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陆少的暖婚新妻 第5989章被按头亲亲(4)

《陆少的暖婚新妻》第5989章被按头亲亲(4)

作者:唐玉 字数:1715 书籍:陆少的暖婚新妻

  傅杭跟赵柯详细说明了他的想法。

  水车是自古就有的,资料也很丰富,他曾经就看到过相关的资料,只需要根据赵村儿大队的现实情况进行改进。

  按照他的设想,河道上架一座或几座水车,通过风力、水力、畜力、人力……运转,再利用田边的渠沟,进行循环流转。

  有河水不断滋润土地,需要挑水灌溉的地方就会减少,自然而然会减轻社员的压力,并且解放一部分人力去做其他事情。

  赵柯不会做水车,但她会提出问题:“如果干旱呢?”

  傅杭立即道:“工具起到的是辅助作用,可以利用,不能完全依赖,为了配合灌溉需要,可以再在田边打几口井。"

  赵柯点头,认可他的说辞。

  傅杭被鼓励到,继续说:“如果要造水车,建造到投入利用需要时间,可以先组织社员打几口井,耽误的几天换来后续工作效率的提高,并且有长久的好处,完全可行。"

  赵柯记在笔记本上,又问他:“大队有一个最大的问题,你知道吧?”傅杭停顿,思考片刻,反问:“没钱?”

  赵柯嘴角微扬, "是,水车我没意见,但必须得尽可能地省钱。"“我可以借……”

  "现在大队已经负债累累,如果再有大笔负债,社员们的心理压力会过度紧绷。"

  赵柯当然知道这是必要投资,她也在不断地强调必要投资不可缺少,可问题是,大队的承受阈值有限,过于透支,很容易崩盘。

  成为掌舵的人之后,赵柯开始变得大胆又保守。

  赵柯说:“我希望半年之内,所有的想法和建议都围绕一个方针:能不花钱就不花钱,能用人力解决的事儿都别提钱。"

  傅杭:"……"

  古代昏君大兴土木也不会一毛不拔..

  虽然赵柯跟昏君的性质完全不一样,但难伺候的程度,不相上下。跟着她干,真的充满挑战。

  而且,到底谁说的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赵柯也知道她这个要求相当没人性,温声细语地安抚:“傅知青,你看啊,古代纯木制的水车都能使用,咱们呢完全可以先不考虑使用年限,等以后

  大队富裕了,别说鸟枪换大炮,换原子弹都行。"

  画饼都画到原子弹上去了,傅杭失笑。

  赵柯给他出谋划策:"而且啊,你这个水车总工程师设计出图纸,木匠咱们有现成的,我余家的表兄弟随便你用,遇到技术问题还可以随时请教我三舅。"

  有免费、好用、任劳任怨的人力,提钱干啥啊。

  谁都别跟她提钱,只要不提钱啥都不是问题。

  赵柯给他吃一颗大大的定心丸:“我话就搁在这儿,谁要是不配合你工作,我收拾他!”傅杭眼里的笑意几乎要溢出来, "好。"

  上道。

  赵柯赞许地看着傅杭, “那这个水车,傅知青给我份具体的书面方案,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帮咱们大队创收的路子,很有前景。"

  傅杭只一瞬就明白了她的意图, "好,我会细致规划。"赵柯给了他一沓白纸,起身,亲自送他出去。中午,赵柯和大队长三人开小会。

  庄兰又来大队部找赵柯。

  四人暂停开会,赵柯温声问:“庄知青,有什么事儿吗?”

  庄兰有些拘谨地说:“我是想建议大队打几口水井,减轻社员挑水的负担。”她的提议跟傅杭的建议有重合,刚才开会,他们要讨论的也是这个事儿。但赵柯依旧不吝啬地夸赞:"这确实是个好办法,大队长、许副队长、牛会计,你们说呢?"

  牛会计最圆滑,当即笑道:“是嘞,庄知青这个想法对灌溉很有帮助啊,赶巧大队干部都在,这就可以讨论讨论,是吧,老赵?"

  赵新山严肃地点头。

  庄兰得到认可,激动地双颊红润。

  赵柯又鼓励她:"大队之所以设立意见本,就是希望能发扬群众的力量,弥补大队考虑不够全面的地方,大队相信你们知青都是很有潜力的,以后也一定会成为大队的中流砥柱,你们要多发现,多思考,多学习……我们一同解决问题,把我们的村子建设得更好。"

  庄兰眼睛亮晶晶的,充满了干劲, "好!"

  赵柯又给了她一沓纸, “可以带回知青点跟大家分享,咱们群策群力,不拘大小远近,眼下的问

  题眼下解决,未来的问题现在计划,缓步实施。"

  "我明白,我回去跟他们说。"庄兰抱着白纸,怀着满腔澎湃的激情,踏出门。

  四人目送她离开,牛会计笑道:“咱们赵主任做思想工作很有一套啊。”

  赵柯也不谦虚,言笑晏晏, "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个人精力毕竟有限,动员起大家的力量,才能事半功倍。"

  如果一直由她去下达任务,他们再来为赵柯服务,那就是工具人,谁都能做。赵柯需要的可不是单纯的劳力,是能力更全面的智囊团。

  不过,该说不愧是男女主吗,跳脱出里打脸来打脸去的剧情,他们的优点十分明显,高敏锐度,思考能力更强,能适应环境变化进而调整自身..

  相比较来看,其他人还落后一大截。

  这是环境造成的,未来不见得不会有人迎头赶上。赵柯很期待,也愿意推一把。回归会议正题。

  赵新山三人乃至于整个大队,经过排水渠之后,接受度都在一步步变高。

  赵柯讲水车的原理讲得很清楚,就像排水渠一样,以前村里没人能做,出去买或者找人来做费用太高昂,大队没钱,所以根本就不会试图往这上面想。

  赵新山表态:"如果傅知青真能设计出水车,花的钱也不多,这个大队确实可以支持。"

  牛会计附和:“咱大队建成了,效果也好,有这一门手艺,还能赚其他大队的钱,我也觉得大有可为。"

  至于打井..

  平原打井只要几米,但想用来灌溉,还得在旱季保持水位,就没有那么容易了,要请人来勘测合适的位置,要人工挖,严谨点儿再砌个石墙……

  费用可能比水车还要高。

  “要不一切从简?”

  赵新山三人看向赵柯,眼里有疑问:还能怎么从简?

  赵柯咳了一声,"能者多劳,让知青们想办法勘测,再定个期限,施施压,勘测的钱就省了。人工咱们自己出,只要不影响灌溉,其他的以后再说,粗糙一点儿,也没什么……"

  赵新山三人对视,只要能省钱……出点儿力倒是好说。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我还有一个问题,大队要不要再开些荒地?"

  许副队长迟疑, "这么多事儿,人手有些紧缺了,大伙已经辛苦两个多月,很久没有好好休息过……"

  赵柯钢笔轻轻点着笔记本。全靠人力,就是会这样。最重要的是,现在大家还没看到切实的收益,劳累肯定会使积极性不断下降。

  赵新山对种地更看重, "如果明年能再买两头牛,也不是不能开荒。"赵柯更敢想, "万一可以有手扶拖拉机呢?"

  赵村儿大队能有吗?

  年轻人都这么大胆想,他们这些老家伙犹豫啥?赵新山咬牙道:"那就开!"

  而眼下,路得一步一步走,活儿得一步一步干。

  开完会,赵柯就去给知青们发布了任务——三天时间,测出井眼。知青们欢聚一堂,抓耳挠腮。邓海信:"测井眼怎么测?"

  他们上学的时候,大家都在各种运动,教书的不认真,读书的不上心,很多下乡青年说是知识青年,真到用的时候,根本倒腾不出几滴墨。

  苏丽梅犯愁, "要用的是地理知识不?现学来得及不?好烦呐~"

  咋学?从哪儿学?他们根本没有渠道。

  刘兴学尝试着说:“按照大队的要求,旱季也要有水,尽量避开田地,得先找洼地吧?”

  庄兰也仔细思考,发言:"比较湿润的地方,草长得茂盛,是不是地下水更多?"

  有道理。

  邓海信和苏丽梅点头。

  "那怎么试验呢?总不能看中地方就挖,很费时费力的。"苏丽梅说完,其他三人相对无言。

  庄兰有些不情愿地说:"咱们要不要问问傅知青?"

  刘兴学否决:“他跟林知青要搞水车,咱们要是这点儿事儿都去问他,显得咱们这些知青都不如他似的。"

  苏丽梅觉得,不如就不如,也没啥,傅知青确实知识面更广,但其他三个人看起来都不太乐意问傅知青,她只能随着。

  庄兰又提议:“那还有顾校长和吴老师、唐知青呢,大家集

  思广益,肯定能想到合适的办法。”

  请教这三个老知青,大家心态就比较平和,都投了同意票。

  只有三天时间,他们不能耽搁,准备现在就去问。

  四个人起身,刘兴学看向屋子:"方静呢?用不用叫她?"苏丽梅撇撇嘴,"刚才开会,她就说她太累了,难受,不参加,还叫什么啊。"

  硬拖是拖不动的,四个人就没再管方静。

  女知青屋里,方静躺在炕上,骂了一句:“蠢得给人打白工。”

  而顾校长他们三个老知青确实更有生活经验,也给四人提供了一些帮助和建议。没有工具的情况下,测试土地是否足够潮湿,只能用一些笨方法。

  四个人裁了几张报纸,沿着田地走,找到低洼草木茂盛的地方,薅掉草,放上报纸,拿葫芦瓢一扣,等一晚上之后,哪里湿得最厉害,就证明土壤比较湿润。

  他们想得很好,然而第二天一早一去查看,东面那片地的葫芦瓢愣是丢了两个,原地只留下两张湿漉漉的报纸。

  知青们:

  苏丽梅想骂两句,又忍住了,气愤地说:"我要告诉赵主任!"庄兰拿起报纸, "这是露水打湿的吧?好像不准。"

  好在另外两片地的葫芦瓢没有丢失,报纸的潮湿度也能看出点差别,也算有收获。苏丽梅还是气不过,就找到赵柯家去告状。

  赵柯:

  一路过看见俩葫芦瓢,顺手捡走,确实很符合赵村儿社员勤俭持家的作风。

  赵柯答应苏丽梅会帮他们找水瓢,又提醒她:“你们下回再弄啥,记得做个记号,我让社员们不乱碰。"

  苏丽梅很怀疑, "我们做记号,不会把我们记号拿走吗?"她说的是布条,麻绳之类的记号。

  赵柯:"……灵活点儿,你们可以钉个木牌,写上字,我会提醒的。"苏丽梅思考着答应, "行。"

  几分钟后,赵柯到大队办公室,打开大队喇叭,喊话:“谁这么勤快,把人知青放在地头的葫芦瓢捡走了?知青们给咱大队测井眼呢,听见了赶紧还回去。"

  br />

  大队各处,大家听到喇叭声儿,全都在讨论葫芦瓢咋测井眼。

  这玩意儿不要钱,捡到的真就是看见了顺手捡走,听到喇叭,就给知青拿回去了。还有妇女好信儿,一人揣一个家里多余的葫芦瓢结伴儿送到知青点,打听是咋回事儿。知青们本来肚子里都存着几分气,一下子收获好多葫芦瓢,又有点儿手足无措。

  他们是在赵柯当上妇女主任之后,才开始跟村子里的社员们逐渐加深接触,一时间很难适应这么面对面地平和交流。

  而妇女们只当小年轻面皮薄,问到葫芦瓢咋测井眼,有干活时候的谈资了,就拍拍屁股走了。

  只留下知青们面对铺一地的葫芦瓢无言。

  能咋办,都用上呗,越多测得越准吧。

  至于记号,知青们一合计,弄个稻草人吧,很简单,找两根棍用干草捆成十字架,再在十字架上面绑个稻草头,足够醒目了。

  他们自信慢慢地把第一个稻草人立到地里,然后是第二个,第三个.…路过的社员看见,大家伙又多了个关于知青的谈资,或者说是笑话。

  "还稻草人儿,也太磕砂了。""没见过这么潦草的。""哈哈哈哈哈……"

  因为赵柯提前叮嘱过社员们不要打击知青们的积极性,没有人当着知青们的面儿嘲笑,只是个别人见到知青们的时候忍不住发笑。

  善意恶意,一般都能分得清。

  知青们还以为是他们为大队做事,得到了社员们的认可,情绪越发高涨。

  他们甚至觉得光凭报纸测土壤湿度还不够,得想办法扎进去,才能确定准确度,于是刘兴学和邓海信又去余三舅那儿托他做一个几米长的巨型木钻。

  余三舅听了他们的描述,

  傻了吧?那咋能用?

  刘兴学觉得很可行,信誓旦旦地说:“我们用两根绳子在底下拉着,作用力相似,肯定是可行的。"

  他们太异想天开了,余三舅劝说不通,也去找赵柯。赵柯听完:"……"木钻钻地,他们是怎么想出来的?

  好歹是知青们第一回接任务,赵柯不想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就问余三舅:“这东西可行吗?以后咱们应该不少打井,如果能用,

  可以做做看。"

  余三舅眉头松了又紧,紧了又松,摇头, "做倒是不费事,就是根本不好操作,再说万一有石头,木头扎不下去的。也不知道他们为啥非要搞这玩意儿。"

  赵柯眼神游移,如果她没猜错,好像是因为她跟知青们传递了“非必要不花钱”的方针。“咳。”赵柯清了下嗓子, "可能也是怕找错地方浪费人力,回头我跟他们说说。"余三舅点头,问:"你爹的东西收拾好了吗?"

  "早就收拾好了。"

  赵建国和赵瑞明天起早走,到公社就直接坐小客车去县里搭车。"我让你舅妈在家炒几个菜,你们晚上来我家吃,我给你爹送行。"

  ; 赵柯答应, “我跟家里说。”

  余三舅还请了赵新山一家子,李翠花婆媳拿了些菜过来做,加上隔壁余大舅一家,四家人整了三桌出来。

  一桌是余大舅、余三舅、赵新山父子、赵建国,一桌是年轻一辈儿,一桌是女人孩子。余三舅拿了酒,几个人要喝点儿,赵柯本来想去别桌,楞是被三舅留在这桌。

  赵柯,你得一起喝点儿,不会喝酒咋行?

  以前,男人是家庭的主要劳力,家庭地位高于女人,所以男人喝酒的桌子,通常没有女人的身影。

  赵村大队大多数家庭也还是这样的模式。余三舅将赵柯纳于一桌,某种程度来说是认可赵柯在家族中的地位,无关男女长幼。

  赵柯没怎么喝过酒,尝了一口,翩辣,一口下肚,胃都烧起来了。

  而这顿饭明明是为赵建国和赵瑞送行,余三舅和余大舅喝点儿酒,就开始夸赵柯“有本事”,其他人也跟着附和。

  赵柯酒劲儿上来,脑子还算清醒,反应却慢了,等他们夸了好一会儿才慢腾腾地说:“跑题了。

  余三舅这才又把话题带回到赵瑞身上, 赵瑞毕业以后分配工作,没准儿能留在省城,到时候能

  把父母媳妇儿都接城里。

  李荷花乐得合不拢嘴,要是有那天可就好了。赵芸芸也兴奋地说:“我也要去,我还没去过省城。”

  赵新山不满地否道:&#

  34;好啥好,赵瑞真留城里,他媳妇去就行了,咱去干啥。李荷花不太乐意, 那咋不能去呢?我还不能享享福了?

  你享啥福?赵新山侧头说她, 赵瑞一人儿工作,咱都去喝西北风啊?李荷花嘟嚷:大学生肯定挣得多,咋会喝西北风。

  头发长见识短。”赵新山口气不好, “我说不去就不去,你少想那些没用的。他说完李荷花,又去训闺女赵芸芸:你也给我老老实实的!

  母女俩都有些不服气。

  赵瑞媳妇曲茜茜怕惹婆婆不高兴,头埋得低低的。

  赵柯说和:“大伯娘不了解情况嘛,城里一个月能挣个三四十块钱都算是很高的了,一个人养一家老小,衣食住行都得紧缩,要是一家子挤在一间屋里,还不如在乡下,好歹吃饱没问题。大伯可能是这个意思。

  余秀兰也劝李荷花:大嫂,你没看那些知青还接济家里呢,咱们在乡下辛苦是辛苦,过得好了也能帮扶帮扶儿女。

  李荷花面上好看了点儿。

  赵芸芸不信:城里那么不好,大家都想去城里?

  不是城里不好,是普通人在城里,没那么潇洒。赵柯稍微习惯了酒的辛辣,又抿了一口酒,说不准以后咱们大队好到大家伙一点儿不羡慕城里呢?

  余三舅哈哈大笑, 有志气!喝一杯,喝一杯。直接把刚才那点儿争吵岔了过去。北方汉子,一点儿花生米就能喝一缸酒。

  赵柯这一小杯,喝得有点儿犯困,就放下筷子,跟他们说了一声,出去透气。赵瑞一顿饭情绪都不怎么高,看她出去,也跟着出去。赵柯慢吞吞地问他:“瑞哥,怎么了?”

  赵柯,我有点儿心慌,我从来没去过省城……省城那么远,那里的人是不是跟乡下完全不一样?

  我也不知道,大概都是两个鼻子一个眼睛吧。

  赵瑞听着不对劲儿,反应了几秒才纠正她:“一个鼻子两个眼睛。”

  “哦,我喝多了。”赵柯面不改色,

  无所谓地说, 有什么不一样,你看过了,回来给我们讲讲,我们也见识见识。

  赵瑞那点儿情绪聚也聚不起来,无奈地说:“省城到你嘴里咋这么不值钱?”我志向远大,要建设美丽乡村,让城里人都眼馋。赵瑞嘀咕:……看来是真喝多了。

  第二天一早,村里好些人出来送赵建国和赵瑞。

  赵新山一家和赵柯一家目送牛车拉着赵建国和赵瑞,还有他们的行李远离村子,都很不舍。等牛车不见影了,众人一叨咕,家里还有这活那活没干完,赶紧就走了。少了两个人,生活还得继续。

  最重要的是,活儿真的很多,没工夫伤春悲秋。

  相比之下,赵瑞就伤感多了,坐在牛车上,越对陌生的省城感到不安,就越是伤感。赵建国以前出过远门,安慰他:好歹咱俩一起走,还能有个照应。

  这确实是个很大的安慰。赵瑞叹气, 幸好有三叔搭伴儿。

  两人此时都以为,他们要自己找到省城去,直到到公社之后,看见赵棉身边站着一个人。

  方煦很有礼貌地跟两人自我介绍:“叔叔,堂哥,我叫方煦,是赵棉的朋友,正好也要回省城,咱们可以一起走。

  赵建国看着他一表人才的样子,点头回应,然后看向赵棉,不确定是哪方面的朋友。赵棉脸热。

  方煦前天傍晚到公社。

  昨天中午,于师傅叫赵棉一起去国营饭店吃饭,她才见到方煦。之前赵棉按照赵柯所说,晚了几天才写回信给方煦,后来双山公社暴雨,她就忘了这事儿了。

  见面之后,方煦表现得很正常,没有任何暖昧让赵棉不适的举动,赵棉就以为他领会她的意思了。

  吃饭时,方煦还平静地说他后天就会走。

  到此相安无事。

  但今天早上赵棉出来帮父亲和堂哥提前买票,在路上意外地碰到了方煦,突然得知他改了行程。

  赵棉本来没多想,真的以为他临时有事。

  可方煦对她说:“我听我妈说,你父亲和堂哥要去省城,人生地不熟可能不方便,反正我也要回去,提前一天也无所谓。

  当时赵

  棉听完,脸颊就一点点泛起了红。

  而方煦看见她脸红,加上又要走了,很久不能再来双山公社,干脆直接表明心意:“赵棉同志,我想跟你有进一步的接触和交流,请你监督我考验我。

  赵棉第一次遇到男同志这样类似于表白的话,整个人不受控制地烧起来了,根本不知道怎么反应。

  方煦怕她觉得他唐突,略显紧张地解释:“我只是想跟你通信,让你有个了解我的机会,绝对不是要耍流氓。

  赵棉平复了很久才让脸上的温度降下来,尽量委婉地拒绝他:“抱歉,我暂时不打算考虑个人问题。

  她答应妹妹要先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我知道你有去总厂学习的打算,我也很想跟你共同进步,不知道你能不能给我这个机会。赵棉想到于师傅或许看出他的心思,加上又看到了赵建国和赵瑞的身影,就没有回答他。

  现在亲爹一个疑问的眼神,脸颊的热度又控制不住地上升。赵棉悄悄调整呼吸,表现如常,轻声说:“方煦是我们于师傅的儿子,碰巧今天走。”

  赵建国是男人,咋会看不出这个方煦看自家闺女的眼神不对劲,但他没表现出什么来,还领着赵瑞先上车,给两个人留出说话的时间。

  小客车就要出发,方煦只跟赵棉确认:“赵棉,你不回信也没事儿,我给你写信,你收下看一看,多了解我一些,可以吗?

  赵棉大多时候都是很顾全大家的温柔性子,不想对方太难堪,就轻轻点了下头。

  方煦露出笑来,温声告诉她:“我有假期会再过来。”这才踏上客车。

  赵棉送走人,回到轴承厂碰到于师傅,有些不好意思。

  于师傅看出来,开解道:“方煦这次来,一直跟我问你的事情,我才看出来,他惦记上你了,我确实很喜欢你,完全不反对,不过你要是对他没意思,也不用顾忌我,该拒绝就拒绝。

  赵棉想了想,实话实说:“于师傅,我想先专心提高自己。”

  于师傅知道自己的儿子,其实是人品很不错很适婚的男青年,但她听赵棉这么说,更加高兴,专心提高自己是对的,我支持你,别搭理他。

  赵棉放下心,向她请教一些学习

  上的问题。于师傅认真回答,毫无保留。

  另一头,方煦很努力地在赵棉父亲和堂哥面前表现出自己的优势,根本不知道亲妈断了他的后路。

  他们需要转几次车才能到省城。

  开始的时候,方煦提出为两人买票,赵建国果断地拒绝,赵瑞也表示不能占他便宜,方煦就放弃

  了。

  等到了省城之后,方煦先和赵建国一起送赵瑞去学校,然后又带赵建国去他进修的医院招待所安顿下来。

  天色快黑了,方煦才回家。

  他父亲方承在家里看报纸,看见他也不意外,淡淡地说:“回来了,安顿好人了?”方煦意外, 爸,你知道了?

  方父将报纸翻了一面,说:“你妈打电话回来,让你别影响人家女同志追求进步。”方煦:不帮忙也就算了,怎么还打击阻挠?真的是亲妈吗?

  赵建国和赵瑞各自在省城安顿下来的时候,赵柯也带着赵村儿的年轻人们进了县城。

  他们第一次出远门,跟之前赵瑞赵枫他们第一次出去几乎一个样儿,都肉眼可见的怀着忐忑。

  不过人多,确实会壮士气,尤其当一个小客车里几乎都是他们的人,售票员还跟赵柯聊天时,他们就放开了。

  赵柯只让他们别影响别人,其他的不多管。她推他们出去,他们自己会在心里种下向往的种子,肆意生长。

  县城,赵柯已经很熟,领着大家去招待所挤了一晚上,第二天又熟门熟路地领着他们去招兵的地方——革委会大院。

  赵村儿这二十来号男女青年一起过来还挺显眼的,有个负责维持纪律指挥排队的部队干事注意到他们,就随口问明显像领头的赵柯:你们大队来挺多人啊?

  赵柯笑着说:“我们大队的长辈都是老兵,村里孩子从小听他们的故事长大,都有个当兵梦,大队当然得给予最大的支持。

  原来是老兵后代。

  旁边儿有个军人走过来,笑着问她, 你读过书啊?你也报名了吗?

  “我没报名,我是我们大队的妇女主任。”

  />

  队伍排了挺长,时间还早,赵柯还想再找些安全又能创收的路子,就让赵枫他们继续排队,她自己进革委办去找人打听消息。

  咱姐干啥去了?

  朱建义凑到赵枫身边,他眼瞅着参加招兵的人进进出出,腿肚子开始发抖,不住向赵柯离开的方向张望, 快到咱们了,她回不回来?

  赵枫排前面,逐渐靠近屋子,心跳也有点儿快,强装着一脸淡定。俩人身后,陈三儿嘲笑他:“又不是没断奶的小孩儿,还找家长。”朱建义回头冲他龇牙反击, 你这辈子没站这么直吧?站得笔直的陈三儿:……

  随着时间流逝,其他人也都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

  终于,有个赵村的姑娘第一个走进女兵体检那屋,赵柯还没出来。

  没多久,轮到赵枫,赵枫之后就是朱建义。

  朱建义吞了口口水,为了撑起气势,挺起胸膛。

  真进去了,有人指挥,让走哪就走哪儿,全程脑子木木地走完每一项,就出来了。朱建义:好像也没啥。

  其他人也都是这样,踏出门的一瞬间,整个人都轻松下来。赵柯估摸着差不多要结束,才抱着一大摞文件走出来。

  朱建义特别狗腿,小跑过去接过来, 姐,你咋才出来,都错过我们体检了。赵柯就是故意错过的,表面上关心地问:“表现怎么样?”

  朱建义显摆:“当然没问题。”完全忘了没进去前他怂成什么样。

  陈三儿鄙夷地看他一眼,问赵柯:“咱们一会儿去养猪场吗?”

  先去吃饭……

  “赵柯!”突然的女声打断了赵柯的话。

  赵柯循着声音望向大门口,丁小慧正在冲她招手,她身边还有一个身材高大,跟她长得有点儿像的男青年。

  赵柯大概猜到男青年的身份,边冲丁小慧挥手回应,边走向二人。

  丁小慧的介绍,男青年果然是她哥,段舒怡对象,丁正阳,

  赵柯礼貌地问好后,简单介绍了一下村里的青年,对两人玩笑道:“舒怡说我是半个媒人,我还琢磨了一下,实在没想到你们还有这缘分。

  丁正阳很郑重地道谢:“之前小慧的事儿,还有舒怡,都得谢谢赵主任。”他浓眉大眼,五官端正,眼神里一股正气,看着比梁辉可靠多了。赵柯刚想到梁辉,赶巧,梁辉就从大院里骑自行车出来。院里还有没散去的青年,很多人衣着都打着朴素的补丁。梁辉骑在自行车上,老远就对着前头挡路的人颐指气使地喊:让开!

  他从革委办出来,又神气,大家都不敢挡路,纷纷让开。而视线一开阔,赵柯他们和梁辉清楚地看到了彼此。

  吱——

  梁辉下意识地捏住刹车,反应过来之后,满脸羞恼。

  丁家兄妹俩态度都很冷淡,除了最开始的一眼,连个眼神都不屑放在他身上。他们这样的态度,梁辉备受羞辱,刹车上的手不由捏得更紧。

  他好像在艰难地维持自尊……赵柯多善解人意,故意抬起手,招了下,呦,梁辉干事,又见面了。

  她一连姓名带工作地喊他,梁辉一下子梦回那次国营饭店,好像就是从那一天见到赵柯开始,他不断走背运,

  或者更早,跟段舒怡去赵村儿开始。

  感情不顺……工作也不顺……

  车胎一次又一次被扎..…

  她明明跟他有矛盾,还像是没事儿人一样,热情地说话。有点儿邪性。

  梁辉越想越是寒毛直立,蹬上自行车,一刻不敢停地消失。赵柯手还在半空中,不解:我有这么吓人吗?她回头瞧一眼丁家兄妹,一定是他们做了什么让梁干事这么忌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