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风起龙门演义 22节 阻敌明光镇

《大风起龙门演义》22节 阻敌明光镇

作者:苏鲁游客 字数:1871 书籍:大风起龙门演义

  朱木石道:“此前,李兄曾言史书上已载,说崮岘地区在南北朝时或许便是滕县的永福县,如果此是史实,那么这个传说更应当是真。”

  王三台更奇:“为何这么说?咦,让我想想。”

  朱木石见了,当即不语,容他细想。那一边,李燕高也在闭目沉思。

  王三台看看朱木石:“你是不是说,这本是个三县相交的地方,只是……只是……”

  “只是一开始滕县县令便被人忽视了。”李燕高突然插口。

  王三台:“对,被峄、铜两县令忽视了,崮岘地区,也就是所说的悌二十一区,那十三个村子,本就归滕县,因为其小……”

  朱木石:“因为其小,且远离滕县本土,被人忽视便很是正常。”

  李燕高:“但是,在滕县县令眼里就成了不正常。”

  王三台:“不正常,而且是很不正常,滕县县令便挖空心思割他们的肉。”

  李燕高悠然道:“这样就有了北部源于峄县的悌二十区。”

  王三台:“也就有了南部源于铜山县的悌二十二区。”

  朱木石:“这样,谁还敢忽视滕县县令?”

  李燕高:“这只是推测,一切都是推测。”

  朱木石:“我们也只有推测。或许在浩瀚的史海书籍中的某一个角落里,正静静的藏着事情的真相,等待我们去发现。”

  李燕高:“只是我们没有那个时间,尤其在这枪声与炮火之中,谁又可能,谁又能,静下心来,安安稳稳的做学问。”

  朱木石:“不能,至少我不能。”

  王三台:“既然不能,我们还在这上面浪费时间?朱兄,我们是不是扯得太远了,可别忘了,我请你喝茶,可不是为了研究学问,该给我断断当今的战争情势了。”

  李燕高:“说得好,这茶可不能白喝,王兄的茶岂是能白喝的?”

  朱木石:“断势,这我还不敢说,不过说说当今地区战事,我还可勉强道来。倭人觊觎我中华国土,由来已久。”

  “甲午战争,我大清朝战败,次年马关条约,台湾遂入倭鬼子手中,至今日已是四十三年了,自那时,我国台湾人民便时时发动抵抗倭鬼子的斗争。大清朝随随便便就把台湾扔了出去,时到今日我们依然没能收回国土,在这一点上我们愧对同为华夏子孙的台湾人民。”

  “民国二十年,奉天发生九·一八事变,此后东北三省更被倭鬼子控制。”

  “去年,北平卢沟桥七·七事变,倭鬼子大举进攻华北地区。八月十三日,我国民政府主动发动了淞沪会战,此战持续三个月,虽伤亡惨烈,但值得肯定。因为:其一,在心态上我们已经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出击,积极抗战,让倭鬼子按照国民政府的思路走,这一点是最要的,能改变心态,这是中华民族最大的胜利;其二,倭鬼子战前喊出在三个月内灭我中华,淞沪之战,让其闭口,在心态上,敌方已是输了;这第三,毙敌约四万,自家伤亡约三十万,我方伤亡惨烈,敌方也不轻松,这四万人也就是四万个家庭。我三十万为护国,漫说三十万,纵然是三百万,国人也无怨声怨语;敌方为外侵,这四万家庭在日本本土便会掀起不小的舆论声讨……”

  王三台点头道:“你是说,这一战虽败尤荣?”

  朱木石:“虽败尤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久受战火,对外处处退让,却屈辱连连。东北三省,张学良一枪不发,致三省与内地割裂;卢沟桥事变之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北平、天津接连失守,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一三二师师长赵禹登在守卫战中殉国。这一系列的失败与伤亡,处处体现的是忍让与守卫,缺少的是进攻的勇气和霸气。淞沪之战说明我们这个国家已经醒了,至少自上层人士已经意识到被动的守卫是不行的,这一战能持续三个月,说明我们在人、后勤物资保障上都下足了功夫,做足了准备,最后虽然败了,那是败在敌我装备的差别太大……”

  王三台:“如果说淞沪会战是虽败尤荣,那么南京之战呢?”

  朱木石双眉紧锁,其胸起伏,其气如流,其目如刀,其声嘶嘶:“耻辱啊!”

  良久,朱木石:“堂堂我华夏,好歹也是世界一大国,而一大国之都竟守不得半个月,军民死亡数十万,我黄埔将士,全不见滕县王铭章将军精神,亦不见台儿庄军士死战神韵……,朱某身为黄埔人之一员,恨……,不说也罢……。”

  朱木石鼻息咻咻,目中似要喷火,抬手举起半碗残水,一饮而尽,全不顾茶水早已凉透。饮毕,把那茶碗向桌上随手一掷,那碗于桌上旋转不停,良久始息。

  朱木石压了压胸中怒火:“失态了,让王兄见笑。”遂又回复此前温文雅姿。

  朱木石:“南京失守,倭鬼控津浦路,自南京沿津浦路北压,北有倭鬼矶谷师团自天津南下,这两路人马急欲相会,贯通津浦路,再控制陇海路,如此我华夏危机矣。然北上之敌被阻于明光镇附近一月有余;北路之敌,于滕县受阻,于台儿庄又受重创,如此……”

  王三台急道:“慢着,慢着,朱兄,慢着,慢着,这明光镇是怎么一回事,怎么就阻了一月有余,兄弟知之甚少,还劳烦朱兄细细道来。”

  朱木石:“此事我虽有所闻,但也是知之不多……,不过明光镇之战影响还是较为深远的,在徐州听郭举厦书记说,不只国军高层对此次明光镇之战评价很高,就连我党高层对此战之评价也是甚高……”

  王三台奇道:“共产党也对此战评价很高?”

  朱木石:“那是自然,据郭书记言,我党之《新华日报》曾论及此战,认为明光镇之战系‘抗战以来第四次大战,可与上海、南口、忻口三役媲美’。”

  王三台有些兴奋:“明光镇,既是一个镇,那么同台儿庄镇一样,也是一个小地方了,竟然,竟然……,不好意思,朱兄,这个地方在哪儿?”

  朱木石:“南京的西北方向,津浦线上,在安徽省境内的嘉山县,镇的前面有一条河,叫池河,再向北就是淮河了。”

  王三台:“哦,凭河而战。”

  朱木石:“也可以说是,此地不只有河,而且多山,凭河倚山,再加上指挥官灵活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技术……,效仿当年诸葛亮妙用空城计,此一战也算是用了一回,给了倭鬼一个空城,然后聚而击之……”

  王三台愈奇:“妙,妙人,指挥官乃何人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