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三国之徐州枭雄 第137章改郡名金陵王气

《三国之徐州枭雄》第137章改郡名金陵王气

作者:醉酒西风 字数:1884 书籍:三国之徐州枭雄

  回到徐州,陶应仅仅休息了三天,便又开始忙碌。

  大将军府的日常事务,由张昭、王朗、华歆、虞翻、陈登等人处理,陶应是非常放心的。

  他已经好长时间没有回徐州了,有些人是一定要去拜访一下,比如说蔡邕、张芝、韦诞、左伯等。

  他们不是徐州和大将军府的官员,但是影响力很大,吟诗、作赋,再加上书法,在他们周围吸引了很多文士,这些人将来就是陶印制下的官员。

  而在此基础上,陶应准备在他治下的所有郡,都成立官学,办书院。

  顶尖的人才可以凭着自己的历史外挂去招揽,但是下层的人才需要的太多了,一个州,上百个,甚至几百个县,每个县就需要十几名官员。

  靠举孝廉已经不够了,靠徐州书院培养起来的,也是杯水车薪,必须要大面积培养。

  当然,每个郡的书院不要求规模大,能有几十个学子就不错了。

  而负责给学子授课的先生,就要从这几位大儒的友人和学生中找了。

  将军府的官员以及陶谦对陶应的这个计划很支持,蔡邕等几位大儒也都支持。

  他们这些做学问的,当然希望自己的学说能够广为流传。

  而陶应还有一个想法,当一个个学院办起来的时候,光靠抄书肯定不行了,印刷术也就可以相应而生了。

  古人早就会刻章,而魏晋时期纸张都已经很流行了,为什么印刷术直到唐末五代才出现,不是想不到,而是不愿意做!

  如果书籍多了,寒门子弟都能读书了,世家的优势又在哪里?

  现在有那么多学院,学院当中的书籍,自然不能满足,那些学院的授课先生,难道要一本一本的去抄?肯定不会反对印刷术了。

  而商人又会从这里面得到商机,从而促进书籍的发展,达到文化的繁荣,出现人才辈出的情景。

  现在陶应已经体会到了,在乱世打下一郡,甚至一州,有难度,但兵强马壮能够做到。

  可是要治理好一郡一州,却不是兵强马壮就能做到的!

  除此之外,陶应对赵云的骑兵营也非常关注,南方没有马场,骑兵发展的速度比较慢,不过,在徐州刺史府和几大商家的支持之下,战马已经达到七千,骑兵营的兵力是五千。

  在作战的时候,其余的战马,可以驮运兵器、粮草,从而让骑兵的机动性更灵活,这让陶应非常满意。

  而且糜家、陈家、曹家的商队与北方的外族之间战马生意一直在做,骑兵营的规模还可以继续扩大。

  冶炼技术的提高,让陶军使用的兵器轻巧、结实、锋利,在作战中,优势明显。

  连续对砍几刀后,对方的兵器就有可能折断,而陶军将士的兵器依旧锋利如初。

  投石车的改造也越来越成熟,估计已经和以前历史中刘晔发明的霹雳车相差不远了。

  其他的武器,也都优于这个时代的任何一位诸侯麾下兵马所使用的。

  尽管还都是冷兵器,但陶应的总体装备已经领先了很多。

  陶应将工部的铁匠作坊,都一一看了一遍,给予负责官员很大的赞赏,并提升了他们的奖励,这让他们都一个个激动万分,干劲十足。

  曲辕犁以及铁制农具大量使用,无论是开垦荒田,还是耕种,效率提升了很多。

  而在陶应的点拨之下,在淮南,今年夏天开垦出来的一些田地,也种了一季水稻,结果竟然丰收了。

  这一下百姓和官员都沸腾了,这不就意味着,在淮南,一年可以种植两季水稻吗?

  这样一来,粮食就一点都不发愁了。

  淮南地区气候特殊,水稻的一年两熟,其实就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现的,陶应虽然将它提前的时间并不多,但意义重大。

  民以食为天啊!能在粮食方面取得成果,就能得民心。

  不知不觉中新年到来。

  大汉朝廷颁布诏书,改换年号,今年为建安元年,意在除旧迎新。

  徐扬两州当然是非常热闹了。

  丹阳,秣陵,一片喜庆。

  此处以前叫金陵,秦始皇南巡期间途经此地,发现天空彩云缭绕,甚是美丽。

  但一位风水师告诉他,此地有王气的迹象,这令秦始皇感到不安。

  经过与众臣及风水师商议,决定改金陵为秣陵。

  而“秣”字的意思是草料,就是喂养马匹的草料。

  这一改名也就意味着,金陵降格为一个普通的养马场。

  而这些还不够,秦始皇又让人开凿了一条河道,引龙藏浦之水贯穿整个金陵城,以泄王气。

  龙藏浦又被称为淮水,因此,这一条由秦始皇命人开凿的的河道便叫秦淮河。

  因为是过年,秦淮河上游船画坊很多,灯声浆影,笑语连连。

  丹阳太守步骘府中更是张灯结彩。

  大将军陶应,正月初六,也就是今天,又来到丹阳祭祖,同时,将丹阳治所秣陵城改回原名,金陵!

  金陵王气,金陵人都知道,被改为秣陵之后,金陵人就感觉到低人一等。

  丹阳的治所也先后设在宛陵和丹阳,从没有光顾过秣陵。

  现在大将军不但将治所设在秣陵,又改回了原先的名字金陵,金陵人能不高兴吗?

  王气,对他们来说就是喜气,就是大将军的福气,只要沾染一点,就会有数不尽的好运,比北固山上,于仙长的符水还要灵。

  步府,酒宴过后,步骘命令给主公陶应献歌舞,陶应充满了期待。

  步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岂不是等自己欣赏。

  这个让孙权见第一面就惊为天人,便迫不及待的迎娶,几乎一生都受宠的如玉美人,到底是怎样的姿色呢?

  上一次没有见到,陶应确实有些遗憾。

  美妙的音乐轻柔如水,淡淡如烟。

  千呼万唤,步练师终于登场。

  尽管陶应有所准备,但还是被惊艳到了。

  三国当中历史上留名的美女,果真是各有千秋。

  但他们也有共同的一点,那就是倾国倾城之美。

  虽然也化妆,但和后世的浓妆艳抹比起来,简直可以说是素面了,却是那样美的自然。

  “翩若惊鸿,宛若游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娇若太阳升朝霞,灼若芙蓉出绿波!”

  陶应暗恨自己,前世怎么就没背下《洛神赋》的这段呢?只能是乱用几句了,否则自己也能惊艳一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