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陆少的暖婚新妻 第4998章 沐宜番外(181)

《陆少的暖婚新妻》第4998章 沐宜番外(181)

作者:唐玉 字数:2554 书籍:陆少的暖婚新妻

  看完李隆基与李亨这对父子的行事,李世民总算知道安史之乱为何会被仙人着重提出,将之称为“惊天裂变”。

  ——不是安禄山多厉害,怪他对手太菜。——换作李世民的话,挥手即可剿灭之。

  然而李隆基这对父子却深深将大好局面败坏,当初应该对手握军权的地方节度使进行制约时,李隆基纵容无度毫不设防,而今平定叛乱需要倚仗武将之力,无论李隆基还是李亨,又不辨忠奸,一味猜忌。

  该提防时不提防,不该猜忌时瞎猜忌,就这样的货色,哪能好好治理大唐江山?难怪叛乱一起就如野火燎原般扩散!

  当然了,相较于李隆基,李亨还算有救。要不是李隆基丢下这样一个烂摊子,生在太平年间的他做个守成天子当无问题。

  可安史之乱时的大唐,需要的是能够团结一切力量扫平叛贼,用最快的速度结束这一天,让大唐重新恢复安定的雄主!

  唉……时也命也!

  大唐没有大汉那样幸运,也强求不来。

  唐太宗李世民默默叹了一口气,没有能力穿越时空去力挽狂澜的他也只能做个看客,接受大唐即将由盛转衰的未来——

  【公元762年5月,唐玄宗李隆基与唐肃宗李亨父子双双去世,至死都不曾平定安史之乱。尤其是后者在位的短短六年,大唐都都笼罩在风雨飘摇的混乱中,外有叛军作乱,内有二圣相争。李隆基父子的无能、昏聩,他们不顾大局的争权夺利,猜忌功臣而决策失误,令本该被早早终结的安史之乱不仅绵延了数年之久,这场动荡造成的危害更是暴风般席卷大唐天下。】

  【幸运的是,大唐王朝终究国运未绝。】【上天不曾抛弃曾辉煌一时的大唐——】

  【李亨父子虽令人失望,无法消灭安史叛军,叛军这边却主动自我削弱送人头—掀起叛乱的安禄山死于其子安庆绪之手,安庆旭又死于史思明之手,成功上位为叛军首脑的史思明本有机会继续兴风作浪,威胁大唐国祚,却被其子史朝义所杀。而史朝义在叛军中的威望远不及其父,对大唐的威胁也是如此,公元763年,惨败于唐军之手的史朝义众叛亲离,自尽而死,持续了8年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平定。】

  铮——

  悲壮慷慨的击筑声突然响起,一道属于少年人的清朗歌声在每个人耳边飘荡,每一个音调都合着节拍,带着不

  尽肃杀之气。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天下军民也不曾抛弃曾经高悬如日的大唐王朝。天子逃了,他们却没有。江山动荡之时,正是彼辈报效家国之日——】

  【于是,少负大才却入山修道的李泌主动出山为匡扶社稷而出谋划策。天下安则归隐,天下乱则入世;得帝王信任便全心托付为君尽忠,受奸臣排挤则洒然而去功成身退。历经四朝,三为帝师,两为卿相,活出了如范蠡、张良一般的传奇人生!】

  水镜之中,—幕幕画面浮现。

  首先是一位少年神童,年仅七岁的他在皇帝和宰相面前从容对诗:"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

  之后是稍长大一些、受天子李隆基赏识却因讥讽奸臣而被放逐的青年;并未灰心气馁,反而游历山河、爱上修仙问道的他;安史之乱爆发后,干里迢迢出山、奔赴灵武为李亨出谋划策的他;收复两京后,因谗言而受李亨猜忌于是主动归山修道的他;李亨之子唐代宗继位后,吐蕃入寇,天下动荡,再次入世匡扶社稷的他……

  一幕幕画面飘过,水镜中的少年神童不知不觉已经老去,最后的画面定格在滚滚长河之上,一叶翩舟顺水而流,天际一片浩白。身着道袍的老人负手而立,儒士与道士的气息融为一体,说不出的飘逸洒脱。

  风吹动袍袖,也将他的声音传递到远处。

  "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帝都。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气志是良图。请君看取百年事,业就扁舟泛五湖。"

  【于是,戎马半生的老将郭子仪不惜出生入死,一次又一次被皇帝忌惮而交还兵权解甲归田,国家有难时却一次又一次披甲上阵。 ”救火”三十年,其功冠大唐,其名留青史:“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

  这次出现在镜中的是众所周知的郭子仪。

  他的种种战绩早已在此前的盘点中出现,众人已是心知肚明。此时大家的焦点都落在郭子仪的青史评价上,简直大为震撼。

  "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这

  个评价也未免太高了,古往今来有几人能达到?

  倘若说李泌的一生让无数文人羡慕,那么郭子仪的事迹就令历朝历代的武将憧憬。

  古代名将难以善终,不是战死沙场,就是被君王“狡兔死,走狗烹”,看到水镜之中白发苍苍、八十寿终,被君王被尊为“尚父”的郭子仪,他们又是羡慕又是敬仰。

  "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以一己之力救江山与水火,封王拜将,若能活成郭子仪这般,死而无憾也!"

  武夫们一腔热血沸腾,人人心生向往。

  不过他们并不嫉妒郭子仪的待遇,毕竟这一切都是对方为大唐出生入死换来的。许多人自问若是处在郭子仪的位置上,即便有他的军事才能,也做不到像他那样周全,能在皇帝的猜忌下一次次自保,又能不计较皇帝的猜忌防备一次次披甲上阵。

  哪怕是宋朝那些看不起武夫的清高文士,面对郭子仪的事迹,也挑不出毛病来,唯有吹毛求疵:"郭子仪尽忠为国,实乃大唐柱石。可天下岂有第二个郭子仪?"

  ——就差没明说我大宋的武夫都不可信。

  还好这样的人不多。经历了这么多期直播盘点洗礼,宋朝之灭亡还在眼前,如今平行时空的宋朝上下根深蒂固的思想早已发生动摇,大宋君臣更是个个警醒。重文轻武、武备松弛的局面已经开始发生改变。

  【于是,颜常山之舌及张睢阳之齿,与文天祥的《正气歌》一同名传千古——】

  话音落下,一袭水墨画的卷轴在水镜之中倏然展开,从上到下如同丝绸般铺展下来,行云流水般的字迹在卷轴上出现: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伴随着卷轴的铺展,那道女声和着节拍轻吟,一直念到这里,她的声音戛然而止。卷轴如水墨般消散,再次浮现的画面中,是一位身着儒衫、气质儒雅清正的文士。

  【颜杲卿,琅邪临沂人,秉性刚直,很有才干,他以荫受官,到天宝十四年,正好代理常山太守,由于安禄山身上有河北、河东采访使的

  官职,常山也在其管辖区。也就是说,他其实算是安禄山的下属。安禄山起兵造反后,不过一个月就攻陷东都洛阳,颜杲卿见势不妙,担心安禄山一路攻入潼关,危及大唐江山社稷,便与担任平原太守的堂弟颜真卿相约起义兵,暗中招募人手,互相配合断绝安禄山叛贼的归路,就可以暂时缓解叛军西侵之势。】

  【于是,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前真定令贾深、前内丘丞张通幽等人假装投降安禄山叛军。趁着安禄山留守常山的两员部将之一高邈有事前往幽州还未归来,颜杲卿传书请另一员叛军部将蒋钦凑入郡中议事。】

  【蒋钦凑毫无防备地入了城,宴席过后、醉醺醺之际,就被埋伏好的袁履谦等人砍了头。等高邈率数骑从幽州归来,便被颜杲卿派出的人马轻而易举拿下!】

  【就这样,常山重新变成了朝廷的地盘,等安禄山再次派人从东都而来,常山这边早已设下伏兵,一举擒获贼首何千年!】

  【蒋钦凑的头颅,高邈和何千年两员俘虏都被当作战利品送往长安,半路上经过太原,太原节度使王承业主动提出替他们上表情功,结果却冒领了这份功劳,上当的唐玄宗李隆基甚至封了他一个大将军。真相澄清后,颜杲卿等人才获得升职。】

  【——不过加官晋爵对他而言只是锦上添花,他一心一意招兵买马,扫平贼寇。于是大发檄文传谕河北诸郡,鼓吹哥舒翰三十万大军将出,号召河北诸郡杀掉叛军守将重归朝廷,竟有十五郡得以归复!】

  "这个颜杲卿有点东西啊……"

  水镜之前的一众将军都不禁为之而震惊。果然汉唐的文人以后是不可同日而语。李世民眼中露出激赏之色。

  “我大唐果然人才济济!”

  无论是李泌,还是郭子仪,抑或是这个颜杲卿,在他眼中都是不可多得的忠臣,既有忠义又有才干,李隆基父子绝不是无人可用,怎么就收拾不了安禄山叛军呢?

  这些大唐的忠臣们表现得越是突出,反而衬托出大唐天子越是拉垮和离谱。——毕竟有那么多神队友都带不动啊!

  这又让李世民的欣赏迅速转为惋惜。

  ——可惜了这些一心为大唐的忠臣良将啊。又是日常想鲨李隆基的一天。

  【颜杲卿这一手操作直接让安禄山后院起火,河北可是他的基本盘,投向朝廷那还了得?他连忙派大将史

  思明渡河而还。】

  【面对气势汹汹而来的叛军,常山这边寡不敌众,坚持不过数日就被攻破城池。而在安禄山后院搞事的颜杲卿与常山太守袁履谦都被抓了起来,送往东都洛阳。归附朝廷的诸多郡县也纷纷被史思明夺回。】

  水镜之中,五花大绑的颜杲卿出现在安禄山面前,后者白胖的脸上凶相毕露,恶狠狠斥责道:“你当初是范阳户曹,是我向朝廷上奏让你当上判官,后来又任命你当代理常山太守,你究竟为何要背叛我?"

  颜杲卿脸上毫无愧疚,反而用比安禄山更加愤怒的目光瞪向对方,他咬牙切齿:

  “我家世代是大唐之臣,只知忠君报国,就算当初是你上奏任命,又岂会随你造反?更何况你当初不过是一小小牧羊羯奴,侥幸获得天子宠幸才成为节度使,天子有哪里对不起你才令你起兵造反?"

  好家伙,这嘴真有点毒。开口就直戳安禄山最大的痛处,将他视同奴隶一般。最后一句反问更是使得安禄山哑口无言。

  “我要是安禄山,也得气坏了!”

  平平时空的大汉,冠军侯霍去病惊讶又欣赏:"骂得好!蛮夷胡种,蒙我汉儿之恩得入中原,还敢不知死活祸乱天下!"

  自从看到了后世那一桩桩中原被蛮夷入侵的事迹,蛮夷在他心中的仇恨刷出历史新高,年轻的冠军侯霍去病现在日日做梦都是到草原上驰骋,把匈奴部落一锅端。

  要不是大汉开战之前的种种准备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做好,他早就率军出发了。虽然还未出征,但霍去病已经给匈奴判了死刑,忍不住在心里琢磨起下一个目标。

  等匈奴部落被一锅端,下一个目标该先打哪里呢?西域的蛮夷部落还挺多呢!还没等他美滋滋地幻想着征服哪些部落,水镜中出现的画面让他的脸色阴沉下来。

  只见安禄山勃然大怒,下面将颜杲卿绑在天津桥柱上,以酷刑将其四肢骨节支解,而颜杲卿毫不屈服,一直大骂安禄山。后者割其舌,冷笑着问:“还能骂吗?”

  水镜之中,早已拒绝的颜杲卿仍然死死瞪大了愤怒的双眼,喷火一般注视着笑嘻嘻的安禄山,让后者的笑容都变得索然。

  br />

  水镜之外,望着这一幕的大唐君臣都出离地愤怒了:"安禄山,你真该死啊!"

  大唐天宝年间,颜家人集体血压升高,无论老人还是女人,都恨不能生啖安禄山的血肉。颜杲卿不在乎自己的死——为国捐躯,死得其所——但看到袁履谦还有年幼的侄子和儿子都被如此残忍杀害,他顿时一阵心绞,心中悲痛难以自抑。

  ”是阿耶连累你们了!"

  一把抱住懵懂的幼子,他就听见向来温柔贤淑的妻子恨声开口,语气里杀气腾腾:"……夫君陛下宣告天下,半月后于长安街头处型安禄山,不妨同往?"

  他迟疑一瞬便点头:“好,我们一起去。”

  不亲眼看着这个乱臣贼子授首,他心中之郁愤难以发泄。

  尽管深知当今大唐天子李隆基同样罪孽深重,即便杀了安禄山,只要昏君当道,将来的天下依旧有可能动乱。但既为人臣,无可奈何,只能时时刻刻关注天子动向,以水镜中那位昏君李隆基作为参照物,但凡发现天子有昏君倾向,他便上书劝谏。

  想必打算这样做的人也绝不止他一人。大唐宗室更是虎视眈眈,盯着陛下呢。

  据说如今皇宫的歌舞都停了,什么沉迷梨园、强抢儿媳宠幸贵妃、任用佞臣不听忠言……这些错误通通不能再犯!否则的话,从宗室到大臣到士卒百姓必然会联起手来,推选新君,对李隆基取而代之。

  ——毕竟谁也不想再经历“安史之乱”!

  相较于大唐,其他朝代所在的平行时空虽有激愤,却因为相隔遥远而渐渐平息。

  对于这世上的百姓而言,活着已是不易,既然安史之乱发生在与他们无关的时代,不影响他们的生活,也就没什么好担心。还不如更实际一点担心家里粮食耗尽,再不想办法挣点粮食回家,就得卖儿卖女。很多老百姓甚至连看直播的时间都没有。

  而家境殷实的富贵人家子弟倒是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痛批安禄山,颂赞颜杲卿。

  "壮哉颜常山!忠义千秋!"也有人举杯祭酒,又好奇, "却不知张雎阳又是何等英雄豪杰,做下了怎样了不得的事迹!"

  他们的好奇心很快就得到了满足——

  【张巡,邓州南阳人。 ”

  博通群书,晓战阵法”,进士及弟。当初他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京任职清河令,治绩最佳,任满十年回京时,宰相杨国忠权倾一时,炙手可热,有人劝他去见杨国忠,获得后者赏识就能得到重用,却被张巡拒绝。于是他被任命为真源令,张巡依旧干得很出色。】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已经起兵,李隆基弃都而逃,叛军将领张通晤攻陷宋、曹等州,谯郡太守杨万石不仅自个儿投降,还逼张巡担任长史,前往西边迎接叛军。】

  【张巡哪能受得了这委屈,他在老子祠前哭了一通,二话不说就起兵讨贼,带着千余追随者与单父尉贾贲会合,合并两千人,就这样出发了。当时雍丘令令狐潮举县投降叛军,将击败的淮阳军关押在县中,暂时出城,结果被关押的囚徒暴动,反过来杀掉了城守,迎张巡等人入城。等令狐潮回来,顿时大惊——好家伙,我那么大一座县城呢?怎么被人给占了?】

  【气愤的令狐潮当即率军攻向雍丘,贾贲当场战死,而张巡浴血奋战,身受数创而不顾,仅仅一战便获得众多将士信服。】

  【一战不成的令狐潮又率万人来攻,张巡却分出千人守城,自己率领剩下的人出城,身先士卒,

  冲击令狐潮大军。第二日依旧如此,派人严守城墙的同时,他不断伺机出击,对令狐朝军队进行打击。短短六旬,大小数百战,直接打得令狐朝崩溃败走,张巡一路追杀,险些将人抓获!】

  【就这样,被围四月,贼军数万,而张巡麾下不过千余,却每战皆克,他的惊人战绩获得河南节度使赏识,命他为先锋。】

  【不久后,济阴太守高承义举郡叛乱,河南节度使引兵东走,张巡却被叛军将领杨朝宗断绝了运输粮草的路,只能率军前往睢阳,与睢阳太守许运等人会兵一处。】

  【至德二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安庆绪派出大将尹子琦,率同罗、突厥、奚劲兵与杨朝宗会合,一共十多万人,大举攻向睢阳,最终将睢阳城团团包围!】

  【作为江淮运输路线上的重要节点,一旦军营被破,后果将不堪设想!倘若真让叛军长驱直下,大唐社稷恐怕岌岌可危!】

  【——"城在人在!城亡人亡!"】【这一刻,睢阳城上下众志成城。】

  【睢阳被围时,唐肃宗李亨正因安禄山之死而意气风发,誓要收复两京,却不知他们的一切胜果都有睢阳居民一份功劳

  。】

  【而作为最大功臣的睢阳居民,却并未获得应有的待遇。被围半年,形同孤城,周围唐军尽皆坐观,竟无一支前往相救!】

  虚幻的地图上,出现不同的地点和人名。临淮:贺兰进明。彭城:许叔冀、尚衡。

  【——张巡麾下的南霁云连夜出城,向重兵驻扎临准的贺兰进明求援,贺兰进明却毫无反应,南霁云悲愤之下直接咬断指头,向贺兰进明放了狠话,郁郁而回!】

  ——好家伙,突然被标记在地图上的三个人当场社会性死亡,难以想象如今天下百姓该如何唾骂他们见死不救的行为!

  社会性死亡还是轻的,谁知是否有更严重的惩罚?天机现世的当下,一旦有人被曝光未来恶行,即便朝廷不加惩罚,也不免有义愤填膺的游侠激愤之下行那刺杀之举!突然背上了未来一口黑锅的三人面如锅底,坠坠不安地看向镜中的睢阳城。

  他们只能祈祷睢阳坚持久一点,城破之时早已收复两京,没有造成太严重的后果。这一眼看去,他们的心顿时凉透了。

  水镜之前,无数人咬紧牙关,一股冰凉的寒意从头顶一路传到脚跟,一阵又一阵的颤抖从小指头开始顺着胳膊向上蔓延。

  不知何时,他们的声音也在颤抖。

  “吃、吃人了....."

  他们看见城中粮尽,易子而食;张睢举刀,杀妾为粮;他们看见城中女子尽数被抓,沦为粮食;女子吃绝,又以男夫老小继之...…..安史之乱中最大的惨剧在众人眼前上演,让所有人的声音都卡在了嗓子里,只能呆呆盯着眼前那行血红的小字。

  【——史书记载:所食人口二三万。】

  从武德、贞观到天宝,平行时空的大唐百姓,尤其是睢阳百姓,陷入死般的沉默。

  【同类相食,践踏了人伦底线。但若不是被逼到绝境,谁会做此令人发指之举?】

  【——睢城一城沦为地狱,却令大唐无数郡县不至于沦为地狱。这份天大的恩情,如何能报?这份天大的罪孽,谁人担之?这份天大的仇恨,又该向何人发泄?】

  秦始皇嬴政,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物......历历代平行时空,一位又一位帝王,几乎发出了异口同声的声音。

  王公大臣,贩夫走卒,即便是地位最卑贱的奴隶,都不能接受人类

  的生命这样消逝,无数人的怒吼仿佛融合在一起。

  "——唐玄宗李隆基,万死难赎其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