想着,只是脸上没显露出来,笑道:“你看我这里有下脚的地方吗?你们还是到别处借宿吧!”

  那虬髯客听说,拱手谢了。出了门,却到附近人家,好说歹说,住下了。

  看官,你想战乱时代,枭雄驰骋纵横,匪盗出没无常,那出门在外的生意人,哪个不是非凡人?原来那一帮毡匠游走四方,平日里靠手艺吃饭,暗地里却做些无法无天的勾当,到那紧要关头,杀人越货,只当儿戏!

  今日到了谢家坝,见张有文家待客,那虬髯客便对众弟兄道:“你看那一家,是不是个富贵人家?”

  众人皆道:“大哥眼花了!那一家住的地坑窑,一看就是穷人家,哪里来的‘富贵’二字?”

  虬髯客笑道:“你们只知道面子,不知里子!我方才打听了,原来他家出嫁女子嗫。你想,嫁女之人,岂能没有彩礼?这是到手的钱财,若舍弃了,只怕天不容!”

  众人欢喜道:“大哥如何打算?”

  虬髯客道:“量他那穷苦人家,有何本事?咱们借住在他家附近,到了半夜,前去洗劫了,趁黑走路,量他也无可奈何!”

  众人听了,齐声称“妙”。

  他几个却也胆大,竟到张家讨了一顿饭,看清了路径,方找人家歇了。可怜那张有文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自己丝毫不知。

  噫!常言道:强中更有强中手,能人背后有能人!又有那古语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这些毡匠恶念滋生,便引出一个踢星踏斗的人物来。

  书中交代,原来张德文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张正源,一个叫张正荣。

  那张正源从小胆略超群,喜欢武艺,能飞檐走壁,擒拿格斗。他十四岁便周游江湖,拜师学艺,苦练枪法,能左右开弓,百步穿杨。

  因姐姐出嫁,他便回家帮忙料理,初七添香,招呼乡邻亲戚,忙了一天,就到了傍晚时分。他是江湖人,生性慷慨,见邻居亲戚多,就将带来的几坛酒拿出来,请大家玩耍。

  他旧日与朱全德有数面之缘,两人皆是道上人物,兴趣相投,颇合得来。晚上开酒场,他就扯心朱全德,便不顾娘家婆家,过去请了过来,划拳猜令,不亦乐乎!

  这一厮闹,不觉就到了一更天。偏偏那朱全德输了酒,想耍赖,就放下酒盅,言道:“我尿个尿尿。”

  言毕出得门来,到那草垛旁,解裤带小解。忽见星月照耀下,那草垛后伏一条黑影。

  朱全德吓了一跳,心里暗想:“必是今日吃席,肉香味把狼招来了。”

  一边想,一边拿眼睛斜瞄,见那边又有几个。不由着了忙,急提裤子,心里道:“坏事了!招了狼群来了!为何狗儿也不叫一声?”

  他是胆大之人,回头就要寻棍棒。哪知回头之时,忽见天光辉映之下,那些黑影身上烁烁发光,分明是刀枪之物。

  朱全德一惊,酒便醒了大半。他本是经过的人,知道路数,想到:“不好!不好!我只以为是野兽来寻食,不想是来了土匪。只是今日没带家具,如何对抗?”

  他心里盘算,只装作不知道,系了裤带,回到窑里,拽过张正源,道:“兄弟,快找个顶门杠子来。”

  张正源笑道:“今夜又不关门,四哥要杠子干啥?”

  朱全德道:“你家风水不好,黄道吉日惹了太岁了!我今日没带家当,找个杠子拒敌。”于是把方才的事说了一遍。

  张正源也吃了一惊,思虑道:“四哥,几个毛贼有啥怕的?只是今日喜庆,若是见了血,倒不吉利。我有个主意,叫他知难而退便罢了。你只管照我的话行事,保证不动一枪一棒!”

  说着拉了朱全德,出了窑,到那草垛边,跺跺脚,言道:“好酒!喝得头有些晕,等我疏松疏松筋骨,出出汗。”

  你看他摆个花架子,撑胳膊撩腿,慢条斯理,就像卸了地的乏牛,耍了一路拳脚。

  朱全德忍不住大笑道:“兄弟,你这身手也拿出来使唤?若说这个行当,还要看四哥我的。”

  一行说,一行脱了棉袄,踩一个马步,道:“你来看。”

  你看他丢个解数,将一套小擒拿手打将出来。好身手,真个是:

  拳来似电去如风,

  马步生根稳若钟。

  饿虎扑食声烈烈,

  蛟龙摆尾势汹汹。

  白蛇吐信真灵巧,

  鹞子翻身好迅轻。

  一路擒拿实利落,

  几经寒暑始修成。

  张正源看了,拍掌叫好。又叹道:“四哥,你拳脚功夫了得,却只能近搏,不能远攻。不像我,若是遇上那持刀弄棒的土匪,百步之外,抬手便能取他性命。”

  朱全德只以为他酒大了说胡话,只是摇头不信。

  张正源道:“你若不信,我便让你开开眼!你去屋里点一枝香来,插在那墙头上。”

  朱全德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得进屋里,点一枝香出来,插在那墙头之上,回来笑道:“兄弟有啥手段尽管施展出来。”

  张正源并不搭话,一抬手,从衣襟下掏出一把枪,却是个撸子。你看他甩手一枪,“叭”的一声,将那荧荧之火打得无影无踪。这一手就叫“枪打香头火”,不经过苦练,不能有这手段!有诗表道:

  喜宴红烛星月明,

  英雄此处演神兵。

  技熟手快欺飞卫,

  气定神闲慑恶凶。

  乍见硝烟挟冷焰,

  倏然银弹灭幽萤。

  一声万壑千峰静,

  枭匪心寒匿影踪。

  那虬髯客伏身在草垛后面,只唬得魂飞魄散!

  欲知后事如何,后回再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